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湖南文徵·序》習題及答案

《湖南文徵·序》習題及答案

《湖南文徵·序》習題及答案

  《湖南文徵》序(節選)

  曾國藩

  吾友湘潭羅君研生,以所編撰《湖南文徵》百九十卷示餘,而屬為序其端。國藩陋甚,齒又益衰,奚足以語文事?

  竊聞古之文,初無所謂法也。《易》《書》《詩》《儀禮》《春秋》諸經,其體勢聲色,曾無一字相襲。即周秦諸子,亦各自成體。持此衡彼,畫然若金玉與卉木之不同類,是烏有所謂法者。後人本不能文,強取古人所造而摹擬之,於是有合有離,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擬,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約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筆諸書而傳諸世,稱吾愛惡悲愉之情,而綴辭以達之,若剖肺肝而陳簡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類能為之。而淺深工拙,則相去十百千萬而未始有極。自群經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勝。以理勝者,多闡幽造極之語,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勝者,多悱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豐縟而寡實。自東漢至隋,文人秀士,大抵義不孤行,辭多儷語。即議大政,考大禮,亦每綴以排比之句,間以婀娜之聲,歷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革,蓋亦山國荒僻之亞。然周之末,屈原出於其間,《離騷》諸篇為後世言情韻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復生於斯,作《太極圖說》《通書》,為後世言義理者所祖。兩賢者,皆前無師承,創立高文。上與《詩經》《周易》同風,下而百代逸才,舉莫能越其範圍。而況湖湘後進沾被流風者乎?茲編所錄,精於理者蓋十之六,善言情者,約十之四;而駢體亦頗有甄採,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據之文蒐集極少。前哲之倡導不宏,後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學,稽《說文》以究達詁,箋《禹貢》以晰地誌,固亦深明考據家之說。而論文但崇體要,不尚繁稱博引,取其長而不溺其偏,其猶君子慎於擇術之道歟!

  (選自《曾國藩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國藩陋甚,齒又益衰 齒:牙齒

  B.若剖肺肝而陳簡策陳:陳述

  C.間以婀娜之聲間:間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嶺 薄:逼迫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A.逮乎宋世,周子復生於斯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亦每綴以排比之句申之以孝悌之義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吾嘗跂而望矣

  D.上與《詩經》《周易》同風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6.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行文的順序看,作者先說文集,次論文法,再論文風,然後談湖南文化源流,最後是對《湖南文徵》及其編撰者的評價。

  B.論及群經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認為,無論是以理勝者,還是以情勝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並非盡善盡美。

  C.談到文化源流,作者認為,湖南雖屬“山國荒僻之亞”,但由屈原、周子(敦頤)所開創的文化傳統,澤被後世。

  D.文章結尾,作者認為,《湖南文徵》收錄考據之文極少的客觀原因是羅研生深明考據家之學,“論文但崇體要,不尚繁稱博引”。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以所編撰《湖南文徵》百九十卷示餘,而屬為序其端。(3分)

  (2)而其弊或激宕失中(3分)

  (3)茲編所錄,精於理者蓋十之六。(2分)

  參考答案:

  4、B(齒,年齡;間,夾雜;薄,接近。)5、B6、D

  7、(1)把他編纂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徵》給我看,並且囑託我給他在書的前面寫一篇序言。

  (2)然而它的弊病是因過激或過緩而失去了適中原則。

  (3)這部文集收錄的,長於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附文言文翻譯:

  我的朋友湘潭人羅研生,把他編纂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徵》給我看,並且囑託我給他在書的前面寫一篇序言。我見識很短淺,年齡大了,身體也日益衰弱,哪裡夠得上來談論文章的事?

  我私下裡聽說古代的文章,原本是沒有所謂的文法的。《易》、《書》、《詩》、《儀禮》、《春秋》等經書,它們的文體語句氣勢沒有一字相互抄襲。到了周、秦的諸子百家,也各自成為一體。用這些標準來衡量他們,劃分這些就好像是金玉和花草樹木不同類一樣,這哪裡有所謂的文法呢。後人本來不能寫文章,但卻竭力學習古人創作文章的方法來模擬寫作,於是有的合乎古人的寫法,有的與古人背離,這樣看來,效仿不固定文法的結果就明白了。如果他們不去模擬古人,那麼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然形成的文章,大約有兩個方面:一是理,一是情。這兩者都是人人本來就有的。用我所知道的道理,拿筆書寫成文,流傳後世,如果要表達我喜愛厭惡悲傷歡樂的情感,就要連綴文辭來表達,這就好像是破開肺腑來陳述書籍一樣。這樣寫成的都是順其自然的文章。性情敦厚的人,大致能夠做到了。然而文章內容的深淺,技法的精妙拙劣,就相差很遠而沒有極限了。除了各種經書以外,百家的著述大都有獨勝於別人的.地方。以理取勝的,大多是闡發幽深或高明的語句,然而它的弊病是因過激或過緩而失去了適中原則;以情取勝的,大多是悱惻感人的語言,但它的弊病常常在於詞藻華麗而缺少實際內容。自從東漢到隋朝,文人才子,在闡發義理時大多不是主要闡發義理,而是大多使用駢儷排比的文辭。即使是議論朝政,考證大禮時,也每每用排比的句式來裝飾,中間又摻有婀娜之音,到了唐代還沒有改……

  湖南作為一個邦國,北面靠近長江,南面接近五嶺,西面接近貴州四川,是苗族各部落居住的地方,大概也是比較偏僻荒涼的次一等的地區。然而到了周朝末年,屈原出生於這裡,《離騷》等名篇被後世寫抒情文章的人所效仿。到了宋朝,周敦頤又在這裡出生,他寫作了《太極圖說》《通書》,被後世寫義理文章的人所效仿。兩位聖賢,都沒有老師指導,卻創作出了高妙的文章。向上可以和《詩經》《周易》相比,向下百代才子,沒有人能夠超越他們的範圍。更何況那些受到他們寫作風格影響的後代湖南人士呢?這部文集收錄的,長於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長於言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駢體類的文章也很有值得學習的文采,它不說文法但文法卻沒有亂。只是考據類的文章蒐集的太少。現在,前賢倡導的沒有被弘揚,令後世羨慕的文章也不多。羅研生的學問,考證《說文》來探求文字的通達準確,註釋《禹貢》來明晰地區的標誌,本來也是很明白考據學家的學說的。評論文章只崇尚對文章要點的概括,不崇尚繁雜的徵引,所以這部文集只是選取它長處而不沉溺於它的短處,大概這就和君子慎重選擇學術的道理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