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植字相伴散文
今天是端午節,很想陪在家人的身邊,吃團圓棕,看賽龍舟。然而,假期太短,不足往返,便只能身處他鄉,無奈地往家裡打個電話。也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行於街市,聞著粽香,只覺兩眼痠澀,心生浮躁,自己終是個感性的女子。
漫行至古街一處,忽聞嫋嫋清音入耳,空靈玄冥,不禁尋聲望去,原來出自一家古玩字畫店,只一眼便給人以雅緻清寧,親切舒適之感,恍若是在召喚漂泊在外的異地遊子,進去小憩,安放那無依的靈魂。
置身於琳琅滿目的字畫中,如至新世界,那裡沒有人流的噪雜,沒有內心的慌亂,亦無世態的浮華。你只可盡情的徜徉在一山一水一天地,一字一句一菩提的畫境中。驀地,一首別具風味的小詩入目,驚了我含情的眼眸,原來,這世間竟有如此相似的舉動,亦有如此雷同的心境,一直相信,文字是心靈對話的樞紐,無關年代,無關地域,也無關年齡。它總能夠讓你在無意中發現樂趣,找到心上的知音,甚至看到你自己。
“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松。”此時,筆者也許是閒暇無事,也許是內心寂寥,便獨自一人,手持雙槳,櫓蕩白雲,泛舟遊於清靜的碧溪上,無論何時,自然那博大溫暖的懷抱,都不會拒絕任何人。投身其中,你會全然忘記時間的流逝,忘記俗塵的煩惱。
正值身心空靈之際,詩人忽聞水雲深處,傳來一聲聲飄渺有序的鐘聲,恍如造物者於天地之間的梵唱,那平靜的心絃被驀然撥動,他尋聲望去,原來這曠遠綿長的鐘聲源自於彼岸山腰處的柏林寺。也罷,即是有緣相會,莫如停泊靠岸,身臨其境,豈不快哉。
詩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迫切,上岸便向山上踏步而去。只見周身曲折的山路旁,松柏掩映,橫柯交蔽,晦明變化處,是被雨水洗亮的草木和青苔。這裡顯然是淅雨初霽呵,你看,連水漬都尚未蒸騰。不禁想起“東邊日出西邊雨”的詩句,同居一城,你那邊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而我這裡卻是大雨傾盆,電閃雷鳴。這種情形在山中更為多見,因為其中植被繁多,氣象萬千,不與外界相連。
也許是錯過了方才的降雨,未遭雨欺,也許是看到雨後的青山,一派天然。此刻,詩人的內心越發舒暢,不禁陶然道:“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看啊,那群峰吞吐著雲霧,又被雲霧所掩覆,唯露兩三點山尖的情景,多像是造物者以雲霧為毫,蘸甘霖作墨,鋪蒼穹為箋,即興繪出的`一幅鍾靈毓秀的水墨山水圖呵。
能寫出這等玄妙的詩句,可見詩人的內心早已融入了自然,體悟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很多時候,你也許會認為此境離自己的現實生活很遠,因為每天奔波遊走於紅塵濁世,哪裡有時間靜下心來,走進山水,坐看雲起,守候一朵花開的時間。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誤區。
真正的貼近自然,並非要你遠離繁華都市,趕赴深山老林,也並非要你清心寡慾,跳出紅塵。而是勸誡我們,莫讓浮世的塵埃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莫讓沉重的負擔疲憊了我們的身心,莫讓慾望的魔爪束縛了我們的腳步。當你彷徨時,當你困頓時,當你無措時,不妨抬眸看一朵白雲的姿態,低眉賞一朵野花的素美,讓自然溫潤的懷抱安定內心的焦躁,這也便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