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學分制改革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論文

學分制改革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論文

學分制改革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論文

  山東省自2013年起,在具備條件的高校中開展學分制管理試點工作。2016年《關於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的通知》(魯教高處函〔2016〕24號)要求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學分制改革是新形勢下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遵循了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塑造,有助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但是學分制改革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戰。

  一、學分制的實施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危機干預四級體系的衝擊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學校——二級學院——班級——宿舍四級教育和監控體系,即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護航員。在這其中,學院、班級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干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分制背景下,學生自由度增強,行政班力量弱化,輔導員對學生的瞭解相對減少,同班同學熟悉程度不夠,班級文化較匱乏,學院心理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監控中的作用減弱。

  二、學分制的實施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1.學生從依賴到獨立的不適應

  (1)自我角色的混亂按照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於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時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別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適合做什麼。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即面對社會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大學生本身在這一年齡階段面臨著這樣一個衝突。在學分制下,學生自由選擇性增強,可自主選擇專業、課程。但是一些學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較少接觸自我認知、職業規劃、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內容,因此對於未來,對於專業,對於自身缺乏相應的思考,較難建立自我同一性,一入學面對突來的自主性,會產生迷茫、不知所措、焦慮情緒等。(2)情緒上的孤獨感加劇一些外地學子首次離家來到學校開始住校生活,從對家庭的依賴到開始獨立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把對家庭的依賴、親情的不捨轉移到同學身上,期待在人際中獲得溫暖、愛和歸屬,但是由於學習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學生大多獨立行動,孤獨感比較強烈。(3)班級概念淡化帶來的失落感學分制下學生自由度增加,每個學生的學習計劃不盡相同。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更多時候只能採取間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一些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無助的境地。

  2.人際交往受到影響

  (1)難以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大學時期是渴望建立親密關係、獲得歸屬感的時期,由於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在心理發展上需要在人際中獲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認同,尤其是對於大一新生而言,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期待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溫暖、愛和歸屬的需要,以排遣孤獨和寂寞。按照社會心理學理論,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見面,有較高的交往頻率,人們交往的次數與距離的遠近成正比關係,兩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為朋友。心理學的屢見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歡迎。學分制規定下,學生可自主選擇所學課程的上課時間和地點,同屬一個自然班的學生上課時間和地點變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於宿舍成員之間,人際交往的機會相對減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學班”,不利於學生間建立深厚友誼,建立同班情誼的可能性降低。(2)同伴支援減弱學分制下學生交往的機會相對減少、人際交往密度降低、人際關係疏散,學生遇到問題困惑缺乏傾訴表達物件,朋輩諮詢機會相對減少,這會導致學生將問題積於心中,難以排解,繼而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出現。(3)網路社交學分制下,學生在班級面對面直接交流機會的減少,使學生在現實層面親密關係沒有得到建立,並且在網路和新媒體背景下,學生會更多地尋求網路交友。網路交友實際是在虛擬環境下進行的,不是人與人的交流,本質上是一種人與機的交往。人機交往可能暫時會滿足學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於其虛擬性和隱藏性,雖然一方面為大學生髮洩不良情緒、尋求精神寄託和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場所,但虛擬的人際從長遠來看不能滿足學生人際關係的需求,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現實人際關係問題。

  3.教學模式改革帶來的壓力

  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變革會帶來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完善,如課程體系不完善、選修課比例偏低、課源緊張等。學生的心理狀態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構

  鑑於學分制改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學生心理狀態及的衝擊和影響,高校迫切需要改進相關工作,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干預模式

  高校探索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教育、監控體系外的教育模式,關鍵在於補充之前院系管理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機篩查中的基礎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學院——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鑑和思考。

  2.加強學業導師制

  高校要加強對學業導師制的領導、選聘和考核,學業導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學業檔案、幫助學生制定學業規劃等。學生在選擇專業、課程時,聽取導師的建議,導師多給予講解介紹。改革是系統工程,在中小學加大職業教育的內容,對於學生應對學分制下的選課和選專業是有益的。

  3.加強學生自我意識、職業規劃教育

  學分制改革下,學生的自主性更強,活力更大,也會更加迷茫,因此大學專門開設課程尤其是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加強學生對可選專業的瞭解、體驗,自我能力特點的瞭解、認識。自知者明,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點,可以結合職業特點進行職業規劃。

  4.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並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在學分制背景下,學生會產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際問題、壓力,因此透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授課,針對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傳授心理調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團體輔導、講座、素質拓展、心理沙龍、讀書會、成長小組等都可以用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在學分制下,學生可依據自身特點和樂趣選擇課程,這有助於學生利用人際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在上課過程中,任課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僅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同時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善於交往、懂得情緒調節,建立健全人格。

  5.適當開展班級活動,加強班集體建設

  學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減少親密感,但班集體仍是學生活動的主要組織單位,在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中都發揮著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學校可以透過組織有助於凝結班集體的活動、有助於人際關係建立的活動,透過心理團體體驗活動,在較短時間幫助學生樹立班級意識、建立同學情誼。

  6.豐富學生的社團活動

  學生的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同伴的影響,活動的滲透。學生社團及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青春活力和個性魅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體協作精神。因此,組織多樣的活動,利用社團將大學生活動與興趣聯結起來,可以給學生提供聯結的紐帶,增加學生的社會支援系統,使學生獲得歸屬與愛的需要。

  7.成立學生幫助中心

  學分制背景下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強,在學業上學生可能會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幫助者。學校可以成立學生幫助中心,讓每門成績透過者自願報名做志願者,有需要的同學可以來學生幫助中心進行預約,請志願者幫助解決學業問題。學業幫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業問題,同時建立學生學業的支援系統。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學分制管理規定[Z].魯教高字〔2013〕14號,2013

  [2]何歡寶.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觀察,2009

  [3]韓慶利,劉建祥,劉守慶,等.學分制條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0

  [4]王曉剛.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唐紅萍,陳楓.學分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6]李菁,詹海都.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探究[J].高教高職研究,2009

  [7]瞿啟發.本科生學業導師教育管理模式探討[J].求知導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