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秋水》習題及答案

《秋水》習題及答案

《秋水》習題及答案

《秋水》習題及答案1

  閱讀《秋水》,回答問題(12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 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

  (1)百川灌河 ( 黃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 ( 面貌 )

  (2)見笑於大方之家( 得大道的人 )

  2. 翻譯:(6分)

  (1)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認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裡了

  (2)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

《秋水》習題及答案2

  1、根據課文給加點的字注音。

  涇流( )涘( ) 渚( ) 仲尼( )殆( )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②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③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④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3、找出描寫河、海的句子。

  描寫河的句子:

  描寫海的句子:

  4.翻譯下列句子。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聞道白,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

  5.填空:

  莊子,名 , 中期 國人,他繼承並發展了 的思想,為 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認為 是莊子所作。

  (胸懷全域性,一切盡在掌握中)

  1.河伯為什麼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後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3. 河伯為什麼認為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4.全文可分為幾個層次?層次間的關係是什麼?

  5.文中用兩個“於是焉”有什麼作用?

  (勇於探索,樂趣源自思考來)

  6、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表達雄心壯志的“名人名言”,請你寫出五位名人,各寫出他的一條名言。

  7、請你寫出表達豁達胸襟的詩句。(不少於2句)

  8.“海納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林則徐的自題聯,你能體會林則徐想透過這幅對聯勉勵自己做怎樣的人呢?

  第20課 秋 水(第二課時)

  1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

  A.涇jīng 涘yǐ 渚zhǚ

  B.涇jìng 涘sì 渚zhě

  C.涇jīng 涘sì 渚zhǚ

  D.涇jìng 涘 yǐ 渚zhě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徑流 渚崖 辯別 望洋向若

  B.涇流 勸諫 旋轉 欣然自喜

  C.爭辯 窮匱 孀妻 遺笑大方

  3.指出下列“之”的含義。

  野語有之曰 ( )

  我之謂也 ( )

  少仲尼之聞 ( )

  涇流之大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涇流之大:

  ②不辯牛馬:

  5.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不同意義。

  ①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

  ②東面而視:

  (片片紅葉,風景這邊獨好)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判斷下列句子的對錯,(對的打√,錯的打×)

  ①文中有兩處用了“於是焉”,都當“這時候”講,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句中,一個“天下”,一個“盡”,把河伯躊躇滿志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③“不辯牛馬”與“不見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廣闊。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認識的前後變化的語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後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麼?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麼?

  4.這篇課文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5.透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麼特點?

  6、請用一個成語為本文擬定題目。

  (遷移能力,滋潤求知心田)

  (一)閱讀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後習題。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日:“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 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下列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 於是惠子恐 於是鴟得腐鼠

  B、 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C、 發於南海 止於北海

  D、 仰而視之 子知之乎

  2.與“或謂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長攻其所短,或能負乎?

  B.或坐或臥,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

  D.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惠子相梁 擔任相國

  B.或謂惠子日 有人

  C.非梧桐不止 停止

  D.非練實不食 精熟、精美

  4.對本文中莊子的話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與之語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二) 鯤鵬斥鴳(yàn)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①扶搖②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③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莊子?逍遙遊》)

  註釋:①摶:環繞,迴旋。 ②扶搖:風名,是一種從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風。③斥鴳:斑鳩之類的小鳥。

  5、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窮髮之北。( )

  ②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 )

  ③此亦飛之至也。( )

  ④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 )

  6、翻譯下列句子。

  ①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②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7、這個寓言故事蘊含的.哲理是:

  與此寓言故事相類似的故事是: (用成語回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結果將“見笑於大方之家”,自高自大會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做法,甚至導致他人的恥笑、鄙視。而第二次所見所體現的是河伯虛心認錯的態度,知恥的精神風貌,這使河伯在認識上達到了一種昇華,實現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轉化。做法不同,結果也必然不同。正確的做法帶來的是收穫,錯誤的做法帶給人的是失誤。

  請以“做法”為話題,寫一段文字,表達你的情思感悟。(100字左右)

  (20xx.茂名市)

  秋 水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1)百川灌河

  (2)東面而視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翻譯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譯:

  ( 2)“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

  譯:

  3.這篇寓言的寓意是

《秋水》習題及答案3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①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辯: 辯:_______

  ②東面而行,不見水端端: 端 :_______

  ③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長: 長 :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項不同於其他各項,它是( )

  A.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B.野語有之曰

  C.少仲尼之聞

  D.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聞百,以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河伯起初覺得自己的天地最廣大,是因為他所擁有的天地確實闊大,他當初的認識有侷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廣闊的大海,發出了由衷的感嘆,承認自己的原有認識是錯誤的,這一認識轉變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嘆裡,河伯覺得有些人對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們不應該認為孔子的學識少,也不應該認為伯夷的道義輕。

  D.河伯的感嘆裡還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自己有幸來到大海,增長了見識,否則,因見識短淺而自以為是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5.也許你能從這則寓言中受到不少啟發,請談談自己最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同(通)辨,分辨。 ②盡頭。 ③長久,永遠。

  2.B

  3.①秋天裡的洪水按時到來,眾多河流的水注入黃河。

  ②聽到了上百條(不少)道理,便認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4.C

  5.可能的感受:①現有的見識往往是有限的,我們不應囿於已有的見識而驕傲自大;

  ②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學的孔子也有被人認為學問少的時候,因此我們一方面沒有驕傲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學習充實自我;

  ③河伯善於反省自我的態度,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④見識短淺,學識淺陋就會遭人恥笑,因此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秋水》習題及答案4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後面題目。

  (一) 秋 水 (12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小題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獻疑曰B.望洋向若而嘆曰/以為莫己若

  C.河伯欣然自喜/然則何時而樂耶D.秋水時至/山間之四時也

  小題2: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小題3:河伯的說話首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批評自己的□□□□;再說自己曾經不相信“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批評自己的□□□□;然後,河伯認為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也就是成語 “□□□□”之意。(3分)

  小題4: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寓言故事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於見聞而驕傲自大。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為“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C.河伯從眼前的對比中,發現了自己並不是“天下第一”, 自嘆不如,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D.宇宙無限,人的認識和作用因為受客觀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滿自足,要不斷開拓進取。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2: “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聞道”1分;“若”1分;語意連貫1分)

  小題3: 狂妄自大(1分)盲目自大(1分)貽笑大方(1分)

  小題4: B

  小題1:

  試題分析:B項中若字分別解釋為:古代指海神;如同、好像。C相中的然字分別解釋為:……的樣子;錶轉折連詞。D相中的時字分別解釋為:時令;季節。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翻譯這一句時要注意第一句注意“聞道”“百”等詞。

  小題3:

  試題分析:注意橫最好是“四字成語”讀懂文言文,方可能從中提煉出意思相近的成語。

  小題4:

  試題分析:B項:因為它為自己涇流之大的雄偉而驕傲自滿。

《秋水》習題及答案5

  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甲】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選自《莊於.秋水》)

  【乙】黃帝將見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塗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④。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⑤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選自《莊子.徐無鬼》)

  【註釋】①大隗(wěi)傳說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塗:同“途”,路。④辭:謝絕。⑤奚:何,什麼。

  1、解釋下列劃線字的意思。

  (1)秋水時至( )

  (2)河伯始旋其面目( )

  (3)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 )

  (4)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

  2、下列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嘆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於是焉(2)是進亦憂,退亦憂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弋漢語。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甲文、乙文中各提煉出一個成語,然後概括河伯和黃帝身上的共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說說黃帝的做法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按時(2)窮盡,盡(3)拜見,拜訪(4)正好,恰好

  2、D

  3、(1)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或聽到道理很多了,就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與牧馬的人有什麼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馬又有什麼不同呢?)

  4、貽笑大方(或望洋興嘆)、害群之馬。

  共同點:他們都透過過自身的經歷,發現自己的不足。(或:他們都善於反思。)

  5、示例:黃帝的做法讓我們明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慮心向他人請教,要時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