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談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思考論文

淺談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思考論文

淺談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思考論文

  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也是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課堂教學評價依據評價主體與評價物件的不同,分為三類。一是教評教:指教學管理者或同行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對教師課堂進行評價,二是生評教:指學生對任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評價,三是師評生:指任課教師為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而開展的評價。這裡主要探討前兩種課堂教學評價。

  一、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意義

  (一)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具有導向功能,能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讓教師針對評價體系中各要素的要求,找出自身的不足和欠缺,儘快轉變教育思想,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二)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具有激勵功能,可加強教師間的相互交流

  課堂教學評價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瞭解自己教學狀況的視窗,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點、特點和弱點,找到努力方向。同行之間相互聽課可以增進了解,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

  (三)課堂教學效果評價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個好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實際是給教師指明瞭課堂教學努力的方向,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與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有利於教學改革的實施。

  二、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

  鑑於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意義和重要作用,建立一套科學合理且可操作性強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即評價標準)就顯得十分重要。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和途徑,參與此過程的人有教師、學生,參與此過程的物有教材、環境、教學用各種裝置等。它是一個整體互動的過程。確定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應從兩方面看,其一,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生在課堂中的紀律狀況;學生是否在此過程中學會了什麼(技能、知識和態度);是否體驗、感受到什麼;對此學生最有發言權。其二,看老師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是否能夠和諧地與學生互動交流;是否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因材施教;是否為學生創設有利於思考、探索的空間;是否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要建一個學生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表(即生評教),此評價表內容設立應從學生的視角(或學生感受)出發;不要過多涉及教學內容或教學技能方面。因為教學內容是由教學團隊決定的,與教師個人關聯不大,而教學技能由學生評價其準確性有待探究。從兩方面來設立評價專案:(1)態度,其涵蓋的內容,如教師教學的熱情與激情、親和力、博學等;(2)效果,其重點是指教師教學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人格的影響等(這裡我用的是“學生成長”,而沒有用“學生學業”。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我們要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成長”包含的內容比“學生學業”包含的內容要多得多,對一個人終生有益的不是知識,而是能力和品質)。一個有人格魅力和充滿正能量的教師其課堂的凝聚力一定不低。一個人如果對他青年時代的某位老師滿懷感激和敬意,認為這位老師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那一定是這位老師的人格品質在他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

  其次,建立一個教學管理者(或同行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表(即教評教),從如下四個方面來設立評價專案:(1)教學方法與手段(方法是否靈活、設計是否合理、環境是否恰當、手段是否熟練);(2)教學表達(包括:思維、邏輯、語言和非語言等表達是否恰當);(3)教學組織與管理(對教學環境、程序的掌控是否到位);(4)發展學生及學生學業評價(是否尊重個性差別,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學生髮展等)。

  最後,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還應考慮到資訊化教學方式的不同,評價指標也應不同。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質量,將極大地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和教學熱情,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過程。首先要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物件應包括學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專家等),收集資訊和相關資料。然後確定評價指標及各指標的權重,並將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讓他們充分了解評價系體中的各指標的含義,再次廣泛徵詢各方面的意見,力求做到科學、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然後確定評價體系。這樣評價體系才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

  三、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影響因素

  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主體一般是學校督導組、學生、同行和系部領導。對評價的公正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影響評價結果的主觀成分

  教師互評教學效果是一種較科學的評價方式,是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教師在互評過程中可能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因為幾乎所有老師相互間都很熟悉,彼此認識很多年,如某位老師即使這次課教學一般般,由於聽課人與其關係不錯,或平時在人們心目中印象很好,於是就給了高分。這樣難以直接剖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系部領導進行課堂教學評價,與同行互評一樣,對每位教師的定位不僅有慣性思維的影響,還存在著人情面子、利益糾葛等因素的干擾。因為評價的結果直接關係到被評教師的教學質量等級。管理人員對教學( 教師) 進行評價時,則往往根據自己以往的印象加以泛化。因此,導致許多教學單位,獲得教學A等的老師,幾乎每年沒有大多變化,總是那幾位。從理論上來講,同行教師是評價的專家,但由於教學的“藝術性”,可以說,教師各有所好。如有的老師喜歡講課有激情的,而有的老師偏愛平實、娓娓道來方式的。儘管有了評價標準,但仍然評價的主觀成分過多,況且,“熟人熟事”,評價時心理負擔太重。

  學生是教學的物件,對教學效果有深切的體會,可以說,他們掌握了評價所需的“全面”的資訊, 他們又是教師服務的.物件,評價教師時不可能有那麼重的心理負擔。由於價值觀念的變化,少數學生對要求嚴格的教師不是熱愛而是“ 痛恨”,很可能借評價之機對教師進行“報復”。師生關係的好壞造成一些極端評價狀況的出現。而且,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分值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有很大的差異。如某班的學生認為給某位老師85 分以上,就算是高分,就是對這位老師的教學效果的充分肯定。可有的班學生則認為85 分只是一般,95 分以上才算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充分肯定。這樣一來使得學生評價的分值橫向比較的意義不大。只能在同一班中對其任課的各位老師進行比較才有意義。

  (二)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因素(評價體系侷限和籠統)

  一套評價體系不可能適應所有學科、所有種類性質的課堂教學,且每一個評價體系都涉及若干個因素,這些被實在化的因素構成了一個參照場。事實上,除了這些被選擇的因素,還有許多被排除在場外的因素。很多時候這些被選擇的因素往往必須根據那些“不在場”的因素來進行評價。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評價體系都無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侷限性,那些被評價標準遮蔽的因素,必須引起重視。評價主體要對評價體系本身不斷進行反思、質疑與解構,對被排除在外的影響因素表現出種種的“謹慎”和“努力”。使其成為確保評價全面所必須顧及的一個重要維度。

  (三)評價次數的侷限

  教學過程中,儘管教學管理部門實行督導聽課檢查制度,每一位教師被聽課的次數卻畢竟有限,一至兩次的聽課結果難以真正代表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

  綜上,正確地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有助於激勵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由於各評價物件在評價中都帶有一些不客觀的因素,故應將其評價結果進行綜合處理,合理地確定各個評價結果的權重,從而得出最終結果。進行學生評教時,應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引導學生端正評教態度,誠實、公平地對教師進行評價;第二,組織學生學習瞭解評價指標內涵,排除評價過程中的干擾因素。評價結果應即時與教師溝通交流,充分肯定被評者的成績,要給予被評者以申訴和說明的權利,對被評者的不足,要組織專家幫助教師查詢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加以“治療”。透過評價調動其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和保持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