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8、59頁

  教學目標:

  1.透過豐富的例項,經歷進一步瞭解“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能夠根據具體情境,利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在電視裡看過歌手大賽嗎?你知道比賽的評分規則嗎?

  去年暑假,中中央電視臺舉辦了全國少兒藝術大賽,瞧,這是紅星小學的王璇參賽的照片,那她當時得了多少分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出示參賽照片

  二、探究與體驗;

  1.瞧,這是7個評委給她亮出的分數牌,(課件出示評分牌)

  95分

  95分

  96分

  85分

  98分

  93分

  你能幫她算算她最後得了多少分嗎?在練習本上試試吧。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算完後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剛才,同學們計算得的很認真,討論的很熱烈,下面誰來告訴大家你的答案,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回答。

  生評價誰算得對。

  4.師小結過渡:

  是的,在好多電視比寒中,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往往採用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的規則評分。但是在體育比賽中還能用這樣的評分規則嗎?

  5.議一議: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立定跳遠比賽嗎?老師是怎麼給你計分的?下面是王平同學五次試跳的成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7釐米

  167釐米

  167釐米

  167釐米

  167釐米

  那麼裁判員最後給出的成績是多少呢?是怎麼算的呢?告訴你吧,他的成績是169釐米,而不是他的平均成績:這是怎麼回事呢?請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全班交流。

  6.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體育比賽中,為了給每個人更多的機會,鼓勵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往往用隊員的最好成績作為他的最後成績,而不是用他幾次試跳的平均成績。

  7.透過以上的學習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

  三、實踐與應用;

  師過渡: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求平均數的情況,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動你的小腦筋認真想一想,下面的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嗎?

  1. 出示練一練第1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前兩步,然後集體訂正。

  第(3)個問題請同學們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後集體交流。

  2.出示第2小題,生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3.出示第三小題,生獨立完成第一步,然後集體訂正。

  第二步,首先讓學生說說:第四組這幾個同學,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搞清什麼是達標。那麼50米的達標成績是10秒,比這個成績慢的同學就沒有達標。想一想是哪個同學呢?和同學說說你和想法。全班交流。

  四、拓展與延伸:

  出示“問題討論”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小明不會游泳,如果水深超過他的身高,就可能有危險,那麼這個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米20釐米,說明了什麼?小明會不會有危險?

  請同學認真思考,然後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從學生生活入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

  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計算、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及善於與同學交流的好習慣,從而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培養學生敢幹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的好品質以及耐心聽取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在交流中培養表達能力,

  對本節課新知識進行整合,使學生對新知識透過回顧能牢固地掌握。

  在本環節中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儘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

  對學生普遍感到有困難的題,稍作點撥,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同桌或前後桌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運用剛學過的平均數知識,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推理、判斷,從而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的重要性。

  在本環節中如果有同學能完整說出比賽的評分規則,就應該給予鼓勵“×××,你懂得可真多。”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由老師向學生詳細說明比賽的評分規則:

  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實際比賽中,選手的最後得分是這樣計算的;在所有評委所打的分數中,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1.(96+95+95+96+85

  +98+93)÷7=94(分)

  想:我先把7個評委所的評分加起來,然後再除以他們的人數,也就是求出平均分。就是她的最後得分。

  (2)(96+95+95+96+93)÷5=95(分)

  想:我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剩下5個評委的平均分。

  還有可能出現計算錯誤的現象,讓學生找出錯誤原因。

  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有;

  1.王平最遠能跳169釐米,說明他有這樣的潛力,應該把這個成績算做他的最後成績。

  2.因為如果最後算王平的平均成績的話,就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好水平,所以用平均成績做為他的最後成績不公平。

  第三個問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準備28×7=196(箱),這樣可以保證貨源充足,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但這樣容易造成貨物積壓,過期飲料就賣不了了。

  答案應該是下週應準備和本週售出總數同樣多的飲料最合適。

  什麼叫“達標”;國家頒佈了少年兒童各年齡段的體育鍛煉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就叫達標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當然就沒有達標了。

  “平均水深1米20釐米”,說明這個游泳池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淺的地方可能還不到1米20釐米,深的地方可能會超過1米40釐米,”所以小軍在這個池中是有危險的。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第90—91頁例1、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瞭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具準備:課件、題卡、磁扣等。

  一、 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吧?我們班級的同學也特別喜歡搬運玻璃球的遊戲。今天老師帶你們看一場30秒的運球比賽,不過看比賽有個任務,請第一、二、三組的同學分別為女1、2、3號選手計數,第四、五、六組同學分別為男1、2、3號選手計數。聽清楚了嗎?請看大螢幕。

  二、 講授新知

  1、探究平均數的方法

  師:緊張的比賽結束了,請小組長統計一下選手的成績。我們用1個磁扣表示運了1個球,請組長們彙報運球數,把運球的個數貼到黑板上。(說一個貼一個)

  師:大家看,他們每人各運了幾個球?

  師:請同學們觀察,如果比較兩組同學的成績,你認為哪組成績好?為什麼?

  生:男生成績好。女生總數12,男生總數15。

  師:對,我們比較總數,可以看出男生隊成績更好。

  師:大家能不能再分別找出一個數能代表每一組的平均水平,讓他們比一比,還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師要抓住問其他同學,用3代表這一組每個人的成績可不可以。(2號7個,用3不合適)

  生:4.

  師:用4表示可以嗎?

  生:可以。

  師:男生隊用幾表示呢?

  生:5.

  師:那麼請大家藉助手中題卡,小組合作,畫一畫,寫一寫。用什麼方法得到4或者5的。想一想,為什麼用這個4或5可以代表每組的水平?

  生:小組合作。

  師:哪個小組願意派代表彙報一下?(只出示女生的)

  生:女生隊2號最多,給1號2個,給3號1個。

  師:結果怎樣呢?

  生:讓他們變得同樣多。

  師:誰還想說說你們的方法。(兩種移多補少畫法),把兩種畫法放在一起,他們都是把多的補給少的,然後使他們變得同樣多。畫一條虛線。想法都一樣,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師:大家聽清楚了嗎?誰願意到黑板上擺一擺?

  生:移多補少演示。

  師:大家同意嗎?

  師小結: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我們把多的勻給少的,最終讓它們變得同樣多,(手筆畫這黑板磁扣這)數學上把這叫做移多補少(板書)。透過移多補少得到的(箭頭)同樣多的數(板書同樣多)(向上箭頭),就是這組資料的平均數。(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均數的知識。那麼2、7、3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就是4。

  師:你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表示出男生隊的平均成績嗎?

  生:到前面來演示。

  師:同意嗎?(再移回來)同學們,除了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數,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列算式。學生到黑板上演示。

  (4+5+6)÷3

  =15÷3

  =5(個)

  師:你是怎麼想的?(寫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用男生隊運球的總數除以3,就是每人平均運5個球。

  師:聽明白了嗎?括號裡的式子表示?除以三呢?結果5是?

  師小結:我們先求總數,再除以三個人,也可以使這組資料變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就是合併平分。得到同樣多的數,就是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它也是求平均數的一種方法。

  師:你能用合併平分的方法,求出女生隊的平均數嗎?

  生:彙報

  師:現在我們來說一說哪一個隊成績更好呢?

  生:男生隊

  師小結:比總數女生12,男生15。比平均數女生4,男生5。比總數和平均數都是男生勝,看來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比總數比平均數都很公平。

  2、平均數的作用

  師:馬老師看同學們玩得特別開心,也想玩一玩,我運了4個球,我看女生成績少,就把這4個球加給女生了(操作,老師 4個)這回女生總數由12變成了15,反超了男生,我宣佈了此次比賽女生獲勝?我這個裁判公平吧。

  生:公平,再觀察一下,他們為什麼不同意。

  不公平,人數不同。

  師:大家同意嗎?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不合理,那我們就比平均數吧!你們比一比,誰的平均數多呢?

  生:4.

  師:你們怎麼這麼快就知道了呢?

  師:比較平均數哪一個對成績更好呢?還是男生隊。小結: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比較總數和平均數。人數不相同,我們比較總數就不夠公平了,比較平均數比較公平。

  師:看來老師加入也沒改變女生隊輸了這個結果,假如老師運了8個球(貼),這回女生隊的平均數是幾了呢?(5)

  師:打平了。假如想讓女生隊的平均成績是6,老師至少需要運幾個玻璃球呢?

  生:12個。

  師小結:女生隊其他人運球沒變,隨著老師運球數的增加,這組的平均數變大,所以說平均數隨整組資料每一個數變化而變化。

  3、平均數的性質

  師:請大家觀察女生隊的成績

  我們得出來的平均數4是1號的實際運球數嗎?是2、3號?(不是)

  平均數4和這組資料的每一個數比較一下。(具體點)你發現了什麼?

  生:4比7少3個,比2多2個,比3多1個。

  師:所以平均數4在7和2之間,也就是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師:我們再來看看男生隊平均成績,是不是也有這個規律?平均數5是每位選手實際運球的數量嗎?

  生:不是

  師:平均數5和男生隊每個人實際運球數比較一下。

  生:平均數5和2號選手實際運球數一樣多。

  師:那麼這個5和2號的成績5表示的意義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2號的成績,表示他在比賽中運了5個,代表自己,一個是一組的平均水平。

  師小結:我們用平均數和每個資料進行比較,在資料不等的前提下,發現平均數介於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也可能在數值上和某個數相等。例用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在計算平均數時,先估計平均數的大小範圍,或者檢驗平均數是否合理。

  習題:小強在20秒時間內拍球4次,分別是24下、27下、28下、29下。1、請你估一估小強拍球的平均成績,可能是多少下?2、動筆算一下,平均成績是多少下(27下)兩張幻燈片。

  師:同學們都是用哪種方法算平均成績的?(合併平分)一般情況下,我們計算平均數時經常用合併平分的方法。

  師:其實平均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你知道哪些平均數呢?

  生彙報:

  師:對,我們經常接觸的有平均身高,平均成績,平均時間,平均氣溫等。早在三千年前,我國《周易》已產生了平均數的思想:

  1:統計平均數就是對研究物件的某數量標誌的變數,減有餘而補不足所求得的一般水平。

  2:計算統計平均數的作用,在於衡量事物要均等。

  所以說平均數很重要,我們可以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三、習題

  1、課件出示“小小”冷飲店習題。

  2、水深。

  四、全課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平均數,學習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那麼,讓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細細去體會吧。

  板書設計

  平均數

  合併平分 移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P92~94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使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昨天中午我們代夥的同學在教室裡舉行了一次套圈比賽,他們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們套中了幾個?

  2、指名彙報,回答問題

  陳璇:5個;戴之淳:3個。問:陳璇套得準一些還是戴之淳套得準一些?

  孟子又:3個;陸庭臻4個。問:是這兩位女生套得準一些還是這兩位男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麼知道的?

  3、談話:(出示主題圖)。看,圖上的同學們也在套圈,他們每人套了15個。

  4、指導學生看圖,讀圖(縱、橫軸表示的含義;每一格表示的數量)

  5、問:你能從圖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嗎?(根據學生回答在圖中標出數量,並根據回答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是怎麼看出數量的多少的)。

  6、問:除了能從圖中看每人套中的個數外,你還看出了什麼?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問:你能不能從圖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2、指名彙報,說明理由。

  3、說明:有道理。他們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我們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比較,只有分別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用這樣的數來體現他們套圈成績的整體水平。

  4、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觀察男生成績統計圖,想一想,怎樣使他們每人套中的個數相等?(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移多補少”並板書。)

  ⑵列式計算。理解算式含義。(歸納“先合再分”並板書。)

  ⑶說明:這裡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它表示將原先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透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個相等的數。

  4、女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你會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數嗎?

  ⑵學生嘗試練習並指名學生板演。

  ⑶評析:*算式每步的含義。

  *這裡為什麼是用女生套中的總數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這裡是什麼數?表示什麼?

  *現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嗎?

  5、觀察統計圖,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這裡的平均數“7”比哪個數大?比哪個數小?

  再觀察女生成績統計圖,平均數“6”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6、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資料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資料都等於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P94.2

  出示題目,問:這三條綵帶中最長的有多長?最短的呢?這道題要求什麼?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計出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在()cm——()cm之間?

  學生嘗試練習後評講。

  2、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數,接下來我們要遇到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題。

  ⑴小強身高30釐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00釐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書香校園”活動中,我校同學平均每人捐書3本。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本書。⑶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學校籃球隊中可能有身高超過160cm的隊員。

  3、出示本班級第一小組學生身高情況統計表。(如下)

  ⑴老師請一位同學幫著算了一下這個組同學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結果是“這個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呢?(後出示正確的計算結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測一下,三(3)班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釐米嗎?

  ⑶老師也在網上查找了一些資料:我國三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35cm。看到這個資料,結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麼想法?

  四、評價總結

  1、剛才同學們都參與得很熱烈,你們覺得田老師這節課上得怎麼樣?如果請你給這節課打個分,你會打多少分呢?每個小組商量一下得分情況,然後給出一個分數(10分制)。

  問:這麼多分數,以誰的分數為準呢?(計算平均分)

  2、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週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匯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幹什麼?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資訊。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彙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並派代表交流,並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數 632 654 668 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

  2、師總結。

  平均數 教學設計

  共4課時 總第23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資料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資料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後把這杯水分別倒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並交流解決的方法。

  3、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麼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

  2、引導學生觀察後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並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並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然後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麼發現?

  7、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資料的總體情況。

  三、實踐應用

  1、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透過求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2、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5題。

  四、全課總結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2、師總結。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資料。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後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對教材例題進行動態處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擺”小方塊製作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親歷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同時也為後面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作準備。】

  3.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看了這裡的統計圖,你發現了什麼?要比較哪一隊套得準,你準備從哪個方面去比較?結合學生的想法,適時進行引導。想法一:因為吳焱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可以怎麼辦呢?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平均)

  【設計意圖: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資料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並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4.理解平均數。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自己面前的統計圖,先在小組裡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提問:怎樣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合後分。反饋時,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邊操作,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後分的方法求平均數(課件動態演示:將統計圖中的塗色方塊合併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並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設計意圖: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於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請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用紅色線條標出平均數,並不斷閃爍),圖中閃爍的紅色線條表示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在前面板書的“平均”後面添上“數“。

  觀察:圖中的平均數與實際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你發現了什麼?(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多媒體閃爍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麼範圍之內?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驗證?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先和小組內的同學一起說一說。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小結:透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麼?你能結合剛才的例子,說一說平均數表示的意義嗎?

  【設計意圖: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後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範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時,將平均數學習嵌入一個完整的統計活動中,較好地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二、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我們一起玩闖關遊戲好嗎?

  1、挑戰第一關“走進生活”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想想做做第1題。移動筆筒裡的鉛筆,看看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來嗎?

  (2)想想做做第2題。小麗有這樣的3條絲帶,這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請你先估計一下這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在哪兩個數之間?然後學生獨立練習,集體校對。

  2、挑戰第二關“明辨是非”

  (1)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強身高1.2米,他不會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學校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3)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李強是學校排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釐米。()

  (4)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釐米的隊員。()

  3、挑戰第三關:“合情推測”四(2)班第一小組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

  學號1 2 3 4 5

  身高(釐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們的平均身高是143釐米,不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

  (2)星星公園規定:購買團體票時平均身高不足140釐米的學生可享受七折優惠。如果第一小組同學集體去玩能享受優惠嗎?不計算你能知道結果嗎?說出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平均數的求法,更重視對平均數意義的深刻理解。透過估計、預測、判斷等一系列數學活動,溝通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應用意識,闖關遊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評價,感情昇華

  今天我們認識了新朋友“平均數”,你想對它說些什麼讚美之詞呢?

  教後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透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出示學生熟悉的套圈遊戲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2.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較好的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如:在計算平均數前讓學生利用平均數的意義進行估計,滲透估算的思想,即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總之,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實現了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有機結合,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較好地達到了創新教育的目的。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6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資料的權和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應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在資料統計中的`意義和作用:描述一組資料集中趨勢的特徵數字,是反映一組資料平均水平的特徵數。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突破的方法:

  1、重點:會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對“權”的理解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該複習平均數的概念:把一組資料的總和除以這組資料的個數所得的商,叫做這組資料的平均數。複習這個概念的好處有兩個:一則可以將小學階段的關於平均數的概念加以鞏固,二則便於學生理解用資料與其權數乘積後求和作為加權平均數的分子。

  在教材P136“討論”欄目中要討論充分、得當,排除學生常見的思維障礙。討論問題中的錯誤做法是學生常見錯誤,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學學過的平均數計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提問學生平均數計算公式中分子是什麼、分母又是什麼?學生由前面複習平均數定義可答出分子是資料的總和、分母是資料的個數,這時教師可遞進設疑:那麼,題目中涉及的每個資料是每個佔有耕地面積還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呢?資料個數是指A、B、C三個縣還是三個縣的總人數呢?這樣看來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透過以上幾個問題的設計為學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討論交流就鋪好了臺階。 要使學生更好的去理解權的意義,可以再舉一些生活、學習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個小組,在一次測驗中第一組有7名同學得了99分,1名同學得了61分,第二組有1名同學得到了100分、7名同學得62分。能否由99?61100?62?得出第二小組平均成績這樣的結論?為什麼?這個例子22

  簡單明瞭又便於學生想象理解,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得99分的7個人比1個得61分的學生對平均成績影響更大,從而理解權的意義。

  在討論欄目過後,引出加權平均數。最好讓學生將公式與小學學過的平均數計算公式作比較看看意義上是否一致,這樣做利於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利於對加權平均數公式的理解,也利於理解“權”的意義。

  三、例習題意圖分析

  1、教材P136的問題及討論欄目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1)、這個問題的設計和討論欄目在此處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權的概念和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公式。

  (2)、這個討論欄目中的錯誤解法是初學者常見的思維方式,也是已學者易犯的錯誤。在這裡安排討論很得當,起揭示思維誤區,警示學生、加深認識的作用。

  (3)、客觀上,教材P136的問題是一個實際問題,它照應了本節的前言——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探討它們的統計意義,體會它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揭示了統計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雲朵其實是複習平均數定義,小方塊則強調了權意義。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決例1要用到加權平均數公式,所以說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時複習鞏固公式,並且舉例說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題書寫格式,給學生以示範和模仿。

  (2)、這裡的權沒有直接給出數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現,為加深學生對權的意義的理解。

  (3)、兩個問題中的權數各不相同,直接導致結果有所不同,這既體現了權數在求加權平均數的作用,又反映了應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要靈活、體現知識要活學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這個例題再次將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公式得以及時鞏固,讓學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書寫步驟。

  (2)、例2與例1的區別主要在於權的形式又有變化,以百分數的形式出現,昇華了學生對權的意義的理解。

  (3)、它也充分體現了統計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四、課堂引入

  1、若不選擇教材中的引入問題,也可以替換成更貼近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例項,下舉一例可供借鑑參考。

  求該校初二年級在這次數學考試中的平均成績?下述計算方法是否合理?為什麼?

  x=1(79+80+81+82)=80.5 4

  五、例習題分析:

  例1和例2均為計算資料加權平均數型問題,因為是初學尤其之前與平均數計算公式已經作過比較,所以這裡應該讓學生搞明白問題中是否有權數,即是選擇普通的平均數計算還是加權平均數計算,其次若用加權平均數計算,權數又分別是多少?例2的題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好這裡的幾個百分數在總成績中的作用,它們的作用與權的意義相符,實際上這幾個百分數分別表示幾項成績的權。

  六、隨堂練習:

  1、老師在計算學期總平均分的時候按如下標準:作業佔100%、測驗佔30%、期中佔

  2、為了鑑定某種燈泡的質量,對其中100只燈泡的使用壽命進行測量,結果求這些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

  答案:1.x小關 =79.05 x小兵 =80 2. x =597.5小時

  七、課後練習:

  1、在一個樣本中,2出現了x1次,3出現了x2次,4出現了x3次,5出現了x4次,則這個樣本的平均數為 .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環,b次打中y環,

  則這個人平均每次中靶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門經理,現對甲、乙兩名應聘者從筆試、面試、實習成績三個方面表現進行評分,筆試佔總成績20%、面試佔30%、實習成績佔

  試判斷誰會被公司錄取,為什麼?

  4、在一次英語口試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餘為84分。已知該班平均成績為80分,問該班有多少人? 答案:1.2x1?3x2?4x3?5x4ax?by2.3.x甲=86.9 a?bx1?x2?x3?x4

  x2 =96.5

  乙被錄取

  板書設計:

  教學小記:

  4. 39人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透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統計。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意義

  “1”:說一說題目說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平均水深140釐米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處處水深140釐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釐米深,有的地方比140釐米淺)

  “2”:自己看題,同桌討論。

  全班交流:

  你認為哪些平均數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為什麼?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數的練習:

  1、“3、4、6、7”題。

  “3”:從表格裡你瞭解到哪些資訊?

  獨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這張表格,你還想到了什麼?你還能向大家說說哪些(1)和(2)題沒能介紹的情況?

  “4”:

  (1)先算一算三年級平均每組植樹的棵數。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數是11棵,不計算,你能不能判斷它是錯的?為什麼?

  假如是6棵呢?為什麼?

  看著這張統計圖,你能不能給出平均數的範圍?

  (2)哪些小組植樹棵數比平均棵數多?哪些比平均棵數少?

  “6”:(1)同桌討論,可以怎麼估計?

  介紹自己是怎麼估計的。

  (選取6個數據中處於較中間位置的一個,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補少後是否和它較接近,進行調整,學生有合理的方法也應給予肯定)

  (2)你還能說出這個小組同學身高的哪些情況?

  “7”:獨立練習。

  “你還發現什麼?”儘量讓學生從多角度說一說。

  2、“5、8”題。

  “8”:先說一說這一題的解決過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記錄、解答問題。

  “5”:課堂上老師指導說清要求,課後學生完成。

  三、“你知道嗎?”

  舉例:歌唱比賽,評委給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那麼這位選手的最後得分為?

  學生計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後,是多少呢?

  學生計算(78+80+81+82)÷4 約為80分

  看一下評委給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這個情況,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有一位評委打分過低,所以為了保證最後的結果更客觀、公平、合理,一般在評比打分時,會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

  教學後記:第一題學生討論十分激烈,最後還是得出了結論,下水是會有危險的,因為深水區可能會超過145釐米。由此強調,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的中間。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平均數

  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刻畫資料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小學數學裡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資料的和除以這組資料的個數所得的商。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來進行不同資料組的比較,從而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等。平均數是在第一學段已經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運算的意義基礎上教學的。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對平均數的處理,更加突出其統計意義。透過“兩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這一思維的矛盾,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運用平均數作比較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

  1、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具準備:

  桃心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猴媽媽有三個孩子,這天猴媽媽在山上摘了很多新鮮的桃子,於是給大兒子6個,給了二兒子7個,給了小兒子2個,小兒子不高興了。

  (邊講邊貼桃形紙片,貼三行,為下面的移多補少做鋪墊)

  師:小兒子沒什麼不高興了?你們覺得這樣分公平嗎?

  學生討論,指名彙報。

  2、你能幫猴媽媽重新分一分嗎?怎樣分的公平?指名學生演示。

  3、小結: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板書)

  誰還有其他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先把三個人的桃子合起來有15個,再平均分給這3個小猴子,這樣每個小猴子都分到5個桃子。)

  這種方法也很好!我們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

  (板書)。

  4、剛才我們用移多補少和先合後分的方法,都能使這三個小猴的桃子個數從不同變成相同,都是5個。這裡的“5”就是“6、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像這樣,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透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們變成一個相同的數,這個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課件出示)

  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出示大家在操場踢毽子的情景(PPT)

  出示男女各3人一組

  姓名

  個數

  小軍

  15

  小強

  15

  小明

  15

  姓名

  個數

  小雨

  18

  小涵

  17

  小敏

  16

  女看哪組成績好?怎麼比?

  可以比總數,可以比平均數,指名學生彙報,並說明計算方法。

  2、人數不同

  男生組有一個同學不服氣,真正的高手沒上,小飛同學每分鐘踢了19個

  男生隊女生隊

  姓名

  個數

  小雨

  18

  小涵

  17

  小敏

  16

  姓名

  個數

  小軍

  15

  小強

  15

  小明

  15

  小飛

  19(一)現在比總數的話公平嗎?

  (二)怎麼比?比平均數比較公平。

  (三)先不計算,觀察這組資料的特點,猜測一下,小飛的加入,男生隊的成績會發生什麼變化?平均數會超過15個嗎?會超過19個嗎?平均數會在什麼範圍?

  (四)請計算出新的男生隊的平均成績。

  1、學生彙報並板書算式

  (19+15+15+15)÷4=16(個)

  2、對比觀察,小飛的加入平均數有什麼樣的變化?平均數變大了。

  3、為了公平起見,女生隊也加入了一個隊員,想一想,如果要保持領先,至少要踢多少個?

  姓名

  個數

  小軍

  15

  小強

  15

  小明

  15

  小飛

  19

  姓名

  個數

  小雨

  18

  小涵

  17

  小敏

  16

  小云

  9你能計算出現在女生隊的平均成績嗎?

  隨著小云同學的加入,平均數有什麼變化?

  師小結:平均數會受到較大資料或較小資料的影響。

  4、質疑:平均數是16個男生隊是每個人都踢了16個嗎?女生隊是每個人都提了17個嗎?

  5、小結:16這個平均數表示男生隊的一般水平,17這個平均數表示女生隊的一般水平。

  6、結合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工資等素材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如透過平均身高可以瞭解身體生長狀況,平均成績可以找到差距。

  7、生活中的平均數,你還知道哪些?

  8、小結:平均數可以表示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也可以用來個數不同資料的比較。

  三、鞏固練習。

  接下來老師看看你們能不能運用所學平均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紙條,師估計平均長度是30釐米,你們同意嗎?

  2、我從體育老師哪裡瞭解到咱們班孩子的平均身高是136釐米,有沒有可能有孩子的身高是145釐米?125釐米?是不是咱們班每一個孩子的身高都是136釐米?為了讓大家理解更透徹,老師帶來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3、講一個平均數的小故事,一個老爺爺,70歲了,在看到報紙上說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1歲時,傷心地哭了,你們知道老爺爺為什麼哭了嗎?請你用學到的平均數的知識安慰安慰老爺爺。

  4、平均水深是110釐米,小華身高140釐米學游泳,有危險嗎?

  四、全課總結,說說你都學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平均數

  移多補少先合後分

  (15+15+19+15)÷4

  =64÷4

  =16(個)

  一般水平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9

  《平均數》是人教版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剛好看到《小學教學》雜誌上刊登了“數學王子”張齊華老師的關於《平均數》一課的課堂實錄與報告,我非常興奮,並嘗試運用張老師的思路上了這節課,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說課,我就選擇了這節內容來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從教學過程說起,並順便結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來闡述我的教學方法和其蘊含的教學思想,以及所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你們喜歡打籃球嗎?老師很喜歡籃球,這不,昨天下午還與五年級的幾個學生玩了一次“1分鐘投籃挑戰賽”。怎麼樣,想不想了解現場的比賽情況?

  1、出示李強3次投籃的成績:5個、5個、5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強一分鐘投籃的水平?

  2、出示萬林3次投籃的成績:3個、5個、4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林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為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3、出示王鵬3次投籃的成績;3個、7個、2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王鵬一分鐘投籃的水平?還可以怎麼求出這個數來?

  4、討論思考:“4”是3、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它能代表王鵬第一次投中的個數嗎?能代表第二次的嗎?能代表第三次的嗎?它究竟代表什麼?

  這裡,我把李強的成績設定為3個“5”,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強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然後讓第二個出場的萬林設出3個不一樣的成績,製造認識衝突,引發學生想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並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給學生比較直觀的表象,強化學生的認知。最後再給出一組不同的資料,鞏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並追問“還可以怎麼想”,逼學生想出求平均數一般方法來,即“先合併再均分”,並板書在黑板上。

  完成板書後,教師適時進行點評總結,告訴學生:“這種透過‘移多補少’或‘先合併再均分’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幾個數的平均數。”並連續幾個追問:“4”能代表王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它究竟代表什麼?最終,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它只是表示一組資料的總體水平(板書)。

  至此,在直觀演示、板書算式、連續追問,課前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已經基本達成。

  二、深化理解,建構新知

  1、三個學生完成比賽後,該老師出場了,我故意賣個關子說:

  正式比賽時,老師要求投4次,他們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結果。(多媒體展示)4個、6個、5個。猜一猜,老師投了第4個後,結果會怎麼樣呢?

  2、在學生多次猜測後,老師出示第4次投籃成績:1個,然後問:

  請估計一下老師最後的平均成績是幾個?你為什麼不估計為6個或1個?

  3、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最後一次投5個、投9個的話,平均成績會是多少?可以動手算一算。

  4、多媒體出示3個統計圖:問: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數據的變化都會牽動平均數發生變化,但不管怎麼變化,平均數總是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板書)。當然,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的發現,那自然美不勝收了?

  三、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每學一點新知識,我們都應該安排一些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目的。我設計的練習以下幾項:

  1、三張紙條:7cm、12cm、8cm,老師估計它們的平均長度是10cm,大家認為對嗎?

  2、以姚明為首的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老師從網上查到這麼一則資料,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00釐米。這是不是說,籃球隊每個隊員的身高都是200釐米?

  3、《xxxx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30年前,也就在張老師出生那會兒,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68歲。你發現了什麼?可有位老爺爺今年70了,他看到這則訊息後不但不高興,還很難過,這是為什麼?你怎樣來勸勸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平均數?它們各代表什麼?

  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還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我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進而解決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我們學習的數學是生動的,有價值的。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10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體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能對資料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具、學具準備:

  PPT等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數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資訊。

  2、師提問:為什麼你們認為平均年齡、平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這些都是平均數呢?能解釋一下它是什麼意思嗎?

  3、師:看來大家對“平均數”或多或少都有些瞭解。這節課,我們就去數學王國探索一下有關“平均數”的奧秘。 板書:平均數 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4、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充滿了好奇,一起進入迷宮探秘。

  二、構建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觀察棋子,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師提問:看著你面前的棋子,你獲得了哪些資訊?你還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動手操作: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樣多。

  師提問:現在每排棋子都是幾個?這個數,你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這個平均數4與原來每排棋子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呢?

  3、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

  師:四人小組合作,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數,並且把你們小組獨特的方法取個名字!等一下我們來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命名獎。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愛動腦筋!

  ①小組活動討論。

  ②彙報交流。(生說方法多媒體顯示棋子移動過程)

  移多補少! 先假設後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透過討論、嘗試不但知道了什麼是平均數,而且探索出了許多求平均數的方法。那麼你們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嗎?

  四、課堂總結

  1、你現在所認識的平均數是什麼?

  2、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五、隨堂作業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麼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裡8稱為什麼數?(總數)4稱為什麼數?(份數)得到的2稱為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裡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資訊?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裡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裡為什麼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後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92~9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透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並能靈活運用方法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課件、男女生套圈成績圖。

  學具:每四位學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績學具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談話:很多同學都知道套圈遊戲,一起來看。(媒體出示:三年級一班的男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下面的統計圖表示他們套中的個數。)想請大家來當裁判,願意嗎?可要比比哪個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一)兩隊人數相同,每人套中的個數不同。

  螢幕出示第一小組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要知道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認為可以比什麼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二)兩隊人數不同,每隊中每人套中的個數相同。

  螢幕出示第二小組男、女生套圈情況統計圖。請學生一起回答是哪個隊套得準一些。提問:有同學認為可以比比他們套中的總個數,你們覺得公平嗎?

  結合媒體演示小結。

  (三)兩隊人數不同,每人套中的個數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組的套圈成績圖(例題),引導比較,得出與第二小組套圈成績圖的異同。

  小小組四位同學利用學具板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巡視。全班交流比的結果。

  指出:其實,象這樣移了以後再比,是分別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再去比的。結合電腦演示教師講解揭示平均數的含義。

  2.提問:你還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幾個嗎?女生呢?

  指名列式並說說想法。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談話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4.小結。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辨一辨、說一說。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題。

  (2)“想想做做”第2題。

  (三條絲帶的長度分別改成6釐米、44釐米、13釐米。)

  3.想一想,選一選。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透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遊戲嗎?你們經常玩些什麼遊戲呢?

  追問:圖上的小朋友們再玩什麼遊戲啊?(套圈遊戲)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這是三年級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

  2.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談話:老師已經分別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績製成了統計圖。看。

  提問:看了這兩張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

  主要引導學生讀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個數。

  提問:根據這兩張統計圖,你能提出一些什麼問題呢?

  談話:男女生套完圈以後,他們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想請我們的同學做小裁判幫幫他們,你們有什麼方法去比較呢?先請小組4人交流一下。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因為吳燕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

  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談話:那請同學們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女生呢?

  男生:28個女生:30個

  談話:如果比總數看起來是女生獲勝了,男生對這樣的比法有意見嗎?為什麼?

  追問:這種想法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這樣比公平嗎?為什麼?(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那可以怎麼辦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想法四:去掉一個女生或者添上一個男生。

  談話:這樣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是女生誰也不願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沒有人了。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資料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並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3.理解平均數。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男生的統計圖,先在小組裡討論用什麼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績,再完成作業紙上的問題1。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提問:你是怎麼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

  讓學生講解移的過程。

  二是先合後分。

  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後分的方法求平均數,並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提問:第一步算得是什麼?這裡的7表示什麼意思?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於操作和討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統計圖中的紅色線條表示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課題:統計—平均數)

  觀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是7,這四個男生套中的個數分別是6個、9個、7個和6個,從圖上看你能猜測一下平均數和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較,它在哪兩個數之間呢?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平均數不可能比最大的數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數小,因此平均數的範圍在最小的數和最大的數之間。

  多媒體出示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提問:根據我們剛才的發現,誰能估一估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在什麼範圍之間?

  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請你結合作業紙上的第二幅圖和問題2,自己動手做一做。

  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小結:透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麼?那你認識了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資料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資料都等於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說明: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後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範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數一數每個筆筒裡筆的枝數,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分別求出“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鉛筆。

  2.想想做做2

  談話:要求的是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計一下平均長度在什麼範圍之間呢?

  學生回答後談話:那請你動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結果和你估計的結果是否符合。

  3.談話: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數有關的,請看,這是我校籃球隊的情況(出示想想做做3)

  人教版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認識平均數,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並能根據情況進行合理推測。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三教學難點: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體驗產生平均數的必要性。

  同學們平時喜歡打球嗎?前些天,二(3)班有5名男生,4名女生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投籃比賽。說到比賽,你們最想知道什麼?

  我們一起來看看比賽情況。

  出示兩幅統計圖:這是男生隊和女生隊每個人在相同時間內投中球情況統計圖。(0表示投中一個)

  A、觀察統計圖,根據比賽情況,你認為哪隊的投球水平高一些?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討論比總數——每隊總人數不相同,不公平

  比最多的——個人水平,不是整隊水平

  B、到底怎樣比才公平地體現兩隊的實力(投球水平)呢?

  (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球)——實際就是每隊隊員投球的平均數

  揭題板書——認識平均數

  2、認識平均數

  剛才同學們經過討論,一致認為算出每隊隊員的投球平均數,能幫我們評判輸贏。那怎樣才能求出兩隊投球的平均數呢?

  A、同桌合作完成

  a、利用手中的作業紙,不用箭頭在圖上移一移,也可以動筆算一算,求出兩隊的平均數。b、再比一比,哪隊贏了?

  B、反饋:哪隊贏了?你是用什麼方法研究出來的?

  a、移一移,學生板演,其他生觀察:在移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每人投球個數變了

  每隊的總個數不變

  (每隊內部的個數調整,不影響整個隊的實力)

  像這種在總個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使每人投球個數相同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剛才同學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了男生隊投球的平均數是5,女生隊投球的平均數是6,從而認為女生隊投球的實力比男生隊強一些。

  還有別的方法嗎?

  C、算一算,(7+3+5+9)/4=6(個) (4+7+5+4+5)/5=5(個)

  (1)、算式中的數都表示什麼意思?

  (2)、比較平均數,誰贏了?

  比較兩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小結:當數字比較小又接近的時候我們用移多補少更簡便,

  當數字比較大而複雜的時候我們用計算的方法更為簡單。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剛才在評判了兩隊的輸贏碰到困難時,是誰幫助我們進行公正地評判的?那平均數到底是個怎樣的數呢?想不想更進一步地瞭解它呢?

  (1)、仔細觀察女生隊每人的投球數,和平均數相比,你發現了什麼?

  有的比5大――可能相等或不相等

  有的比5小――

  (2)、同樣都是“5”,它們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是個體的投球水平

  是整個隊的總體投球水

  4、其實,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平均數,你能舉個例子嗎?

  五、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應用平均數

  1、是的,正是由於平均數能體現整體狀況,在生活中的作用還不少呢。前不久,學校想了解三年級同學的身高狀況,該怎麼辦?

  昨天、我從咱們班第一橫排中選5個同學,瞭解了他們的身高,一起來看看吧。

  (1)、出示身高計表

  同學12345

  身高cm131136134132137

  (2)、估計:他們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你是怎麼估算的?

  145cm、130cm可以嗎?最小數<平均數<最大數

  (3)、算一算他們的平均身高(計算方法)

  平均數134cm和表格中的134cm有什麼不同?(5個人的整體的身高狀況、3號個人的實際身高)

  (4)、根據第一排同學的身高,請你推測一下咱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並說說你的依據是什麼?

  (5)、看來推測的結果是否準確和我們選取哪5名同學有很大關係,如果按現在的座位(8排8列),還是選5名同學,你準備怎麼選?

  小結: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大,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一個小整體的狀況,還能根據小整體的狀況推測出大整體的狀況。

  2、小熊商店

  (1)、出示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

  (2)、求出前三週的平均數

  (3)、預測一下第四周進幾箱?

  六、拓展

  淘氣身高1.3米,不會游泳,到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洗澡,有危險嗎?

  七、小結

  這堂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麼收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