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口號> 別讓關愛疾病成為口號

別讓關愛疾病成為口號

別讓關愛疾病成為口號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看一部熱播電視劇《心術》。據說,該劇收視率高居各大衛視前三甲。儘管有人認為這部電視劇拍得還不夠專業,但它依然賺足了眼球。我想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反映了當前一個熱點話題——醫患矛盾。

  這個問題在20多年前並不明顯。那時候,醫療技術水平比現在要差,但醫患關係很好,老百姓對醫生很尊重,對醫療保障也沒有很多擔憂。為什麼現在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醫療裝置越來越精良、就醫環境越來越最佳化,醫療糾紛卻越來越頻繁呢?這裡面有醫療體制的問題,有輿論導向的問題,更有患者維權不當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也有醫院和醫生本身的問題。人文精神是“標尺”,決定了醫院的品牌形象

  自古以來,醫學就被認為是最有人文傳統的一門學科,醫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職業。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人文精神呢?大家需要先思考這麼幾個問題。

  第一,醫院是幹什麼的?有人說,當然是治病救人的。既然是治病救人的,為什麼還有些醫院會因為病人一時交不起住院費就把病人拒之門外呢?為什麼有些醫院會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病人的基本權益呢?為什麼有些醫院對醫

  生收受紅包、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現象熟視無睹、放任不管呢?我看就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根本使命給忘了,違揹人文精神,走入了發展誤區。

  第二,醫院與病人是什麼關係?上海第七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王山是這麼回答的:“病人是醫院的衣食父母。沒有病人,醫院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因此,那種不考慮病人感受、不尊重病人隱私、不關心病人疾苦的行為,都是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是會砸醫院牌子,甚至會砸飯碗的。

  第三,好醫院的標誌是什麼?我們常說,一所好醫院要有雄厚的學科實力、一流的人才隊伍、鮮明的醫療特色、先進的儀器裝置。但僅有這些還不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之間的競爭不光是技術與裝置的競爭,更重要的是醫院整體素質和整體形象的競爭,是醫院品牌和發展戰略的競爭。這必須藉助於醫院文化,而醫院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

  可見,人文精神在醫院建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基石”,體現了醫院的生存之本;也是“導向”,指明瞭醫院的發展方向;更是“標尺”,決定了醫院的品牌形象。

  醫生的語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在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下,人們習慣於將醫學定位為自然科學而忽略其人文屬性,將醫學工作者定位為自然科學家而忽視其社會責任,將患者視為患病的生物體而忽略人文關懷,由此導致當前醫療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這突出表現為“四重四輕”。

  重“病”輕“人”。只關心疾病不關心人,脫離病人去治病,忽視對患者及其家屬人格的尊重、尊嚴的維護。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一位醫生三句話說死一名病人”的故事。病人來看門診,醫生第一句話就是:“你的病呀,來晚了。”病人一聽急了,趕緊求他:“大夫,我們大老遠慕名而來,求您想想辦法吧。”這時,大夫說

  了第二句話:“你這病呀,沒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3句話是:“你早幹嗎去了?”這三句話就像一盆涼水兜頭澆在病人身上,他上午11時半離開診室,下午4時嘴唇發紫,晚上8時進急診室,第二天凌晨2時便去世了。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之所以把語言放在第一位,是因為醫生的語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重“體”輕“心”。只考慮維持病人的生命,而不考慮治療可能給病人帶來的痛苦,或者病人能否繼續正常地生活。由於醫生不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有時雖然治好了病,但患者還是不滿意。有人說世間有三種醫生:第一種醫生用手給人治病,叫“醫匠式服務”。第二種是用腦給人看病的服務,叫“專家級的服務”。比如開刀的時候,刀口在什麼位置、開多大,既要考慮美觀,也要考慮患者的需要。第三種是用心給人看病,叫做“大師級的服務”。有位名醫一生中曾經三次給同一位女士看病。女士年輕時得了子宮肌瘤,別人說給切了,他說得留著,人家還要生孩子。後來,這位女士30多歲時生完孩子又有問題了。醫生了解到她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還是決定幫她保留子宮。又過了30來年,醫生才答應切除子宮,因為孩子長大沒負擔了。這才是真正用心給人看病的醫生。

  重“利”輕“義”。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和個人利益的驅動,在一些醫生眼裡,病人已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而僅僅是消費的主體和賺錢的機會。一位年輕人因眼部不適到醫院就診,大夫檢查後順手就開了德國眼藥水,要價90多元。點了眼藥水後,患者的眼痛反而加劇。第二天一早,他到另一家醫院,醫生給他開了氯黴素眼藥水1瓶,價值兩元多。遵照醫囑,他的眼病很快就好了。有的醫院甚至總結出一套“宰人”的法則,叫“見大款大宰,見小款小宰,見窮人就刀下留人”。看似挺有人情味,實則不可取。

  重“親”輕“疏”。一位朋友給我講過他的一段看病經歷。他兩歲的女兒因發熱

  到某人民醫院兒科就醫。看到候診室只有三四個人,我這朋友就耐心地等。但在此期間,不斷有穿白大褂的帶人“加塞”,讓他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當輪到朋友的女兒看病時,醫生只用了兩分鐘,沒做任何檢查,就下結論說是一般的咽喉炎,開了兩天的藥。兩天後,朋友的女兒依然反覆發熱,同時還出現目光呆滯、不能下地行走等症狀。於是,他帶著女兒去了一家有熟人的醫院,專家診斷為病毒性腦炎,需要立刻入院搶救。聽到醫生的診斷結論時,我這位朋友都被嚇傻了。後來,孩子終於脫離了危險,但經過高壓氧治療才平安出院。類似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人文精神是安身之本、發展之基

  對醫院來講,人文精神的確立和弘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把人文精神的內涵融入醫院建設發展的全過程,轉變為全體醫務人員自覺遵循的理念和原則,就好像蓋房子一樣,要做好“夯基”、“架樑”、“內裝”、“外飾”四個方面的工作。“夯基”就是要厚實人文底蘊。提煉富有個性的醫院精神對於培育人文精神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北京同仁堂曾提出這樣的精神:“炮製雖煩,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非常到位,有特點,人們也容易記住。山東省泰安中心醫院的院訓是“生命之託,重於泰山”,既有地域特色,又強化了醫療行業特點。有了這種特色鮮明的醫院精神,才能不斷增強醫務人員對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提高醫院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百姓的信任度。

  “架樑”就是要完善制度機制。首先要採取有效措施規範醫務人員的行為,並把醫患溝通作為考核醫務人員的一個硬指標。此外,醫院在人員編配、床工比例、環境設定等方面,要努力為醫護人員和患者營造良好的工作和休養氛圍。我過去在301醫院工作。醫院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不管是在與家人團聚,還是值完夜班正在休息,只要醫院來一個電話,就立即奔赴病人身

  邊,從來不問該不該自己做、多長時間能回來。這種習慣就是透過長期的制度約束形成的,是對醫院“忠誠保健事業,心繫人民健康”宗旨的生動實踐。

  “內裝”就是要滲透中心工作。培育人文精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醫教研中心工作。這就要求我們主動跟進和融入業務工作,並以保障業務工作的質量和實效,來檢驗人文精神培育的實際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醫院的同事跟我講起發生在災區的一件事。一名年輕的戰士在搶救百姓時,大腿被嚴重砸傷。當地人民醫院因為條件和技術力量有限,正準備給戰士做截肢手術。恰巧,我們醫院的醫療隊巡診到該院。經過專家組的精心治療,戰士的腿最終被保住了。現在的戰士都是獨生子,可以想象一條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對他的家庭意味著什麼。我們的醫療隊在整個抗震救災期間先後做了1704臺手術,沒有一例截肢。

  “外飾”就是要強化實踐鍛鍊。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僅是一個理念、一句口號,更應該是一種實踐、一種行動。有家醫院提出的口號為“重視人才,關愛別人,用良心看病”。比如,有名民工患病而又無錢治療,在醫院門前徘徊。我們的醫務人員或醫院管理者發現後,會主動幫他想些辦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嗎?現實的情況更可能是,大家匆匆忙忙,根本無視他的存在,也可能會因為擔心收治這樣的患者影響業務收入而想方設法讓他離開。對大多數醫院來講,主動去幫助這樣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醫院要培育人文精神,就要落實到這些實際行動中,否則,所謂的“關愛別人”只能是一種“口頭”文化。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以說,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家醫院、一名醫生,人文精神都是安身之本、發展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