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實踐論文

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實踐論文

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實踐論文

  摘 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鎮為例,闡述了古鎮保護開發專案實施兩年來,透過保護整治歷史建築、更新完善基礎設施和發展旅遊經濟等實踐,使古鎮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機結合,形成良性迴圈。提出“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互為因果”的觀點,指出古鎮的保護開發必須讓當地居民得到實惠,必須讓當地居民參與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實踐,以及古鎮基礎設施必須留有發展餘地等幾個問題。

  關鍵詞:浙江廿八都古鎮  傳統特色  開發與保護規劃

  一、古鎮概況

  廿八都鎮位於浙、閩、贛交界處,處於仙霞嶺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優越,號稱“雞鳴醒三省”。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譽為“文化飛地”、“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始稱“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宋室南渡之後,仙霞古道日漸繁盛,廿八都逐漸由兵家必爭之地發展成為商貿重鎮,四方之民雲集,富甲三省邊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當地居民是移民的後裔,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聚落文化型別。各種民風民俗極具個性,豐富多彩。在古鎮,從建築到街道巷弄,再到整個古鎮的環境,仍基本保持著傳統的風貌和格局。多種型別的民居和公共建築儲存完好,它們融浙式、閩式、徽式、贛式、客家式於一體,風格各異,匠心獨具。此外,其它的歷史物質遺存眾多,壁畫、古橋、古廟、古閣等不勝列舉。

  二、古鎮的傳統特色

  廿八都古鎮佈局基本沿襲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縱貫南北,與楓溪平行,北段稱“楓溪街”,南段稱“潯裡街”。主街之西為一條古老的后街,狹窄彎曲,大致與主街平行。東西走向巷弄眾多,縱街橫巷,構成南北長、東西狹的古鎮街市。廿八都古鎮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築群和街區風貌的古代重鎮,1991年被公佈為首批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列為全國曆史文化名鎮。

  1. 古鎮傳統建築特點

  古鎮建築總體佈局,依山而建,因勢而導,師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古鎮內規模較大且儲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有四十餘幢,其建築形式千姿百態,其中有徽式馬頭牆、浙式屋脊,贛式簷櫞、閩式土牆,還有歐式門庭,各種風格爭奇鬥豔,卻又和諧共存,相得益彰。

  古鎮民居建築平面佈局為國內傳統的層進合院式佈局,即沿中軸線縱深佈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廳,左右廂房,中間為天井。天井較為開闊,一般為橫向矩形,通風采光良好,舒適宜人。古鎮凡有一定規模的宅院,都有雕飾精美的門樓。與江、浙、皖式門樓不同,廿八都的門樓為木結構,採用梁、枋、簷、掛落和垂蓮柱等構件組成四柱三樓式的樓閣式,上覆黛瓦,簷角起翹,各個部件雕飾精美,內容多為福祿壽喜之類的圖案,寓意吉祥。

  廿八都現存的公共建築約有20餘處,以文昌宮和水安橋最富特色。文昌宮整體佈局沿中軸線展開,依次是照壁、門庭、正門、前殿、天井、正殿、寢殿,共三進四天井五開間,左右為廂房,以簷廊相連。正殿為三層重簷歇山頂樓閣,三層共18個飛簷翹角,蔚為壯觀。文昌宮內牛腿、雀替、窗扇、戶格、欄板等構件均為浮雕或鏤空雕,構圖精美,雕工精湛;其梁、枋、脊檁、藻井上有彩繪人物、山水、花鳥等400多幅,內容豐富,筆法細膩。

  水安橋位於古鎮南端,為條石漿砌單孔石拱橋,長二十一米,寬近六米,跨度十四米。上有橋廊,原有九間(今存七間),中間為歇山頂重簷三層樓閣,飛簷翹角,四面花窗。堪稱浙西風雨橋之典範。

  2.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

  古鎮歷史悠久,風貌獨特,文物古蹟豐富,傳統格局完整,且有獨特的地方習俗和文化傳統。挖掘古鎮的歷史遺存,其歷史文化價值總結如下:

  (1)古代的軍事要地

  廿八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時期曾駐有重兵。四周關隘拱列,地勢險要,仙霞關為東南入閩之咽喉要道,楓嶺關為浙江五大古名關之一。雄關古道,曾留下明朝著名愛國將領鄭成功和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足跡。

  (2)仙霞古道上的驛站

  清康熙以後,仙霞古道地位更為突出,人流、物流“攘往熙來,絡繹不絕”, 廿八都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鎮上設有驛站或驛鋪,過往官員、兵丁、商旅、挑夫等,均在此歇腳換馬。

  (3)邊界的商貿重鎮

  廿八都是中原通往東南沿海、連線“海上絲綢之路”的陸上交通樞紐,如今沿老街兩側還遺留著大量19世紀以來作為店鋪商號的建築,10多個老字號。廿八都曾經是貨通南北的一個重要中轉站。

  (4)“文化飛地”

  廿八都歷史文化積澱深厚,被譽為 “文化飛地”,或稱“移民文化的活化石”。廿八都鎮的地方聚落居民與歷代駐兵後裔以及各地商人後裔組成了一個移民小世界,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凝結、沉澱。小小的一個古鎮,流行13種方言,有142種姓氏,獨特的非物質文化形式多樣,山歌對唱、跑旱船、踩高蹺、舞龍獅、戲魚蚌、玩木偶、剪紙等異彩紛呈。這與以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傳統村落有著本質的區別。

  (5)豐富獨特的古建築

  廿八都儲存有大量的明清以來的民居、宮廟建築,其中有省級文保單位1個,市級文保單位32個。這些建築融浙、閩、贛、皖、客家建築文化於一爐,有的甚至摻雜西洋建築元素,不顯鄙俗卻另具神韻。

  3.古鎮街道和巷弄空間

  古鎮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約二三百米,南北約一千米,主街一條,縱貫南北。東西橫巷沿縱街延伸,又有交叉相通的里弄,宛若蛛網。主街道為青條石路面,各巷道均以卵石鋪面,古樸典雅。水溝沿建築環轉流淌,其水匯入下游的楓溪。南北大街依楓溪自然曲直構築,渾然天成,絲毫無人工造作之勢。北段以民宅為主,南段以商鋪為主。高牆、窄路、狹天,綿延曲折,步移景異,令人神往。東有大王廟,南有萬壽宮,北有文昌閣。出水口在古鎮的南端,夾山而出。上有水安橋,兩側林木蔥蘢,景色優美。古道經水安橋折向南,跨溪過橋,豁然開朗,得見另一番錦繡福地。

  三、廿八都古鎮的保護與開發規劃

  首先,古鎮保護的關鍵是科學規劃。規劃應著眼於古鎮的全域性和整體發展,不但要保護一座座單體建築,更要保護古鎮千百年沉澱下來的民族傳統文化;其次,透過規劃,重點保護古鎮的歷史傳統風貌及街巷空間肌理;第三是確定古鎮保護的工作原則與方法;第四是確定合理的保護範圍;第五是確定保護的內容與層次,並提出保護和整治的要求;第六是對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提出整飭和開發利用意見。另外,還應注意保護古鎮的自然山水與人文環境。保護傳統文化的意義在於促進傳統文化的再生和發展,使其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保護的原則在於真實地反映歷史留下的資訊,同時古鎮的保護也應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對一些不適應發展需要的功能,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改造和整合,使保護與利用和諧融合,在保護中發展,從而激發古鎮新的活力。廿八都古鎮根據繼承、保護、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一次規劃、分期建設,近期主要以搶救瀕危歷史建築,解決古鎮風貌的保護與恢復為主,遠期達到進一步提升古鎮的環境質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提升整個鎮區的環境品質的目標。

  古鎮保護規劃堅持以整體保護為指導思想,重點保護和恢復古鎮原有的歷史空間環境肌理,儘量避免損傷其具有鮮明特徵的步行空間。從土地利用、設施更新改造等措施入手,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治理。在保持古鎮傳統格局的前提下,力求改善古鎮環境質量,突出保護物件的特點,體現古鎮的傳統特色。

  四、廿八都古鎮保護與開發規劃的實踐

  1.搶救瀕危建築,保護整治歷史建築和傳統院落

  古鎮保護規劃實施中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第一是保護,對古鎮內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院落及歷史建築實施嚴格保護,建築外觀除適當修復外,不做任何改造;對古鎮內格局完整、傳統風貌較好,但建築質量一般,難以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傳統建築,整治立面,保持傳統形態,修繕改造內部空間,改善居住條件;對個體價值一般的,但對保持整個古鎮風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原有建築,由專業人員實施修復,保持原有風貌。對於現狀質量尚好、但風貌與古鎮整體風貌不協調,又難以立即拆除的建築,對外觀進行整治,降低對歷史環境的破壞程度。廿八都古鎮保護一期工程共實施專案21個,經過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昌宮、忠義祠等專案修復建設,共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

  2. 更新和改善基礎設施

  傳統的古鎮代表著一段獨特的不可複製的歷史文化,古鎮街道歷史悠久,風貌獨特,空間尺度宜人。但老街兩側的建築老化嚴重,街區環境日漸惡化,基礎設施的落後狀況與現代生活的要求矛盾尖銳。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解決歷史老街在時代程序中的繼承保護與更新發展的矛盾。

  首先是淨化視覺空間環境:電源幹線採用電纜埋地敷設,取消架空線路;在道路一側設汙水管與原石砌暗溝形成完整的雨汙分流及排水防洪系統。街面採用青條石鋪砌,恢復古鎮質樸自然的街巷空間。

  其次是改善基礎設施:古鎮傳統老街設施落後,居住質量差。要維持傳統民居建築的延續性,就必須改善原有的生活設施,使古鎮居民能夠舒適地生活。在對民居的保護性修復過程中,對一般性建築內部功能設施進行完善,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時充分考慮古建築的防火安全問題,改造消防通道,劃分防火區域,並按規定設定消火栓。在市政設施方面,結合保護工作更新改造排水、排汙溝渠等基礎設施,並接入周邊城鎮市政管線系統;規劃建設垃圾集中收集點;合理設定公共綠地增加綠化,改善古鎮的整體環境。

  3. 修復改造民居,提高居住質量

  古鎮民居的修復,立足於改善古鎮居民的居住環境質量,允許在不破壞歷史風貌整體性的前提下,改善傳統民居內部空間,更新生活設施。使古鎮文化與現代生活和諧相融,從而實現保護與再利用協調下的可持續發展。廿八都古鎮核心保護區內民居的修復歷時一年,得以全面完成。古鎮沿街立面得到整治,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達到了全國曆史文化名鎮的要求。

  4. 古鎮保護與發展旅遊相結合

  廿八都古鎮作為全國曆史文化名鎮,自然離不開旅遊開發。否則古鎮的保護終將成為無源之水。古鎮的保護和利用是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對於文化資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淺。倘若只顧眼前的利益,盲目而無限制地開發利用而不注意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最終將被證明是極其愚蠢的'行為,必將自食惡果。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發揮其固有價值。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獨樹一幟的傳統建築是古鎮令人嚮往的魅力所在。透過發展旅遊,可使古鎮與現代社會發展更好地結合,從而達到保護目的。

  廿八都古鎮在做保護規劃的同時,結合旅遊發展的需要,統籌考慮了古鎮旅遊產品的開發和旅遊線路、旅遊景點的規劃,以千年古道(仙霞古道)為主線,將清湖古碼頭、石門清漾古村落、江郎山、仙霞關、廿八都以及浮蓋山等景點一一串聯起來,古鎮旅遊融入了地方旅遊經濟發展的大流之中,成為廿八都鎮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古鎮保護與發展旅遊相結合,一方面提升了古鎮的環境空間品質,保留了傳統的場所精神,使古鎮歷史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得到提升和體現;另一方面,使古鎮的知名度透過旅遊這一手段得以有效宣傳和提升,並逐步樹立古鎮自己的品牌形象,進而促進旅遊發展,併為古鎮保護提供資金支援。

  五、古鎮保護與開發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在我國,雖然不乏成功的古鎮保護開發案例,如周莊,南潯,木瀆等,但是由於各地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廿八都的開發保護並無現成的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在廿八都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具體實踐中,透過摸索、總結,形成如下幾點思考:

  1.古鎮保護與開發專案的實施,為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平臺,不僅為當地的居民開闢了財路,同時也使當地居民對古鎮資源的價值以及如何利用資源有了新的認識。在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中,古鎮居民確確實實得到了實惠,這是最令人欣慰的。

  2. 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古鎮居民是古鎮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必須讓居民參與到古鎮保護的行動中來。居民作為古鎮發展的主體,應該是保護規劃實施的執行者,同時也是最終受益者。

  3. 隨著古鎮保護的深入以及城鎮的不斷髮展,古鎮原有的基礎設施在一定時期後將不能滿足城鎮發展的需要。提前謀劃完善配套諸如古鎮的停車、排汙、消防等基礎設施的擴容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保護是古鎮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的提升,是對古鎮進行保護的結果。因此,在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時,必須形成有推動保護和利用的良性互動機制,這才是古鎮保持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