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說課稿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說課稿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課內容: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1、認識釐米 2、認識米 3、認識線段 , 量、畫線段

  二、 本單元教材分析:

  透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比如,學生形成了1釐米、1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就不至於產生“1米=10釐米”的錯誤,才有可能利用表象進行一些簡單的估測,如估計窗的寬和高約是幾米。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有關長度單位的觀念。

  線段的概念與直線有著密切的聯絡,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時無法藉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因此教材在這裡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 課本上是線段圖並配了一句話: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三、本單元學情分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個單元,兩個月的暑假可能讓學生在很多時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學這個單元的時候,老師一定要讓孩子以一個良好的狀態進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進行整體和個別共同關注相結合的原則。透過一年級上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本單元的知識, 學生容易接受。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五、教學重難點:

  1、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2、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

  六、單元教法與學法:

  教法以親身體驗法、講授法、觀察法為主, 學法以動手操作法,小組合作法為主。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課堂教學“一刀切”的現象,分層次向學生提出要求。

  七、單元教學準備:

  主題圖、1角硬幣、曲別針、正方體、米尺。

  八、課時安排、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4課時進行教學。

  1、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 2、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1課時) 3、認識米 用米量???(1課時) 4、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1課時)

  九、教學建議:

  1、注意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讓學生透過親身體會感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認識長度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釐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直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改編了教材。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係來教學,而應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我們要補充線段的練習,儘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