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著讀後感> 經典名著讀後感9篇

經典名著讀後感

經典名著讀後感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名著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名著讀後感1

  有些夢就像半空中浮動著的肥皂泡,斑駁絢爛得讓人心醉,尤其是在破碎之前更是如此。然而夢就是夢,再美好的夢境在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都會劇終。現實幸福也好、殘酷也罷,那終究是現實,誰也不會拿夢中的情景來衡量現實的好壞優劣,除非是個傻子或是痴人。但是有些夢會在腦海中沉澱、定格,甚至會在心裡打上深深的烙印。銀娣的一生就好像一場夢,她一生的悲涼,一生的悽苦,整篇文章都有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哀怨。

  從小,因為家裡窮,出生卑微,雖然有喜歡的人,但最終還是不能如願以償地嫁給他,而是被哥嫂安排嫁給了一個名門望族裡的公子哥。而在結婚那天,她才知道,那個公子哥是肺癆瞎子,腿腳還有毛病,所以在這個大家族並不被看好。直到生了一個兒子玉熹,婆婆才待她好起來。許是因為寂寞吧,銀娣又和家裡的三爺小叔有了曖昧關係,三夫人雖清楚,卻是敢怒不敢言。

  雖然銀娣一生悲慘,但我並不喜歡銀娣,甚至覺得他是一個變態。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丈夫死了,婆婆一死,便分了家。銀娣開始給兒子找媳婦,結婚的時候才知道本人比照片上難看多了,又因為生不出孩子,便時不時就辱罵兒媳,最終逼得兒媳含恨自殺。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想破口大罵,難道就沒有一點婦人之仁麼,而她想用鴉片把兒子“栓”在家裡的做法,更是令人費解,天下怎麼會有何等母親?

  結尾是最牽動人心的。偶然聽到嫂子講起“從前對門藥鋪的小劉”,銀娣的眼光迷茫了,那是她曾經喜歡過的人吶。那時的她,穿一件素褂子,梳一條大辮子??小說裡這樣寫道:“她引以自傲的一切突然都沒有了,根本沒有這些事,她這輩子還沒經過什麼事。”我又不禁同情起這個命運多折的女人起來。不可以有自己的決定,不可以擁有自己喜歡的人,不可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感覺真的很難受很難受。在當時的那個社會下,親人也不可靠,只有錢才是最可靠的。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妯娌的暗地中傷,哥嫂的阿諛奉承,還不是為了一個字——錢。或許我是真的無權是責備銀娣什麼。她不是神,也只是個女人而已。她也會難過,也會憤怒,也想反抗,可是她又能做什麼呢?我想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和兒媳也不是她的初衷吧。也許,也許只是壓抑久了而已。呵呵。我無法想象或者說是不敢想象那個社會到底是有多黑暗,能夠逼得一個女人如此心狠。

  其實整篇小說並沒有多麼很華麗的語言,可是讀著就是會讓人心裡有著一絲絲的顫動,然後越積越多,越積越厚,等到讀完了,心裡就會瀰漫一股無盡的蒼涼之感。這就是張愛玲的小說的魅力吧。

  但願現實生活中不要有這樣的怨女,就算被命運給玩弄了,也不要喪失自己的人格與原則。不要像銀娣一樣把自己悲慘的命運加註延續在別人的身上。

經典名著讀後感2

  《駱駝祥子》(老舍)《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裡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自鄉間,日益凋蔽衰敗的農村使他無法生存下去,他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創立新的生活。他試過各種工作,最後選中拉洋車。這一職業選擇表明祥子儘管離開了土地,但其思維方式仍然是農民的。他習慣於個體勞動,同時又渴望有一輛像土地那樣靠得住的車。買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這是他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給了祥子實現志願的機遇,經過三年奮鬥,他買上了車,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搶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擁有自己的一輛車的夢想,儘管他對自己的追求不無懷疑,幾度動搖,但仍然不斷振作起來,再度奮鬥。應該說,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內容。而搏鬥的結局,是以祥子的失敗告終的,他終於未能做成擁有自己一輛車的夢。這部小說的現實主義深刻性在於,它不僅描寫了嚴酷的生活環境對祥子的物質剝奪,而且還刻畫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毀壞後的精神墮落。“他沒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個勤勞善良的農村青年,就這樣被毀壞成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

  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來到北平當人力車伕,苦幹三年,湊足一百塊錢,買了輛新車。
  一落:有一次連人帶車被憲兵抓去當壯丁。理想第一次破滅。
  二起:賣駱駝,拼命拉車,省吃儉用攢錢準備買新車。
  二落:幹包月時,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攢的錢也被搶去,第二次希望破滅。
  三起:虎妞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祥子又有車了。
  三落: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又賣掉了車。
  祥子的命運三部曲是“精進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墮落”。
  《駱駝祥子》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後的新文學,多以描寫知識分子與農民生活見長,而很少有描寫城市貧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現,則打破了這種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貧民生活題材的作品,特別是長篇《駱駝祥子》,拓展了新文學的表現範圍,為新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特殊的貢獻。

經典名著讀後感3

  當紅樓夢醒時分,恍如折翼的天鵝,不復潔白的飄逸;當紅樓夢醒時分,宛若斷芯的紅燭,永無明豔的堂皇。短促的生活真似劃破夜空的流星,絢爛中途卻終會平復。難道這隻能留下完美卻空無的祝福?

  落幕好像是終究的結果,可是在落幕前大家又可以如何表演呢?只不過像黛玉葬花似的,感傷惆悵不順,最後把自我困在旅途中的一座“瀟湘館”中?還是像寶玉一樣,不羈,無束,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愛,敢恨,敢抗爭。我,作為這枯死,又復甦,在這滿園中一般得再也不可以更一般的雜草,特有自我的怎麼看。說“雜”是因為並無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我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見證過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哪個主沉浮的,總會感慨萬分——眼前所有的功名財富收穫終會成為土灰,永遠保值的僅有自我,自我的本事、實力。依賴外在扶持的,永遠只能是這園中的曇花,美不美?非常美,只不過燦爛來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能你收起得意的笑容。當然,另一種結果就似園中最不起眼的鐵樹,辛勤終身,汲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在綻放前,大家不會在乎,但綻放後卻會被人們大感驚異:“喔,那還是它嗎?我為什麼從未想到它會這樣漂亮。”是的,同樣是短暫的,但彷彿帶來的驚喜更持久,也更會讓人們所銘記。

  那生命終究應像曇花還是鐵樹呢?是憑著沃土、清波、暖陽早早地綻放,絢爛得太容易,頹敗得太飛速?還是隻身一人,獨攬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積蓄力量,綻放得太刻骨,幸福得非常長久?我會選鐵樹作為楷模,不是隻由於自我是草本植物。還有,作為一株門可羅雀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層感覺到於鐵樹心靈的交流,耳燻目染,崇敬於它甘於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難忍受的寂寞,數十年磨礪只為出鞘時似驚雷劃破長空。

  在鐵樹堅硬芒刺好像沒辦法接近的內心中,又有幾人瞭解埋藏一顆堅守者漂亮的打動詩人的紅心,在野草柔弱弱不禁風門可羅雀的情景下,又有哪個知孕育著用自我的努力綠遍江南岸的雄心?

  對,蟬蟲在黑暗中努力數十年也可“金蟬脫殼”換回一個夏季,讓世間芸芸眾生傾聽它的歌。每一個弱者都有自我的逐鹿中原的一個英雄夢,每一個沉默者都在等待一鳴驚人的好機會,每一個奮鬥者都瞭解要用自我的力量去改換天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什麼我能不被烈火所摧?有一根直伸地心的根莖。遇烈火,逢暴雪,慘敗中難免。可是烈火會平息、暴雪會消停,可是草是不會停止成長的。只須堅持著,第三積蓄實力。春季,我及同道的你都會第三衝破泥土束縛,重新擁抱陽光、藍天下的任馳騁的大地。

  最後,驅散紅樓上未消的富麗堂皇的外在依賴,落得個閒雲野鶴,自相努力向蒼穹。喚醒陶醉於花花世界的沉睡的靈魂,勇當個鵬程萬里的好人才吧。

經典名著讀後感4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評現實主義的奠基著作。小說環繞主人公於連自己奮鬥的閱歷與終究失利,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繪,廣泛地展示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公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激烈地打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抗,教會的漆黑和資產階層新貴的卑鄙庸俗,自私自利。因而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日子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長於從愛情中反映嚴重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年代風雲嚴密相連,這是其時階層比賽的一種體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實在的豪情,但開端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思。因而,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分,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美好,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成功,是“狂歡”和“高興”,是報復心思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誠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比賽,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固執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以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操縱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奮發向上的布衣青年。同於連結成夫妻,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以為與瑪蒂爾德小姐成婚能夠爬上高位,平步青雲,因而不吝去騙取她的愛情。

  可是,於連的兩次愛情終究仍是失利了。這是由於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獗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層圈子裡的人,那個階層決不會忍受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情的塑造、勻稱的藝術構造和白描方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果,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由於他在《紅與黑》中體現了傑出的心思描繪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側重細節的實在,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側重描繪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心裡活動的詳盡和傳神,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曩昔,而對其心裡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吝翰墨,愛情心思描繪更是絲絲入扣,扣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露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詳盡描繪。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高興、苦楚、悔過而又不甘拋棄美好的雜亂心思的展示,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過分漫長的程序,由於時間已給了作家和著作最忘我而又公平的評判,我的閱覽情緒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模稜兩可。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年代攀談,要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求和考慮。

經典名著讀後感5

  讀完莎士比亞的幾部戲劇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哈姆萊特》,一個快樂王,此文來源於的憂鬱又何嘗不震撼了一大批人……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於1601年,是四大悲劇之首,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這部著作講的是哈姆萊特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出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萊特,要他報仇。他用戲劇《頁扎克之死》來試探克勞狄斯,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再加上他殺了戀人奧菲利亞的父親,奸王有所懷疑和察覺便把他送往英國以圖借他人之手除掉自己的心病,在去英國途中他順利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狄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算刺死了克勞狄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其實哈姆萊特這種人他或許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個人,哈姆萊特的變化過程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嗎?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當我們在幼年,童年,沒有踏入真實社會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快樂的王子。在我們的眼裡一切都是美好的。就算那時有一點不順心之事也會忘記。當我們慢慢成長起來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開始變得憂鬱,遇到一些不順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在這個時候是比較敏感與心萌動的時代,對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當事情的結局不如自己的.夢想之中,或理想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是自暴自棄,那時周圍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的醜陋與討厭,讓我覺得社會與世界特別的黑暗。當我們經歷一些殘酷的事情之後,則會顧慮太多,到頭來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錯過機會之後還會給我們自己找藉口來擺脫我們大家內心的失望與空虛。

  而克勞狄斯的弒殺奪位的事在任何時候都是無法避免的,現代的社會是文明的社會,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的約束。有些人或許會表面上放棄這種念頭,可他們的心裡能夠真正的放下嗎?現在提倡什麼“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美德。可是,在這麼殘酷的社會,又怎麼可能消失這些呢?

  在此,我想說的是無論做什麼事之前,我們都必須思而後行,可這並不等於猶豫不決,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切魯莽行事,而誤了自己的大事,以至於賠了夫人又折兵。

  悲劇《哈姆萊特》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也是對現實社會中人的真實寫照。

經典名著讀後感6

  (1)曹文軒,男,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市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少年作家班編委,“中國少年作家杯”大賽評委會評委。

  主要作品有文學作品集《憂鬱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追隨永恆》、《三角地》等。

  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細米》、《青銅葵花》等。

  作品大量被譯介到國外,《紅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翻譯為英、法、日、韓等文字。

  獲省部級以上學術獎、文學獎30餘種。其中有宋慶齡文學獎金獎、冰心文學大獎、國家圖書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20xx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多次在各地進行演講。

  (2)望不到邊的蘆葦蕩擋住了男孩回家的路,五隻小小的螢火蟲閃爍著、飛舞著,為他點亮了希望的光芒。男孩堅守著自己的諾言,他要保護這些小生命,即使那意味著要面對全村周圍人的不理解,即使這份守護的承諾要用盡他一生的心血。但無畏的人總會遇到同伴一路相隨,堅守信念的人終會得到生命的加冕。

  《螢王》承續了曹文軒一貫的美學風格,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詩意浪漫卻又充滿人格力量的故事:望不到邊的蘆葦蕩擋住了男孩回家的路,五隻小小的螢火蟲閃爍著、飛舞著,為他點亮了希望的光芒。從此,男孩與螢火蟲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出一曲綺麗絢爛的生命組曲。作品以螢火蟲與男孩間不可思議的緣分開篇,闡釋了關於堅守信念與敬畏自然的主題。在《螢王》中,曹文軒將寫作的格局從江南水鄉拓展到更加廣闊意義上的“靈魂與生命”,透過“愛與美”詮釋出生命的尊貴與高潔。

  從《草房子》中水鄉油麻地開始,曹文軒一直在講述水邊少年的故事。如今這靜謐的“水”流淌到了“新小說系列”,變化的是水邊之子的故事,不變的是作品中對人性、道義以及愛與美的探尋與闡釋。“我的家鄉是一片水網地區,河流交替縱橫。不僅僅是我的故事與水有關,水還培養了我的審美觀。如果說以往的作品中‘水’只是一個生存的環境的話,那麼在《螢王》中,‘水’變成了這個作品的主題,是故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曹文軒說。

經典名著讀後感7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剛讀完《文化苦旅》的開篇,就有著一股莫名的衝動讓我拿起筆,想要寫一寫那我不理解可是讀過卻有一種明悟的莫高窟。

  我跟隨著餘先生,跟隨著他的腳步,去探索一個我從未接觸的、玄妙的飛天世界。我站在道士塔前,傾聽著從塔內傳來的哀嚎,它在列舉著一個罪人的條條罪狀,在向世人敘訴說心中無休止的痛。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畫面,那個古老的民族在無助向他求饒,卻無法阻止那惡人的行為,在他手中,一箱一箱的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被外國冒險家以極少數的錢財運走,在他手中,飛天的壁畫被那石灰刷得一乾二淨,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消失在飛天的歷史長河中,在他手中,飛天雕塑的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

  我流下淚來。我好恨,正如餘先生所恨的那樣,恨自我不能用自我的胸膛去阻止那小丑與小丑之間的交易,恨自我不能與那小丑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恨自我即使能夠攔住車隊,卻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

  莫高窟,莫高窟,你有著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前呼後擁向你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你這兒的舉行著跨越千年的遊行。

  在餘先生筆下,莫高窟有著我不曾體悟到的獨特的美,那些粗粗細細的線條和深深淺淺的色彩,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些石像已經不是簡單的觀賞品了,他們身上肩負著中華文化傳承的重任,它們也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是漫長的,是永恆的。

  正如餘先生所說的,“莫高窟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只要是只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理解它的洗禮和薰陶。”

  以後總有一天我會親自去莫高窟看看,做他的朝拜者,去探尋它的底蘊,去理解它的洗禮和薰陶。因為正如餘先生所說,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經典名著讀後感8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親族為環境,以環繞事關賈府家事好處的賈稀玉人的生活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緊張鬥爭為經過主線,以賈稀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部實質意義,經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親族沒落過程的具有活力描寫,而深刻地揭發和批判了封建社會形態種種黑魆魆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形態已經到達"運終權盡"的季世,並走向全部被滅的歷史發展方向。

  《紅樓夢》以領導權貴社會形態為核心圖畫,非常真實地,具有活力地描畫了十八百年上半葉中國末年封建社會形態的所有生存。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密謹慎,人物具有活力,語言優美,這個之外還有一點表面化的藝術獨特的地方,值當後人品嚐,檢定。

  筆者充分使用了我國書寫藝術,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覽了一部社會形態人的生活悲劇。如賈稀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如今人物刻畫上,如林黛玉飄搖的影子,詩化的容貌,智慧的神色,深刻含義的微笑,感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致,蕭灑的文才……這一切,都是筆者依靠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修養培養出來的,因此使她在十二釵的各種美麗芳草中始末蕩悠著飽含詩情畫意的特別韻致,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重演了人物的複雜性,使我們讀來如同作品中的人物同生存中的人物同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稀玉"不能說賢,不能說愚,不能說善,不能說惡,不能說堂堂正正,不能說混帳惡賴,不能說伶俐才俊,不能說卑俗等閒",令人徒加述評。不止賈稀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筆者人格美,神魂美,理想美的主人翁是這麼,甚至於連王熙鳳這麼壞名聲昭彰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令人厭惡"當中交織著某些"令人喜愛",因此表達出種種矛盾複雜的實際事物樣子,形成性情"迷人的真實"。

  筆者特長經過那一些看來非常等閒的,起居的藝術描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非凡的領會藝術品的美意義,甚至於連一點不了文的,史無記述的社會形態習性和細節,在紅樓夢裡都有具體具有活力的描畫。

  《紅樓夢》在思想內部實質意義和藝術技法方面的卓然業績,不止在國內變成"中國小說文學難於征服的峰巔"。並且在國際上也遭受很多國度學者的看得起和研討,有法國述評家讚美說:"曹雪芹具備普魯斯特敏感的視線,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悉和重演整個兒社會形態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有經驗。”

經典名著讀後感9

  開始,我捧著《魯濱遜漂流記》,心下泛著一絲抗拒,不為什麼,只為它“名著”這個稱號。靜下來看,便慢慢發現它的與眾不同。

  不同於《朝花夕拾》的銳利深奧,不同於《呼蘭河傳》的沉悶灰暗,這本書以船員亞歷山大·賽爾扣剋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加以想象,進行編排。通俗易懂又富有一定的真實性,且無處不洋溢著樂觀。

  第一次航海的遭遇,面對海浪的恐懼、對親人的思念,沒有阻擋住這個熱愛冒險不畏艱難的小夥子,他堅毅地在朋友都放棄時,堅持了第二次航海。

  第三次航海時,多災多難的魯濱遜又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他遭到了土耳其海盜的襲擊,淪為俘虜,被奴役數年,魯濱遜終於伺機逃走。這般的驚險和羞辱,沒能阻擋這個堅韌的小夥子,他熱情不減,安穩十年,又忍不住航海。

  直到最後一次流落荒島,它在這般孤獨惡劣的地方生活二十多年,這些磨難讓他睿智,卻未曾磨去他所有稜角,它樂觀積極,不自暴自棄,戰勝了一切。

  這是一個堅韌、實幹、樂觀的人,卻也逃不開時代的格局,他面不改色地商議販賣黑奴,他有著殖民者拓疆的洋洋得意。但正因這些缺點,魯濱遜不顯得高大冰冷,而是愈發真實,更是深深烙在無數讀者心裡。而我,也並不例外。

  我十分欽佩魯濱遜的敢於追求,也羨慕他能夠那樣肆意。而這些是我做不到的。

  我同樣有著自己的鐘愛——漫畫。我喜歡看漫畫,畫漫畫。而這些正是大人們認為無用的。我選擇了繪畫,卻在母親的干擾下,與鍾愛背道而馳。母親為我選擇了她認為更有用的素描,每每面對黑白的紙面,總會有些恍惚,彷彿看到了鮮豔的紅色,黃色,紫色……彷彿眼前的是一個個生動的漫畫人物,回到現實,還是枯燥的石膏體。多少次想棄筆,卻又為了看別人繪製漫畫而放棄這個念頭。

  回想最大膽的一次,便是反抗一貫認為嚴厲的母親。毅然在比賽專案上選擇了水彩人物。卻因無任何基礎,被拋在決賽之外。失敗了,沮喪了,依然熱愛,卻不再敢追求,我膽怯了。

  如今,我懂得巧妙利用素描課的少許時間,還有下課後的一些時間,握起畫筆,描繪我的夢。卻沒再在比賽報選時報過漫畫,也許真的是因為抗打擊能力差吧。

  我會學習魯濱遜的樂觀,學習他的勇敢。

  我合上書,帶著無數的思緒和感慨,進入了夢鄉,夢中,魯濱遜划著木舟,給我留下了一個拼博,冒險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