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我國工程管理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論文

我國工程管理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論文

我國工程管理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論文

  引言

  工程複雜性決定了工程管理難度,主要表現為工程管理涉及面廣。每一項工程管理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進行,都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包括資源、氣候、地質與地形地貌等。從工程設計、工程建設到工程消費,工程管理活動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對生態進行考慮和分析。工程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係受到社會普遍關注。本文從科技創新能力角度,探討如何提高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並透過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實現工程管理活動過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

  1.工程管理的社會屬性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生態化轉向

  對於工程專案,企業往往更加關注其經濟性和技術性。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工程管理的社會屬性對企業和公眾而言將愈加重要。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自然、達成個人目的的同時,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所做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果,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結果[13]。目前,我國處於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大型工程專案正如火如荼地開展。這些專案對於環境的影響是巨大且不可逆的,正確對待和處理工程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工程管理的生態維度已成為影響專案建設的重要因素,甚至決定性因素。我國正逐步從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向環境友好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關注工程的生態問題是專案管理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科學技術創新是改變社會現狀最直接的動力。當前,科學技術以工程專案為載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變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工程管理把技術的工具理性和工具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人類作為技術革新的發起點,往往很難在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間達成有機平衡。因此,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髮展,技術的兩面性越發明顯。一方面,技術創新不斷改變世界,為人類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另_方面,技術也使人類生存環境面臨巨大風險和威脅。基於技術的兩面性,我們更應將科技創新置於生態文明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科技創新在考慮經濟性和技術性的同時,還應兼顧環境保護的責任與義務。

  綜上所述,工程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而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為實現工程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局面,我們必須對科技創新進行必要的約束。樹立生態文明的科技價值觀,踐行生態文明的科技發展原則,扶持和推廣生態科技,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技進步之路,這既是生態文明建設對現代科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成果。

  2.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因子分析

  生態科技創新是指能為客戶帶來具有商業價值的新產品和新過程,並降低技術創新對環境影響的活動。不同於其它創新,生態科技創新除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貢獻外,其自身還能產生正向外部效應,降低產品外部環境成本。根據國內外研究文獻的結論,企業的生態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受法規、市場和企業內部三大因素的影響。

  2.1有效的法律法規制度能夠促進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法律法規是應對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是避免企業將環境成本強加給社會、確保企業主動承擔該部分成本的重要約束。有效的法律法規可以強化企業的生態創新動機,激勵企業不斷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將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相統一。然而,這一邏輯的前提條件是違反法律法規的`成本足夠高,如果創新利益無法抵消技術更新成本,那麼這種雙贏局面就是不穩定的。法律法規從3個方面影響企業生態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法規強度、政策工具和法規可預見性。

  (1) 強有力的法律法規能夠促進企業不斷加強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法律法規強度通常表現為對企業汙染指標的控制上,定量指標越明確,法律法規的強度就越大,衡量企業違反環境法律法規的證據就越充分,工程專案違反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的風險就越大。一個產業受到環境法律法規的保護強度越大,企業面臨的違法風險就越大,企業增加科技研發的投入就越多。

  (2) 因地制宜的政策工具組合能夠更大限度地激發企業生態創新積極性[3]。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分為三大類:直接管制、經濟刺激、政策引導,其中,直接管制包括市場準入、環境標準等,經濟刺激包括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政策引導包括資訊披露、政策扶持等。國外研究成果表明,稅收優惠政策等經濟刺激比單一的直接管制更能夠促進企業在生態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因此,綜合運用不同政策手段,不拘泥於行政控制,能夠更大限度地激發企業生態科技創新積極性。

  (3)未來法規政策的可預見性對生態科技創新具有積極影響。創新必然伴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失敗風險。根據收益成本法則,企業只有在創新收益大於成本時,才會繼續在生態科技上予以投入。而企業在生態建設方面獲取的收益往往與宏觀政策走向有很大關係。如果政策持續趨於嚴格,那麼,汙染少的企業就比高汙染企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2.2 有效競爭的市場與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正相關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產品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作為生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供方,企業創新積極性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場結構、顧客需求和潛在的顧客利益。

  (1)市場結構是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市場結構可以用競爭程度或市場集中度來衡量。市場集中度越高,企業未來經營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企業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發過程中。同時,集中程度越高,矇混過關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企業必須加大科技投入以違法違規風險。另一種觀點是,由於缺乏競爭,市場集中度高會導致企業更加懶惰,從而阻礙科技創新。

  (2) 顧客需求是企業創新行為的強大推動力之一。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產品是受供需關係決定的。隨著社會越來越關注產品的綠色屬性,產品生態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受消費者喜歡,從而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因此,顧客消費習慣也是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推動力。

  (3) 潛在的顧客利益是企業生態科研投入的後備動力。潛在顧客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兼顧潛在顧客利益,有利於洞悉潛在市場,促進企業在細分市場上取得成功。如果企業能夠滿足潛在顧客的利益,就更容易開拓新市場。

  2.3 企業內部因素直接影響生態科技創新能力

  無論是法律法規還是市場環境,對企業而言都是外部環境,而企業投資行為除了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自身條件。企業內部因素主要包括:發展戰略、資產結構以及科研能力。

  (1) 企業發展戰略是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都圍繞企業戰略目標展開,因此,將生態科技創新能力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能夠使企業在決策時更注重環境保護,不斷提高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搭建環境保護體系,從而增強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

  (2) 企業規模和實力也是影響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企業資產規模越大,資金實力越強,盈利能力越高,企業可用於科研的投入就越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意識就越強。同時,規模越大、能力越強的公司承受研發失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因而敢於在生態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

  (3)企業科研能力也會影響企業生態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需要企業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高水平科研人才。

  國內外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鑑和參考的思路。我國工程管理的生態科技創新能力要想得到提高,須從法律法規、工程市場、環保市場以及企業內部入手,在政府、企業、消費者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促進我國工程管理向生態工程轉變。

  3.我國工程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我國正逐步從粗放式的大規模建設向集約式的工程管理轉變,具體體現為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工程質量不斷提高和資訊化建設不斷突破。我國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兩部分:國家環境保護法規和行業內工程建設標準。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工程管理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法律法規的頒佈與實施一方面能夠規範企業工程管理行為,提高工程質量,另一方面能夠最佳化工程市場,提高整個行業的標準化程度。除了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外,我國工程管理手段也日益多樣化,促進工程管理行為更加精細化,工程預算更加科學合理,工程管理機制更加流暢,工程設計與質量明顯改善。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資訊系統的使用,利用資訊系統能夠大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節約管理成本。

  雖然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工程管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生態文明工程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不足。

  (1) 工程管理市場發展不均衡,不同行業間差距較大,地區間工程建設標準不一。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越重視工程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而經濟不發達地區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14]。這其中有政府的政績考慮,也有不發達地區企業環境意識淡薄的原因。

  (2) 工程管理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制度執行應更加嚴格。工程管理制度是提高工程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雖然我國在完善法律法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落後於市場實際需求;有些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雖已制定,但更新不及時;部分工程管理有總的法規和規章但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這給有關法規、規章的執行帶來困難和不便。特別是有的地方政府環保部門未積極履行職責,導致法律法規形同虛設。

  最重要的生產力。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將新產品、新技術用於工程管理實際活動中,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工程管理質量,提高工程生態化水平。我國科技創新力度不足,在科學技術應用上一直較為落後,主要體現在工程開工前的系統性論證不夠,前期調研不充分,不合理的工程設計大量存在。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

  (4)高階工程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是工程管理最寶貴的資源。人才缺乏導致企業在工程管理過程中只能兼顧一面,難以投入到環境保護上。與此同時,人才的缺乏還會制約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國外工程管理團隊已悄悄滲透到我國工程建設市場,而我國很多工程管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建基於低成本人力資源。要想繼續在這個市場裡生存,我國工程管理就必須轉變模式,積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綜合能力和整體思維的高階工程管理人才。

  4.我國工程管理生態科技能力建設路徑

  我國工程管理現狀離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提高工程管理的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工程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1) 從頂層設計出發,強化政府組織領導力,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環境保護利益是長遠的,但企業追逐短期利益的動機導致很多企業不願意在生態科技創新上加大投入,這就需要政府作為社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企業行為加以引導。在制定政策時,考慮政策的前瞻性、風險性、預見性、科技關聯性等特點,促進企業在工程管理中加大生態科技創新力度。在審批工程建設過程中,政府應當進行充分論證和合理的產業佈局,更多地考慮工程建設專案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企業是生態科技發展中的主體,國家應該透過立法明確企業責任,提高企業違法成本,促進企業加大生態科技創新投入。

  (2) 完善法律法規,設定強制性標準,推動工程管理的生態化轉型。法律法規是外部環境失靈情況下促使企業按照規則辦事的手段。雖然我國在工程管理和環境保護方面頒佈了很多制度和規章,但是缺乏定性標準檢驗企業執行力。因此,在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律法規的同時,應加速制定強制性標準,並透過法律法規對這些標準進行界定,保障行業標準得到有效實施。

  (3) 加大科研投入、政策支援和激勵,提高企業生態科技創新積極性。不同的刺激手段對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促進作用不一樣。政府應運用多種手段對工程管理過程中的生態科技創新進行支援和鼓勵,如:加大企業生態科技創新減稅力度,加大政策性扶持,優先發展生態科技產業等,激勵企業加大生態科技創新方面的支出。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開放一些傳統領域給私營業者和國外投資者,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快科技創新程序。同時,應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構建校企聯盟,及時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產品。

  (4)加強市場培育,提高生態科技創新產品的市場地位。加強市場培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增強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生態科技創新產品的市場地位,調動企業生態投入積極性。加大媒體宣傳力度,促進消費者養成生態消費觀。政府、學校、媒體等單位都可以作為市場引導者,透過加大公共平臺的引導作用,強化生態消費知識宣傳,普及生態科技知識,在全民中樹立生態消費觀。

  (5)工程建設企業應當主動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企業本身。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導者,應當主動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企業應積極分析當前法律法規和外部市場環境,剖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制定公司生態科技創新戰略規劃。目前,仍有很多企業認為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是對企業資源的浪費,沒有認識到生態科技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對此,企業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態工程管理觀念和思維,將生態科技創新能力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組織文化中,作為一項長期發展規劃來實施。

  5.結語

  工程管理的生態化建設與科技創新的生態化發展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在我國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的條件下,樹立生態文明科技觀,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生態科技創新能力,是減緩人口和經濟持續增長對資源和環境巨大壓力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