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3篇

中班科學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2、能與同伴共同探究,用適當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3、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喜愛大自然,產生繼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發展幼兒的科學認知力。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認識各種種子,實地觀察體驗,事先收集

  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關於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 帶領幼兒到野外實地觀察體驗,收集種子,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

  2、實物準備:蒼耳,蒲公英,蓮蓬,水盆,放大鏡

  3、課件準備

  【活動過程】 1 。兒歌匯入,激發興趣

  活動開始,以《蒲公英》這首兒歌匯入,歌詞和優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同時聲像結合也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開始活動。教師引導,小朋友們,請你輕輕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仔細觀察,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蒲公英吧。

  2。蒲公英種子的傳播方式

  ①外形:觀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麼樣子的?目的是讓幼兒對蒲公英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後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②風力與遠近:做實驗,請一部分小朋友靜靜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當風的角色,分兩次吹動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時候,用力小一點,第二次吹的時候,用力使勁大一點,讓幼兒觀察蒲公英兩次飄落的位置,在遠近上的差別。教師在充分引導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風越小,種子飛的越近。風越大,種子飛的越遠。幼兒在實驗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種子是靠風傳播的,並且傳播的遠近與風力有關。

  ③種子特點:取一粒種子觀察,根據幼兒對種子已有的認識合作討論:蒲公英的種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他可以隨風飄揚?比較交流,最後教師啟迪,幫助幼兒聯想種子靠風傳播需要的條件。

  3。蒼耳的傳播方式

  ①蒼耳的形態: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為幼兒分發一些蒼耳種子實物,讓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蒼耳,教師提問,當你摸蒼耳時有什麼感覺?讓幼兒大膽發言,對觸覺有一定感知。

  ②蒼耳的刺: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蒼耳。放大鏡裡蒼耳的刺是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主動交流,對蒼耳的形態能做總結性的描述。請小朋友利用剛才幼兒觀察蒼耳的相關經驗,討論為什麼蒼耳能緊緊抓住動物的毛:蒼耳的刺像彎彎的小鉤子一樣緊緊抓在動物的毛上。以此為基礎,思維拓展,種子依靠動物傳播需要的條件。

  4。蓮子的傳播方式

  ①漂浮的蓮蓬:教師設疑:你見過蓮蓬嗎,它生活在什麼地方?啟發幼兒回憶已有的生活經驗。由小朋友動手,將蓮蓬放到水盆裡,進行觀察和操作,教師設定障礙:你能讓蓮蓬沉到水底嗎?在試驗中得出結論:蓮蓬是漂浮在水中的。

  ②蓮子的傳播:教師與幼兒一同想象蓮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裡就在那裡安家。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發言,積極與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後啟發幼兒思索:還有哪些生長在水中或水邊,植物的種子靠水傳播。可以出示課件,也可以根據幼兒經驗幫助幼兒提取知識。

  5。經驗昇華

  《蒲公英的種子》這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易懂,語言凝練,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不僅可以豐富幼兒關於種子傳播途徑的知識,而且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薰陶,更重要的是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的活動。我採用了遊戲法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正如杜威所說的:遊戲就象是一個“糖衣”,讓幼兒在“糖衣”的誘惑下,把本來難以下嚥的“苦藥”吞嚥下去。讓幼兒在遊戲的情境中,主動積極、自願地去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經驗。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的主體地位。整節課以遊戲活動貫穿,進一步讓幼兒掌握確定空間方位的方法。我還採用觀察操作法、賞識激勵法引導幼兒在遊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活動達到科學性、趣味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活動目標:

  感知上、中、下的空間方位,會用完整語言表述,並會用1-10的數字對應計數。

  活動重點:

  感知上、中、下的空間方位,會用完整語言表述。

  活動難點:

  會用1-10的數字對應計數。

  活動準備:

  玩具櫃,各種玩具,數字卡,九宮格,數物匹配數字及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小熊的玩具店馬上要開張了,可是店裡亂七八糟的,好幾個玩具櫃沒有收拾,希望小朋友幫忙收拾一下!

  二、創設情景,複習上、下

  1、這幾個就是小熊的玩具櫃,先看看這個小櫃子(有上、下兩層的櫃子)

  提問:這個櫃子放了些什麼?(毛絨玩具)

  那xx放在櫃子的那裡?(幼兒完整表述)

  xx放在櫃子的上面,下面

  與幼兒一邊複習上下,一邊整理毛絨玩具。

  2、認識上、中、下

  再看看這個櫃子(有上、中、下三層的櫃子)

  提問:xx放在櫃子的'那裡?(引導幼兒說中間這個詞)

  小結:這是櫃子的上面,這是櫃子的下面,這是櫃子的中間(師指著櫃子說,讓幼兒區分上、中、下)

  師提問:xx放在那裡?讓幼兒完整講述。

  把xx放在櫃子的上面、下面、中間,讓幼兒操作放玩具,整理玩具。

  3、認識上、中、下,並按數字對應計數

  小熊的最後一個櫃子空空的,需要小朋友幫忙給上面放玩具,這是櫃子的上面、下面、中間。(師邊指櫃子邊說)

  提問:櫃子的上面、中間、下面放什麼玩具(引導幼兒看標誌放玩具)

  按上中下的方位是放積木,插片,交通工具的!那放多少呢?放在那裡?讓幼兒觀察,自己動手擺放玩具,師最後總結,並讓幼兒完整講述。

  三、遊戲

  小熊的玩具櫃整理好了,它非常高興,想和小朋友玩一個九宮格的遊戲,這個格子也分上、中、下三層,小朋友聽清楚遊戲規則,找自己喜歡的格子站好,看看格子裡有什麼?再找出相對應的數字,回到格子裡,蹲好。

  幼兒遊戲,個別提問,讓其完整講述。

  活動反思:

  遊戲以小熊的玩具店引入,讓幼兒幫忙整理玩具櫃,從簡到難,從上、下再到上、中、下,再加入新的元素,數字對應計數。幼兒很感興趣,參與性極高!可以完整的用語言表述,很棒!但到了對應計數的環節,師有點著急,沒有完整的說清楚要求,導致幼兒也是稀裡糊塗的完成目標,下次需要改進!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小草,豐富有關小草的認識。

  2、感知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3、學習有關小草的製作活動,體驗創作的樂趣。

  4、探索、發現生活中小草的多樣性及特徵。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請家長帶孩子到草地觀察小草,獲取一些小草的知識。

  活動過程:

  一、瞭解小草的特徵。

  1、前幾天,我們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誰來說說小草長在哪裡?是什麼顏色的?

  2、幼兒相互介紹自己認識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莖、葉、花的顏色、形狀等特點。

  幼A:我喜歡狗尾巴草,因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這是蒲公英,它的葉子像鋸子,花是黃的,以後會變成白色的小絨球。

  幼C:這是一種可以吃的草(薺菜),可以包餛鈍吃,白色的小花像滿天星。

  幼D:這小草斷了,會流出“牛奶”來叫羊奶草。

  評析:幼兒雖未完整的介紹根、莖、葉、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徵,這是難能可貴的,敘述中,有的幼兒用方言說小草的名字,這些有趣而直觀的名字,教師沒有否定它,而是改為大家根據小草的特點來討論,給小草起個適宜的名字,再用口語表達。然後讓幼兒用手按一按,光腳踩一踩,講講有什麼感覺?再用鼻子聞,引導幼兒用語言來表達出來,就是讓幼兒透過各種感官來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認識的草去請叫別人。

  4、讓幼兒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腳在草地上踩一踩,講講有什麼感覺?

  有的幼兒說溼溼的、滑滑的,有的說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說腳地有發癢的感覺。

  5、引導幼兒聞一聞青草的氣味,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評析: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是採用靈活和開放的原則,追隨幼兒的興趣,透過調動幼兒的視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二、瞭解小草的作用與人類時候的關係。

  1、請養過家禽、家畜的幼兒說說,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飼料是什麼?草可以作哪些動物的食物。

  2、觀察草坪幾周圍的野草,想一想,人們為什麼喜歡種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氣新鮮。

  評析:透過引導使幼兒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環境、淨化空氣以及固土、保溼等作用

  3、讓幼兒在草地裡找一找,並用已有的經驗談談草還是哪些昆蟲的家,它們為什麼選擇草叢為家。

  4、向幼兒介紹小草還可以當燃料、製造肥料、有些小草還能做藥材。

  評析:這主要是使幼兒瞭解到草與人類、動物、環境的生態關係,萌發愛護小草的情感,做出保護益草的行為。

  三、瞭解小草的害處。

  師:小草有這麼大的作用,為什麼人們有時還要除草呢?

  幼兒A:小草和莊稼長在一起,營養都被小草吸收了,莊稼就長不好了。

  幼兒B:花園裡長出了雜草,花園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結:草的生長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分、養料,所以,莊稼地和花園裡的草多了,就會影響莊稼和花的生長,就要把草除掉。

  四、對小草進行創作活動。

  1、將和幼兒一起收集的各種野草和野花進行盆景製作。嘗試簡單的插花藝術。

  2、用自己喜歡的野花、草、葉進行貼上活動。

  3、用彩紙折制自己喜歡的花花草草。

  評析:這一活動環節,透過美工活動自然而然幫助幼兒鞏固對小草的認識,初步培養了幼兒的審美意識,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能力。

  課後反思:

  1、小草是農村幼兒熟悉的植物,對中班幼兒來說,既要正確認識小草,又要了解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本活動教學內容容量較大,有一定的濃度和難度。正因如此,幼兒也因此有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所以活動的內容選擇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又高於幼兒的生活。

  2、整個活動遵循循漸進的原則,環環相扣,方法靈活,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師把教學的地點由室內遷移到室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侷限,這使教學活動變得更新穎、開放、直觀、生動,大大激發了幼兒觀察的興趣和願望。第二,將知識的傳授與娛樂、遊戲相結合,淡化了教與學的界線,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第三,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教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第四,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起著引導作用,使幼兒觀察的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

  3、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學科學的特點,重視幼兒學科學的過程,在幼兒自身主動探索中,發現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自始自終保證了幼兒學科學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幼兒再次探索的慾望。

  小百科:草是一般是指草本植物,是一類植物的總稱。並非植物科學分類中的一個單元,與草本植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們通常將草本植物稱作“草”,而將木本植物稱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