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蘇州智慧城市建設現狀與建議經濟論文
摘要 “十一五”以來,蘇州數字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良好基? V腔鄢鞘薪ㄉ櫪氬豢資訊科技的支援,本文在闡述數字城市、無線城市與智慧城市關係的基礎上,針對蘇州目前智慧城市技術建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穩步、精準、長期推動智慧蘇州建設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蘇州 智慧城市 技術角度 建議
智慧城市的內涵是讓生活更美好,讓人們擁有便捷暢通的交通網路、高品質有保障的醫療服務、安全有序的生活環境、可持續利用的能源和水資源、合理而最佳化的教育體系等。智慧城市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的支援。從技術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個系統(資訊通訊、交通運輸、醫療保健衛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產、公共服務、政府管理與服務、商業經濟、民生及環境、文化教育、科研及產業等)都要實現智慧化、智慧化,並把這些智慧系統集大成於一體,即形成“系統之系統”,使其成為一個可以智慧地指揮各個系統的核心層。從而,讓整個城市能夠智慧地協調運轉起來。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任務。
一、數字城市、無線城市與智慧城市的關係
數字城市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儲存技術為基礎,以寬頻網路為紐帶,運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遙測、模擬一虛擬等技術,對城市進行多解析度、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的三維描述,即利用資訊科技手段把城市的過去、現狀和未來的全部內容在網路上進行數字化虛擬實現。
無線城市,也稱無線數字城市、無線寬頻城市、無線智慧城市、城域無線寬頻網路,是指利用多種有線/無線接人技術,為整個城市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網路接人。透過無所不在的無線寬頻網路,聚合各類社會資訊,為政府、企業、市民提供無所不有的資訊化服務,實現無所不能、可為感知的綠色智慧城市。國際上第一個提出無線城市計劃的是美國費城,隨後全球陸續有600多個城市稱建立了無線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透過廣泛採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資料探勘、知識管理等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慧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
建設智慧城市,離不開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的建設成果。數字城市、無線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無線城市建設初期是希望實現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任何服務的目標,主要是用“2G+3G+WiFi”的技術模式實現服務的全覆蓋。而在無線城市建設的高階階段,主要是實現服務由數字化、資訊化到智慧化的轉變。可見建設智慧城市不是放棄建設數字城市和無線城市,而是由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向更深入、更廣泛、更智慧的方向發展。當前,無線城市建設還沒有進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為智慧城市覆蓋的範圍極廣,包括人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實現。
數字城市為人文、社會以及環境提供了數字資源,並建成了政府、企業和市民的數字化系統,是實現無線城市的重要基礎;無線城市讓數字城市的所有資訊“移動”起來為民服務。目前,蘇州數字城市和無線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並將成為蘇州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
二、蘇州智慧城市技術建設的現狀
“十一五”以來,蘇州市透過實施“數字蘇州”建設使得城市資訊化、數字化取得了顯著成效,資訊化指數名列全省第一,數字化整體水平位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1 資訊基礎設施快速發展。“數字蘇州”建設期問,蘇州市數字傳輸主幹網容量和傳輸速率不斷提高,寬頻IP都會網路全覆蓋了五市七區,數字傳輸主幹網頻寬達到400G,都會網路出口頻寬超過600G。到2010年底,完成了光纖網路的無縫覆蓋、城域DWDM建設、MSTP專網建設和IP都會網路的升級改造,全市寬頻使用者數已達203萬戶,接入率達96.82%。各級黨政機關和社群(村)上網率達到100%,全市有線數字電視普及率達到100%。
2 電子政務穩步推進。蘇州市電子政務建設成效明顯,建成了省轄市第一個覆蓋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電子政務外網,和第一個連線全市所有社群居委會和行政村的社群網;在江蘇省率先建設了人口資料庫(含外來人口)、法人資料庫、宏觀經濟資料庫、政務資訊資料庫和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資訊資料庫五大基礎資料庫;率先開展了市級政務網路管理中心、政務資料中心、數字認證中心和公共信用資訊中心四大中心建設;率先開展了資料交換平臺、協同工作平臺兩大平臺建設。
與此同時,蘇州開通了“中國蘇州”WAP網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換系統、公務郵件系統、提案建議管理系統、電子政務CA認證等十大系統,實施了勞動和社會保障四級網路和資訊系統、計劃生育資訊系統、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系統、數字檔案館系統等近百個政府資訊化應用專案。國稅納稅戶電子申報率達到99.5%,地稅納稅戶電子申報率達到99.1%。 3 企業資訊化大力實施。蘇州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制定了《蘇州市
促進工業和資訊化融合的實施意見》,建立了兩化融合工作協調機制和工作網路,釋出了《蘇州市企業兩化融合考評指標體系》,大力推進兩化融合“333”工程,即建立30個示範、300家試點、3000家升級企業。至2010年底,蘇州已建立完成省級兩化融合示範區2家、試驗區1家、示範企業3家和試點企業28家。
蘇州市設立了企業資訊化服務中心,實施“萬家企業資訊化推廣應用計劃”,蘇州市已有64%以上的企業建成了ERP系統,60%以上的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建設,形成了風雲網路、蘇州中小企業服務網、蘇州通聯物流資訊綜合管理平臺等一批資訊化公共服務平臺、以行業龍頭為主體的供應鏈平臺和依託現有各大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平臺。
4 社會資訊化水平不斷提升。“數字蘇州”已建成蘇州市基礎地理資訊平臺、蘇州數字城市三維基礎平臺及“數字城管”、“數字交通”等各類數字化資訊系統近百個。
在教育資訊化方面,基本實現了“班班通”,已建成蘇州市、蘇州市教育局電子政務網、蘇州、蘇州市網上家長學校、蘇州市網上教師學校五大教育資訊化平臺。在醫療衛生資訊化方面,120急救系統與110接警系統實現併網執行,醫療一卡通工程已經上線執行,“健康蘇州網”已為市民服務。在社會保障資訊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經和蘇州市260家定點醫療機構、定點藥店以及各區社保經辦機構、市財政進行了實時聯網;“五險合一”的社會保險管理系統已投入執行。在農村資訊化方面,建成開通農業(農林、水產)站9個,市級專業網站3個,實現農業資訊化網路“鎮鎮通”,並且大部分上網鄉鎮都達到農業部規定的鄉鎮農業資訊服務站“五個一”標準。 三、蘇州智慧城市技術建設的不足
1 資訊規劃有待進一步落實。蘇州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數字蘇州”建設方案和資訊化政策,但是實施缺乏統一規劃,整體推動力量不足,有重複建設現象,影響了“數字蘇州”整體效能的發揮。
2 資訊資源共享程度偏低。蘇州市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資訊共享程度還比較低。各單位在“數字蘇州”應用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資訊,但由於缺乏資訊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規,政務資料難以實現共享。資訊資源中心建設相對滯後。
3 資訊應用整合力度有待提高。由於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不大,條塊分割問題仍未解決,跨部門資訊共享和業務協同缺乏體制機制的支援,部門之間的“資訊孤島”還大量存在。在“數字蘇州”應用過程中,各部門建設的應用系統資料格式不同,缺乏資料介面標準,難以實現互聯互通。這些都限制了“數字蘇州”整體效益的發揮。
4 五大基礎資料庫和兩大平臺還不夠完備。“五大基礎資料庫”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和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兩大平臺”雖已建立,但服務於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指揮排程平臺”和服務於科學決策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規劃平臺”尚需進一步完善。
5 缺乏協同觀測、處理與服務平臺。“數字蘇州”應用的智慧化程度不高,離智慧城市還有一定距離。各系統不具備資訊自動獲取手段、動態更新能力、異構資源匯聚能力、實時服務能力。資料多但用不上,有資料但用不好,有資訊但找不著。
四、蘇州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建議
1 準確理解智慧城市內涵,穩步推進“智慧蘇州”建設。目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在城市整體規劃中引入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資訊化規劃轉變為智慧城市的規劃;三是把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轉變為智慧城市的規劃。蘇州智慧城市建設還處於第一階段。蘇州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應認清自身的發展現狀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能盲目跨越式地追求智慧城市建設,否則有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卻達不到期望的目標,引發諸如城市化建設中縱向系統的資料交換與共享問題、城市資訊化建設的規劃問題、資金問題、資訊保安問題和資源浪費問題等,從而使城市的發展不可持續。建設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做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穩步推進蘇州智慧城市建設。
2 推動資訊整合共享與網路融合,解決蘇州“資訊孤島”現象。智慧城市是建立在資訊網路基礎設施上,透過建立開放、包容的共享平臺,促進城市不同部門、系統之間的資訊共享和協同作業,進而實現及時、科學 的決策和預測。然而蘇州資訊整合共享平臺建設目前呈現條塊分割,部門分治、資源分散的局面。一方面,整個社會資訊共享意識淡薄,對資訊整合共享存在誤區,輕軟體、重硬體的現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資訊資源共享的相關標準體系不健全,導致資訊資源難以協調統籌。 實踐證明,資訊和資料只有流動起來才會產生效益。各部門獨立建設
、條塊分割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智慧城市是資訊化城市發展的高階階段,資訊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礎,而資訊協同則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徵之一。實現各部門的資訊整合與共享,有助於最大限度發揮資訊資源的經濟社會價值。為此,蘇州首先要不斷加快政府資訊化和社會資訊化工程的建設程序,促進各部門資訊公開化、透明化。其次,要探索建立部門之間的資訊共享機制,努力打破各系統獨立建設、條塊分割的局面,透過連點成面的方式對醫療、教育、金融、農林、水利、環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門的資訊進行整合。再次,要積極實施智慧技術標準化戰略,加快制定物聯網、智慧電網、雲計算等技術領域的地區標準,為各領域、各部門的資訊相容共享提供技術支援。
3 加強比較研究,制定和推行蘇州智慧城市建設戰略目標、評價指標及行業技術標準體系。綜合規劃、經濟資訊、科技、統計等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比較研究,明確蘇州建設智慧城市目標體系的精準定位。要組織力量,進一步全方位搜尋、佔有智慧城市發展態勢的最新資訊(各類智慧城市及其主導產業、主導專案的推進計劃及發展趨勢、目標定位、評價指標、行業技術標準等詳盡資料),建立完備的智慧城市資料庫。以全球高階、前沿的視野,對蘇州建設智慧城市的現實基礎、發展態勢進行全面比對和研究,客觀分析蘇州建設智慧城市中所處的地位,明晰建設智慧城市的優勢和差距。
在充分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制定蘇州市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體系,包括近期、中期和遠期戰略目標體系,進一步制定併發布蘇州市建設智慧城市的各主導專案、主導產業的評價指標及各相關行業技術標準體系。編印並向全市發放“蘇州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行動計劃”,釋出並推行全市智慧城市建設中遠期戰略目標、主導專案和主導產業評價指標以及相關行業技術標準體系。
4 強化、完善技術支撐保障體系和資訊保安保障體系,精準推進蘇州智慧城市建設程序。技術支撐保障體系是智慧蘇州建設的基礎。智慧城市的建設、執行和管理涉及高效能計算、物聯網、感測器網、雲計算、分散式資料庫管理、網路服務與網格服務等多學科和多技術,必須有一支強有力的技術隊伍和支撐體系,而且核心技術人員、人才和團隊要逐步實現本土化。因此,蘇州要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整合現有研發平臺資源,推動並營造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使用者牽引、研究院(所)與大學深度參與的智慧蘇州研發環境,積極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參與有關標準制定,爭取使蘇州一些重點企業的關鍵技術研發達到國內或國際領先水平。
資訊保安保障體系是智慧蘇州建設的關鍵。要制定智慧蘇州資訊保安目標與策略,完善資訊保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物聯網和雲計算傳輸資訊保安,完善基礎資料冗餘備份措施,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資訊保安技術和產品,加強網路資訊保安監管,建立健全網路及資訊保安應急響應和處置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從技術上保障資訊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