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黃山記》教學設計

《黃山記》教學設計

《黃山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山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山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學生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絡。

  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絡。

  2 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學生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黃山的讚譽,可見黃山在眾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學沒見過黃山的廬山真面目,那我們就先睹為快,欣賞一下黃山的風光片。

  師生共同欣賞黃山的風光片。

  (二)、朗讀課文,理清層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樣柯藍先生為我們寫的《話說長江》黃山部分解說詞也很美。請同學們花5分鐘時間,運用我們曾學過的讀書方法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課文介紹了黃山的哪些內容?找出課文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選材組材上和前面兩課最大的不同。

  討論交流。

  (黃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歷史程序,奇峰、古松、怪石、雲霧、日出,黃山溫泉)

  奇峰

  古松

  總寫—— 分寫—— 怪石 —— 溫泉

  山上 山下

  煙雲

  日出

  (不同:在選材的全面性上,遊記散文只寫自己的所見所聞,不全面,而解說詞一般都把描寫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觀上,遊記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見聞感受,而解說詞一般都是客觀介紹。)

  小結:柯藍話黃山,從古寫到今,開頭從徐霞客的話談到黃山的地質形成史,再到黃山現貌,這是時間線;又從上山到下山,歷群峰,或觀黃山種種景物,或體驗黃山生活,這是空間線;再次是寫體現黃山特點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雲霧、日出、溫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互獨立,這是邏輯線,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條線索的整合。

  (三)反覆誦讀,學習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講解:文章介紹了黃山的很多方面,請同學們選擇喜歡的內容反覆朗讀,準備做一次電視節目主持人。學生朗讀訓練,為說話作準備。

  按文章所寫的不同類別,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學生配合畫面介紹。

  幾位同學介紹得都很精彩,本文是一篇電視解說詞,那作者是如何從不同角度去表現景物的?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景物的特點。學生讀讀思思,並做好批註。

  組織交流。

  【 “從高空俯視……神遊天外了。”(俯視)

  “巍峨黃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當你踏在這光滑潮溼的臺階上……登山的集體。”(起先置身於旅人之中,邊攀登,邊觀賞,然後改從遠處遙望)

  “……當我們登上……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從峰頂俯視)

  “沿‘百步雲梯而下’……馱著一隻金龜。”(翹首昂視)

  “西海中的‘飛來峰’……稱它為仙桃峰。”(如聽導遊解說)

  “黃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觀太平’了。” (如聽導遊解說)

  “清晨……神奇的仙山瓊閣。” (遠視,隨著太陽昇起而變換視角)】

  (奇峰:高、險;古松:姿態各異,生命力頑強;怪石:奇特;煙雲:輕盈飄忽;日出:瑰麗、壯觀、輝煌)

  歸納小結:課文是電視解說詞,因此課文寫作角度就象電視鏡頭一樣變化很多,並且是在一步步的轉換,採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讓觀眾能把黃山看個淋漓盡致,向我們展示了黃山獨特的美。

  (四)、語文活動:

  教師提供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自然景觀,供學生參考,學生選擇其中一點,學習用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寫一段解說詞。

  (五)、課後學習;

  摘出自己喜愛的片段來,熟讀成誦。

  【板書設計:】

  奇峰

  古松

  總寫—— 分寫—— 怪石 —— 溫泉

  山上 山下

  煙雲

  日出

《黃山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以及描寫技巧;

  2、領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並瞭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讚頌之情。

  3、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能體會自然與人類怎樣和諧相處。

  教學重點、難點:

  見“教學目標”1、3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知道中國的五嶽是哪五座山嗎?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

  明確: 中嶽嵩山 雲霧

  東嶽泰山 山勢雄偉

  南嶽衡山 高、秀

  西嶽華山 險要

  北嶽恆山 奇偉

  總結:前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但有一位飽覽中國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卻說,“黃山歸來不看嶽”!那麼,黃山的勝景是如何的呢?現在,我們隨作家徐遲的文章,一起來遊覽一下吧。

  二、誦讀全文

  三、整體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請同學們概括各部分的內容。小組討論,由代表發言。

  明確:

  1、自 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類賞山

  四、賞析第一部分

  細讀第一部分,回答下面問題(小組討論):

  1、第一段中“大手筆”指的是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為 。 本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 。

  3、第二段中對雲海的描寫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這件藝術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這部分的重點詞語,用一個字概括黃山的特點。

  6、給“攝身光”下定義。

  明確:

  1、黃山。突出黃山的雄偉、壯觀。

  2、介紹黃山多山峰的特點及它的地理區域。擬人、對偶。

  3、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雲海,使雲海的景緻變得變 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4、指黃山。採用比喻手法把黃山寫成藝術品,更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5、“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6、“攝身光”是指色彩光暈如鏡,並能讓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種自然現象。

  五、賞析第 二部分(即時發言)

  1、寫黃帝在這裡飛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麼要選用“傳 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提示: 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這一部分與文章中心有什麼聯絡?

  提示 : 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 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 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麼聯絡?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境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境已成公園,崐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第二課時:

  一、賞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寫了哪幾種景物?

  2、對松、雲霧和太陽的描寫分別用了什麼手法?

  3、文章結尾說:“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如何理解這句話?

  4、透過三、四部分,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二、對比閱讀:

  李白的《蜀道難》似乎與徐遲的《黃山記》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們對比一下,兩作者是用怎樣的描寫手法表現不同的情感的。

  特點 手法 感情

  蜀道 險 神話

  高 誇張 畏途巉巖不可攀

  想象 側身西望長諮嗟

  黃山 險 擬人 禮讚征服自然的人類;今夕對比,奏響時代的頌歌

  奇 比喻 歌;揭示:人類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賞自我 詩文、神話,與自然完美融合。

  對比

  誇張

  三、拓展問題:

  學習了《黃山記》後,大家對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應當有了一個比較大致的認識 。但我 們 看到,為個人利益而破壞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張家界建電梯。

  2、三江合流處建水電站。

  面對這樣的事情,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應當給個建議國家呢?相關連結:導學案 八年級導學案 語文版八年級導學案

《黃山記》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本文是一篇解說詞。課文透過對黃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揭示了黃山的獨特的美。

  教學目標

  晦知識與能力

  1.瞭解解說詞的一般寫法。

  2.掌握課文中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

  3.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課文為例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學習對景物進行解說。

  2.從黃山的自然景觀中認識大自然的偉大創造。

  3.透過討論交流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大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

  2.培養珍惜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掌握課文中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

  2.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

  1.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2.培養學生珍惜和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突破

  1.透過討論交流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給課文劃分層次,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胳。

  一、匯入新課

  1.導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黃山的讚譽。可見黃山在眾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學沒見過黃山,一定想知道黃山是什麼樣子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關於黃山的課文《飛紅滴翠記黃山》。請同學把收集到的有關黃山的詩句或傳說在班上交流。

  2.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3.請一位同學結合註釋介紹作者情況。教師補充:本文是一篇解說詞,是為多部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中黃山部分而寫的。

  二、設定問題,討論探究

  1.給學生5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理清課文的線索和層次。教師提示:課文設定了三條線索一時間線索、空間線索和邏輯線索。等學生思考後,點名讓一兩位學生回答。

  2.補充:邏輯線索如體現黃山特點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互獨立。課文第二部分還可以分為五層,分別寫黃山奇峰、黃山松、蓮花峰、黃山煙雲、黃山日出,請找出它們的起始段落。

  3.講解:課文是電視解說詞,因此課文寫作角度就像電視鏡頭一樣變化很 多,並且是在一步步的轉換。請在課文中找出角度轉換的地方,並說說它們是怎樣轉換的。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4.對學生回答給予鼓勵,並適當補充:“沿‘百步雲梯’而下……馱著一隻金龜。”是仰視;“清晨……神奇的仙山瓊閣。”是遠視。

  5.講解:課文中有些句子比較深奧,需要同學們仔細體會,比如“黃山的峰石,經過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在大自然的寧靜中,又增添了人間歡樂的生趣。這是黃山外在美和內在美的高度結合。”這一句中的“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內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呢?

  6.對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予充分肯定,並指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這種主動精神,不放過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深人理解課文..

  7.提示:文中還有一些這樣的句子,只要大家認真誦讀體會,就能夠理解它的意思。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教室。都峰。”是仰望;“當你踏在這光滑潮溼的臺階上……登山的集體。”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邊攀登邊觀賞,然後改從遠處遙望;“……當我們登上……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是從峰頂俯視。

  三、歸納小結

  1.講解:本文是旅遊風光片的解說詞,它與一般的遊記散文比較起來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學們能夠說出這些不同的地方嗎?

  2.給予鼓勵: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為解說詞的特點。並做適當補充。

  3.小結:透過本文的學習,既體會到了黃山的美景,又學到了對景物進行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的方法。

  4.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黃山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瞭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的語言特色。

  3、過程和方法:誦讀法。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指導誦讀課文,領會本文瑰麗多姿、大氣磅礴的語言特色和精緻巧妙的佈局特點。在理清遊蹤,瞭解黃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馳騁想象和聯想。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與作者真摯感情的融合及本文佈局謀篇的手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領略黃山的奇峻。(介紹黃山)

  二、作者簡介:徐遲(1914~1996)浙江省吳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商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閱讀理解:

  (一)、同學們自讀本文,並考慮如下問題:

  1、課文四部分各寫什麼?

  明確: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雲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它是全文的總起。

  第二部分分三階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著重按遊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2、填空:黃山的地理位置:xxx,成因xxx,範圍:xxx、xxx這段介紹突出一個"xxx"字。

  3、本文的主題

  明確:黃山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給"人間"的人們!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這正是本文要寫黃山石工、藥農、氣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題的亮點。給我們展示黃山壯麗美景的同時,讚頌那些改造自然的"人",從而表現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無限熱愛之情。

  (二)、本文的構思。

  本文不像一般遊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接著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第一部分黃山的"險",為後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伏筆),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著重按遊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最後,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這四部分聯絡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三)、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係。

  明確: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裡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四、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意,欣賞本文在語言構思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闢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提示: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可思考"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的語言特點:

  1.總特點:色彩濃烈,語調抑揚頓挫,節奏鮮明,乾脆利落,氣勢宏大,奔騰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數單句、分句都極其簡短,即使是一些比較複雜的長句,作者也順應句子結構,將其分開成幾段,以使其節奏明快,段落不分,採用類似駢體文的排偶句式,讀來有一種奔騰直瀉、不可阻遏的磅礴氣勢。

  四、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分析: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後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五、本文與其他遊記寫法有什麼不同。

  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遊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托了"險"字。在記遊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為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遊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五、小結

  遊記就是記遊的概念,在記敘遊覽行程的過程中,穿插描寫一些大景小景,再抒發一點感想情思。《黃山記》把握黃山奇秀的景觀特色,以跳脫的思路,從宏觀,從歷史,從想像,從實際遊歷各個方面予以表現,貫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對黃山雄姿奇景所迸發的欽敬慕仰之情,從而跳出就山寫山的侷限,成就了一篇獨出機杼的佳作。寫作手法上《黃山記》把記遊放到結構的第三部分,最後一部分寫黃山奇景則難以看到具體的表示時空轉換的詞語,而文章開頭則是從宏觀的、歷史的高度著筆,其寫作順序與傳統的遊記就相差甚遠了。《黃山記》議論、抒情、記敘、描寫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遊記完全可以靈活地來寫,把個人的獨得之感與對景物特徵的狀寫結合起來表現。形式可以多樣,順從時間、空間的自然推移順序來寫,固然可以,打破這種方式當然也可以。遊記可以寫活,寫得令人大喜大悲,作為散文的一種,它一樣需要一個"情"字統率,只是記遊的物件固定,特徵必須準確,結構文章的邏輯線軸要十分清晰。

《黃山記》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多角度介紹景物的方法

  2、培養欣賞大自然的能力。

  3.透過討論交流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作者把讚頌大自然的創造力與人類的審美能力透過景物描寫表現出來。

  2、難點:瞭解文章寫作角度是怎樣轉換的。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復備內容

  一、匯入新課

  1.導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黃山的讚譽。可見黃山在眾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學沒見過黃山,一定想知道黃山是什麼樣子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關於黃山的課文《飛紅滴翠記黃山》。請同學把收集到的有關黃山的詩句或傳說在班上交流。

  2.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3.請一位同學結合註釋介紹作者情況。教師補充:本文是一篇解說詞,是為多部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中黃山部分而寫的。

  二、設定問題,討論探究

  1.給學生5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理清課文的線索和層次。教師提示:課文設定了三條線索一時間線索、空間線索和邏輯線索。等學生思考後,點名讓一兩位學生回答。

  2.補充:邏輯線索如體現黃山特點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互獨立。課文第二部分還可以分為五層,分別寫黃山奇峰、黃山松、蓮花峰、黃山煙雲、黃山日出,請找出它們的起始段落。

  3.講解:課文是電視解說詞,因此課文寫作角度就像電視鏡頭一樣變化很多,並且是在一步步的轉換。請在課文中找出角度轉換的地方,並說說它們是怎樣轉換的。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本文寫作角度變化很多,有懸想歷史的,有從空中俯視山景的,有讓你身臨山中邊攀登、邊觀賞的,也有如聽導遊解說的。請你說說文章寫作角度是怎樣轉換的。

  討論並歸納:第3自然段說……形成種種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觀,處處是仙境”。這句應該是下面寫景的總起句,這句角度是從高空俯視。透過“遊人們來到黃山,自然要浮想聯翩,尋根問底……”

  過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黃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遊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過渡到讓你身臨山中從下而上攀,

  第6段寫“登上”天都峰絕頂,

  第7段“穿過”一線天,“再過”蓬萊三島,“直上”玉屏樓文殊洞頂上看到“馳名中外的黃山迎客松”。

  第8段自然而然對黃山松進行了一番介紹。第9段繼續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雲梯”而下,

  第9、10、11、12自然段寫了黃山3個巧石。“螺螄”、“飛來峰”、“猴子觀海”。

  第13段對黃山石進行歸類。

  第14自然段是寫黃山的峰石的美是經過人類智慧的點化。

  第15段由前面寫黃山的靜態美過渡到黃山動態美“黃山煙雲”的描寫。轉換的句子是“……特別是雲霧的飄舞,使黃山呈現出靜中有動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轉折過渡到對黃山日出的描寫。

  第18自然段用“遊藝機人下山後”轉換到對黃山溫泉的介紹。總之全文角度變化多端,但轉換過渡自然,使全文渾然一體。

  認真讀課文,理解結構層次

  討論並歸納: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徐霞客對黃山的讚譽及黃山的地理位置、面積。

  第二部分(3自然段):寫地質史上,黃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寫黃山諸景。

  第一層(4~14自然段):寫黃山峰、石、松。

  第二層(15自然段):寫黃山的煙雲。

  第三層(16~17自然段):寫黃山日出。

  第四層(18自然段):寫黃山的溫泉。

  朗讀,請同學起來朗讀自己喜歡的片斷

《黃山記》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本文是一篇解說詞。課文透過對黃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揭示了黃山的獨特的美。教學目標:

  1、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學生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2、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絡。

  3、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4、培養學生珍惜和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絡。

  2、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學生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1)播放《話說長江》電視片中關於黃山的片段。同學們知道剛才老師播放的這如畫的美景是什麼地方嗎?是啊,黃山自古天下秀,這裡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連忘返。今天我們將隨著柯藍為電視片《話說長江》中黃山片所寫的解說詞一起走進黃山。

  (2)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譽。今天我們將隨著柯藍為電視片《話說長江》中黃山片所寫的解說詞一起走進黃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

  (3)我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遊罷黃山後,發出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讚歎,可見黃山在眾山中的地位之高;江澤民飽覽黃山美景後,欣然留詩一首《登黃山偶感》(“遙望天都倚客松,蓮花始信兩飛峰。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雲濤萬里紅。”),讚美黃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麗。今天我們就隨著柯藍為電視片《話說長江》中黃山片所寫的解說詞一起走進黃山,感受其奇偉俏麗、靈秀多姿的自然風光。

  二、檢查預習,自由朗讀

  1、檢查生字詞,自由認讀。

  2、請一位同學結合註釋介紹作者情況。

  3、這篇解說詞向我們介紹了黃山的哪些內容?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喜歡哪一個景觀就放聲地朗讀課文內容。

  討論交流:(按課文順序板書)

  (黃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歷史程序,奇峰、古松、怪石、雲霧、日出,黃山溫泉)

  奇峰

  古松

  總寫——分寫——怪石——溫泉

  (山上)(山下)

  煙雲

  日出

  小結:柯藍話黃山,在整體組合上,設定了三條線索:其一是時間線,從古寫到今,開頭從徐霞客的話談到黃山的地質形成史,再到黃山現貌;其二是空間線,從上山到下山,歷群峰,或觀黃山種種景物,或體驗黃山生活;其三是邏輯分類線,如體現黃山特點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雲霧、日出、溫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互獨立。這些線索並非貫穿全篇,如黃山的歷史現狀只是開頭提一下,接下去就講黃山現貌,而不是去講黃山的開發史;再如空間線,也是若隱若現,並非遊人行經路線的再現。

  三、研讀課文,品味賞析

  1、在黃山的這些景觀中你認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處?結合具體文句說說他們有什麼特點。

  (1)概括特點

  峰(秀、奇、高、險)松(奇、古、姿態各異、生命力頑強)石(巧、怪、奇特)煙雲(輕盈飄忽)日出(瑰麗、壯觀、輝煌)溫泉(愜意舒適)

  (2)品味賞析:描寫最精彩的地方(結合具體文句)

  2、自由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某一景觀,有感情地放聲朗讀。學生試讀。

  3、黃山的景色壯麗多姿,作者在寫景時依據觀察和表現的需要,按照電視片解說詞的要求,從不同角度去表現景物。那作者是如何從不同角度去表現景物的?學生讀讀思思,並做好批註。

  組織交流:

  【“從高空俯視……神遊天外了。”(俯視)

  “巍峨黃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當你踏在這光滑潮溼的臺階上……登山的集體。”(起先置身於旅人之中,邊攀登,邊觀賞,然後改從遠處遙望)

  “……當我們登上……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從峰頂俯視)

  “沿‘百步雲梯而下’……馱著一隻金龜。”(翹首昂視)

  “西海中的‘飛來峰’……稱它為仙桃峰。”(如聽導遊解說)

  “黃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觀太平’了。”(如聽導遊解說)

  “清晨……神奇的仙山瓊閣。”(遠視,隨著太陽昇起而變換視角)】

  小結:課文是電視解說詞,是為多部電視旅遊風光片《話說長江》中黃山部分而寫的。它藉助於電視鏡頭展示畫面來介紹自然風光的,使用了現代影視的表現手法,因此課文寫作角度就象電視鏡頭一樣變化很多,並且是在一步步的轉換,自由地變換角度,或環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寫,或俯視,或仰視,或平視,讓觀眾能把黃山看個淋漓盡致,向我們展示了黃山獨特的美。

  4、請同學們選擇喜歡的內容反覆朗讀,試做一次電視節目主持人,介紹文中的某些景觀。學生朗讀訓練,為說話作準備。

  四、作為一篇電視旅遊風光片的解說詞,同學們在閱讀中是否感覺到它和一般的遊記散文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不同:在選材的全面性上,遊記散文只寫自己的所見所聞,不全面,而解說詞一般都把描寫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觀上,遊記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見聞感受,而解說詞一般都是客觀介紹。)

  五、語文活動:

  讓學生選擇一個較為熟悉的自然景觀,選取其中的'一點,學習用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寫一段解說詞。

  六、課後學習

  1、摘出自己喜愛的片段來,吟哦諷誦。

  2、仿寫。在景物描寫時,要重視“人”對錶現“景”的作用。如課文在寫天都峰的高和險時,注意結合人們登山的情景。在寫黃山日出的瑰麗、壯觀、輝煌時,注意結合人們觀日出的表現和感受。仿照這種寫法寫一段自己觀賞景物的文字。字數200左右。;

  【板書設計:】

  奇峰

  古松

  總寫——分寫——怪石——溫泉

  (山上)(山下)

  煙雲

  日出

  ◆釋疑“飛紅”

  《飛紅滴翠記黃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飛紅”什麼意思?(似乎從來沒聽說過黃山有什麼紅葉,其土壤、岩石也都不呈紅色,如果是寫其春天繁花盛開的景象,那與文章內容又無關聯。況且文章並未著力表現黃山的色彩。)

  “飛紅滴翠”可以理解:

  (1)a.作者在對黃山進行大印象描寫時寫道:“從高空俯視,在一片山水相間的萬綠叢中,千峰競秀,萬壑藏雲,鬱鬱蔥蔥,飛紅滴翠。”可見,“飛紅滴翠”是作者對黃山俯視時的整體描繪。

  b.作者遙望天都峰登山的男女老少魚貫而上時,把此景化為“懸空的綵帶,飄動在萬綠叢中”,暗點“飛紅”二字,即“飛紅”是人的綵帶,“滴翠”是綠的叢林。紅與綠、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使美景有了靈性。

  c.歷群峰,觀黃山之景,從上山到出山,作者是以一名“登山的集體”中游人的身份娓娓談來,可見,這支遊人的“綵帶”是從上山連到出山的。

  d.“飛紅”還主要體現在華光照耀的時候:拂曉,暗紅色的太陽,噴薄而出,淨化後變成了橘紅色,繼而燦爛奪目的朝陽將雲海霞光染得五彩繽紛,整個黃山便飄蕩在紅色之中;傍晚,落日消失時,是紅彤彤的巨大的火輪,披著五光十色、一瞬萬變的彩霞,給天下萬物以無限生機和柔美的撫愛。

  (2)“飛紅滴翠”不只是作者感性的視覺效果,更是理性的精神體驗。如飛的紅色,是遊人尋山問奇賞景的紅色,殊不知自己本身就成了一道風景;如滴的翠綠,是黃山本質自然清純的底色,更是一種神清氣爽精神空靈的境界。”飛紅“隱約又清晰,”滴翠“可觸又不可即,一動一靜,相得益彰,給人以極大的精神享受,極廣的想象空間,讓人如在其間行,如在其境遊。

  ◆背景資料

  《話說長江》是由中央電視臺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攝製組集體編寫的解說詞集,本篇由柯藍撰寫。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是介紹祖國山川,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作為其中的一篇,當然也是如此。

  ◆黃山形成的歷史背景

  大約在二三億年前,黃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稱為“古揚子海”。後來古揚子海不斷縮小,隨之露出的陸地被稱作“江南古陸”。大約二億年前,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古揚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黃山一帶成了陸地。

  到了1.43億年前,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順著在地殼運動中發生斷裂的岩石之間的空隙向上升,並在距地面3至6公里處冷卻下來,形成了花崗岩巖體,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黃山胚胎。

  距今五六千萬年前,開始了又一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終於使隱伏的花崗岩巖體衝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黃山佈局。

  當然了,那時的黃山並不像今天這樣奇幻美麗,大自然用風、雨、雪、霜、流水等等自然的力量把堅硬的花崗岩琢磨成玲瓏剔透的模樣。如果我們想像一下花崗岩巖體剛剛露出地面時平頭平腦的模樣,我們就會對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讚歎不已。

  ◆黃山的人文歷史

  關於黃山有著太多的文人迭事,從黃帝遊黟山改山名為“黃山”,到唐代大詩人李白以《贈黃山胡公求白鷳》一詩換取胡暉馴養的一對白鷳,再到清初“敢言天地是吾師”的漸江“結庵(黃山)蓮花峰下,煙雲變幻,寢食於茲”,遂創中國畫中的新安畫派,黃山與中國文人之間的因緣重重疊疊。(同上)

  ◆黃山主要景點

  天都峰:黃山第三高峰,海拔1 829米,高度僅次於蓮花峰、光明頂。位於玉屏樓東南,在上玉屏樓山道的東側。其高雖不是第一,但其登山道路的艱險,山上風光的秀麗,黃山其他諸峰難以相比。尤其在雲海茫茫之際,峰頂高聳於雲海之上,遠遠看去猶如“蓬萊仙境”,故有“天庭都會”之稱,名曰“天都”。

  蓮花峰:黃山第一高峰,海拔1 873米,為黃山絕頂,也是安徽省的最高峰,巍峨挺拔,氣勢雄偉。處在黃山中部,玉屏樓西北,距玉屏樓約3.5公里。這裡主峰高聳其中,周圍群峰簇擁,形如一朵初綻的蓮花仰天怒放,故有此名。

  玉屏樓:位於前山中部,海拔1 580米。原是一座古寺,祀奉文殊菩薩,寺已早廢,後人在其遺址上修建了一座賓館……取名玉屏樓。這裡南有天都峰,北有蓮花峰,遙望光明頂,附近高峰林立,奇松眾多,山道崎嶇,峰巒雄秀,風光旖旎,體現了黃山雄、奇、險、秀的特色。

  ◆黃山富有特色的景象和景物

  怪石:黃山已有名稱的怪石達一百二十多處,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禽,有的若獸,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如北海的“猴子觀海”,西海的“仙女操琴”,後山的“天鵝孵蛋”等,無不神態肖妙,令人讚歎。如在半山寺前看天都峰側有一小峰如“金雞”,形成“金雞叫天門”妙景,而到蟠龍坡上回頭再看變成“五個老人”,成為“五老上天都”了。同一景點,因在不同角度觀賞,變成兩種景象。

  古松:黃山多松樹,一般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盤根錯節,姿態奇特優美,形成了特有的品種,人們稱為“黃山松”,並評出十大名松。如舒枝迎客的迎客松,彎腰送賓的送客松,展翅欲飛的鳳凰松,比翼生長的連理松,冠蓋山岡的蒲團松,威武雄壯的黑虎松,枝如麟角的麒麟松,五枝緊抱的團結松,俯身前瞻的探海松,龍游天外的飛龍松等,美妙多姿,各展其態。其實黃山上何止這十大名松,有的鬱郁蒼蒼,松林似海,如北海的萬松林和雲谷寺眉毛峰上的松林等,有的單株挺立,風姿綽約。不論在山谷、山坡,還是在山頂上,到處可見,既奇且秀,美不勝收。

  雲海:黃山多雲海,一年中霧日有二百多天,每當雨過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谷中就雲騰霧起,鋪天蓋地而來,其波瀾壯闊之勢,變幻莫測之狀,蔚為大觀。似海又非海,如煙不像煙,日出則五光十色,風來則氣象萬千,真是奇妙無比。

  溫泉:黃山有兩處溫泉,一在前山紫雲峰下,一在後山松谷庵南。黃山溫泉水大溫高,水質清澄,水味甘美,人們多在此品茗啜飲,沐浴游泳。

  (陳浩然:《天下第一奇山》《中華覽勝》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迎客松:這棵挺立於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之上,破石而出的迎客松,身高10米,它的側枝緩緩前伸,既像伸出手去與客人握手,又像張開雙臂擁抱客人,更像對客人做出一個幽雅的“請”的手勢,不卑不亢,彬彬有禮,說來也奇,此老者當初卻也是借藉無名,並未列入舊志九大名松之列。它初為人知,是在民國年間編纂的《黃山指南》一書中。

  北京人民大會堂建成後,安徽省組織蕪湖幾位鐵畫老藝人制作了一幅巨型鐵畫《迎客松》,準備安放在人民大會堂的安徽廳。不知怎麼這幅畫被周恩來總理看見了。抗日戰爭時期,到皖南檢查工作的周恩來曾在葉挺將軍的陪同下游覽過黃山,對迎客松印象極深。當時,周恩來一眼就看中了這幅《迎客松》,指示工作人員將其重新安置於接見廳,讓它作為中國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徵,廣迎五洲賓客,廣結四海朋友。從此,迎客松挺拔蒼勁、儒雅風流、不卑不亢、彬彬有禮的形象便伴隨著國家領導人在這裡的外事活動而進入世界各國友好人士的視野。

《黃山記》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複習回憶第一課時一、二部分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特點。

  2.理清第三部分所介紹的幾幅黃山美景圖,能從調動多種感觀和寫出豐富寬廣的色彩感兩方面品味語言。

  過程與方法

  1.感情誦讀,從美讀中體味美景。

  2.快速默讀,提取重要資訊,概括美景特點。

  3.精讀選摘與自我表達相結合,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幅黃山美景圖。

  4.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練筆,運用課堂所掌握的知識寫一篇自己的《黃山導遊詞》讓中外遊人都能青睞黃山美景。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認識到勞動人民開發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

  積累運用品味文中精彩語句,領悟黃山美景。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匯入學文(5分鐘完成)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透過大螢幕欣賞了“黃山四絕”,瞭解了黃山神奇的傳說,我們通讀了全文,學完了課文一、二部分內容,現在老師要對同學們上一課時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請同學們做好備戰,答題開始:

  1.概述全文三部分的主要內容

  (一)勝景概貌

  (二)登山歷程

  (三)奇麗風光

  2.用兩個字概括第一部分中所介紹的黃山勝景之特點。

  “奇”“險”

  3.“奇”在哪些景觀?“險”在哪些詞句?(答案略)

  4.“封了山”在第一部分中起什麼作用?(進一步突出險)

  5.“封山者”是誰?為何封山?

  造物主(大自然)它不肯把勝景給予人類。

  6.人類看到這些勝景了沒有?從第二部分中尋找答案。

  “相當寬闊的石級從瀑布旁側的山林間,一路往上鋪砌”,使人的感覺是“陡則走矣,累亦累人,卻並不可怕”。“直上,直上,直上”……人類終於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化險為夷”,勝景已展現在眼前,還猶豫什麼,來盡情欣賞這優美的黃山奇麗風光吧!

  (二)感情美讀,理清內容(6分鐘完成)

  哪些同學敢於飽含激情,欣喜地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所描述的黃山奇麗風光呢?

  抽幾位同學感情美讀,其餘同學思考歸納,本段作者著重描繪了幾幅畫面?

  雲海圖奇松圖日出圖彩虹攝身光

  (三)快速默讀,概括特點:(5分鐘完成)

  風景好美,誰能用文中關鍵的四字詞語概括以上四幅圖的特點呢?(學生暢所欲言)

  雲海圖漂泊無定瞬息萬變

  奇松圖矯健多姿翩然起舞

  奇麗風光日出圖火球騰空奇光異彩

  彩虹攝身光七彩鮮豔光彩異常

  (四)精讀選摘,自我表達(20分鐘完成)

  如此美景怎能不使我們激情雀躍,想要把它公佈於眾呢?快快精讀本部分內容,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幅美景圖,借用大作家徐遲的語言,用自己的話把你心中至愛的美景用最富個性的方式,用最優美的語言介紹給大家,並談談你所引用的文章中的語言美在何處,何以使你對之如此深愛?

  提示:品味語言時,可從調動多種感官和寫出豐富寬廣的色彩感兩方面進行鑑賞,當然也可從自己的欣賞角度鑑賞。

  示例:我想向大家介紹的是黃山的奇松圖。奇松,乃“黃山四絕”之一,進入黃山有迎客松真誠地伸展雙臂作出歡迎你的姿式,使你頓覺黃山奇松的熱情好客,登上山頂俯瞰黃山奇松,你會發現松與觀松人溶出溶入有似古山水,筆意簡潔,俄爾大風呼嘯,搖撼松樹,如龍如鳳,矯健多姿。細看松樹的根盤入巖縫,和花崗岩一般顏色,一般堅貞。松的形態各異,有風修剪的波浪形的華蓋,似飛翔之翼翅。峰頂俯視其如苔蘚披覆岩石;山腰仰視其如天女,亭亭而立。當你意猶未盡不得不離開黃山時,送客松又會高擎著它的雙臂向你說:“再見,歡迎下次再來!”

  鑑賞:我所引用的書中的詞語,首先是“溶出溶入”,它準確形象地描繪出雲霧飄來浮去的特徵,再次引用了文中對霧中松樹,風中松樹,松樹樹根、樹冠及仰視、俯視時松樹的狀貌。它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黃山松的美麗多姿,這些都是我們在寫景文章中可以用到的好的描寫方法。

  同學們可以小組為單位集大家的智慧進行組織,比比哪一小組的更精彩,更吸引人。

  (五)把握主旨,昇華情感(5分鐘完成)

  本文第一部分提到造物主想要“封了山”,但第二部分,我們人類已“化險為夷”,第三部分我們盡情飽覽勝景,大自然對人類也只能“俯首稱臣”。面對此情此景,作者最後感嘆到“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請同學們談談從這句感嘆中,你讀到了什麼?放聲讀三遍,談見解。

  明確:這兩句以自豪的語氣讚美了黃山的美景,更讚美了征服大山,征服大自然,征服造物主的人類的精神、力量。

  同學們,也讓我們以我們偉大的中華河山,以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而自豪吧,拿起我們的信心和勇氣,戰勝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美好前景吧!

  (六)總結寫法,學以致用(4分鐘完成)

  老師點撥: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1.擬人手法,想象豐富

  2.多種感觀,靜景變活

  3.細心觀察,色彩多變

  請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寫一篇《黃山導遊詞》,讓你的導遊詞能使中外遊人都更青睞於黃山的美景。(課外完成)

《黃山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解說詞的一般寫法。

  2.掌握課文中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

  3.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課文為例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學習對景物進行解說。

  2.從黃山的自然景觀中認識大自然的偉大創造。

  3.透過寫導遊詞的活動讓學生學會篩選重要資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大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

  2.培養珍惜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解說詞的一般寫法。

  2.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3.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教學亮點。

  透過寫導遊詞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篩選重要資訊的能力,在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的同時提高品鑑自然美的能力。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班長報告學生到校情況。

  孩子們,進入初三,我們感受到了學習的緊張,這堂課,我要帶大家開啟一段輕鬆之旅。孔子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一座久負盛名的山------黃山。

  請開啟課本,翻到第4課,齊讀課題及作者。

  二、板塊一:一品黃山,仙境尋蹤

  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我曾教了大家如何解讀寫景類文章的一些方法,誰能說說第一步的秘訣是哪六個字?(寫啥景,抒啥情)

  對,現在我們就用這個入門秘笈來“一品黃山,仙境尋蹤”,請你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記”了黃山哪些方面的內容?

  注:景:地理概貌、地質形成、奇峰、古松、巧石、雲海、日出、溫泉。

  情:喜愛、讚美

  三、板塊二:二品黃山,仙境探秘

  在柯藍先生的筆下,黃山的美景太多,我們有些應接不暇,只好請各小組領取任務卡,“二品黃山,仙境探秘”,請大家根據任務卡要求在瀏覽、跳讀課文的基礎上勾畫整理相關資訊,組合成一段導遊詞,再派代表展示成果。

  活動1:(10分鐘左右)

  分發任務卡指定內容:地質形成、奇峰、古松、巧石、雲海、日出

  回顧導遊詞的相關要求:稱呼、問候語;抓住景物特徵;語言生動、簡練。

  小組合作期間老師巡視,作適當點撥。

  活動2:各小組派代表展示。PPT播放相關圖片及主要特徵的關鍵詞。

  活動3:老師對學生展示的導遊詞做點評。

  四、板塊三:三品黃山,仙境拾貝

  孩子們,在你們的介紹下,我們領略了黃山的奇險秀美,當然,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我們也要從中擷取到一些對語文學習有幫助的內容才算不枉此行,接下來,我們要“三品黃山,仙境拾貝”。

  還記得讀寫景類文章的第二個方法嗎?(理線索)那大家討論一下本文的線索安排與前幾篇有什麼異同?

  由此引出解說詞、解說詞特點、解說詞與寫景散文的區別等相關知識點。

  此外說說本文還有哪些獨特的寫作手法讓你印象深刻。

  學生各抒己見,總結歸納:

  語言美、標題新、開頭巧

  五、總結

  “蒼松殷勤迎遠客,別情依依送故友”,再美好的旅程都要有結束的時刻,今天我們的黃山之旅就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的積極參與。

  六、佈置作業:

  展示學校風光。

  柯藍話黃山,千峰競秀,萬壑崢嶸,成為中華民族壯麗山河的象徵。近期,昆明電視臺為我校製作了一部專題片,其中操場和升旗臺部分景觀還沒有完成解說詞的定稿,現在就把這個重任交給大家,請仿照本文寫作手法,課後完成100字以上的一段解說詞。

《黃山記》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的:

  1、欣賞本文別出心裁的構思,氣勢磅礴、大開大合的佈局和酣暢華美、色彩濃郁的文筆。

  2、瞭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

  3、領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並瞭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讚頌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構思謀篇的手法。

  2、難點:語言簡練巧妙、熱情奔放。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黃山記》。黃山的美,舉世無雙;描寫黃山的詩文,不勝列舉。以寫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著稱於世的徐遲,怎樣以他恢宏的“大手筆”寫出了黃山的美,怎樣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獨特的構思顯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風格,這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

  (二)字詞正音、詞語補釋:

  皖wǎn(安徽的別稱)慳吝qiānlìn(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糗qiǔ(乾糧)氤氳yīnyūn(形容煙或氣很盛)甫fǔ剛剛

  煞費心機:形容費盡了心思。煞shà很、極。

  撲朔迷離:原指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後來形容事情錯綜複雜,不易看清底細。撲朔:指兔腳亂動;迷離:指眼睛半閉。

  綺麗多采:燦爛美麗。

  萬仞之巔: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萬里:這裡形容整個天空是碧藍色的。

  瞬息萬變:形容變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間,比喻時間短促。

  慳吝: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氤氳:形容煙或氣很盛。

  大手筆: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虛無縹緲:形容非常空虛渺茫。

  鴻蒙:舊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狀態。

  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興:超逸豪放的意興。

  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意思是隻有飛鳥可度。

  載沉載浮:又沉又浮。載:又。

  拾級而登:逐步登階。拾shè輕步而上。

  臨虹款步: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動。

  (三)作者簡介:

  徐遲,現代詩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吳興縣南潯人。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肄業。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調湖北文聯當專業作家,1963年當選為作協武漢分會副主席。代表作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憎愛分明,說理透闢,繁簡相宜,語言洗煉。

  (四)簡析課文:

  文章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寫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創造安排了黃山勝境。──文意總起

  第一段: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成因、範圍,著重介紹黃山七十二峰的高風峻骨,以示其“險”。

  第二段:介紹黃山的雲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幾種景物,以見其“奇”。

  第三段:寫黃山處處懸崖絕壁,再次強調黃山勝境的突出特點──“險”。閱讀思考:

  1、作者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為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闢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提示: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3、找出這一部分寫山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山的特點。

  提示:“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雲、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的“奇”。

  提示:填“奇”,從“開啟它的雲庫”,“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作小結,更增添了黃山的神奇色彩,併為下文回溯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描繪黃山的奇觀作了鋪墊。起筆雄奇峭拔,一如黃山奇峰。

  第二部分: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一層(1自然段)寫史前期,除了金絲猴之外,只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過黃山的光明頂。

  第二層(2─3自然段)寫唐宋時期,只有李白及吳龍翰兩人登上過蓮花峰。第三層(4─5自然段)寫元明清數百年內,極大多數旅行家都沒有登上蓮花頂,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後,有記載的只有普門法師等五人。

  閱讀思考:

  1、寫黃帝在這裡飛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麼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提示: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這一部分與文章中心有什麼聯絡?

  提示: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麼聯絡?

  提示: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境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境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第二課時

  (一)繼續簡析課文

  第三部分:記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第一層(1─6自然段)寫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經過。

  文章以作者親眼所見,極寫天都之險,與第二部分相應,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的路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寫“我們”登攀的經過,只用三個“直上,直上,直上”反覆,表現了勇往向上的氣概。

  第二層(7─8自然段)寫登上天都峰所見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盡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此為過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這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閱讀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杆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慄”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餘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裡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築成了道。”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閱讀思考:

  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黃山奇觀的“奇”而來,“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經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這麼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二)小結:

  1、內容上的內在聯絡:

  文章巧妙地借讚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二特色,總領全文;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著墨;最後,以“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絕了人間與勝境,暗含“換了人間”之意,激情奔放,響震不絕,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記敘順序:

  宏觀順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從史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微觀順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登山──登上天都峰──黃山頂上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

  3、節奏明快的短句與排偶句式:

  作用:以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短句:“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餘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域裡,分佈了這末多花岡巖的山峰。”(比較複雜的長句,想法順應句子的結構,將它們逗開成幾段,以加強語勢節奏。將這句的狀語,逗成四段)

  “雲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一個句子,分為兩個分句,五個賓語分別逗開)

  排偶句(類似駢體文)

  “它打開了它的雲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雲,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采的霞光,雪浪滾滾的雲海。”

  “黃山松鐵骨冰飢;異蘿松天下罕見。”

  “這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雲的海,虛無飄渺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一道溫泉,能治百病。各種走獸之外,又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稀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業:

  練習第二題、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