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4篇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樹立健康、遠大的人生目標。

  2.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文章層次清晰、思路嚴密的特點。

  教學過程

  【預習】

  匯入:在語文裡,我們邂逅大師。今天我們來聽一聽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為我們講一講人生的境界。

  默讀課文,做批註

  朗讀課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義

  1.課文的題目為“人生的境界”,那麼什麼是人生的境界?用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人做某事時,他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哪4 個等級?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劃分依據:根據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

  3.根據課文內容,分別給四種人生境界做註釋,並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說說你對這四種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對自己所做的事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功利境界:覺解到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覺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要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天地境界:覺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員,要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閱讀第7,8段,回答這一問題。

  透過哲學,覺解到他的行動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達到道德境界。

  透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瞭解,達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學術隨筆,也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內容),然後劃分段落,寫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義及分類。

  第2段:最後一句。

  第3段:最後一句。

  第4段:最後一句。

  第5段:最後一句。

  第6段:總結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和價值。

  第7段: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方法。

  第8段:最後一句。

  第9段:強調天地境界是一種超越。

  第10段:進一步總結人生最高境界的特點。

  第一部分(1-6):闡述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

  總(1):人生境界的含義及分類。

  分(2-5):分別闡述人生的四種境界。

  總(6):總結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及價值。

  第二部分(7-10)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徑。

  2.寫作特色:層次清晰,思路嚴密。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討論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

  2.理清文章思路,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

  3.體會學者散文的寫作特點:思路明晰、內容豐富、說理簡明、語言平實。

  重點難點教學目標1、2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麼,作為一個生活在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又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哲學和哲學家對人生的看法。

  二、解題及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學家。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作品結集為《三松堂全集》。

  三、研讀課文

  1、由D1、D8可知哲學的任務是什麼?

  2、作者將人生境界分成幾個等級?依據是什麼?

  3.D3什麼是自然境界?D4什麼是功利境界?D5什麼是道德境界?D6什麼是天地境界?

  4.D7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意思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

  ②“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麼意思?

  明確:意思是應該成為賢人、聖人,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青少年時代是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時期,而我們這個時代有人說是精神匱乏,物慾膨脹;理想低迷,平庸氾濫;道德滑坡,“我為圓心”;價值低庸,急功近利。這決不是理想的成長環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在生活中我們決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不斷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用它來不斷養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5.讀D9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什麼?

  四、課堂訓練。

  結合課文中人生的四種境界,說說下列材料各屬什麼境界。

  ①達爾文從小就喜歡看草間的昆蟲,據說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後來達爾文成為生物學家之後還長期地觀察昆蟲,研究著生物世界。(小時候屬於自然境界;成為生物學家後,為社會利益觀察研究,屬道德境界。)

  ②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幹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

  (第一個屬自然境界,第二和三個屬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

  ③山區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麼?”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幹什麼?”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

  ④大有大無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後,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

  ⑤“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之則: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

  反映了古人儘管遵循自然法則,但對這些法則無覺解,其境界屬於自然境界。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⑦“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為讀書目的,其動機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

  ⑧“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作者不以己悲,雖年老體衰仍不忘馳騁疆場收復失地,展示出愛國主義的情懷,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來,我國曆史上湧現過無數的仁人志士,他們的崇高人生境界濃縮為一句名言。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林覺民: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李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們的人生境界如一道道風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壯美,或險峻。

  2.請按照例句的句式續寫一句。

  有一種人生,鐵骨錚錚;有一種人格,鬼神共鑑;有一種精神,自強不息。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述,留一部經典鉅著給後人,這種身陷逆境卻有所作為的舉動,是一種奮發的人生境界。

  示範:有一種人生,月白風清;有一種人格,桃李無言;有一種精神,平凡而偉大。雷鋒位居平凡,樂於助人,獻一生春風溫暖給人間,這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行為,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總結:透過本文的學習,我們應明確人生的境界可分為四種。在我們今後的人生當中,應儘量使我們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發展。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生四種境界的內涵;

  2、品味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

  教學方法:

  採取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匯入 新課

  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說:“今天我們所有的哲學都是一種遠離人生的哲學,它差不多已經自認沒有教導我們人生意義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語堂先生看到了馮友蘭先生的哲學論文《》,他會不會這樣說呢?我想,他絕對再也發不出這樣的感慨吧。(學生初讀哲學論文,一般會為哲學的深奧玄妙而望而生畏。這樣匯入 ,可以使學生了解哲學與人生的密切關係,激發閱讀興趣,消除畏難心理)

  二、簡介作者(略,並讓學生看插圖)

  三、閱讀課文

  思考練習一

  四、研讀課文

  1、整體把握

  (1)全文闡述了什麼問題?

  明確:文章論述哲學的任務。(還可以繼續這樣發問:文章為什麼不以“哲學的任務”為題,而以“”為題呢?明確:前者比較抽象玄妙,後者比較具體形象,和人們的生活聯絡更加緊密,更能吸引讀者,激發閱讀興趣)

  (2)哲學的任務是什麼?(略)

  (3)說到人生境界,作者劃分出四種,這是根據什麼劃分的?(略)

  (4)請用自己的話說上四境界的內涵(略)

  2、關於四境界

  結合你對四境界的理解,談談你對下面文字的認識。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之則: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

  B、“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C、“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嗎冰河入夢來。”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切惡乎待哉?

  (這題意在加深學生對四境界內涵的理解)

  明確:A句反映了古人儘管遵循自然法則,但不知不識這些法則,對這些法則無覺解,其境界屬於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為讀書目的,其動機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現了作者不以己悲,歲年老體衰仍不忘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是道德境界。D句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質疑討論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麼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明確: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說的是“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於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於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於增加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覺解”是什麼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為什麼意義的有無決定於覺解與否?

  明確: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瞭解。

  說對於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麼事情對於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為什麼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確:後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於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於他人,也可能是有利於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並非不道德。這裡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階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於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明確:文章說,功利境界中人“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著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瞭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瞭解嗎?

  明確:所謂“瞭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瞭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己也應該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為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實?

  明確:這裡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係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係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係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裡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說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裡所說的“宇宙”是個什麼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個什麼概念?

  明確:說“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說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說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於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8)“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麼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麼意思?

  明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聖人作為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明確: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於社會有利,而且於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於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10)為什麼說“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為什麼把倫理學也說成哲學?

  明確:注意下文:“道德行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這種道德原理,則是哲學的一部分。並不是把倫理學說成哲學,只是說道德原理也是哲學。

  (11)什麼是人與宇宙同一?為什麼說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確: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宇宙規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質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於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12)怎樣理解中國的聖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來如此,為什麼說未來的哲學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確: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里,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入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聖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於社會鬥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現。

  這裡所說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為,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有所貢獻。

  五、小結

  本文闡述了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廣,但是語言深入淺出,平易流暢。沒有冷僻的字眼,沒有難懂的術語,如話家常,真正是大學者的語言。

  六、作業 佈置(略)

  板書設計 (見教師用書)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促進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時候也應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從一個自然的人變為一個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瞭解中國哲學的一些特點,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體會學者散文思路明晰、內涵豐富、說理簡明、語言平實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聯絡現實生活解讀人生的四種境界。

  2、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深化並豐富對“人生境界”的認識。

  3、獨立思考、質疑課文,對自己的見解能夠做到自圓其說、持之有據。

  教學方法:

  1、學生默讀朗讀,熟悉課文內容。

  2、教師設計思考題和訓練題啟用學生思維,深化其對課文的理解,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3、討論交流,開拓思路。

  4、教師以漫談式的講解提升學生的認識,使之確有所得。

  教學設計:

  理念

  課文的題目為“人生的境界”,這對於開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三學生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內容比較深奧,語言又平實,所以學生難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在學術概念上兜圈子,那樣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貼近生活,聯絡實際方能激發興趣、搞活教學。

  至於課文內容,有些應該吸收消化,用來豐富和充實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有些似有可商榷之處;有些比較深奧的,大致瞭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學生全面地透徹地理解課文,既無必要,也難以做到。

  不可脫離課文,也不可拘泥於課文,可以把思考和討論延伸到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上去。

  步驟

  一、學生默讀朗讀

  二、歸納提要

  1、請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請理清全文的段落層次。

  3、請說明全文的結構特點。

  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可以放在一起考慮。

  文章的標題是“人生的境界”,其實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容,並非文章論述的主要問題,如果循著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結構,就會走人誤區。

  本文主要是講中國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講人生的四種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體闡述中國哲學是如何幫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國哲學既人世又出世的特點,它對未來的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為“總——分-——總”的論證結構。

  4、請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關鍵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找出此關鍵句,不僅是對閱讀能力的訓練,也為下面教學活動的展開作了鋪墊。

  三、重點解讀

  1、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說貫串了全文,它與人生境界有著密切關係,甚至可以說由它而決定了人生的境界。請問它是哪個詞?

  覺解。它在文中共出現了十三次。

  請依舊下面兩個語句對“覺解”—詞作出自己的解釋。

  ①……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覺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係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請聯絡生活實際解讀文中的這句話。

  示範:

  一名兒童趴在地上現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

  一名房產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後,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另一名房產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後,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現而感到高興。”

  顯然,兒童是順著本能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而昆蟲學家則是在進行觀察和研究,是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屬於道德境界。

  第一個房產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個則是道德境界,儘管他們的語言表達僅有細微的差別。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請結合自己的成長體驗談談對此話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處在精神貶值、道德滑坡的社會環境之中,這決非理想的成長環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在過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嚇人的高度,虛幻為海市蜃樓,這是一個極端,而現在又走向了另一極端。讓學生談成長體驗,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的博大襟懷,並用它們來養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這是課文中的精彩之筆。請用辯證的觀點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示範:

  《荀子》中有一句話:“塗之人可以為禹。”(路上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聖人。)

  課文中的這段話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的演繹。

  崇高寓於平凡,平凡蘊含崇高。追求崇高要從平凡甚至瑣屑的事情開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體現於日常細節之中。一個沒有權勢和財富的人可以是聖人,而一個居高位者或鉅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內心的“覺解”,還是注重外在的“表演”?這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索的。在今天這個注重包裝的時代,很容易作秀於外在形式而忽略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結:

  透過對一個詞語和三處文句的解讀,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人生境界的獲得,需要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有一個昇華。當一個人有了哲學的覺解之後,他才可能對所做的事情賦以不凡的意義。

  四、發散訓練

  1、課文裡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湧現過無數這樣的志士仁人,請列出一些這樣的人物,同時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示範: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

  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諸葛亮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譚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他們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風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壯美,或險峻……

  2、請按照例句的句式續寫一句。

  例句: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述,留一部經典鉅著給後人,這種身陷逆境卻有所作為的舉動,是一種奮發的人生境界。

  示範:

  焦裕祿帶領群眾,治沙治貧,為一方百姓謀利造福,這種身居要職卻視人民為父母的行為,是一種壯麗的人生境界。

  查文紅隻身離家,義務支教,讓一群鄉村孩子沐浴春風化雨,這種身處貧寒卻施愛於他人的做法,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質疑

  1、“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平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這幾句話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對“天地境界”的闡述,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引導他們質疑詢問,而且最好透過自己的研究去解決疑難。

  提示:

  要讀懂這段話,關鍵在於對“宇宙”一詞的理解。

  在現今學生的語言系統之中,“宇宙”一詞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而文中“宇宙”並非此義,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而是一個人文的概念,即天地萬物的總稱。古人把四方上下稱為“宇”,把古往今來稱為“宙”。這樣來看,課文也就不難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與胸襟超越了現實社會,是跨越時空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皆包藏於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風雲、縱橫捭闔、總攬古今、文理兼融、博學睿智、情懷曠達、人性完善、悲天憫人、思濟天下。如是,則可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為所謂“天民一聖人”。

  2、如果說上面的質疑是為了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那麼下面的質疑則帶有“商榷”的性質。

  課文把人生境界分為四等,請問其中的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況?這樣的劃分是否完全科學?

  ——文中說:“……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說:“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義”與“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這兩者恐怕並不像不相容的“水”與“火”一樣,而往往是相融的。而且,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每個人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為社會做有道德意義的好事對社會貢獻更大。”應當如何來理解這些問題?

  提示:

  估計對於以上問題,學生是有話可講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討論中能達成共識,只要做到啟用思維、深化認識即可。

  對於行為功利性的承認,對於個人利益的尊重,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同時又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違揹人性而追求所謂思想道德的純粹,對個人來說難以做到,對社會來說則會導致虛假不實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