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範文
目前國內有期刊9800本左右,我們平時所瞭解的期刊級別,多是按照期刊的主管單位來分的,學術期刊按主管單位的不同,可以分為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雙核心期刊)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範文1
摘要:為了保證基站裝置的正常運轉,提升網路指標,需要對這些基站裝置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來進行維護。本文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了現網基站的維護流程,內容涉及到日常的巡檢工作、故障的處理工作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
關鍵詞: 基站,維護,巡檢,故障處理
隨著通訊行業的不斷髮展,基站裝置從原來簡單的模擬裝置升級到現在複雜的數字化裝置,但是無論是原來簡單的模擬裝置還是現在複雜的數字化裝置都不是免維護的,都有一定的故障率,如果不對其進行及時的處理將會嚴重的影響網路指標。為了能保證裝置的正常運轉,提升網路指標,這就需要我們對這些基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維護。
基站維護流程總結起來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巡檢工作,要求:按時,按計劃實施;第二、故障處理,要求:及時,快速,有效;第三、安全管理,要求:以預防為主;第四、資料管理,要求:細緻,保密;第五、工程隨工,要求:負責,細心;第六、投訴處理,要求:耐心。現對以上六方面進行逐一的介紹。
一、巡檢工作
每一個月的基站巡檢工作能夠及時的瞭解裝置的執行情況,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裝置能夠及時的進行處理,具體的檢查範圍包括:基站主裝置、基站交直流配電裝置、基站蓄電池、基站空調、基站動力環境監控裝置、基站傳輸裝置、基站天饋線系統、基站機房安全設施。檢查專案包括:工作電壓、工作電流、有無告警、運轉情況、裝置連線情況、環境衛生,以及基站所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具體包括:
1、基站主裝置,檢查各模組的指示燈是否正常,對有告警的用OMT軟體查出並及時的處理,各模組之間的連線機櫃頂部饋線傳輸線接地線是否連線緊固,測量機櫃系統電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值內,更換防塵網,對裝置進行清理。
2、基站交直流配電裝置,基站交直流配電系統為整個基站提供電能,如果交直流系統出現故障將導致整個基站退服。日常巡檢時主要測量動力引入三相交流電壓、開關電源三相相線電流、中性線電流、直流輸出電壓、直流輸出電流等;導線、熔斷有無過熱現象、關開電源有無告警、一次下電二次下電電壓、蓄電池組引數是否正確等;零線地線連線是否正確,接地線可靠,地阻小於5歐姆,交流配電箱空氣開關及電纜連線良好,不存在安全隱患。交流配電箱內防雷器無損壞,防雷空開合上,浮充電壓和負載電流正常,交流配電屏指示燈、告警訊號正常。交流電壓供電迴路的接點、空氣開關、熔絲、閘刀等有無溫度過高現象。變壓器是否有漏油現象,跌落式開關是否良好。
3、基站蓄電池,基站蓄電池主要是在市電中斷的情況下在短時期的為基站主裝置提供電能。如果蓄電池效能減退時不能為主裝置提供足夠的電能,在發電不及時的情況下直接導致退服,所以在日常巡檢時主要測量蓄電池組的單體電壓、饋電母線電流、軟連線壓降、連線體處有無鬆動腐蝕現象、電池殼體無滲漏和變形極柱、安全閥周圍無酸霧酸液逸出、定期緊固電池連線條、清理灰塵,並做電池容量測試,掌握蓄電池的健康情況。
4、基站空調,基站主裝置和蓄電池對環境溫度要求都很高,溫度過高或過低都直接導致基站退服,而且高溫對蓄電池的使用壽命也有致命的影響。根據維護經驗,基站因空調故障而導退服佔退服總數的25%,所以應對基站空調的維護給予重視。日常巡檢時主要測量工作電壓、工作電流、製冷劑有無洩露、清理防塵網、檢查冷凝器、定時清洗冷凝器、排水管通暢、無漏水現象以及自起動是否正常等。
5、基站動力環境監控裝置,監控裝置負責採集基站裝置的電流、電壓、溫度、煙感、水浸等資訊量,及時的反饋給監控,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日常巡檢時重點檢查,各感測器是否正常,可以人為產生告警,檢查告警能否正常上傳,並和機房校對資料。
6、基站傳輸裝置,傳輸裝置也是重點檢查專案之一,日常巡檢檢查裝置有無告警,如果有告警要各機房進行確認,並及時的進行處理。清理裝置防塵網、光纜、傳輸線、光纖、接地線走線整齊、捆綁有序、標籤完好、有效、防靜電手環可用等。
7、基站天饋線系統,檢測天線饋線是否無鬆動、接地是否良好、標籤有無脫落、分集接收和駐波比是否在正常數值範圍內,對超出範圍值的天饋系統要進行及時的處理。
8、基站機房安全設施,基站周圍無雜草、易燃物、樓面/牆體無開裂、門窗無破損、鑰匙可用、防盜設施完整可用、基站地面無滲漏、塌陷、地漏或空調排水順暢、洞孔封堵嚴密,照明、滅火裝置可用。對地網設施被損、線纜佈線凌亂、接頭鬆動,電源線過載發熱、標誌標籤不全或脫落的進行整改。
以上的各項測量資料要認真的做好相應的記錄,並編輯成資料庫,可定期的進行分析,及時偵測故障,做到防範於未然。
二、故障處理
一般的故障可分為以下幾類:基站硬體故障、基站軟體故障、交流引入故障(短路、斷路、更換開關、熔絲、更改室內外走線、停電後恢復供電等)、直流故障(更換開關、熔絲,更換整流模組,更換監控模組,修改開關電源引數等)、蓄電池故障、空調故障、基站傳輸排障、基站動力環境監控裝置故障。
當基站出現故障退服時:首先考慮電源、傳輸及溫度問題,透過監控檢視基站交流、直流電壓(退服前最後上傳資料),電源部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交流電壓無:首先,與當地電業部門、電工確認是否停電,若未停,判斷電錶是否欠費(磁卡或電子計費類電錶);其次,可能是自用變壓器或市電引入部分及交流配電部分有問題,攜帶發電機進行發電,並聯系電工配合處理;若是打雷導致交流空開跳閘或防雷模組損壞,到基站閉合開關,更換模組,並測試基站地阻值,正常單站地阻值應小於5歐姆。2、交流電壓正常,直流電壓低:一般為開關電源整流模組部分問題,攜帶相應型號備件到基站進行更換。
傳輸斷:導致傳輸斷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供電、光路、電路。檢查傳輸障礙時,要做到謹慎、細緻、保持清醒的頭腦、仔細觀察、不要輕易動手。傳輸問題並不僅僅影響一個基站。看好並確認標籤,不要動與本次障礙無關的裝置和線路;輕拿輕放,光纖非常脆弱,不要彎折,開關綜合櫃門時,不要用力撞擊,防止振動導致其它線路連線鬆動,將障礙擴大。現在用的傳輸不論是光路還是電路都使用一收、一發兩條傳輸線。日常最簡便的就是用發光二極體來判斷電路的“收”、“發”。二極體發光的就是“發”。在排除供電原因後,根據傳輸拓撲結構,看是單個基站傳輸斷還是相關聯的基站傳輸都斷,若是單個站斷,檢查本站及上端站傳輸裝置的工作狀態;相關聯的多個基站傳輸斷,一般為光纜問題或兩端節點站問題。請傳輸值班人員配合在傳輸網管上檢視光端機是否有光R-LOSS告警,有告警並且當地或上端站未停電,一般為光纜故障。排除光路問題後,檢查電路即我們平時說的2M。首先在DDF架對交換側進行環回,即用終端塞對光端機出來的2M訊號分別進行環、斷,詢問機房傳輸狀態,若正常,說明故障點在基站側;若原來的狀態未改變,說明故障點不在本基站側,可能是傳輸機房跳線或電路狀態被改變所導致。基站內問題可以逐段排查。
溫度導致掉站:環境溫度超出安全範圍(0-55C),RBS2202機櫃在ECU下方有一個溫度感測器,當局部溫度超出安全範圍,裝置自動保護,TRU退服。冬季的應急措施是先用電吹風對感測器加熱,對ECU復位,恢復基站執行,再採取升溫和保溫措施,出入時關嚴門,避免冷風直接吹到機櫃。夏季開門通風降溫,解決空調問題。
基站告警:與BSC聯絡確定告警類別及告警程式碼。根據告警程式碼分析障礙原因。出發前需要根據告警來準備相應的備件和工具,避免由於沒有備件而導致障礙處理超時。經常遇到的告警主要有:分集接收或駐波比告警;RU硬體故障;IDB資料庫問題;溫度超出安全範圍(0-55C)[正常範圍5-45C]。
分集接收或駐波比告警:對分集接收和駐波比告警的處理方法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分集接收是接收路徑上發生的問題,駐波比是發射路徑上發生的問題。
分集接收丟失告警可能是TRU、CDU、CDU至TRU的射頻連線或天饋線故障引起的。現網執行的基站天饋線接錯的可能性不大,用OMT讀取告警,使用Site Master進行測量,可以檢查CDU前1/2饋線至天線段是否有問題,當駐波比值大於1.4,透過故障定位查出故障點,根據距離判斷故障點,一般小於6米時是室內接頭問題,主要檢查櫃頂接頭和室內尾纖與7/8饋線接頭、CDU至TRU的 射頻連線主要檢查介面是否鬆動、連線是否正確。對TRU或DXU復位後,分集接收告警會消失,這並不表示故障解決了,半小時或一兩天後還會出現。分集接收告警是當告警計數器達到門限值後才提示,所以必須要找到原因並徹底解決。
TRU故障:一般的TRU出現故障很容易處理,因為我們可很方便地利用BSC或OMT終端來檢視TRU的告警程式碼,從而判斷故障原因。例如一載頻出現TX NOT ENABLE故障,我們可以根據告警程式碼來查 看是TRU問題還是天線問題。但有時候TRU出現的故障基站軟體本身檢測不出來,例如曾遇到過一個TRU的TX不能工作,但沒有告警程式碼,檢查基站硬體和BSC引數無誤,更換TRU後故障排除。
另外,有很多故障並非基站硬體故障,而是因為BSC的引數設定不對。如果引數設定錯誤,發射機也將無法工作,所以,基站維護人員一定要掌握必要的BSC知識,這樣對故障的判斷才能迅速、準確。
基站內出現的告警可能會各種各樣,掌握了基礎知識,處理起來就避免了盲目性。障礙處理的能力是隨著經驗的積累而逐漸增長的,處理障礙時注意對現場現象的觀察,如各部件指示燈的狀態,同時對OMT讀出的告警LOG進行儲存。不僅便於日後的分析,遇到困難還可以讓技術支援得到更詳細的資料。
處理障礙時必須注意障礙歷時,帶齊工具和備件,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基站,用最短的時間、在最小的影響範圍內來解決故障。保持穩定的情緒、冷靜思考。如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及時尋求支援,電話中把問題、現象、處理過程描述清楚,注意條理,把最急於解決的`事情說清,才能得到有效的幫助。
如果出現與本專業無關的現象,應該立即向有關部門及監控中心、BSC彙報,以保證在短時間讓其它專業人員到達現場。故障排除後將處理結果反饋到監控中心,並及時做好記錄。
三、安全管理
以預防為主,對現存的危險和能預知的危險要及時處理,例如(及時的剷除基站周圍的雜草,防止火災。檢查交流市電引入,饋線引入部分防水,避免,雨水入戶造成裝置短路。定期測量基站地阻,檢查防雷接地系統避免雷擊事故的發生。)規避危險。
四、資料管理
當安裝工程或擴容工程結束時須及時的對基站裝置進行登記,登記包括:基站主裝置、基站電源裝置、基站傳輸裝置、天饋系統、基站環境監控裝置等,將所記錄的資料編輯成基站資料庫,為日後故障處理和擴容做準備。
五、工程隨工
基站工程人員經有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進入基站,對工程中所要設計的部分過行重點的檢查並做好相關主記錄,對施工中不涉及的部分杜絕施工人員亂動,當工程需要停站時要向監控中心提出申請,當工程結束時督促施工人員清理現場,保持衛生並保證基站執行良好。施工完畢後對裝置進行登記,人員撤離後鎖好門窗,並通知機房,填寫隨工記錄單。
六、投訴處理
到達現場後,檢查裝置進行情況,如裝置運轉正常,配合網優人員進行網路最佳化,用測試手機進行訊號測試,直至客戶撤銷投訴。
七、結束語
維護行業是一個比教特殊的行業,涉及到的學科較多,如(傳輸、電源、無線等),而且日常瑣事也較多,所以維護人員不光需要有過硬的技術和還要有較強的責任心。
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範文2
摘要:建築作為一個高能耗的行業,勢必要走在節能的最前沿。而我國寒冷地區採暖能耗佔全國年總能耗的比例相當大,降低寒冷地區的建築物能耗成為了寒冷地區節能的重要途徑。本文介紹了我國寒冷地區建築物的能耗現狀,指出寒冷地區建築物的能耗主要是圍護結構的散熱量,並提出了從建築規劃的節能設計、外牆、窗體、和屋面的節能設計方面來進行寒冷地區建築的節能設計。
關鍵詞:寒冷地區,建築,節能設計,途徑,能源
一、我國寒冷地區建築能耗現狀
據資料顯示,我國新增採暖能耗以每年6×109kg標準煤的速度在增長。我國北方城鎮採暖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3.6%,但北方集中採暖地區的房屋建築的建築面積約佔全國採暖房屋面積的50%,且每年有3~6個月的採暖期。在80年代末期,寒冷地區採暖能耗佔到當時全國年總能耗的11.5%,佔採暖地區全社會能耗的20%以上,在一些嚴寒地區城鎮建築能耗則高達當地社會總能耗的50%以上。因此,我國建築節能中心工作首先是圍繞著降低北方寒冷地區城鎮的採暖能耗展開的。寒冷地區的建築能耗主要是以供熱為主,所以,建築節能絕大部分是供熱節能。
二、建築物能耗消耗的途徑
寒冷地區建築物的能耗主要取決於圍護結構的熱傳導和冷風滲透,建築圍護結構的散熱量,往往要佔採暖熱耗的1/3以上,如果建築圍護結構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效能,便可減少冬季室內傳出室外的熱量和夏季室外傳入室內的熱量,從而減少為維持室內舒適熱環境提供的採暖和製冷能量。
建築節能按圍護結構介面劃分主要包括牆體節能、門窗節能和屋面節能。如何改善建築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節約能源,開發和利用太陽能,保證人們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是建築設計中應重點考慮的。
三、寒冷地區建築節能設計
筆者認為寒冷地區的建築節能設計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從建築物的規劃設計之初進行節能控制;二是要發展高效的保溫隔熱材料,做好屋面保溫隔熱防止室內外熱交換,從而減少建築能耗;三是要控制建築物的體形係數、選擇適宜的朝向及採用合理的構造措施。下面將詳細論述。
(一)建築的規劃節能設計
現在說建築節能,人們往往只考慮建築的構造、材料、圍護結構的熱工效能,而忽略了建築規劃設計創作階段的節能控制。我們應該在設計之初將建築設計創作與規劃、構造、材料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而全面提高住宅建築的節能效果和建築品質。
1、住宅選址與規劃佈局
國內住宅建築多以小區形式出現,住宅建築選址的好壞、規劃的合理性是決定住宅節能設計的先決條件。住宅小區選址應根據地形特點,選擇避風向陽的朝南坡地或平原,避開迎風的水域岸邊或容易形成風道的山谷、山頂等,因為冬季冷氣流在凹地裡易形成對建築物的“霜洞”效應。
2、道路設計與小區通風
為使建築單體爭取更好的朝向,我們在設計初通常將小區道路的佈局與用地結合佈置。除施工便利、方便使用,道路也是整個小區的通風道。道路設計時應便於組織小區通風,並與城市、小區綠化空間結合,把新鮮空氣引入小區,從而提高居住區內的小氣候環境質量。
3、景觀綠化設計
小區環境綠化要突出居住條件的均好性和共享性,為居民提供戶外休閒、觀賞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綠化空間。景觀綠化可以有效降低氣溫、調節溼度、防風抗風、改善通風質量,從而抑制熱島效應,改善住宅建築外維護結構的熱工效能。綠化應以綠植物為主,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綠化系統,形成良好適應氣候特點的植物群落。
4、雨水收集利用。
在現代住宅的節能設計中,應建立雨水收集與中水利用系統,並使其用量達到總用水量的30%。一般住宅小區,屋面與路面面積之和約佔地面面積40%,做好屋面和路面收集將是雨水收集的重要部分。屋面雨水收集主要是透過水落管將雨水收集引流,進入小區內中水處理系統。小區路面通常採用鋪貼滲水磚和設定路面排水溝,這樣雨水可以透過滲水磚和水溝進入小區的中水系統中,為小區的綠化灌溉和中水使用提供水源。
(二)建築外圍體系節能設計
建築物耗熱量主要由透過圍護結構的傳熱耗量構成,其數值約佔總耗熱量的1/3以上,所以改善圍護體系節能對於提高住宅節能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住宅建築圍護體系的節能設計重點在其外牆、門窗和屋面三大部分。
1、外牆保溫設計
(1)外牆節能構造
目前外牆節能的主要方式是採取複合牆,即在牆體不同部位設定高效保溫隔熱層,形成外牆內保溫、外牆夾心保溫、外牆外保溫3種複合牆體。
(2)外牆內部保溫
外牆內保溫是用保溫材料置於外牆的內側,它的優點在於:對飾面和保溫材料的防水、耐候性等技術指標的要求不高;內保溫材料被樓板所分隔,僅在一個層高範圍內施工,不需搭設腳手架,施工方便。
(3)外牆夾心保溫
外牆夾心保溫是將保溫材料置於外牆的中間部位,內外側牆均可採用傳統的磚、混凝土空心砌塊等,這些傳統材料的防水、耐候等效能均較好,對內側牆和保溫材料形成有效的保護,對保溫材料的選材要求不高,聚苯乙烯、玻璃棉、岩棉等保溫材料均可使用。夾心保溫牆施工季節和施工條件的要求不十分高,不影響冬期施工,近年來在嚴寒地區得到一定的應用。
(4)外牆外保溫
由於對節約能源與保護環境的需求不斷提高,建築圍護結構的保溫也在日益加強,其中以外牆外保溫的發展最為迅速。外保溫牆體適用於有采暖和空調要求的工業與民用建築,既可用於新建建築,又可用於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其對主體結構具有保護作用,有效避免了室外氣候變化引起牆體內部溫度變化,使結構主體壽命延長;有利於消除或減弱冷、熱橋的影響;可避免室溫發現較大波動;對原有建築改造時,減少對室內的干擾;不佔用室內空間,在二次裝修時,避免對保溫層進行破壞;增加了立面裝飾效果;適用範圍廣泛,綜合效益顯著。 外牆外保溫技術在國內已有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在北方寒冷地區推廣應用中已取得了成效。因此應成為日後寒冷地區外牆保溫的首選設計。
2、窗體節能設計
窗戶是建築外圍結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外圍護結構中能量損失最大的部位。一般住宅的外窗(包括陽臺門)面積約佔建築面積的20%左右,其中透過外窗傳熱散失的能量約佔建築能耗的28%左右,透過外窗透氣散失的能量佔建築能耗的27%左右。
(1)合理選擇玻璃型別
玻璃是窗戶中面積最大的元件.改進這部分的熱工效能對整個窗戶的節能效能有很大的影響。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節能意識的提高,窗戶玻璃材料發生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從透明玻璃到有色玻璃、鍍膜玻璃,從單層玻璃到雙層玻璃以及中空、真空玻璃。使用節能型窗玻璃,是提高整個窗戶保溫效能的一大重要措施。目前節能效果好、具有推廣價值的節能型玻璃有中空玻璃、鍍膜玻璃等功能性玻璃。
(2)提高外窗氣密性
如門窗框與牆間的縫隙可用彈性鬆軟型材料(如毛氈)、彈性密閉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邊框設灰口等密封。框與扇之間的密封可用橡膠、橡塑或泡沫密封條以及高低縫、迴風槽等。
(3)選擇節能的窗型
目前常用的窗型有外平開窗、左右推拉窗、固定窗、亮窗和上下懸窗,還有內開下懸翻轉窗、上下提拉窗等。固定窗如果安裝合理是氣密性最好的,且造價低,但是在要求有良好通風的地方不能使用,故一般用於工業建築中。安裝了密封條的外平開窗、下懸翻轉窗有適度的氣密性,在開啟時還有良好的通風效能,但開啟時需佔用空間。平開窗由上部固定扇和下部推拉扇組成,平開窗能移動的窗扇越少氣密性相對越好。平開窗在窗扇關閉後,窗扇和窗框之間壓條壓得較緊,很難形成對流,節能優勢明顯。
3、屋面的節能設計
從保溫原理來說,熱氣流是向上運動的,而冷氣流則向下運動,屋頂可截住熱氣流使熱量不散出室外,屋頂作為建築的主要圍護構件比其他介面更要起到保溫、隔熱作用,是建築節能的主要部位之一。
屋面節能措施應主要選擇密度大,傳熱係數小的保溫材料,不宜選擇吸水率大的保溫材料,以防止保溫層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溫效果。北方地區經常採用的水泥珍珠岩、加氣混凝土砌塊及水泥聚乙烯苯板等保溫材料上鋪防水層方法,經過多年使用效果很好。
結語
節能降耗是目前建築業發展的趨勢,寒冷地區建築節能的主要途徑就是要加強外圍結構的保溫設計,應用高效保溫隔熱材料並改進建築構造。使中國建築業不斷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創造節約型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雪平.寒冷地區農村住宅建築的節能設計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9.
[2]李金川,樓春雨.綠色建築設計節能主因素解析[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7.2.
[3]孫秀竹,高玲.寒冷地區建築窗體節能的影響因素分析[J].建築技術,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