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美術教案> 【實用】小學美術教案模板集錦8篇

小學美術教案

【實用】小學美術教案模板集錦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第(1)節 執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1.我的小天地

  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有關居室的功能和特點.以及不同地區、民族在設計上的不同文化和習俗。瞭解自己的小天地不僅有一般居室的特點,還要有表現個人的興趣和愛好。

  2.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心願去表現和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對幸福生活的喜愛之情,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人。啟發學生透過設計、表現自己的居室,體驗生活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有關居室設計的文化、習俗。加深對自己身邊居住環境的瞭解,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學難點:繪畫時房間裡傢俱與傢俱、傢俱之間與周圍環境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前後、大小關係

  教具準備:美術用具

  教學方法:談話法、示範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教師作自我介紹,學生依次作自我介紹。

  二、匯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阿爾的房間》

  今天我們是第一節課美術課,我想大家都想輕鬆一點,我們今天就來欣賞一幅外國名作。

  學生欣賞討論:1.從畫中你看到了什麼?感覺怎樣?

  2.從畫中、文字中你瞭解到了那些東西?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補充介紹《阿爾的房間》的相關知識:

  3.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和小朋友作品

  提問:(1)你看到的都是些什麼地方?你最喜歡哪個設計,它有什麼特

  點?

  (2)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臥室,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誰能告訴大家你的那片小天地是怎樣的?

  (3)你對你的小天地滿意嗎?

  (4)你理想中的小天地是怎樣的?它的布臵應當具有什麼功能和特點?

  (5)你準備怎樣去改進你的那片小天地呢? (學生討論)

  想一想,在你動手的時候你會遇到些什麼困難?(內容、比例、層次等)

  三、學生作業:

  要求:可憑記憶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設計自己的居室。

  教師指導

  四、學生作品展示:

  學生交流討論

  1.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的地方又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五、拓展:

  運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試著設計我們的教室、校園等。

  第(2)節 執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機器人

  教學目標:

  1.瞭解機器人的相關知識,知道機器人與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2.能畫或做一個機器人。

  3.啟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關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機器人的種類、特點和功能,利用多種繪畫用具進行繪畫創作或利用廢舊材料設計製作。

  教學難點:生動的表現機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教學方法:談話法、合作學習法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新課

  1.啟發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非常特別的朋友,現在,讓

  我們看看——它是誰?它在幹什麼?

  機器人能幫人們做許多事情,它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就當一次“小小科學家”,來設計又本事,又神氣——機器人!(板書《機器人》)

  2.讀畫:目前我們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機器人呢?——有。讓我來看一看各國的科學家發明出了哪些機器人

  3.範圖分析:這幅畫畫了些什麼呀?——再來看看,這幅畫的構圖飽滿不飽滿呀?——很飽滿!

  4.作畫步驟:

  那機器人該怎麼畫呢?現在老師示範一幅《機器人》

  (1)想

  (2)畫機器人

  (3)添背景

  (4)上色

  5.欣賞兒童畫: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小朋友畫的——“機器人”。看的時候可以互相討論:這幅畫裡的機器人長什麼模樣?它有什麼本領?(請兩位小朋友評點最喜歡的畫。

  6.欣賞了這麼多小朋友畫的《機器人》,每幅畫都與眾不同,有自己的想法。

  7.學生作畫

  三、講評,小結

  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講評,表揚有創造性的學生

  板書設計:

  2.機器人

  機器人的製作過程: 作品展示:

  (1)想

  (2)畫機器人

  (3)添背景

  (4)上色

  第(3)節 執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有趣的拼圖

  教學目標:

  1.瞭解用各種色彩、大小的植物籽粒拼擺、粘貼出圖形的方法,進行造型創作。

  2.感受拼圖創作的樂趣,增強對美術的熱愛,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3.提高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創作的能力和動手製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在學會製作植物籽粒拼圖的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 教學難點:製作一幅與眾不同、有創意的植物籽粒拼貼畫。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各種植物籽粒(如:紅豆、綠豆、西瓜籽、大米等)和膠水(膠水或白乳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師:(看課件)播放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小雨沙沙》植物籽粒長大的過程用動畫接著又把植物籽粒變成可愛的卡通小精靈“豆豆”。

  2.“小精靈豆豆”做出一個個的有趣動作,變出一粒粒不同的植物籽粒(紅豆、綠豆、西瓜籽……)。

  3.“小精靈豆豆”提出一個個的問題,引領孩子們觀察與思考,讓小朋友們瞭解和發現“種子家族的成員們”的不同。

  4.思考這種豆子象什麼?

  5.孫悟空會“七十二變”,“小精靈豆豆”也會!它變成豆子手鍊,變成一幅幅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圖(主要以黑豆拼擺的噴水的鯨、用大米拼擺的可愛小兔、用綠豆和小米拼擺的漂亮孔雀)!

  二、感知探索

  1.欣賞分析植物籽粒拼圖。

  2.分組討論植物籽粒拼圖究竟美在哪兒?為什麼美?

  3.思考如何製作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圖?

  4.利用課件,直觀感知製作步驟,分為:⒈用鉛筆在卡紙上起稿;⒉在需要貼上處塗膠水;⒊用選擇好的植物籽粒拼圖。

  三、實踐創作

  1.學生展示課前蒐集準備各種不同大小、顏色的植物籽粒

  2.討論:說一說自己準備怎樣用植物籽粒來製作一幅有特色有創意的拼圖。

  3.實踐創作

  學生分組合作製作,師巡迴指導(播放背景音樂)。

  四、展示評價

  1.“小小拼圖藝術展”,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介紹製作的感受。

  2.播放歡快音樂,參加“小小拼圖藝術展”。讓學生參觀、評選,讓學生體味創造和創造成功的甜蜜。

  五、延展

  用課件或實物展示用貝殼、小石子等拼貼的拼圖作品。引導學生學會到生活中去找尋美、發現美,讓孩子們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第(4)節 執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連環畫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分析、創作連環畫作品,瞭解連環畫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連環畫創作的能力、語言表達及綜合學習 能力。

  2.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氛圍中,相互交流,資源共享,培養學 生的合作意識。

  3.透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連環畫的特點及其創作方法。

  教學難點:故事中主要情節的畫面表現及形象的連續性。

  教學方法:談話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喜歡看連環畫嗎?

  你瞭解連環畫的一些什麼知識呢?

  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進入連環畫的世界。

  、探究式學習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培養表現力

  2.學習構圖和表現的繪畫知識

  重點:培養欣賞美的能力

  難點:學習構圖知識

  教具:範例、圖片

  教學活動:

  一、匯入:

  動作隨著節拍,姿態伴著旋律,

  豐富而又和諧,多樣而又和諧。

  板示課題

  二、出示範例

  選擇一種樂器將它巧妙繪畫,再組合描繪成有趣的,優美的群像。

  學校裡有小樂隊嗎?經常去看看他們的演出或排練嗎?同學們的表演讓我們感到更親切,畫出他們演出或排練時的情景。

  試一試,看誰觀察的細膩。

  三、比一比看看誰的畫面最精彩?

  四、做遊戲

  模仿小樂隊吹、拉、彈、唱,進行模擬音樂會。

  五、作業選擇:

  1.可以畫你想象出來的小樂隊。

  2.注意人物和樂器的大小,高低、橫豎、位置的穿插變化,討論一下為什麼。

  教學隨筆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兒童在校園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本課的內容和兒童的活動與生活緊密相關,所有的構思和表現的基本素材都來源於兒童平時的校園活動和生活;畫面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手段也是兒童們熟悉的,但創造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它要受到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的影響。因此,觀察就是透過經驗來獲得視覺感受。引導兒童觀察熱鬧和活潑的場面,理解和體會動態的構成因素,表現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情節和氛圍。透過畫面的構圖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讓兒童之間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同時,透過會議、想象和美術表達,讓兒童更加熱愛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二、教學目標:

  指導兒童大膽地想象,大膽地構圖和用色,表現熱鬧的氛圍;培養兒童畫面的組織能力和表現能力;培養兒童繪畫和表達的興趣;培養兒童熱愛校園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誇張的造型、鮮豔的色彩和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構圖表現校園的活動氛圍。

  難點:人物動態的誇張表現,構圖的形式美感,色彩的大膽運用,畫面的氣氛渲染。

  四、教學準備:

  師:欣賞作品若干

  生:彩色筆、油畫棒等繪畫工具;觀察校園裡的各種活動場面,積極參與活動。

  五、教學過程:

  *回憶和想象。

  透過回憶和想象,說一說校園裡活動:

  1.聯絡自己的實際,想一想校園裡舉辦過那些活動。

  2.活動的場景。

  3.想一想精彩的活動場面,上臺來表演一些動作。

  *欣賞圖片資料,討論表現方法。

  1.欣賞教材和教師準備的圖片資料,理解畫面內容,感受活動氣氛和表現方法。

  2.小組討論表現方法。

  1)表現手段:彩色水筆,油畫棒,水粉顏料,鉛筆等各種材料的綜合應用。

  2)畫面氛圍的刻畫:內容要充實,色彩要鮮豔,人物形象的動態要誇張,表達要大膽。

  3)想一想自己要表達哪些內容,討論:如何使畫面的安排更充實,如何能表現熱鬧的氣氛。

  *課堂練習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嘗試用各種方法刻畫活動場面,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展示和

  相互欣賞作品,並相互點評,教師。

  六、教後記: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回味童年,總是忘不掉那些印象深刻的趣事,本課透過讓學生收集整理自己成長的照片,描寫自己成長的日記,製作自己的成長紀念冊。

  本課貼近學生生活,利於學生創作。教科書的左頁選擇了學生的合影圖片,旨在激起學生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學習本課的興趣。表演節目的圖片和大家聚在一起吹蠟燭、慶祝生日的圖片旨在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右頁的三幅學生作品,是學生自己製作的成長紀念冊,為學生構思自己的作品提供參考。

  成長紀念冊的製作有助於學生回憶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最有趣的經歷,同時也利於他們根據快樂體驗進行表現,並樂於交流,展現自己的個性。成長紀念冊這一創作內容比較適合四年級學生進行自由創作,作業形式也可以比較豐富,如參照教科書裡的繪畫、剪貼等形式進行製作。

  教學思路:

  本課可採用以下環節:收集照片—敘述照片中的情景—瞭解成長中的經歷—理解如何運用收集的材料製作成長紀念冊—嘗試運用繪畫或剪貼形式創作—展示評價。教師可利用收集的.照片,運用生動、直觀的交流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請學生自己敘述生活中有趣的事,使學生懂得自己經歷過的很多事物都可以成為創作的素材。教師也可使用兩件畫面內容完全相同,但製作方法各異的作品,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呈現的情感,強調作品所突出的“成長”特性,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創作主題。

  教學建議:

  教案一

  (一)引導階段

  播放歌曲《生日快樂歌》和《娃哈哈》,想象教科書左頁圖片中的情景。

  (二)發展階段

  1. 透過對教科書左頁三幅照片的細緻賞析,讓學生了解畫面中的情景。

  2. 學習設計成長紀念冊的要點和製作方法。讓學生構思作業應包括什麼內容,準備使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師生商討表現內容與收集到的材料是否符合主題需要。

  3. 學生依據構思進行創作。教師巡視,及時發現需要幫助的學生。

  4. 將學生的作業按繪畫和剪貼兩類分別展示在黑板上,師生一起評一評,哪些作品較好地表達了情感。

  5. 學生交流創作構思。教師總結並啟發學生:可以新增什麼圖案和文字使紀念冊內容更豐富?還可以用什麼形式來展現特色?

  (三)展示與講評階段

  學生簡述製作心得及創作感受。

  (四)收拾與整理階段

  引導學生整理好製作工具,尤其是剪紙的學生,應注意環境衛生。

  教案二

  (一)引導階段

  出示兩幅畫面內容完全相同,但製作方法各異的作品,引導學生說說畫面給人的不同感受,初步感覺創作的特點。(作品上面要有照片、圖片及說明文字。)

  (二)發展階段

  1. 欣賞教科書中的學生作品,學習設計成長紀念冊的製作要點和方法。觀察作者是怎樣表現主題的?剪貼和繪畫在作品中起什麼作用?

  2. 演示紀念冊的製作方法。

  方法一:用照片、卡紙進行拼貼,加美術字及成長寄語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方法二:用繪畫、文字、裝飾物等製作紀念卡或紀念冊,記錄成長中的點點滴滴。

  3. 欣賞各種形式的作品,啟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4. 佈置作業,提示設計、製作成長記錄冊時應注意版面的形式美。

  5. 鼓勵學生大膽創作,教師巡視輔導。

  (三)展示與講評階段

  將學生的作業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創作意圖。

  (四)收拾與整理階段

  引導學生整理好工具和材料,注意環境衛生。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課題:第三課 抽象雕塑

  課時:1課時

  課堂型別:造型表現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無論各種材料,經過巧妙的構思,能創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透過學習活動,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組合原理,進行構思、創作立體雕塑作品。並嘗試自己動手,進行雕塑創作。並從活動中體會到樂趣。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利用廢棄物進行再創造,美化環境。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抽象的基本特點。

  2、學會運用各種材料進行抽象雕塑創作。

  教具學具:各種線材、板材、塊材

  教學過程:

  一、匯入階段:

  1、欣賞抽象雕塑

  師問:看了這些形體,有什麼特點嗎?為什麼?

  2、匯入課題:《抽象雕塑》

  二、發展階段:

  1、抽象的特點:幾何形體

  2、《抽象雕塑》的特點(學生討論找規律)

  欣賞雕塑作品等。

  師問:請欣賞找一找它們有什麼特點,藝術家是如何設計、構思抽象雕塑的?(學生討論)

  師:想象空間很大

  抽象雕塑基本結構。

  由幾何形體構成(人工創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圓等)

  三、拓展階段:

  1、怎樣運用各種幾何形體組成立體雕塑作品(小組討論)。

  2、讓學生把自己準備好的廢棄物--立體形的實物,展示並思考再創作。

  3、製作步驟(教師示範)

  四、學生作業:設計、製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五、學生練習,教師巡迴輔導。

  六、作品展示:

  1、小組單位展示、評述學生自己的作品。

  2、學生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作品

  3、展示並評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

收拾並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學延伸與拓展:

抽象雕塑作品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環境中。觀察、收集我們的城市有哪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

小學美術教案 篇6

  第1課 四季的色彩

  (一)教學內容與目標 :

  l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透過欣賞、分析藝術作品,能夠認識到不同季節的色彩變化,及不同色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

  應會:認識該課中介紹的四位畫家,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其作品進行初步分析,並寫出短文,以表達對畫而的認識與感受。

  2、隱性內容與目標

  (1)透過本課欣賞,認識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瞭解東西方不同的文化。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

  重點:認識四季的色彩,能正確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感受。

  難點:用寫短文的方法,表達個人對藝術作品的感受。

  課前準備

  l、教師設計《四季的色彩》課件,音像結合,圖文並茂。

  2、學生蒐集在不同季節拍攝的照片或相關資料,並和家人聊一聊對不同季節的感受。

  教學過程:

  匯入

  1請看,我給大家帶來了什麼?(課件出示四季圖片)

  2問題:

  (I)你看到了什麼?

  (2)聽到了什麼?

  (3)又想到了什麼?(請學生回答)

  3自學:開啟書第2頁選擇你最喜歡的季節,試著用“這是季,是 的季節。”來形容它。

  4全班交流:你對最喜歡的季節有哪些美好的記憶或感受?

  5出示課題:四季的色彩

  新授

  I、欣賞。

  (I)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畫。

  (2)問題:說說四幅作品有什麼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2.分組活動。

  (1)要求: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畫,由組長帶領分組欣賞。

  (2)學生根據要求.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反饋

  l反饋。(以小組形式)

  (1)《早春之路》(日本畫)東山魁夷(日本)

  ①畫面體現了什麼繪畫風格? (寫實性、裝飾性)

  ②畫家主要運用了哪些色彩表現春天?

  ③寫一篇短文來表達你從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什麼?(請參考書上第2頁對這幅圖的提示。)

  ④你還想了解什麼?

  (2)《夏》列維坦(俄國)

  ①畫家運用了怎樣的筆觸來表現畫面?(細碎、完整)

  小知識:筆觸是畫家在再現或表現自然和生活時運用的各種筆痕。②畫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顏色?

  ④用短文表達欣賞這幅作品之後的所見、所聞、所感。(請參考書上第2頁對這幅圖的提示。)

  (3)《金秋》(中國畫)林風眠

  ①畫面用色有什麼特點?(淡雅、濃重)

  ②樹林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什麼色彩’

  ③給你帶來哪些秋天的感受?試用短文表達。(請參考書上第2頁對這幅圖的提示。)

  (4)《冬獵》(油畫)勃魯蓋爾(尼德蘭)

  ①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什麼?(風景、人物、動物、植物)說一說。

  ②觀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體會?

  ③你能感受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麗?用一篇短文表達出來。(請參考書上第3頁對這幅圖的提示。)

  拓展

  教師總結:雖然冬季將一切事物歸於沉寂,但是卻預示著春天的來l晦。四季的色彩是豐富的,有無限象徵意義,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們之間是互相孕育、不斷積累、迴圈往復的。

  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

  希望同學們學會運用藝術的服光和美術的語言來觀察、表達藝術作品和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感受。

  教學反思

  第2課 生活中的暖色

  (一)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暖色的色彩特點和所表達的感受。

  應會:能畫一幅以暖色為主的畫。

  2隱性內容與目標

  瞭解暖色知識,體驗暖色帶來的感受.提高學生色彩審美感受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景象。

  難點:以暖色為主的畫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三)學習材料

  教師:色卡、暖色為主的圖片、教學課件《生活中的暖色》、學生優秀作業、繪畫用具…?

  學生:暖色為主的圖片、繪畫用具。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佈置課前準備內容:

  1、準備2~3張以暖色為主的圖片。

  2、你認為暖色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3、你喜歡冷色還是暖色?為什麼?

  組織教學

  出示色卡,將暖色與冷色分開。

  學生選擇區分冷色與暖色。

  認識暖色,瞭解暖色特點:對比中產生冷暖。

  播放教學課件《生活中的暖色》。

  你發現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麼場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動

  組織學生研究活動:

  1、分析自已帶的圖片中哪些是暖色。

  2、曖色畫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麼作用?

  3、介紹一幅畫的名稱、也.彩以及給你的感受。

  小組活動:

  分析自己帶的圖片中哪些是暖色。

  暖色畫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麼作用。

  介紹一幅畫的名稱、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

  藝術實踐

  分析名家名作《紅色的房間》表現方法,談談給你的感受。

  仿照馬蒂斯《紅色的房間》,選用與其不同的暖色改畫一幅作晶。

  教學反思

  第3課生活中的冷色

  (一)教學內容與目標

  l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冷色的色彩特點和所表達的感受。

  應會:能運用冷色點染的方法畫一幅風景畫。

  2.隱性內容與目標

  瞭解冷色知識,體驗冷色帶來的感受,提高學生色彩審美感受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識,並能以冷色為主運用點染的方法畫一幅風景畫。

  難點:運用點染的方法畫一幅風景畫。

  (三)學習材料

  教師:色卡、冷色為主的圖片、教學課件《生活中的冷色》、學生優秀作 學生:冷色為主的圖片、繪畫用具。

  教學活動

  課前準備

  佈置課前準備:收集表現水的圖片。

  組織教學

  欣賞書中圖片《水》。

  組織研究活動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舉例說明對比關係。

  欣賞冷色表現水的圖片,淡一談冷色給你的感受。

  分析、交流活動。

  冷色給人的感受:清爽、寧靜、安詳、莊重、高雅、樸素

小學美術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知花邊是圖形的重複廷伸;

  2.培養學生折、剪、貼、畫、印等動手能力,掌握製作技法;

  3.培養學生敢想敢說,大膽創造意識,體驗花邊圖案的美感;

  4.培養學生造型設計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花邊圖案的圖形特點;

  教學難點:

  花邊的設計、應用;

  教學準備:

  佈置學生收集有花邊的東西(例:手帕、餐巾布,碗、蝶等)剪刀、膠水、臘光紙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匯入:

  教師組織學生上臺展示(投影)收集的各種有花邊的東西。( 教師提問、學生欣賞相結合匯入課程主題內容)

  1你喜歡自己收集的東西嗎?它漂亮嗎? 引出花邊具有裝飾、美觀的作用,能使一件原本單調的物體更加美觀、豐富。

  2這些漂亮的花邊造型選用了什麼材料?

  3你能發現這些漂亮的花邊,這有什麼樣的規律。 引出是圖形的不斷重複排列延伸的知識點,教師可適時作簡單演示。

  4找一找我們身邊的東西還有哪些有漂亮的花邊:手帕、餐巾布、床單、布簾、衣服的衣領、袖子、熱水瓶、碗、蝶、瓶子、畫框、輪胎紋理等。

  二、探索研究:

  我們知道花邊是一種向兩邊重複延伸的圖形,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製作花邊?

  學生:畫的、剪貼的、蓋印的

  教師示範:

  1畫:

  2剪:連續圖案剪法:

  1.取一張長寬合適的長條紙,從中間連續對摺數次成一小方形;

  2.在摺好的紙上畫上要剪的紋樣(紙兩邊的點不要剪斷,一定要有物與物有連線的地方);剪掉空白處,留下色彩花紋展開為延接的圖案花。

  數張紙重疊剪出的單個圖形(不連線)進行排列組合,也能作出漂亮的花邊

  三、設計製作:

  1、 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圖形(紋樣)

  2、學生練習,教師適時指導(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輔導幫助,使每個學生能享受成功的快樂。

  四、應用建議:

  1.給自己的美術課本封面、學習園地、黑板設計一個漂亮的花邊

  2.在各種瓶、罐或日用器皿上進行裝飾。

小學美術教案 篇8

  知識要素

  色塊的疏密組織

  技能要求:

  剪與撕等拼貼技能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體驗撕貼的快樂,發現拼貼的美

  實踐與創造:透過剪和撕拼貼方法設計一幅節日盆花

  欣賞與評議:欣賞作品,交流各自的製作經驗

  教學重點

  花與花盆的設計與眾不同

  教學難點

  不同材料和色塊的搭配

  教學過程

  一.引入與交流

  1.課件展示範畫,介紹創意之處和色塊搭配的最美之處。

  2.小組交流,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發現與嘗試

  1.歸納意見,引導認識盆花的製作方法及其他物品如何來進行裝飾以及色彩搭配。

  2.啟發學生設計一幅獨特的盆花。

  3.學生嘗試用構圖畫出來。

  三.構思與繪製

  1.確定製作,進行製作:

  ①選擇形式;

  ②選擇材料;

  ③畫出草圖;

  ④選擇表現方法;

  ⑤注意色彩的搭配。

  2.教師輔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展示與設想

  1.展示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問題。

  2.能否發現別人的創意之處嗎?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