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周莊行記的散文

周莊行記的散文

周莊行記的散文

  十多年前,我曾短暫的在崑山工作過一年。借因公外出的機會,除了周莊,我走遍了崑山其他角角落落。都說崑山周莊是天下第一水鄉古鎮,所以我不想太草率地走馬觀花。所以,直到我離開崑山時,也還沒計劃好去周莊一次。

  周莊其實並不大,景點也不多,九百多年的積澱,也算不得歷史悠久,然而它的知名度並不是因為過度的商業化開發,而是完善的保護措施,還有大明首富沈萬三的影響力。我對周莊的認識,也是基於這些。

  再一次到崑山的時候,已經是五年以後了。這是個秋天,目的很單純,為了陽澄湖的大閘蟹和周莊的萬三蹄,以及水鄉風光。這是水鄉古鎮系列的一部分,也是多年以來的夙願。

  到達古鎮門口的時候,眼前除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樓,便是牌樓側邊那一排特產店,尤其是特產店屋頂上那隻萬三蹄模型,足有一個立方大小,無論是外形還是顏色,都能迅速勾起遊人們的食慾。

  從牌樓進入景區,向南直走,首先抵達的是全福寺。古鎮處於萬湖之中,全福寺自然也浮在水上。寺廟共有五進,但部分建築臨湖架水,湖光水色襯映著黃瓦灰牆,頗有海天佛國的意境。與其他寺廟不同的是,該寺山門聳峙在南湖岸邊,碼頭平臥碧波。寺裡面人很少,自得清靜。還有有一片竹林,漫步林中小徑,可以參悟佛法的高深。寺外是小湖,湖中散落幾隻小舟,恰似身處古人的詩中。

  走出全福寺,來到古樸典雅的博物館,草草瀏覽完水鄉出土的農具和文物,再一次體會了水鄉人民的勤勞智慧之後,便迅速趕往位於貞豐橋畔的迷樓。這是一座臨水而建的木質酒樓,亭臺樓榭,古色古香,非常有特色,在這樣的小樓裡眺望江南的的小橋流水,是多麼的.愜意。這也正好印證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的酒樓名。

  出迷樓,過貞豐橋向東,有葉楚傖故居,這是一棟四進清式建築,包括牆門、轎廳、正廳和堂樓,還有一個幽靜小巧的後天井。然而除了堂樓基本保持原狀外,前面三進在動亂中已經被夷為平地,現在看到的都是修復後的仿製建築。陳設依舊樸素,毫無奢華。後天井中,花木扶疏,綠樹掩映,環境十分幽靜。相傳天井中原本有一株日本友人贈送的桅子花,可惜在修復故居時,移栽枯萎了,不甚惋惜。

  出故居至富安橋東,便是沈廳。穿過那條狹窄而潮溼的過道,便到了沈廳門口,石板路,木柵欄,咯噔咯噔直響。沈廳興建於清,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共有大小房屋100餘間。參照傳說、歷史、經歷和起居的場景,透過銅像、磚雕、漆雕、模型、版面、佈景、泥塑、畫冊等手法,給予展示。走到沈萬三銅像前,很多人往上扔硬幣,祈求沈爺在天之靈保佑發財。我想沈萬三要是地下有靈,一定會非常地鬱悶:“老子當年好歹也是天下首富,你們就拿些個鋼蹦孝敬我,我都不稀罕要。”

  緊挨沈廳的是張廳,位於北市街雙橋之南,原名怡順堂, 建於明代,清初轉讓給張家,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餘間,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院內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古樸典雅,獨具神韻。雖然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但這裡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的氣派。

  去過了沈廳,對沈萬三故居也就沒有太大的慾望。朋友告訴我,佈局都差不多,唯一有區別的,就是故居的萬三銅像前有隻特大聚寶盆,很多人前去祈福。我在想,明初沈家已被抄沒了,又經歷了幾個朝代,遺物早已遺失殆盡,如今故居里的物什,包括庭院,恐怕都是後人偽造的吧。至於聚寶盆,更是以訛傳訛。其實,生財有道,切莫寄望於旁門左道。

  然後往北經雙橋,向西是沈氏義莊,向東是萬三水墓,均是與生死相依的地點,懶得去窺視。再往北走是古戲臺。在江南水鄉,見過很多形形色色的古戲臺,大同小異,也就覺得沒必要再去了。於是,一個風情十足的古鎮,在我購完四個萬三蹄之後,就結束了。落日的餘暉,映滿了我的歸途。

  的確,周莊很小,比不上我去過的任何一個古鎮。為數不多的幾個景點,也只耗費了我一個時辰的時間。然而,它的天下第一,不是從面積而言,也不是針對景點數量而言,更不是從商業化程序而言。短短九百餘年的歷史,濃縮了一個古鎮和鉅富的興衰。它的風情,沒有過度開發而變色,原汁原味的水鄉氣息,會讓到過的人一再留戀、回味。而我回味的,還有萬三蹄和萬三糕的味道。願它,永遠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