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一、透過為生活而痛苦掙扎的形象,認識舊社會城市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及其社會根源。

  二、學習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手法,體會細緻形象的描繪。

  教學重點:

  目的二。

  教學難點:

  環境描寫的“多角度”、“正面直接描寫和側面間接描寫”上。

  教學關鍵:

  同難點。

  教學方法:

  教讀“烈日”部分,引導自讀“暴雨”。

  教學手段:

  幻燈、錄影片。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板書文題,作者。

  二、介紹作家及與選文有關的原著情節。

  1.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生於1898年,滿族人,住北京,一生愛憎分明,用嚴肅的態度勤勉創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茶館》等。

  2.介紹《駱駝祥子》中與選文相關的原著內容。

  祥子原是農民,早年喪失父母,18歲帶著使不完的力氣和希望來到北京謀生,他是一個不甘受人擺佈的強者,決心用自己的勞動去掙得一輛屬於自己的人力車,然而他經過三年奮鬥用血汗錢換來的第一輛車,才拉了半年就被兵匪奪去,第二輛車的錢又被國民黨的一個偵探敲榨一空,選文部分就是他兩度失車後,滿懷再掙一輛的希望的情節的繼續,他為此忍受了諸多的苦難,我們今天要學的便是他受到的諸多苦難中的一個鏡頭,以後的情節發展是:命運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輛車,因妻子難產死去而被迫變賣,從此,他孓然一身,萬念俱灰,終於被舊社會的惡勢力吞沒,變成了一個消極混世的心屈從於命運擺佈的沒有職業的城市遊民。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祥子為了生活,是怎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痛苦掙扎的。

  三、結合解題,粗讀課文,理清層次。

  1.編者為什麼不把節選的這段文字用“在惡劣的天氣裡”做題目?

  惡劣的天氣特徵不具體。

  2.這個題目從語法上看是個介賓短語,如果補全句子成分,這個句子的主幹是什麼?表達的重點又在哪裡?

  祥子拉車。

  編者為了突出祥子的拉車環境,以此為題。

  按題目的啟示,課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1—7節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祥子在烈日下拉車的情景,第8—17節寫祥子在暴雨下拉車的情景。

  四、辨音釋義:

  1.憋悶:由於心裡有疑團不能解除或其它原因而感到不舒暢。

  2.吆喝:大聲喊叫。

  3.膽怯:膽小;畏縮。

  4.儲藏:保藏;蘊藏。

  5.焦點:(1)解析幾何術語;

  (2)光學術語。

  (3)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點。

  6.驚惶失措:因害怕、慌張而失去主意。

  7.哆嗦:由於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體顫動。

  五、作業:

  1.完成下列疊詞作業:

  溼______ ______ 暖______ ______ 白______ ______ 黑______ ______ 香______ ______

  臭烘 烘 硬______ ______ 軟______ ______ 活______ ______死______ ______

  (3)思考:假如不用這種疊詞方式,事物的情態能表現這麼真切嗎?

  第二節

  烈日下:寫祥子在烈日下備受煎熬。

  一、齊讀第一節,找學生概括六月十五那天的天氣特點,如何描寫的?

  “悶、熱”

  “天熱的發了狂”是總寫,“狂”寫出天熱的異乎尋常,接著作者分別寫太陽,“灰氣”和“灰紅的”天空,點明天氣之“悶”。

  二、(2)節,更為具體地描寫天氣炎熱。

  一層:街上景象。

  二層:車伕活動。

  祥子是拉車的一個,他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三、找學生讀3—6節,劃出刻畫祥子矛盾心情的語句。

  有些膽怯——想拉——不敢再動——出去試試——懶得張羅——卻又去拉車。

  問:這裡作者在刻畫祥子矛盾心理的同時也穿插了景物描寫,上文有有哪些與什麼不同?起什麼作用。

  ——比開頭兩節又進了一層,著力描寫日光之“烈”。

  這裡烘托烈日的暴烈和祥子拉車的感受緊密結合起來,以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使讀者從人力車伕在烈日下拉車所受的折磨和內心的辛酸體會到他們的痛苦。

  小結:第一部分寫烈日,突出祥子在烈日下備受煎熬。

  第三節

  一、△複習匯入:

  三要素: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長篇名著《駱——》的節選《在——》。

  板: 題目、作者。

  2.同學們說說是誰做什麼?

  ——祥子拉車。

  3.在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透過祥子的一路所見,由靜到動,作了一系列生動的描寫,大家回憶一下,都寫了什麼景物?

  (學生互相補充)(2人)

  4.這種熱得發了狂的天(六月十五那天)用哪些詞語表現的?

  (幻燈)

  6.作者在文中是怎樣寫祥子在這樣的天氣里拉車的。

  (幻)

  7.以上透過對在烈日下的各種事物的情態的描寫去反映極熱的天氣。由烈日到暴雨的天氣是有一個過程的。

  人們常說“山雨欲來風滿樓”,那麼在暴雨來臨前作者是怎樣寫風的?請同學快速默讀(8、9、10)小節。

  ——藉助寫柳枝的動態變化來寫風的變化程序和具體情態。

  8.那麼柳枝又是如何變化的?

  微動——搖擺——狂舞。

  9.由此可以看出風是怎樣變化的?

  微——大——狂。

  10、作者透過柳樹真實地寫了天氣驟變的過程。這些陽光、烏雲與景物的變化和人們的驚慌表現來醞釀了什麼?

  ——預示暴雨的降臨。

  11.下面我們欣賞片刻的暴雨:

  ①指名朗讀(10節)

  ②用一句話概括雨的變化:

  ——雨量→雨點→雨道→水世界。

  ③作者如何扣住“暴”字來描繪這場大雨的?

  提示:

  a。天色變化 (極亮極熱——黑夜似的)。

  b。開始下雨的情景。(風、閃、雨)

  c。暴雨的到來。(柳、土、雨道)

  d。進一步寫狂風過後暴雨傾瀉的情形,提問:畫出這裡的比喻句,體會好處:

  ——作者用“射起無數的箭頭”說明雨又急又猛,拍打在地上,水花四濺,恰象“射起無數的箭頭”,寫得形象貼切,至於“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寫得更為生動,請大家想象一下,暴雨狂瀉,房屋上的積水溢位屋簷傾瀉而下不就象萬千條嘩嘩的瀑布下注嗎?這樣的比喻暮聲繪狀,形象點明瞭雨之“暴”,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文中哪些詞可以概括此景?

  (幻)

  13.暴雨帶給祥子的是什麼呢?

  下面同學合上書,閉上眼睛聽:(範讀)。

  14.開啟書,找出這段中的一系列動詞和富有表現力的語句。

  16.在烈日暴雨下,同樣帶給祥子的是“艱難、痛苦”。

  祥子的痛苦就是千千萬萬人民的痛苦,這僅僅是“烈日和暴雨”帶來的嗎?

  我們一起看文章結尾部分,結尾提到坐車人寫道:

  (1)死

  (2)喊

  (3)沒多給。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提到坐車人呢?

  ——刻畫了人與人的冷酷關係,點明社會背景。

  祥子所受的苦難,從根本上說,並不是惡劣天氣造成的,而是黑暗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祥子在暴雨澆身的情況下想找個地方避一避,卻遭到叱罵,車拉到了,坐車的連一個銅板也沒多給,正說明這個社會的不合理嗎?祥子的遭遇也正是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一個寫照。

  總結課文: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自然景物不惜筆墨作了具體細緻的描繪,不管是寫烈日,還是寫暴雨,都是為了襯托祥子拉車生活的痛苦,這告訴我寫作時不能為寫景而寫景,景物描寫必須為表現中心思想服務。

  △寫作特色:

  為什麼名人能把景物描寫得如此生動?

  練習:課後圖表二。

  作業:練習三。“冷”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2

  (一)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理解舊社會城市貧苦車伕所受的剝削、壓迫和痛苦生活。

  (2)運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

  (3)人物心理描寫。

  2.難點:

  (1)具體、生動、層次分明地寫景狀物的技巧。

  (2)作者準確、精煉、生動、傳神的語言。

  (二)知識要點

  1.生字:盹、汲、痧、餿、嗝、漾、攥、跺、幌、蹚、膩。

  2.多音字:噁心。

  3.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1)躁燥噪臊操澡

  (2)漕糟槽遭

  (3)盹頓噸燉鈍

  (4)喘揣惴湍踹端瑞

  (5)弊憋蔽蹩瞥

  (6)圾汲級吸

  4.應掌握的詞語:無精打采、張羅、居然、膩煩、爽性、天使。

  5.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

  6.以人物活動和感受為敘事線索。

  7.從視、聽、嗅、味、觸覺多方面著筆描寫景物。

  (三)實施教學的主要方法

  1.匯入新課。從學生已學過的《濟南的冬天》、《小麻雀》引出作者,讓學生說說還知道老舍的哪些作品。

  2.簡介《駱駝祥子》。如學生看過電影、小說或連環畫,先讓學生說說故事梗概和對作品的理解,教師作些補充。

  3.理清線索。快速閱讀,按天氣變化劃分大段,明確祥子的活動和感受是全文線索。

  4.重點剖析。讓學生說說自己認為描寫最精彩的片段。然後可以第2段為例,理解正面描寫烈日和透過人、動植物側面烘托酷熱結合起來的好處。以第5段為例,理解作者從視、聽、嗅、味、觸覺多方面著筆描寫驕陽的炎威。以第8段和第10段為例理解作者為何寫出風雨中景物的變化。

  5.指導朗讀。畫出課文中直接描寫祥子痛苦感受的語句,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朗讀課文,努力讀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6.討論問題。如:作者用這麼多筆墨寫烈日和暴雨目的是什麼?祥子的痛苦只是自然環境、天氣惡劣造成的嗎?

  7.朗讀比賽。各組推選一名代表,輪流朗讀全文,評選優勝者。

  8.課後完成作文片斷練習,按練習提示的要求,自選或自擬題目,寫一段話描寫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熟悉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準確、精煉、生動、傳神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學習作者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魅力及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祥子在烈日下拉車所受的煎熬和矛盾心理,體會其悲慘命運。

  教學重點:

  學習自然環境的描寫對烘托人物的作用。

  一、匯入新課

  在暑假裡如果趕上驕陽似火或暴雨傾盆的天氣,同學們沒有非辦不可的事,一定會躲在房間裡,足不出戶。可是在黑暗的舊社會,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力車伕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冒著生命的危險在烈日和暴雨下掙命“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反映舊社會人力車伕的悲苦命運的文章《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本文選自《駱駝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他出身貧苦,長期與打拳的、賣唱的、人力車伕等窮苦人來往,不僅熟悉他們,而且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創作的小說,多取材於下層社會受壓迫人們的生活,反映舊中國勞動人民的不幸,無情揭露舊社會的罪惡。同學們可能不會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寫《駱駝祥子》三十年後的1966年,他會遭遇到和祥子一樣的社會的暴風雨!面對“文革”的暴風雨,

  他的命運也曾如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茶館》等。

  2.簡要介紹《駱駝祥子》的內容。

  祥子原是農民,早年喪失父母,18歲時帶著使不完的力氣和希望來到北京謀生。他是一個不甘受人擺佈的強者,決心用自己的勞動去掙得一輛屬於自己的人力車。然而他經過三年奮鬥的血汗錢換來的第一輛車,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奪去。第二輛車的錢又被X的一個偵探敲詐一空,選文部分就是他兩度失車後,滿懷希望,想再掙一輛車的情節的繼續。他為此忍受了諸多的苦難,我們今天要學的便是他受到的諸多苦難中的一個鏡頭。以後的情節發展是:命運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輛車,因妻子虎妞的難產死去而被迫變賣。從此,他孑然一身,萬念俱灰,終於被舊社會的惡勢力吞沒,變成了一個消極混世,屈從於命運擺佈的沒有職業的城市遊民。

  三、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掃清字詞障礙。

  2.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劃分課文結構。

  學生讀書,劃出重點字詞,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的情形。課文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6)天氣酷熱,祥子在烈日下拉車所受的煎熬。第二部分(7―16)祥子在暴雨中拉車的拼命情況和痛苦感受。

  四、研讀第一部分內容

  1.根據日常觀察,說出“烈日”下人的各種表現,然後其他同字說出聽的感受。

  2.閱讀1、2、5節,思考:作者是怎樣描寫天氣特點的?

  學生閱讀,並劃出相關詞句加以分析。

  指名學生回答,其餘人補充。

  明確:

  正面描寫如:

  “發了狂”、“下了火”、“憋氣”總寫赤日炎炎、熱得失去控制、熱到極限、無法忍受。

  “地上像下了火”“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運用比喻,寫出烈日下的酷熱。

  側面描寫如:

  分別寫了街旁的景:柳樹無精打采;馬路乾巴發光;便道塵土飛揚,灰沙燙人。動物:狗吐舌頭,馬張大鼻孔。小販們不敢吆喝。銅鐵鋪發出的的使人焦躁的單調的丁丁當當感覺:悶熱使人透不過氣來,焦躁。從多角度側面表現天氣的炎熱。

  多方面描寫如:

  透過人們的感受和反應來著意渲染天氣的炎熱,“處處乾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喘不過氣來”;在烈日的白光裡,似乎每一個顏色都刺目,每一個聲響都難聽,每一種氣味都摻合著地上蒸發出來的腥臭味等語句,分別從人的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的感受中,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熱之盛。

  (學生齊讀1、2節,教師完成板書)

  小結:這裡寫景沒用一個“熱”字,卻製造了一種“赤日炎炎似火燒”的氛圍,可見作者運筆之高妙。

  3.在這烈日炎炎的環境中,人力車伕的境況又怎樣呢?閱讀第二節,說說文中寫了人力車伕的幾種情況。

  學生閱讀思考後回答。

  明確:不至於捱餓的,懶得張羅買賣;要捱餓的,拼著性命出來拉車。

  4.主人公祥子也是外出拉車的人,他的命運又將怎樣?跳讀3-6段思考:

  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出祥子在烈日下拉車的矛盾心情?為什麼會有如此矛盾的心理?

  學生劃出語句分析並討論交流。

  明確:天氣的酷熱已使祥子強壯的身體招架不住,但迫於生活,他又希望多拉一趟,這時的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進退兩難。(聯絡《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5.作者在刻畫祥子矛盾心理的同時,也穿插了景物描寫。討論:這裡的寫景和上文有什麼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後回答)

  明確:比開頭描寫更進了一層。

  (1)先抓住烈日升高後特點正面寫太陽“像一面……要發火”使人真切感受到陽光灼熱燙人,把烈日之毒寫得淋漓盡致。

  (2)透過人的反常感覺來寫陽光的暴烈(找書中語句)。

  (3)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車的感受結合在一起寫(找出寫感受語句)。

  五、課堂小結

  這一部分寫烈日,多角度描寫烈日炎炎,突出祥子在酷暑下拉車備受煎熬。這部分的景物描寫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表現了主題思想。

  六、佈置作業

  運用側面描寫方法寫一段話,描述天氣的寒冷給人的感受,不超過300字。

  板書設計: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烈日下拉車:天氣酷熱

  正面描寫

  觸覺

  側面描寫 視覺

  多角度 聽覺

  嗅覺

  祥子:膽怯懶得張羅買賣,卻又拼命拉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閱讀分析,透過祥子的悲慘遭遇,分析小說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舊社會城市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及其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寫法。

  難點:透過閱讀分析,透過祥子的悲慘遭遇,分析小說主題。

  教學步驟:

  一、複習檢查

  上節課學習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車備受煎熬,回憶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寫天氣的酷熱的?

  學生回答。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六月的天,娃娃的臉”,剛才還烈日當空,現在忽然盼來了涼風,人們如久旱逢甘雨一般,讀者的心也隨之輕鬆起來,祥子終於可以不必受暴曬之苦了。那麼,天氣的變化能否給祥子帶來命運的轉機呢?

  三、分析第二部分內容

  1. 學生自讀課文第7―10段,思考:課文中是怎樣描寫天氣變換的?

  學生運用上節課對烈日下情況分析的方法,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

  明確:作者抓住風、柳枝、陽光以及天色雲雨的變化特徵,如:“柳枝微微動了兩下”到“枝條像長出一節” 再到“柳枝

  橫著飛”寫出風勢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由雨星到雨點到雨道寫出了雨勢變化的過程。從風帶雨星到風雨交加到風停雨猛,過程的推進和情狀的變化層次分明,細緻入微地再現了天氣的變化,同時還大量使用短句、排比句,從多角度多側面對暴風雨進行描繪,展示人物生存的惡劣環境。

  2.學生閱讀11節,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祥子在雨中掙扎的場面的?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作者透過一連串的動作、神情和矛盾心理的描寫。如:祥子的衣服早已溼透,雨“直砸”“橫掃”,使得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只覺得……”,烘托出狂風過後大雨傾盆的情景,表現出祥子為了生計而在暴雨中“掙命”的悲慘遭遇。

  四、探究主題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祥子與坐車人的不同表現,思考:為什麼要提坐車人?

  明確:寥寥幾筆,寫出坐車人的麻木、無動於衷、粗暴無禮。揭示出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係,點明瞭社會背景。祥子所受的苦難,從根本上說不是惡劣的天氣造成的,而是黑暗的社會制度造成的,這篇小說是對舊社會吃人制度的血淚控訴。

  小結:祥子痛苦不僅來自自然環境,還來自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環境,比烈日和暴雨更無情的是坐車人。

  2.文章結尾祥子跑回家以後,“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這個比喻有什麼深刻含義,你讀後有什麼感想?(討論)

  明確:一語雙關,首先非常形象地寫出了祥子受暴雨折磨後瑟瑟發抖的慘狀,使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祥子在這一天裡所受的種種痛苦;其次,暗示勞動人民的命運“像風中的樹葉”隨風飄零無法自控,他們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有,看到經過日曬雨淋的祥子“哆嗦得如風雨中的樹葉”,喚起了我們無限的同情,更加憎恨那個黑暗的社會。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透過對祥子痛苦艱難的生存狀況的真實描寫,反映了老北京底層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揭露和控訴了社會的黑暗和殘酷,表達作者對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

  六、作業佈置

  自選或自擬題目,寫一段話描寫某一景物。

  板書設計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環境:烈日之毒、暴雨之猛

  人物:祥子備受煎熬、艱難掙扎

  主題:揭露和控訴了社會的黑暗和殘酷,

  對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4

  目的要求

  1.體會舊社會生活在底層的人力車伕生存環境的惡劣,遭遇的悲慘。

  2.認識造成祥子為代表的人力車伕悲慘遭遇的社會根源,即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

  3.瞭解本文透過自然環境的描寫襯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4.分析文中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寫景狀物的篇段,理解其表達作用。

  5.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要點難點

  1.運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

  2.人物的心理描寫。

  3.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對寫景狀物的表達作用。

  4.寫景時所運用的形象、生動、富有個性化的語言。

  寫作背景

  老舍出身於平民家庭,家境貧苦,一歲時,父親犧牲於八國聯軍的炮火之下,他就靠母親和姐姐為人洗衣服維持生活,他是家中唯一識字的孩子,但常常餓著肚子去聽課。這樣,他從小就和窮人打交道,瞭解下層人民的生活。這樣的身世和經歷無疑對老舍後來創作《駱駝祥子》,提供了豐富而結實的生活基礎。但是,老舍並不滿足,在創作《駱駝祥子》時還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搜集了大量資料,他曾經請過許多友人為他定期或不定期地記敘北京的各種風俗習慣,不管有沒有用通通留意收藏。在老舍的筆下,祥子是個悲劇人物。他號召千萬個祥子團結起來,擰成一股勁。

  段落大意

  如文題所言,本文由“在烈日下”與“在暴雨下”兩部分組成。

  第1至6段細緻地描摹了6月15日這一天天氣的酷熱,祥子在烈日下拉車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動。文中以天“發了狂”為引線,從多方面描寫天氣的酷熱,以及在這樣天氣里人們的種種表現,展示了一幅夏季北京街頭的風情畫。而筆墨的重點則是人力車伕,尤其是主人公祥子變化、矛盾的心態,使人具體地感受到他肉體上的痛苦與心頭上的辛酸。

  第二部分為第7至16段,作者十分有層次地描寫了天氣由烈日當空到暴雨驟降的變化過程,並詳細描述了祥子在暴雨中苦苦掙扎的情景,進一步表現了人力車伕在大自然的捉弄下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在人與自然關係中所處的被動無力的地位,從另一角度反映了祥子悲苦命運。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段)寫六月十五日天氣的酷熱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車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動。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六段),寫烈日到暴雨的天氣變化過程和祥子在暴雨拉車的掙命情況和痛苦感受。

  主題思想

  小說透過一箇舊北京的人力車伕祥子的生活,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統治下,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舊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吃人的制度的強烈抗議。

  寫作特點

  寫景以突出主題

  寫景是為了寫人,寫景是為了表達主題,這是本文寫作上顯著的特點。文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寫太陽之“烈”、風之“狂”、雨之“暴”,而這一系列對自然景觀、天氣現象的描摹,都是為了表現人、人的感受與命運。因為自然愈惡劣,那麼在其中掙扎度日時所受的苦、遭的難就愈多愈厲害,就愈能表現勞動人民在這社會中低下的地位與悲苦的命運,從而愈能突出全文的主題。因此,文中對自然現象的大量描寫都始終與人物、與主題關連著,否則對景物(自然現象)的描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綜合運用修辭手法

  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擬人、誇張等,增強了文章的形象生動性,使烈日和暴雨下人們的感受躍然紙上,引起讀者共鳴,有如身臨其境。例如在寫烈日下景物時,第2小節中,把“整個老城”比喻成“像燒透了的磚窯”,極其形象,可見熱的程度。接著用誇張手法,“柏油路曬化了,甚至於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化”,寫出了太陽的毒熱。寫在暴雨下的景物時,在第10小節,用擬人句“風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麼似的,東一頭西一頭地亂撞”,很生動地把風借雨勢,雨借風威的形象描述出來。

  捕捉細節

  作者描寫自然環境,不僅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而且能善於捕捉細節,進行細膩生動的寫景。課文依照天氣的變化過程,先後7次寫到柳樹,在烈日下4次,在暴雨到來前後3次。尤其是第1次,說“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病了似的”,說明柳樹缺少生機、缺少水分,可見天氣的乾燥程度。“葉子掛著層灰土”,說明天氣長時間沒有下雨。“枝條一動也懶得動”,說明沒有風。在這種酷熱的環境下,祥子還出車,可見他勤勞,不怕吃苦以及迫於生計而不得不拼命苦幹的悲慘遭遇。以後諸如此類的細緻的描寫,都是意在渲染祥子所處的環境是惡劣的。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小說基本內容,感受祥子悲苦的生存環境,體會其悲慘命運。

  2、體會景物描寫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品味文章精妙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景物描寫方法人物悲慘命運

  教、學具小黑板

  預習要求

  1、朗讀課文,瞭解小說節選部分基本內容。

  2、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語句,分析其特色。

  3、初步體會人物的命運。

  一、匯入本課,揭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了于勒這樣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舊社會一個小人物人力車伕祥子的命運是怎樣的。

  二、簡介作家、作品

  1、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作品

  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劇本《龍鬚溝》《茶館》等。他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作品大都取材於小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

  2、作品:《駱駝祥子》以20世紀初期北京動盪社會為背景,展現人力車伕祥子不幸的生活遭遇。

  祥子原是鄉下農民,進城後當了人力車伕。他最大的願望是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人力車。為了這個願望,他風裡來,雨裡去,拼命拉車,省吃儉用。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問題

  節選的這部分主要寫什麼內容,文章主要透過怎樣的寫法來表現的?文章語言上有些什麼特點?

  2、指導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憋氣()磚窯()打盹()膽怯()

  汲水()膩煩()黏汗()餿臭()

  噁心()冷颼颼()跺腳()蹚水()

  3、交流上述問題

  從標題入手,補全題目,感受祥子的悲慘命運,同時弄清文章結構。

  在烈日和暴雨下

  四、進一步討論課文,把握文章景物描寫方法及作用

  1、理解對烈日的描寫

  (1)、先總寫,後分寫(先寫各種景物,接著寫動物、小販的表現,還寫了拉車人的不同情態,一步步寫出了烈日之“烈”)。

  (2)、寫烈日,從天上到地下,從院內到街上,或是由上到下,或是由內到外,都能抓住其特徵。

  2、理解對暴雨的描寫

  寫暴雨,則根據天氣變化過程,風、天色、和陽光、雲、雨以及地上景物,依次具體描寫,給人以完整的印象,多角度、多層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3、歸納景物描寫的作用

  五、感受理解祥子在惡劣環境下掙扎的情形,感悟在舊社會人生的悲涼與無奈

  1、結合課文具體例句感受分析

  2、重點討論暴雨下拉車的內容,感悟祥子的悲慘命運

  六、歸納文章中心

  七、拓展

  “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之人。其實雨並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人道的世界上。”祥子生活在現代會怎樣呢?

  八、品味文章生動、平易的語言

  (1)修辭手法的運用;

  (2)動詞的準確運用;

  (3)疊詞運用及詞語的聲響、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