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月跡》教學設計範文

《月跡》教學設計

《月跡》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月跡》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瞭解孩子們在哪裡尋到了月亮。

  2、聯絡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於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4、練習採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第一課時

  一、設定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一個傳統節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麼節嗎?你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幹什麼嗎?(學生自由談。)你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也可以師先背誦《小小的船》,以“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板書課題:月跡齊讀課題“跡”什麼意思?

  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裡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課件出示要求:1認真讀,掌握生字的讀音。2、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的老師做以梳理。

  三、師:文中的孩子們在哪裡尋到了月亮?

  1)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

  2)全班交流。隨機理解“中堂”等詞語。

  3)哪段是寫在中堂裡尋到月亮的?

  四、品讀課文,體會寓景之情。

  (一)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劃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課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月亮還在竹簾上爬,……一個失望。“

  理解:款款滿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見到過嗎?談談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你也見到過?(也可課件演示)

  3孩子們看到這個景象後,是什麼心情?你從哪裡感受到的?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

  4再來讀讀這一段落,把孩子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朗讀,教師指點。

  師:當月亮不見了時,孩子們又在院子裡找到了它的蹤跡,哪幾段是寫在院子裡的事?找一找。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找,在院子裡,我們看到了什麼?議論了什麼?孩子們又在哪裡尋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裡孩子們看到了什麼?院子裡的景色怎樣?你從哪兒體會到的?有感情地練讀課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們的心裡想些什麼?

  3、孩子們對月亮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聽了奶奶的話,作者當時想到了什麼?

  理解:面面相覷嫋嫋

  你讀了奶奶的話,你在想什麼?

  (如果沒有學生講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師可補充出來)

  4、

  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師:孩子們又在酒杯裡,葡萄葉兒上,瓷花盆上,爺爺的鍬刃兒上,上灣,下灣,還有------(弟弟妹妹的眼睛裡,讓學生補充出來)尋到了月亮,同學們,你還能說出在哪兒還能尋到了月亮嗎?

  (三)、師:當三妹以為月亮是屬於她時,她是什麼心情,什麼表情,我們呢?

  (練習透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美好的月亮,孩子們是多麼嚮往和熱愛。)

  (四)、師:可奶奶卻說,月亮屬於我們每個人,聯絡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於每個人的嗎?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談出自己的理解,並做到有根有據,分析到位。

  (若學生沒有注意到後面幾個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文中的孩子們覺得月亮是什麼呢?等問題讓他們去關注這些話。)

  五、總結全文。

  當大家知道月亮不僅屬於漂亮的三妹,同時也屬於每個人時,他們滿足了,他們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著了,睡得那麼甜。看,睡夢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會夢到什麼呢?

  學生想像

  同學們,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一箇中秋夜,是為了什麼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承載著人類美好願望的月亮也同樣屬於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課後拓展作業

  1蒐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詩歌,詞,故事,做一期手抄報。

  2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一讀,背一背。

  《月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瞭解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純真願望。能說出作者透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一、課前準備:複習關於月亮的詩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寫的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的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三、尋月過程,品味文字: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麼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麼?

  2、明確尋月過程:(尋月所見和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

  3、“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5、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四、課外探究:

  1、奶奶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2、這篇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麼不同?

  五、閱讀課文“我們這些孩子”到“桂樹”一段,完成下列練習:

  1、開頭一句有什麼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款款地”“悄沒聲地”說明了月亮怎樣的情態?

  3、“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一句表達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麼一個滿滿的圓了,……這般兒亮的。”是從幾個角度來寫月亮的?

  5、作者在寫月光的同時,為什麼還寫了院中的桂樹?

  6、你覺得作者在文中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亮”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