《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
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公開課《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數學網說課稿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76-78頁的教學內容。
【教材簡析】
學生認識分數,是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的,已經認識了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是系統研究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學好本課知識,有利於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和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為下面學習幾分之幾,解決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個物體的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教材首先創設小猴分桃的現實情境,根據2只小猴平均分6個桃,提出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是幾分之一的問題。讓學生從分數的角度來研究和認識每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學生透過具體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把6個桃看做一個整體,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1/2”來表示。“想一想”把4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在集合圖的幫助下,讓學生說出每隻猴分得“這盤桃”的1/2。透過例題和“想一想”的教學,學生初步體會到把一些物體作為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想想做做著重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剛才學習的幾分之一的認識,進一步體會、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 】
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進一步認識分數。
2、能力目標:透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和認識用分數表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獲取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體悟和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和發現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的思想方法,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表示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一、說教法
小學數學教學法指出,教學法的選擇和運用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這樣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直觀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歸納法等進行教學。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製作課件進行教學,透過形象生動的演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直觀形象體會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加深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意義,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利用多媒體資源中的圖片創設小猴分桃的情境貫穿整個新課的教學,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二、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透過認真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的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透過上網查閱,瀏覽網上資源,充分利用遠端教育的案例資源吸收別人好的教學方法,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整合出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案例)
第一環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情境:猴媽媽帶小猴到桃園摘桃子,摘了一個桃子,要分給2個小猴,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並適時複習分數個別的名稱及個別表示的意義。
小結: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數。(揭示課題)
(複習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使學生對已學過的分數勾起回憶,感知平均分在分數中的意義,為下面學習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埋下伏筆,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
第二環節: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是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我主要創設三個情境,分三步進行教學:
1、初步體會(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情境:猴媽媽覺得一個桃子不夠吃的,又繼續摘桃,她摘了一盤桃子,要分給2只小猴,你知道每隻小猴應分得一盤桃子的幾分之幾嗎?
學生先討論,再用課件演示: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是要把這盤桃平均分成2份,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1/2.
小結:把一盤桃看成是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分,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
2、接著趁熱打鐵:
你會表示下面圖中每盤桃的1/2嗎?
讓學生完整的說出分法的過程。
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把4個桃子看成是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塗其中的一份。
3、加深體會:
上面每份的個數不同,為什麼都用1/2來表示呢?
讓學生先討論,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學生嘗試起來說說。
小結:每盤桃的個數的多少無關緊要,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盤桃的1/2。
4、深入學習:(課件出示情境圖)
提問:如果把6個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師演示)
5、比較:
為什麼都是把6個桃子平均分,分得的結果卻用不同的`分數表示呢?
學生討論總結。
小結:把6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其中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課件生動形象的演示:把一盤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個都佔整體的整體的幾分之一。“無論每份是多少個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知識點上的跨越,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實現這個跨越,我為學生提供合理的臺階,讓他們透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討論交流來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並且透過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從而抽象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無論每份是多少個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第三環節:看書質疑,解答疑問
愛因斯坦提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個問題,如此來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疑點並及時給予解答,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試一試:
學生嘗試練習,並和同學交流。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的知識,我設計了以下幾組練習:
1、基礎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完成填空,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
2、比較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填完後再交流,指名回答。
3、操作練習
(1)塗色練習: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圖
教師指導學生先根據分數的含義確定平均分成幾份,說說是怎麼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塗色,塗好後看看這一份有幾個,然後課件演示訂正。
4、小棒遊戲
拿出18根小棒的1/2和1/3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嗎?
學生之間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說一說。
(設計意圖:透過猜一猜的活動,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5、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呢?
發散學生的思維。
第五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1、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總結: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知道不僅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也能看作一個整體,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2、拓展延伸:你還能用分數來說說我們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嗎?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五、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便於學生歸納小結,突出教學重點。
《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說課稿2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上學期學習的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到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這是分數含義的一次主要拓展。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水平,結合我們這次研討的主題是“以學定教,小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我主要就從“課前自學”和“小組合作”這兩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首先:微課引導自學
課前我採用了微課形式進行主要例題的教學,從盤裡有一個桃這個情節引入,將一個桃平均分成兩份,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一。過渡到盤裡有2個桃、4個桃,平均分兩份的過程。一方面從一個物體逐漸過渡到一個整體,另一反面數量較小的整體,學生憑藉已有知識都能進行平均分,所以這裡其實只是平均分這一單一概念的遷移。接著增加了桃的數量,擴大到20個、100個,甚至抽象成一筐桃,利用這個過程來幫助學生理解無論數量變多大,我們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是將這個整體進行平均分。幫助學生建立起幾個物體可以看作一個整體的概念。
接著出現6個桃平均分成3份和6份的情況,讓學生感受到同樣的整體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一份的分數也不同。
最後,進行了小結,希望透過這個小結,讓學生能將剛才的分桃過程提升到對分數本質含義的理解,以及初步體會到今天學習的內容與以前所學內容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課後佈置了一項作業,就是完成書上的試一試。這個獨立完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在運用和展示自學中所已經掌握或理解的部分。其實也是讓學生對自學狀態的一種自我反饋和認識。
其次,小組展示自學
課堂上利用多次的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學的成果,也在小組的互相交流中彌補、糾正一些自學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是讓學生將自學的狀況向老師做一個反饋,根據學生的反饋,老師適時的調整教學的側重點和節奏。
課上主要設計了三次小組活動:第一次是在同桌交流了平均分12個桃子的幾種分法後,讓學生討論:都是把什麼看成一個整體,為什麼整體相同分數卻不同。這是幫助學生在透過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分數意義的建立。
第二次是讓學生在經歷了自己畫一個分數的過程後,小組交流:介紹自己畫出的分數,並概括分數中分母和分子所表示的含義。課標中提出學生要有一定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而畫分數這個環節恰恰能夠綜合性的反映學生之前學習狀況。而且在這個環節中還設計了,利用學生自己做畫出的分數進行比較,以及糾錯的過程。學生理解自己畫出的分數更加容易,從而便於凸顯出分數的本質屬性。
第三次是讓學生自己先想想拿出18根小棒的幾分之一,是幾根,在組內交流。這個從18根小棒中拿出幾分之一,其實是進一步考察學生對於分數意義的理解:也就是我能拿出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這個整體能平均分成幾份?或者有些孩子直接考慮18能被哪些數整除,而有些孩子可能要藉助先分一分的過程,然後才能知道拿出幾分之一,是幾根。這時可以在組內就完成幫助、指導和糾錯的過程。
我的整體設計思路就是這樣,謝謝各位的聆聽,還有不到之處希望能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