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散文

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散文

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散文

  20xx.3.24在“新詩部落”發表詩歌《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如今,又重提。緣於詩歌的表達不夠,故重寫,同題異裁。這樣,讓心情得到徹底的緩解,完成一樁有完沒完的心事。

  寫這組詩歌當時的心情是很沉悶的,也很壓抑的。

  因為我看見了一群人群,穿梭於城鄉之間,算是一種漂泊。也看見了種種的不幸,卻無能為力。彷彿如葉聖陶先生的《稻草人》的命運一樣的沉痛。與現實的碰撞,需要思考,需要一種積極思想。然而,沉思了。

  進城外來工,改革開放不久蜂擁而來。今時今日,大部分體弱年老了,如退潮般回到家鄉。而他們的兒女呢?大部分無法改變他們父母一樣的命運,依然進城打工。自然地成為“農二代”。當時進城的,也有一小部分的人,富了。如今,也漸漸老了。可幸的是,他們在城裡安家了,事業有成了。他們的兒女也成了“富二代”。

  這二代的人啊!不在一條起跑線上了,他們的命運將來怎樣?無法想象。不過,我的思維,更傾向窮二代。或許,我也是窮二代的緣故吧。心中帶著感慨,寫下詩歌《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一首:

  富二代。羨慕的名詞,開的比父母的轎車更昂貴

  農二代。辛酸的名詞,穿的和父母的工衣一樣

  羨慕的名詞哦!都在城裡瘋了,常鬧得夜無法入眠

  辛酸的名詞啊!在城裡凝望一片不太藍的天,在尋找星星點燈

  一切歸於平靜後,誰還誰出路?

  農二代的出路又在何方……

  “富二代”和“農二代”便成了當今社會流行的口頭蟬。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社會,最現實不過的事情了。目睹著一種鮮明的對比,能不引起反思嗎?你看,富二代,由於家庭環境好,有著昂貴的消費品,穿街過市,出入高檔的消費場所,揮金如水。思想狂野,過著奢侈的生活。而農二代呢?在城裡打工,規規矩矩地上下班,在勞累之餘,還在牽掛著遠方留守老人和小孩。肉和魂都在煎熬著。是一種無奈。是一種隱隱的痛。與富二代相比,更顯痛苦。你看,他們躲在城市的某一個角落,哭泣。不,是心在滴血。他們,看到的天空是灰色的。在城市裡的天空,早被汙染了。他們的心,也被汙染了,所以“在城裡凝望一片不太藍的天”。然而,又不失去信心,因為有一份責任在肩。但又何妨呢?在人來人往的城市裡,在異鄉人大雜居的城市裡,誰理解誰?其實,都是一些“天涯淪落人”。誰都不能給誰一些安慰。“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啥辦呀?在冥冥之中思索。夜深人靜,無法入眠。思想在掙扎,在尋找。看見天邊遠遠的星星,一眨一眨的,雖然不是很明朗,但是一種親切,是一種希望。也不失一種啟發。

  一場肉和靈魂的折騰,終於歸於平靜。陷入了一場空前的思考。是誰欠了誰的嗎?誰需要還誰出路嗎?現實中,沒有誰欠誰的,也沒有誰要還給誰。那是什麼呢?為什麼農二代找不到出口的方向?農二代的出路又在何方?大概是農二代的思想和觀念問題吧!雖然沒有說出來,但隱藏著一種比痛更痛的痛,痛不出來的痛!

  那麼,我帶著一種沉痛的心情,來寫寫打工者的生活。打工中的管理者的場面。詩歌《被兇的角色》:

  呵呵!兇得像瘋了的管理者

  骨子裡卻是軟綿綿的(背後傾吐了苦水)

  有一種無奈,也叫無奈(今天不兇人,明天被人兇)

  多像遊戲的潛規則啊

  其實,打工者(普工和管理者)

  都在表演著,被兇的角色

  打工的管理人員,很多人不理解,貌似輕鬆,實為心裡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們在夾縫中生長。他們是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普通的員工以為做了管理的就了不起了,凶神惡煞的。那是表面看到的哦!其實,誰人理解管理者的壓力?上有老總的指令,服從重於泰山,義不容辭。在工作中,他們對下屬的要求嚴格了些。普通員工的埋怨連天。誰知道為什麼兇?那是一種無奈。稍有放鬆管理員工而疏忽,有可能造出一大批不良產品,有可能導致一連串的損失,更嚴重的可能導致整個公司滅頂之災——破產。所以放鬆不得。所以他們的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小的錯。這種壓力,這種無形的壓力,普通的員工是很難理解的,因為他們身不在其中。他們的苦衷,總會在知心朋友面前慢慢釋放,傾吐苦水,算是一種減壓吧。其實,兇不是他們的本性,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別人不理解的無奈。

  誰管理,誰出問題,拿誰示問!這是管理人員的'潛規則。其實,員工和管理者的命運都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誰也不見好到哪裡去?只不過分工不同,待遇不同,壓力不同而已。都在表演著被兇的角色。

  而普通的員工呢?又是另一種場面:《加班》:

  窗外的月光,星光可以自由地行走

  屋內的燈光,只能在屋裡留守

  燈光,儘管很亮,臉色總是蒼白的

  不能怪它的錯,因為他們的心裡充滿慌張,一片空白

  他們的幸福在哪裡?或許他們早已把這話題摺疊在故鄉的抽屜裡

  如今用潮起潮落的雙手,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是一個擷取的片段場景。他們在加班。晚上,月光似水,繁星點點。在屋外的氣氛是活潑的。星光和月光無拘無束。多麼令人羨慕!多麼期望像它們一樣的自由自在!可是,現實嗎?不可能的。屋內的燈光亮著,他們在加班加點,在拼命地生產。燈光留守,實際上就是人留守。他們必須服從,別無選擇,更不要說自由。在燈光的照亮下,照出他們的臉色是蒼白的。暗示什麼呢?暗示他們平日超負荷地勞動,身心受到嚴重的創傷,很多都營養不良。誰看見了?誰理解了?沒有吧。他們在自我安慰,在認命。因為他們找不到頭緒,找不到打工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到頭?他們沒底,他們心慌,他們也空白。

  看到這種景象,心有感嘆!他們的幸福在哪裡?有太多的不解。隱約中,有一種判斷。或許,因為他們大多都來自農村,為了故鄉,為了親人,為了多找些錢回家,為了將來的日子過好些……無奈之中,只能忍受所有的一切。“如今用潮起潮落的雙手,裝飾了別人的夢”。就不顧那麼多了,埋頭苦幹。這,這是一種敬佩後的痛。

  看到現實是活生生的。自己也是打工者的一員。自己的內心也不好受啊!於是,感嘆——《自己就在自己的鏡子裡》:

  面對著別人的時候

  我知道怎樣說

  面對著自己的時候

  卻又不知從何處說起

  只知道,自己就在自己的鏡子裡

  我看到了現實的種種。我能理解別人的苦衷。可是,往往不能理解自己。自己也明白打工的酸甜苦辣。為何也還繼續在打工?不解!迷茫!無主!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對著鏡子問自己,犯難發愁。

  是不是就這樣沉陷呢?在苦思中。偶然,悟出了一個道理:打工不出頭。於是,寫下一首《“工”字裡的哲思》:

  在一個“工”字裡

  農二代的思想在開始湧動

  蛹破的裂響,像花開的聲音

  落在故鄉的“土”地上——長出希望的嫩芽

  從此,掰開束縛,不用再支撐著兩根平行線

  從此,可以在黃土地上張開雙臂……

  在打工的浪潮中,經歷了數個春秋,屬於自己的果實有多少?屈指可數。打工,只能勉強地養家餬口而已。無事業可談,無歸宿可感。試問多年以後,這個城市的哪一個角落是屬於自己的呢?只有自己最清楚。

  若用出來打工的熱情和精神,在家鄉的土地上開發和建設,一樣會獲得成功。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不就是這個道理嗎?觀念需要改變。彷彿那隻蟬脫殼,獲得了新生。在故土裡長出自己的希望。

  從此,不再為打工所犯難。透視“工”變為“土”字的影子。可以在家鄉的土地上大展身手,這才是有生命的希望。

  這是我在打工生涯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這算不算一個時代的特徵?這算不算是一個符號?其實,我不在乎。只是一些所思所想而已。寫給辛酸的打工者,祝願一切好起來。也寫給善於思考的人們。

  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