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有關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3篇

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

有關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3篇

  引導語: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滴水穿石的啟示》,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蘇教版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六課,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觀,告訴人們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好的理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本課實際,我設計了以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

  瞭解三個名人的故事,理解課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理解“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的含義。

  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用事實證明一個觀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正反說明的寫作方法。

  情感目標:

  組織學生研讀三個事例,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刻理解課文,從而受到啟發。

  重點:

  引導學生憑藉課本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

  難點: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領悟滴水穿石的啟示,以文化人。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討論法和談話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現有條件,我進行了如下課堂教學設計:

  一、檢查預習、匯入新課

  透過選“火車頭”,“開火車”讀成語,培養集體榮譽感,透過透過談理想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品讀感悟、理解內容

  透過觀看插圖,質疑:為什麼微不足道的水滴竟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把石塊滴穿。“水滴的力量雖小,但是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最終能把石頭滴穿。其實我們人類社會也有許多像小水滴一樣的人。”由此透過滴水穿石這種自然現象,聯絡到人類社會中,自然地引入到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學習。第三自然段以並列的方式介紹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最終獲得成功的事例,這部分內容更適合學生自主性學習。我讓學生透過找關鍵字詞理解的方式,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三位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並由此延伸到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

  三、學以導行

  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瞭解課文內容,學會語言文字,關鍵是要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要有所啟發,有所收穫,要能內化成為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剖析和反思,實現既定的情感目標。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在板書設計上也力求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是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由於我本人不是文科專業畢業,對語文這門課程的瞭解有限,語文知識比較匱乏,教學中也難免出現諸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同仁能夠多多指點。

  最後,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次公開教學的機會,感謝學校語文教研組對我的指導!

  有關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22課,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透過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介紹,說明事理: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滴水穿石”,並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

  這篇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從正反兩面證明這一觀點。用中外名人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從正面證明這一觀點,並透過“水滴”與“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第三段(第五自然段),揭示“滴水石穿”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學生已經學習了四年級上冊15課《說勤奮》等說理性文章。編者在本冊中安排《滴水穿石的啟示》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說勤奮》等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說理方法和表達方式,螺旋式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說明了閱讀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充分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融合。這篇課文我打算用兩課時教完。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本課時要讓學生從文字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

  (3)學會根據需要蒐集、整理和交流有關資料,在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前後照應和內在聯絡(初步感受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問題的方法)。

  (4)學寫讀後感。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是:

  (1)引導學生體會水滴那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出示關鍵詞語、配樂朗讀、出示蒐集的相關資料等。

  二、說教法:

  小學生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形象思維強於邏輯思維,同時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已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對事物的認識仍需要感性材料來輔助,因此採用師生互動啟發式教學,配合學生的自主學習,並充分利用農村遠端教育資源,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本節課採用以下的教學法:

  1、輔助教學法(本節課利用農遠資源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融會聲、圖、文並茂誦讀和絢麗多彩的畫面,以激起學生美的感受,在誦讀中感悟到要想成功,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可使複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

  2、任務驅動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我都設計了一些問題,安排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帶著任務進行課堂學習和課後學習。)

  3、朗讀感悟法(教學中教師以讀代講,在讀中醞釀情感、激發情感,昇華情感,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語句,感悟語言美的作用,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讓學生喜愛朗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說勤奮》等說理性文章,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並把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如:自己確定學習方式,結合課本,也可以參閱課外讀物、網路資源進行學習;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諧互助,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協作精神。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理解精神。

  1、認識奇觀、分析原因、找出觀點。

  (1)創設情境,激起慾望。

  課件出示奇石圖,問學生:你知道上面畫的是什麼嗎?它為什麼會這樣呢?說明了什麼問題?自由讀第1、2自然段。

  (2)根據學生彙報出示形成原因:“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有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水滴鍥而不捨,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著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3)齊讀並找出反映水滴品格的詞語:接連不斷、 鍥而不捨、日雕月琢等。

  (4)理解“鍥而不捨”、體會“不容易”。

  (5)用自己的話說說“滴水穿石”形成的原因,用上“因為……所以……”。

  (6)出示滴水穿石課件問:同學們聽到什麼?想到什麼?

  (7)學生彙報後提問:水滴有個自然的兄弟——雨水,它的力量要比水滴大得多,它能把石塊滴穿嗎?(指名讀第四自然段)再問:雨水有什麼缺點?(告訴學生有時為了更加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可以從相反的方面進行說明,形成對比。)

  (8)指導朗讀:雨水和水滴,你更喜歡誰?用喜歡的語氣齊讀第2自然段(課件出示),認識反問句並改寫成陳述句。

  (在這個環節中,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片、動畫,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提出問題,這時學生的探索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帶著問題讀書,調動學生的看、聽、想、讀、說能力。同時對教材進行重組,把“水滴”與“雨水”進行集中與對比,這是“用教材”,而不是 “教教材”的具體表現。)

  2、學習典範,尋找共性,體會精神。

  如果我們也像水滴那樣,就什麼事情都做得成。古今中外,有許多人像水滴那樣,他們取得成功了嗎?學生帶著問題小組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討論彙報。

  (1) 學習李時珍事例。

  學習流程:讀課文——交流資料——找關鍵詞語——體會經過努力取得成就——感情朗讀。

  (2)分組合作學習愛迪生、齊白石事例。

  ①用學習李時珍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愛迪生、齊白石部分,填學習卡。

  人 物

  理 想

  成 功 秘 訣( 詞 語 )

  取 得 成 就

  ②、學生填表、交流彙報。

  (3)從填好的學習卡中找出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共同點?體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水滴精神。

  (4)評價激勵:同學們在剛才的學習的過程當中,也做到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像這樣下去,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

  (5)把你知道的有“滴水穿石精神”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6)課件出示馬克思和貝多芬的故事進行交流。

  (7)配樂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邊看、邊聽邊體會。

  (8)課件出示並學習反問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要求:理解“滴穿” 、“頑石”、“滴水穿石”的精神,用自己的話說說句子的意思。)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在學習完第一個例子後,讓學生自學其他兩個例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藉助媒體,利用課前收集的資料透過讀、找、交流、討論、對比等學習活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銘記啟示,感情昇華。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才攻克各種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課件出示)

  1、理解“銘記”,讀讀背背。

  2、帶著對偉人和水滴敬佩的心情,齊讀全文。

  3、進行思想教育:我們要做水滴那樣的人還是雨水那樣的人呢?再讀第5自然段。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能力,還應著眼於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透過有感情地讀背,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滴水穿石的精神,學做水滴那樣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課外延伸,學以致用。

  1、前面我們學習了三位名人的故事。現在請大家結合本文的學習,談談自已想怎樣做?聯絡實際課後寫一篇讀後感。

  2、課後蒐集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名言、故事等和大家交流。

  (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突出閱讀教學與習作之間的內在聯絡。體現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繼續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滴水穿石的啟示

  滴水穿石

  雨水

  水滴

  李時珍

  愛迪生

  齊白石

  三心二意、半途而廢

  目標專一、持之以恆

  失 敗

  取得成功

  銘記:

  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特級教師斯霞曾說:“好的板書對於提綱挈領地瞭解課文內容,對於把握住課文的關鍵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必須慎重考慮,精心設計。”我設計的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加工和提煉,理清了教學內容的思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

  六、說遠端教育資源的應用

  遠端教育充分發揮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縮短了地區教育的差距,改變了農村小學長久以來形成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進課堂,“填鴨式”、“滿堂灌”的陳舊的教育模式。我校在“遠端教育工程專案”配備中屬於模式二的加強型,加上學校原有的電腦室和多媒體教室,我校就成了模式三的配備,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遠端教育資源。本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質疑,交流資訊等。遠端教育資源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有關滴水穿石的啟示說課稿篇3

  一、教材分析:

  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14課《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介紹事理的說明文。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並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感悟到學習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

  這篇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並透過“水滴”與 “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給予我們的啟示。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滴水穿石”和“啟示”造句。

  3、瞭解本課正反說明的寫作方法。

  4、引導學生領悟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標轉移、持之以恆的去做。

  三、教法與學法

  這是一片說理性,教學時可以安排讀、說、寫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充分地讀“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然後抓住“滴水穿石”這一自然現象的形成方式,展開討論,讓學生說說從著一自然現象中,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精神,對課文中的句子是怎樣理解的。緊接著讓學生說說如果這樣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精神在人類身上存在,會有什麼樣的奇蹟呢?讀課文中的三個例子,說說他們都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是什麼讓他們能夠成功的?這裡可以設定小組學習,給每個人安排小組學習中的任務,讓學生真正的學習。課文講到這裡,可以安排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除了課文中舉的例子,你還知道古今中外哪些類似的名人故事?這一環節,必須讓學生課前有所預習準備。幫助學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頑石”的意思。並且聯絡實際,舉例說說這段話的意思。詞語積累,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成語、俗語、諺語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