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提案大王的三重門散文

提案大王的三重門散文

提案大王的三重門散文

  古人特別推崇“傾蓋如故”,用車蓋倒下的一瞬間形容時間之短。就在這樣有限的時間裡,素不相識的人已經惺惺相惜,肝膽相照。而這份莫逆之交往往是終生性的。這樣的情形有沒有呢?相信是有的。至於是不是常有,恐怕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別說交到知己良朋,就是較為全面、透徹的瞭解一個人,也常是曲徑通幽,需要一次一次的接觸。我對鎮江市政協常委、“提案大王”張寧生的熟悉就有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即使沒見過他的人,也聽過他的名聲。張寧生,03年起陸續擔任鎮江市政協委員、政協常委,多次被鎮江市和京口區政協評為“優秀政協委員”。03—08年,他提交的提案多達88件!08年到今年4月,又提交了60件!其提案種類之廣、意義之大、眼光之銳、觀察之細、用心之誠,到了使人吃驚的地步。分門別類固然有利歸納,一古腦兒的呈現卻更有衝擊力——

  比如“拆去中山花廊段老橋的建議”,他說:“老橋坡度那麼大,明顯落後於時代,到了那一段就像‘腸梗阻’。”市政府聽了他的反映,已將該橋拆除。

  比如《關於加快建立現代化金融電子資訊(結算)交易中心,更好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建議》,他說:“開支票應該一點選就到賬面,而我們只要跨銀行辦理,手續就非常繁瑣。效率是金融業的生命啊!”

  比如“建議出臺鎮江市商品房預售款監管辦法”,他說:“售樓公司收的不是預付款,而是全部購房款。一旦個別房地廠商捲款私逃,買房子的人就損失慘重。應該不允許他們預收全額,不然消費者風險太大,拿到鑰匙才鬆口氣,否則日夜懸著心。”

  比如“建議政府關注街頭流浪兒童,打擊犯罪團伙。”他說:“看到那些孩子頭朝下玩雜耍,跟行人討錢,心裡就難受。”這個提案得到公安部門的重視,一番清理整頓,情況大有改觀。

  比如“市中心各主要十字路口設定遮陽棚”,他說:“大夏天的在那兒等著過街,曬壞人,有這些彩色的棚子,又漂亮,又實用,行人也不至於沒耐心、闖紅燈了。”

  跟有些“診脈不開方”的人不同,張寧生不僅有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還有一顆改良社會的仁心,有一個試圖解決問題的敏銳頭腦。此所以別人看不見的他看見,別人怕麻煩他迎難而上,別人覺得一團亂麻他能理出頭緒,提出根治的思路。在張寧生這裡,建言獻策的“建”,不僅是“建議”,還是“建設性的議”。

  於是又有了“廢舊電池回收問題”、“濱江風光帶缺少公廁問題”、“標誌性建築物應設大鐘”、“文具雖香、有害健康,嚴防學生白血病”以及加快建設鎮江書城等提案。

  不難發現,人文、經濟、交通、科技、基建,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張寧生深入民間,走訪調研,是真正“深”到了尋常巷陌,“走”到了八方四面。有一種使命感在催迫著他,有一種神聖感在鼓舞著他,有一種責任感在督促著他。他自覺充當民眾代言人,以十二年的時光鋪陳出下情上達的綠色通道。他是社情民意當仁不讓的喉舌。

  08年第5期的《鎮江政協》雜誌,張寧生是封面人物。照片上的他黑色西裝,深藍襯衫,深紅領帶,彬彬儒雅。兩年後的今天,他坐在我對面,仍是差不多的打扮。據說對某種顏色的偏愛折射那人的個性。那麼依我看來,西裝的黑透著莊重,襯衫的藍顯出隨和,領帶深紅則是有分寸的熱烈,有節制的熱誠。三色搭配,正暗喻了主人的性格。

  第二重

  在一系列的榮譽稱號中,有一項是2007年4月30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鎮江市勞動模範”。這個熠熠生輝的稱號帶出了張寧生的另一面,或者,也是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面。

  如果說作為政協委員的他突顯的是一腔熱腸、切中時弊、“金剛怒目”,作為市勞模的他,突顯的就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慈眉善目”。

  他是鎮江市新華書店大中專教材科的科長。單位在黃山路,其結構頗為簡單:外間是30個平方的辦公室,放著辦公桌、電腦、書架;裡間是倉庫,約130平方。每年6月到10月、12月到3月,倉庫裡教材累累,堆積如山。說到這些,張寧生忍不住眉飛色舞:“七個人都忙不過來!”都有些什麼教材呢?他如數家珍:“高等理工、文科、機械、汽車、農機,以後可能還有工業設計、軟體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大批次、多學科的教材被鎮江近20所院校大口吸納,江大、江科大、鎮江高專、鎮江衛生學校、技師學院、冶金技工學院……全是他們的客戶。

  計劃經濟時代,新華書店的書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進入市場經濟,競爭漸趨激烈。張寧生是如何把握形勢、守住陣地,乃至開疆拓土的呢?他笑著說了四個字:“以誠感人。”這裡包含著許多意思,也有許多故事。

  以誠感人,是要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效率,保證開學前及時到書,還要親自押著書到學校,把一捆一捆的教材背上樓去,按門類擺放妥當。聖誕老人在襪子裡放禮物何等輕鬆,張寧生和員工們扛著書本,又是何等沉重?其實背上的何止是一本本教材呢?他們肩挑手提、步步攀登的,是傳遞文化的艱辛的階梯。他們彎曲的脊背所承受的,是成千上萬學生的渴求、期盼與信任。走得再累,也心甘情願。

  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烈日高照,張寧生和手下的兵都堅持送書到校。08年送了558趟次,09年是626趟次;08年送出10190包件,09年送出11844包件。春秋兩季的到貨高峰,連軸轉是正常的,吃個盒飯就接著幹。張寧生夜裡兩點、三點、四點都起過床,全年加班加點約45個工作日。即使不在旺季,也是隨叫隨送,多則數百件,少則幾本,從無差錯;調整補訂,耐心細緻,不厭其煩。他和他的團隊贏得了學校的好感與尊重,足額、超額完成發行任務,也就不奇怪了。

  從04年到09年,張寧生連續六年被評為先進個人,可謂實至名歸。

  教材科辦公室的書架上插著幾排樣書,有大有小,有厚有薄,色彩豐富:褐紅、暖黃、水藍、純白、湖綠,賞心悅目。它們像絢爛的花卉,像《醒世恆言》裡的“梅標清骨,蘭挺幽芳,茶呈雅韻,李謝濃妝。杏嬌疏雨,菊傲嚴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玉樹亭亭階砌,金蓮冉冉池塘。芍藥芳姿少比,石榴麗質無雙。丹桂飄香月窟,芙蓉冷豔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陽。”身處其中的張寧生就像那個愛花惜花、誠樸虔誠的長者秋公。

  第三重

  蘇州園林以轉折多端、步移景異著稱,認識張寧生也有類似的感觸。初見時像拙政園門邊的山石,越往裡走,越是重門疊戶,小橋清泉、迴廊窗欞、竹籬盆景,風光無限。

  問起他的個人愛好,原來喜歡打籃球、打乒乓,又喜釣魚的恬靜淡然,只是如今忙於參政議政、張羅書店,閒暇時間不及從前充裕了。他愛人在家打理內務,沒有到社會上工作,大約也是因為他實在分不開身顧“小家”之故。兒子在鎮江聯通,今年26歲。工作前,兒子經常埋怨老爸不陪他玩,工作後像是“悟”到了一點什麼,不怨了,還以行動表示支援。這一對父子,令人莞爾,細想一想,又使人感動。

  “我們一家三口都很開朗,有什麼就攤開來說。外向型。”他微笑著總結,眉梢眼角,掩不住對妻兒的愛。當然也有歉意,可是十分收斂,那一定是他心底深處的柔軟,輕易不示人的。

  重返第一重

  《我對政協提案工作的往事回憶》是一篇獲獎徵文,曾刊登在《人民政協報》上。那個沒有時間陪兒子玩的父親,在這篇徵文中向我們展示了他都忙在哪裡:

  他歷時兩個月,遠赴東郊,實地考察,撰寫了《建議政府加快拓寬改造諫辛公路》的提案;

  他騎腳踏車多次在早晨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後到江濱新村察看,採寫了《關於加快解決江濱新村農貿市志外溢的建議》;

  他在浙江和北京出差時聽到同行提起,中央一些部委要員關心家鄉經濟發展,回家後閉門幾天,擬寫了《建議市委、市政府加快建立鎮江人的人才資源庫》的提案。

  然而最具轟動效應,最耗費時間精力的,還是那篇一度引起很大爭議的文章:《關於加大勞務輸出規模與擴大就業渠道的思考》。他說鎮江300萬人口,只有3.5萬人散在世界各地,還包括49年前後出去的那批垂暮老人。隨著他們的相繼去世,第二代第三代與故鄉感情淡薄,支援家鄉的資金也愈來愈少。而溫州700萬人口,在國外經商辦企業的竟達200萬!這些志存高遠的溫州人,一面在外打拼,一面往回匯款,辦學校,辦工廠,辦圖書館。張寧生透過比較,令人信服的得出結論,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簡化出國手續,嚴打黑色中介,把大規模勞務輸出作為就業和再就業最有效的途徑。此文旁徵博引,氣勢如虹,見出張寧生敢於建言,敢於擔當的儒家風骨。那一串串舉例的數字看似枯躁,其實卻活現出一個政協委員的細緻嚴謹,和對家鄉的摯愛深情。

  也有完全不同風格的提案。試看《南山蓄水造南湖,湖光山色人氣火,南湖北湖相映襯,旅遊經濟超蘇吳》。乍一看幾乎像散文。文中提出南山風景區蓄水造湖,可增秀氣靈動。遣詞造句,如詩如畫。張寧生自己說,他寫提案時常逐句修改,精雕細刻。我想這就是工作環境的無形陶冶,書本“氣場”的有益滋養,文化人難改的“積習”。在這裡,“提案大王”和“市勞模”兩個身影似乎已疊合為一。

  進入2010年,他仍在不斷的提出新問題,比如加強寵物狗的管理,建議狗脖子上套項圈,寫明主人的身份和手機。否則亂叫亂咬的狗可能嚇著女人,傷害孩子。在這裡,“政協常委”和“教材科長”,又似乎和那個愛妻疼子的一家之主出現了交疊。也許,這三重門本是他的三個側面,這三重景深就是一個關懷世事、關切工作、關心家庭的現代知識分子的立體寫照。我們只要親切的打量著他就夠了——帶著由衷的敬重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