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一年級實驗教材課後練習的新特點的教學論文

一年級實驗教材課後練習的新特點的教學論文

一年級實驗教材課後練習的新特點的教學論文

  看過人教版一年級的語文實驗教材,感覺是明快活潑、童趣十足,而在使用了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後,才真切體會到新教材的獨運匠心和超前理念。這套實驗教材採用了比較新穎的“文字與學生對話”的編寫形式,不但改變了傳統命令方式,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對話,而且用一些商量的口氣讓學生自主選擇,如“我喜歡用這種方法學漢字”“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下兩冊課文後的練習和“語文園地” 的設計很有新意,內容和形式都是嶄新的面貌,採取了學生喜聞樂見、靈活開放的呈現方式。很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理念和“少而精” 的改革精神。

  一、題目的改變體現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思想

  實驗教材的課後練習和語文園地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激勵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最顯而易見的.表現是題目以“我會” 的形式出現,如設計了“我會寫”“我會連”“我會說”“我會讀”“我會認”“我會找”“我會填”“我會猜”等學習形式,貫通多種學習途徑,多渠道學習語文。“我會” 意味著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了自信心。

  二、練習設計的靈活性加強了學生的參與

  新教材設計了許多向學生生活擴充套件和延伸的練習,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性與趣味性。如《自己去吧》一課的練習是“最近你學會了什麼?是怎麼學會的?”使課文內容和學生生活溝通,在生活中積極地參與學習。例如,認字有這樣一些練習:“我在看電視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字,你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注意街道兩邊的招牌,這樣也能認識很多字呢!” 這樣的練習設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大量實踐,不斷擴大識字量,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練習設計的綜合性注重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培養。新教材在練習設計上體現了這一綜合性質。例如《四季》的課後練習是“你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把你喜歡的季節圓一畫”。《蘭蘭過橋》一文後思考題:“未來的橋會是什麼樣呢?我們分頭想一想,然後把它畫下來吧!”又如《松鼠和松果》問題設計:“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呢?咱們把它畫出來吧!”《王二小》問題設計:“我們一起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這些練習設計都是融音樂、美術為一體,注意了語文知識與美術、音樂的溝通,讓語文學習變成了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練習設計的開放性體現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開放的問題意味著答案的多元化,學生作答可以藉助圖畫,聯絡課文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到生活中、圖書中、社會中去尋求答案。學生可以進行合理想像,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例如:《雪孩子》一課的練習:“想一想,雪孩子還會回來嗎?”《小松鼠找花生》一課的練習:“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春雨的色彩》一課練習:“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呢?”《烏鴉喝水》一課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些練習的設計讓孩子們張開想像的翅膀,任意馳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解決疑難,從課文內容延伸開去,引導學生去想像,積極去探究,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從而為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地學習打下了基礎。

  五、練習設計中充分鼓勵學生隨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新教材的課文練習中處處為學生創設展示的時空,鼓勵學生隨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使學生樂學、會學,不斷產生成就感。諸如“我會認”“我會寫”“我會讀”“讀讀背背”“讀讀說說”“讀讀演演”“讀讀做做”“讀讀比比”“讀讀記記”都是從展示的角度來設計的,都給予了學生展示的暗示。如《識字8》課後“我還知道別的諺語呢!”,就是一種展示活動的提示。

  新版實驗教材把原來的單元複習改名為“語文園地”,這其中設有很多欄目,有“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讀讀背背”“展示臺”等,給學生創設發現探究的契機,展示語文才能的舞臺。例如“我的發現” 中,大部分是複習學過的字,同時也帶出少量生字,加以歸類,啟發學生髮現漢字構字規律,不斷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臺”欄目的設定,更是給學生提供舞臺,不斷引導學生展示課內外語文學習成果,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己語文能力的平臺。這樣學生從自己的發現和展示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同時漸漸獲得學習方法,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不難看出,課後練習和“語文園地”設計的目的,主要在於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積累性學習。這套實驗教材所設計的課後練習既靈活多樣,又突出重點,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體現了“少而精”“重視朗讀”“重視積累、感悟、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等課程改革要求。而在使用中,也特別體會到教材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鮮明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