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

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

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風箏》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談談教學目標

  本課時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依、歇”等5個生字,正確認讀“精心、希望”等詞語,重點指導書寫“依”。

  2、透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

  3、透過有感情地朗讀第2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孩子們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熱愛。

  我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有三點:

  一是基於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學生要“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告訴我們第二學段教學要讓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初步形成閱讀能力,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關注語段的教學。

  二是基於對教材和單元重點的理解。《風箏》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秋天”,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這篇課文緊扣秋天的專題,記敘孩子們在秋天裡活動的快樂,目的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裡做風箏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裡童年趣事的話題。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敘述層次清晰,語言樸實,細緻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雖然是三年級,但識字寫字仍是該學段重要的教學內容。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但在自主識記、正確書寫方面需繼續強化。學生能初步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絡上下文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識記本課生字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透過有感情地朗讀第2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孩子們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熱愛。

  其次談談本課時的教法設想

  新課標提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採用各種方法和策略,創設適於學生情感思維發展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朗讀,教會學生如何透過“讀”來領悟語言的魅力。據此,我在本課準備以朗讀法為主輔以情景教學法和談話法。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透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與文字多次接觸達到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在課堂匯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風箏的快樂情景以及傳達的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與本課濃郁的抒情基調契合,歌聲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優美的教學情境,為本課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了情感基礎。課中,教師再次透過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孩子們在做風箏時會憧憬什麼,感受童年做風箏的快樂心情。

  接著談談學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發展學生個性,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據此,我在本課採用了以下兩種學法:

  方法一:質疑問難法。質疑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引導學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們做風箏的心情時,我讓學生透過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與文字進行豐富的、深刻的對話,體會我們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在引導學生理解“憧憬”的具體內涵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孩子們一邊做著風箏一邊會憧憬些什麼;接著,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透過層遞式的想象訓練,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後的意蘊和內涵。

  另外引導學生習得抓住脈絡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最後談談教學過程的預設

  為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文時我準備採用五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接著,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遊戲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點指導多音字“磨坊”的讀音和“依”字的學習和書寫。最後,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風箏寫了些什麼?新課標在第二學段對閱讀目標明確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概括文意尚處於起步階段,在此我設計讓學生採用“先——接著——最後”的提示詞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脈絡中,教師隨機滲透概括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

  環節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此環節重在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我和小夥伴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處我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引導學習做風箏過程。這裡我採用讓學生抓關鍵動詞的辦法,讓學生透過朗讀再現做風箏的情景,再透過梳理先後順序,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敘述的條理性,最後再讓學生用“先,再,接著”來練習說一句話,讓學生學會如何按一定的順序簡要敘述做一件事的過程。

  第二步是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做風箏的心情。首先讓學生找出表現我們做風箏時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這也是這一自然段需要著重理解的語句。這裡我著重抓住“憧憬”一詞,從“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透過查詞典,展開想象,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等多種辦法,讓學生從中感悟我們做風箏時心中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話。教學時,我先採用找近義詞和說話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運用“依然”,再引導學生對這句話的內容進行質疑,重點探討:為什麼風箏做得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從而完成了從“品詞”到“悟情”再到“讀文”的學習過程。

  環節四:總結全課,歸納昇華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就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文字的表現形式,就要讓學生在“得意”的過程中“得言”,從而實現“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內容後,我引導學生再讀第2自然段,思考:你發現作者是怎麼寫好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能比較容易得出結論。教師順勢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課後用這種寫法來寫一寫自己有趣的製作經歷。

  環節五:聯絡實際、學後運用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在詞語積累本上。 2、介紹一件你喜歡的小製作,說清你製作的過程和當時的心情。

  這樣做旨在:對應課時目標,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

  以上是《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篇2

  一、課引:喚醒學生對風箏的直接體驗

  1、師: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看到天上五顏六色的風箏有什麼感受呢?

  生雜:很高興,很快樂,想和風箏一起飛。

  師:總之,同學們看到風箏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個人看到風箏,湧起的感覺卻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翻開課文風箏,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原因。

  二、感知課文、學習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的把課文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做兩件事:畫出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感受的詞語;畫出你認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會讀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詞語。

  2、劃出你覺得重要的詞語,或你覺得不會讀不會寫的生字是哪些?讀完後自由寫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詞下加點。不懂的詞語打問號。

  (生自由讀書,5分鐘後六七個學生自由到黑板上寫生字詞。有以下這些生字詞,老師重點給加點字正音。)

  瑟縮發見苦心孤詣嫌惡憔悴肅殺?丫杈

  師:“肅殺”是什麼意思?

  生1:很冷

  師:聯絡課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氣寒冷。

  師:這位同學能很快的解決生字詞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三、把握情感基調

  3、師:剛才大家透過主動的努力,把自己不會地學會了,很好。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中年的魯迅看到放風箏時的感受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生1:嫌惡

  師:那是他小時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後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風箏的感受)

  生2:驚異和悲哀

  4、師:他看到風箏為什麼“驚異”?誰能告訴我?

  生1:因為做了對不起弟弟的事。

  師:那是因為弟弟的原因。

  生2:因為弟弟很喜歡風箏,而我又不許他放,看到風箏感到驚異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風箏

  師:故鄉的風箏是在春二月時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風箏了,感到驚異。(好的,這個問題我們先談到這裡)

  5、師:那麼“悲哀”從何而來呢?

  生1:小兄弟嚮往風箏,而我卻不許他放,將風箏折斷了,扔在地上,後來知道了玩是兒童最正當遊戲。

  師:事情緣於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具體的事件是什麼?

  生2:小時候踩壞了弟弟的風箏。

  6、師: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小時候這件事。課文應該在③④兩段。弟弟喜歡風箏嗎?哪些詞語寫出了弟弟是很喜歡風箏的,抓住詞語說。

  生1:幾乎、跳躍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將這幾句話朗讀一下)

  7、師:弟弟對風箏不只是喜歡,而且是入迷了。那麼我喜歡風箏嗎?

  生齊:不喜歡。

  師:從哪裡看出來。

  生1:我不但不愛,而且嫌惡。

  師:“嫌惡”是什麼意思?

  生2:討厭,厭惡

  師:他為什麼嫌惡風箏?

  生3:他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玩的。

  師:在我看來,有出息的孩子應該做什麼?

  生4:愛學習,有知識

  生5:將讀書和玩樂相結合才好。

  生6: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

  師:做風箏不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結合的嗎?

  生6:讀書和玩樂要兩不誤

  生7:半天讀書,半天玩。

  師:這是小時候魯迅的'想法嗎?

  生:不是,

  師:這對中年以後的魯迅來說就合適了。小時候的魯迅則認為玩風箏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該做的事呢?

  生齊:不是。

  8、師: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應該去做有意義的事。所以他發現弟弟做風箏時,他是怎麼做的?

  生1:毫不猶豫的踩破了。

  師:他抓斷了風箏的翅骨,踏扁了風箏。做這件事時他的神態是怎樣的?

  生齊:憤努的。

  師:你對“憤怒”是怎麼理解的?

  生2:哥哥你這樣弄壞了我的風箏,……????

  師:哦,你用了情景式來回答,很好,那現在我們換一種說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風箏的時候邊踩會邊怎麼說?

  生3:你揹著我做這樣的事,氣死我了。

  生4: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讀書,竟在這裡做這玩意。

  師:是啊,哥哥對弟弟是滿懷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揹著他做風箏。他很憤怒。應該說他當時是為弟弟好。這種憤怒你能理解嗎?有時我們爸爸媽媽也會因我們的什麼事生氣,甚至打我們,其實也是為我們好,你們能理解嗎?

  9、師:哥哥推門而入,粗暴地將風箏踩扁,弟弟的神態是怎麼樣的?

  生雜:驚惶、失了色瑟縮著、絕望

  師:此時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會怎麼說?用合適的表情,語氣說說看。

  師:哥哥你真壞,為什麼踩壞我的風箏?(口氣很憤怒)是不是這樣?

  生雜:不是

  生1:你為什麼弄壞我的風箏?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師:我知道錯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讓我做一次吧。

  師:祈求哥哥。

  生4:今後我一定好好讀書,再也不敢做了。

  師:弟弟的反抗有沒有。

  生雜:沒有

  師:祈求有沒有?(學生思考)

  生5:他以後想也不敢想了。

  師:沒有乞求,更加沒有反抗,弟弟知錯了。哥哥認為自己做對了,得到了完全的勝利,而留給弟弟的是絕望。做風箏這種想法被哥哥給……我們用文中的一個詞語說。

  生6:肅殺

  師:應該是……

  生雜:是“虐殺“

  10、師:弟弟知錯了,哥哥自以為正確的得到了完全的勝利,那麼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呢?二十年後再來看一下風箏之事,他還憤怒嗎?

  生1:是悲哀,他知錯了。

  生2:是懊悔

  師:誰告訴他的?他怎麼知道錯了?書上哪個句子?

  生齊:“遊戲是兒童……”

  師:看到一本外國的書,知道自己錯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

  所以他想補過,設想了哪兩種補過的方法,可能實現嗎、

  生3: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風箏。

  師:可能嗎?

  生齊:不可能。

  師:是啊,不可能了,因為我們都已經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種辦法呢?

  生4:請求他寬恕。

  師:行嗎?

  生4:不行,弟弟說忘了。

  師:哥哥知道自己做錯了,總是想著補過,弟弟卻已經不記得了。

  11、師:哥哥其實是希望弟弟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師: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還是希望他忘了這件事呢?

  生:希望他記得這件事。

  師:為什麼希望弟弟記得呢?

  生2:非常慚愧,對不起弟弟,弟弟罵他打他,他也會舒服些。

  生3:弟弟說不記得了,他心裡的石頭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師:(在玩這件事上)弟弟會用什麼態度對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會讓孩子玩了。(可追問為什麼?因為他也從哥哥的行為裡知道了,風箏是最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師:如果他還記得又會怎樣?

  生6:他就會讓孩子玩

  師:是啊,他是多麼希望弟弟能記得這件事,即便是記恨他,責怪他也沒有關係。可是現在弟弟是全然忘卻了,假如他以後又發現他的孩子做這樣的事,他會怎樣呢?

  生雜:不許他放。

  師:哥哥為了愛不讓弟弟放風箏,二十年後知道自己錯了,哥哥醒悟了,對哥哥來說弟弟醒悟了嗎?

  生雜:沒有

  師:哥哥的感受怎樣?

  生:我的心一直沉著,沉著

  師:沉著可以換一個什麼詞呢?

  生7:難受,感到悲哀

  12、師:我悲哀的是什麼呢?

  生1:因為我對不起弟弟,他卻忘了,感到悲哀。

  師:為誰而悲哀?

  生2:為弟弟而悲哀,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為弟弟的小時候感到悲哀。

  師:為弟弟小時候的沒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為小時候自己弄壞了風箏感到悲哀

  師:為自己的年幼無知感到悲哀。

  生5:沒有正確理解“遊戲是兒童……”而悲哀。

  生6:為小時候我把錯誤的觀念傳給了弟弟而悲哀。

  13、師:認為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這種認識是與生俱來的嗎?是不是一生下來他就這麼認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給他的

  生2:是父母教給他的。

  生3:也許有光玩而荒廢了沉重的人身上啟發的。

  師:有這麼些人光玩而沒有處理好玩和學習的關係

  生4:是他看書知道的。

  師:(什麼書?是中國的書還是外國的書?)書上的知識是怎麼來的?

  生: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師:恩,書上的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總結,一直傳到我這裡都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的。如果我不覺醒,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會被扼殺啊!這種錯誤的想法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這樣接受的,整個社會推而廣之。不醒悟的是不是隻有我弟弟呢?(整個社會都這麼沉浸在錯誤的認識中,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會很多的人

  師:本文小故事卻提示了一個大道理。為堅持錯誤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還有很多人還沒有覺悟,很多人還沒有覺醒,只有魯迅覺醒了。(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喚醒他人)

  師:下面我們看課文。“……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吧。”讀一讀這個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寬恕了他,他的心寬鬆得了嗎?

  生雜:寬鬆不了

  師:所以在文章結尾他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把“四面”兩個字划起來。這裡的“四面”指的是什麼?

  生雜:是整個社會

  師:“寒威和冷氣”呢?

  生:指的也就是無盡的悲哀。

  師:我除了為弟弟悲哀,為自己悲哀外,他還為什麼悲哀呢?

  生:為整個社會中不覺悟的人悲哀。

  師: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親情,可有時我們會因為“愛”而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親人)。有時候我們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們,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想錯,做錯,但我們不能把錯誤的認識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要反思他們行為。我們的父母也很愛我們,(有時也會和我們產生矛盾),一方面我們要理解父母(因為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反思父母的行為。找機會和父母溝通。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得到的啟示。

  進教室之前我沒想到課會上的如此順利,但走出教室後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鐘的時間裡,我帶著學生感受到了魯迅那如父親般的兄長之愛,也體會到了他作為一個清醒者對國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傷,可以說,無論是愛的主題還是對國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課中都達到了,回過頭去再來審視這堂課,我覺的課堂目標的達成得益於對小時候踩壞風箏事件的精細分析,正是有了對那件事深入細緻的分析,所以後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另外,即時敏銳的抓住課堂生成也是本課得以完成的關鍵,我感覺本文處理的較好的生成資源有如下幾處:當要求學生回答對“憤怒”的理解時,有個學生採用了情景式來回答,我馬上就調整了我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情景來回答;第二處是在回答“魯迅是希望弟弟忘記這件事還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時,有學生說“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對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說事呢?他記得與不記得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就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嗎?而且這還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傳有關係呢,所以就抓住這個細節做了一點文章,最終學生也明白了錯誤思想代代相傳的可怕性。③還有探究錯誤的教育觀念是怎麼來的問題,也是課堂生成的,就感覺課上到了那裡,順理成章的就出來了這個問題,必須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學生的反應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障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是從大人們那裡學來的,然後再聯絡前面的孩子,代代相傳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複印證。學生對於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夠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了。

  一直以來,我包括還有很多的老師可能都責怪過編寫文章的那些專家,把〈風箏〉編進初一的課文不是難為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嗎?可是現在當我順利的上完這篇文章後才發現,其實這樣的內容學生能接受,只不過是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帶著學生去理解和接受,過去的課堂失敗是因為我並沒有象現在這樣深思熟慮的來思考過課堂設計,也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是學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話,因為害怕,連腦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象這次對待〈風箏〉一樣,對有難度和有爭議的文章多一些討論和爭議,多一些想法和嘗試,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象春天一樣,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三年級上冊《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敘事性散文,是第一單元,第一篇魯迅文章。既表現手足親情又意蘊豐富,有助於提高學生情感體驗,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文章講述了“我”因為看到風箏,引起對兒時虐殺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展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整體感知和理解能力;但獲取知識的方式多以圖片、聲音等具體形象為主,較少接觸意蘊深厚的文章,對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難以抓住要點來準確體會、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殺” 指什麼;

  難點:體會、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濃濃的手足親情。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敘事中的描寫語句,積累詞彙。

  能力目標——學習迅速抓住文章要點的方法,透過討論賞析,理解“精伸虐殺”實質。

  情感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親情,學習作者嚴於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說教法

  1、理論依據:

  《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能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溝通課堂內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問題帶動閱讀學習”。

  2、教學方法:

  實踐法:親身體驗體會到文章意圖。

  提問法:本課教學主要方法,透過連環問題促使學生閱讀文字,理解主題。

  誦讀法:透過各種朗讀方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畫法:透過重要句詞來落實重點,理解文意

  討論法:培養合作精神及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示範朗讀,風箏圖片,學生放風箏錄影,計算機技術支援

  三、說學法

  依據以上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安排,指導學生上網收集資料,透過實踐參與培養學生自學和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啟發、討論、探究來賞析、理解敘事散文。問題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讓學生學過本文,不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還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逐漸形成主動閱讀文字、理解文意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配樂展圖,引出課文)

  上網收集作者資料

  (二)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疏通生字積累詞彙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全文圍繞風箏回憶了什麼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讀賞析  “我”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指哪件事?具體說說。(誦讀,表演)

  (四)討論探究  “我”當時為什麼要那麼做?現在的心情是怎樣?劃出關鍵詞。(引導,討論)

  (五)拓展實踐  展示古詩《村居》,進一步體會放風箏的樂趣。

  播放學生放風箏錄影,寫一段放風箏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上面印著大大的精神虐殺,一方面是我不許小弟放風箏,一方面是小兄弟對風箏的痴迷,而這其中又承載著濃濃的手足親情。板書簡潔明瞭,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六、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我上學期參加市“多媒體與資訊科技整合”比賽時的參賽課文。在上課時,我把語文從單一枯燥的文字解說種釋放出來,擴充套件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機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願意主動去閱讀文字,動筆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文段有很多寫得非常優美。這是能獲得二等獎的原因。

  而之所以沒拿到一等獎,最主要還是對使用新教法比如“網上搜索”“論壇上發表文段”沒能作充分的課堂預計,導致課堂有些暫時性的混亂。而且對教案不夠爛熟於心,提問有時不夠有針對性,被外界干擾後顯得不夠流暢。因此,充分備好每一課,做到備教材,備學生,熟悉教案時我今後在教學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