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文章與傳播的思考隨筆

文章與傳播的思考隨筆

文章與傳播的思考隨筆

  我自己認為是文章愛好者,因此對文章和傳播很有興趣。寫這篇文章,想探究一下文字與文章寫作與傳播(出版)的歷程,以揣度其發展的趨勢。

  文章是言語的記錄,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人類先是發明了文字,而後才用文字組織文章。文字的產生,經歷了由初級到高階,即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歷程。文字的出現雖然算不得艱難,但是組織成文章後的傳播(出版),卻經歷了幾度重大創新的歷程。

  文字本身只是符號。某個符號能被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所認可,便是文字。因此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字。中國象形文字歷史最為久遠,而且經過歷代人們的完善,用起來得心應手。用中國文字組織成的文章,意義完美,能夠如實地記錄下寫作者的心聲。

  最初人們使用文字只是記事,而記在什麼地方頗費了周折。初期記事與“葫蘆瓢劃賬”差不多,用有色東西劃在某個載體上,但是,無法長期儲存。稍後,人們發現蚌殼、龜板、獸骨做載體比較好,於是,便在這些東西上刻畫。那當然是挺費事的,要用力用心。其後,青銅器出現了,人們在青銅器上銘刻需要記錄的內容,這樣,出現了銘文。“銘,就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其難度可想而知。這樣只能將銘刻的內容記錄下來,無法廣泛傳播。

  當時人們以為,刻上的文字,便可以永遠儲存了。對於重要的事件,不惜花費許多工本,進行銘刻。這樣的銘刻,由於耗費工本巨大,是不能將所需要的內容都詳細地刻上的。再後來,人們發現用竹片、木片做載體,用毛筆蘸上墨水,在上面寫文字,很方便,可以將要記錄的事,寫成詳細的文章來。於是出現了“竹簡”、“木簡”,再將它們用繩子連線起來,這就是“冊書”,於是世界上便有了“書”的稱謂。從此“寫”更替了“銘刻”。寫比刻容易得多,因此,竹簡、木簡寫成的冊書,在我國曆史漫長,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作品。可是,還沒有出版的事,要想傳播,只有手抄。

  蠶絲、麻棉織品出現後,有錢的人便用這些織品做載體書寫文章。但是這些東西都很昂貴,無法普及,因此,帛書在世上存量很少。

  到了東漢,蔡倫(?-121年)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推廣了造紙技術,漸漸地,人們用紙做載體寫文章了。紙比竹簡、木簡既方便又便宜,於是,真正的紙質書問世了。這時候人們想到了快捷的傳播方法:用毛筆將文章寫在模板上,由專門的匠人雕刻出來,每一頁一個模板,一本書有多少頁面,就得刻多少模板來;在模板上塗上墨水,像現代“蓋大印”一樣,“印刷”所需要的書。“印刷、出版”自此誕生,精美的紙質印刷書出現了。但是,雕刻模板,不僅工程巨大,資金耗費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因此出版的書籍只能是鳳毛麟角。

  到了北宋,畢昇(約970年-1051年)將雕版印刷進行改進,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的技術是將每個字做成一個膠泥字,用人工排版。人工排字既費工夫,也需要相當技術。

  畢昇的活字印刷,經過歷代改進,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是“萬變不離其宗”,出版書籍雖然比雕版容易,但普通人要出版自己的書,也還很難。這種技術一直延續到了電腦廣泛應用之時才被淘汰。

  蔡倫造紙和畢昇活字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兩項,在世界發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九百多年後的1975年,北京大學教授王選(1937——2006)在主持我國計算機漢字鐳射照排系統和以後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究開發時,開創性地研製成功了當代世界最先進的鐳射照排技術,使印刷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印刷品只要編輯好電子版面,“用鐳射拍照”傳送到電子印刷系統,就可以方便地進行印刷了,而且不會出現人工排版的錯誤,使印刷技術達到了理想的境界。這又是我們中國人對世界近代印刷技術的重大貢獻。

  由於印刷術的現代化,書籍出版再也不是太難的事了。如今個人想將自己的作品印刷成紙質書籍,印數不大,花費資金不會太多,速度也很快。但是,要想在世界上廣泛銷售,那概不是個人的事,而是要涉及到出版界和出版物推銷商了,則又是一個領域的問題。

  網路的普及,讓電子版的書籍和文化資訊形成了鋪天蓋地之勢,文章、書籍在網路上執行非常便捷,人們閱讀文章,也很容易。現在人們已經處在“閱讀資訊”目不暇接的地步,沒有功夫閱讀紙質印刷品,使紙質出版界和書籍發行商進入了前所沒有的困境。出版業是一個悠久的行業,具有專門的在業人員和銷售渠道,他們從本身利益出發,把持著出版大權,用“書號”壟斷著書籍出版,並且規定,沒有書號則不允許銷售。因此,普通人要通過出版界銷售書籍,還必須多花費一定數額的“書號”資金。

  隨著現代網路與電子版的文章、文化資訊的普及,個人文章要想“風行天下”將不是很難的事。加上眾多讀者有著豐富的網路資訊,紙質印刷品要想走出滯銷的困境,前途非常迷茫。可以預見: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最佳化,銷售紙質印刷品的困境,將會越發嚴重。

  網路電子版文章,明顯是文章出版歷程中又一次革新,將會取代絕大部分紙質出版物。

  然而,人的思想是隨著環境變化的;環境是根據社會生產技術進步的。常常是,在新的技術形成初期,普通人的意識總是落後一步。紙質讀物歷史悠久,在人們的生活意識裡具有“統治地位”,留戀的人仍然不少,所以目前還有一定的市場。紙質讀物是以物賣錢,因此能給作者以報酬;而網路文章閱讀容易,作者難以得到相應的報酬,於是,文章作者還是把能在紙質讀物上發表的文章,當做幸事。

  文章出版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播。網路傳播其實比紙質印刷傳播更加優越更加方便。這是時代進步強健的步伐,將是無法阻擋的。也就是說,網路文章將是大勢所趨。但是,任何事物都必須要有經濟作為基礎,網路文章的作者報酬難以落實,是新生事物發展中的具體問題。隨著這項新技術的成熟,這一問題應該能夠得到恰當的解決。

  當然,紙質讀物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它是實體,網路和電子版的讀物是無法代替的。而就讀物性質而論,電子版傳輸快,保真效能好,閱讀方便,儲存不需要實體空間,查詢比紙質讀物容易,因此,它的實應性比紙質讀物更具優勢,前景將勝過紙質讀物。

  如今文章寫作大體上已經從紙質、筆寫,進入到了電腦輸入;文章傳播也正在由紙質出版進入到了網路傳播。我針對文字從顏色圖畫到銘刻、到書寫、到印刷、再到現在的鍵盤輸入,鐳射拍照的進步歷程,覺得每進一步,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這些飛躍,改變了文章書寫與傳導方式。我們適逢文章書寫與傳播更新的時代,會對現代文章的輸入與傳播,由膚淺的認識適應到嫻熟的運用。我們適逢文字輸入與文章傳播技術再次飛躍的時代,電子版文章網路傳輸和紙質印刷文章的發行,將並駕齊驅,作者和讀者會得到新技術更美好的福利。

  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中秋節

  【附】畢昇的活字排版技術,是將每個字做成一個膠泥字,用火燒硬;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了。印刷時,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頁面就“印”出來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以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