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自學、感悟伽利略敢於破除迷信和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
2、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透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教學插圖、語段卡片
教學過程:
一、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大家已經預習過,現在書就在你手邊,想不想把課文再讀—次?哪就請大家讀吧。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同桌一起讀,喜歡的語段還可以多讀幾次。
2、學生自主讀書。
3、進行讀書交流,把自己喜歡的語段讀給大家聽。教師針對學生的讀書情況,適時激勵評價。
二、創設情境,合作研討
1、出示課文插圖,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世界聞名“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同學們,你們誰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一樣,也在這座高塔上做做這個試驗。
2、這麼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出示亞里土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在當時,人們都信奉他,把他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
現在你要說“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那人家是不會相信的。所以,老師想請大家再認真讀讀書,仔細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當時的伽利略,為了證明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你是怎麼做的;假如,你就是當時比薩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記者,聽說伽利略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公開試驗,你會向伽利略問些什麼問題?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
3、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4、進入情境,質疑研討。
①(請—位學生上講臺)現在年輕的數學教授、著名的辯論家伽利略先生已經來到大家面前,一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嗎?
②質疑研討,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A、伽利略為什麼有信心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B、伽利略為什麼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C、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是否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其表現是否是“膽大妄為”、“固執”?
三、觀察體驗,交流評價
1、觀察體驗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試驗。
2、交流:你們看到了什麼?這項試驗說明了什麼?透過這項試驗,大家明白了什麼?怎樣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3、評價:你怎樣評價伽利略?該怎樣認識亞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遷移運用
現在,如果老師把課題改成“鐵球和木球同時著地”你們認為可以不可以?請大家課後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樣做做試驗。請把你的發現以你喜歡的方式告訴別人,包括老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2
預習作業
1、熟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並標出音節,要求把字音讀準確。
2、給自然段標出序號。
3、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信奉膽大妄為固執驚訝宣佈
4、查閱資料,瞭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境認識7個生字“違、妄、執”,辨析5個多音字“著、的、當、更、為”在文中的正確讀音,並能區分1組形近字“辯、辨、辮”。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透過對比品讀,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透過對比品讀表現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當時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語段,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準備:
佈置學生收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預設過程:
第1課時
一、課前交流:“贈名言”
師:世界上有許多偉人,他們將自己畢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簡短的言語中,以此來傳承偉大的精神,激勵世人的鬥志。可以說,這些言語是集“萬千精華於一身”,不停地喚醒著許多沉睡的心靈。孩子們,那麼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讓你感懷至深,讓你備受鼓舞,讓你銘記於心!誰願意現場來交流?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課前交流做引渡,教師也贈送學生一則名人名言:
課件出示:“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1)指名朗讀後交流自己從這句名言可以觸控到作者大致是個怎樣的人?
預設: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於探索、善於實踐……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伽俐略。(多媒體出示伽利略畫像和名字)
(3)引導學生交流從課外收集到的關於伽利略的成就資料。(要求語言簡練)
(4)課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輝煌成就(簡表)
師:伽利略能夠獲得那麼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恪守這樣的信念——(齊讀名言)
2、緊扣“經典”,走進文字。
師:孩子們,要真正讀懂伽利略,光憑這則名言是遠遠不夠的,伽利略能這樣說,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的呢?我們可以藉助於各種文學作品,在充滿情味的語言文字中去逐漸豐滿伽俐略偉大的形象。這堂課,不如就讓我們先走進伽利略年輕時一次舉世聞名的經典實驗,去真正認識一下這個科學家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在義大利比薩斜塔一舉成功的——
教師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學生齊讀,正音“著”(zháo))
教師質疑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那麼,伽利略透過這個實驗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麼?這個實驗是怎樣產生而進行的?帶著種種的疑問,趕快讓我們走進這個故事吧!
二、整體感知,初識“伽俐略”。
1、教師引導學生自由初讀課文,力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覺得有確定不了正確讀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證。(教師巡迴指導,特別留意學生的多音字朗讀情況。)
2、用“劇本串聯”的方式抽查朗讀,隨機正音。
(1)師:剛才同學們都很專注地讀了這個故事,現在我們不妨請3個孩子來為我們講述這個故事吧!如果把這個故事看成是一個劇本,是不是可以分成這樣的三幕,請看——
第一幕:“辯論家”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伽利略
第三幕:“實踐家”伽利略
就請講故事的孩子自主決定怎樣分配自然段,其餘的孩子認真聆聽,將他們讀錯的語句用記號標在書上,等他們讀完了,再來幫他們糾正。
(2)3個學生讀課文,其餘學生聆聽辨析。讀後互動評議交流,互相學習。(特別融入多音字辨析:膽大妄為更改的確著地當作)
小結:剛才同學們也像伽利略一樣,不斷地在追求真理哦!你們都有一雙善於辨析的耳朵,那麼你們的眼睛善於辨析嗎?
(3)形近字辨析:辯辨辮(鼓勵學生髮現並結合生活經驗來辨別、書寫。)
3、教師引導學生在正音的基礎上再次快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師:目前,同學們已經讀了好幾遍故事了,那麼你們能不能從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具體是什麼?“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又具體指什麼?請用橫線劃下來。
三、對比品讀,賞析“伽利略”。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尋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和“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各指什麼?(教師巡迴)
2、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交流並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學的真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
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的所謂真理”:亞里士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亞里士多德的簡單介紹:最博學的人、古代聖人等)
(1)指名學生釋疑,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對比朗讀後概括:(填空)
兩個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伽利略則認為:“()。”
(2)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渡:在17世紀的義大利,當時並沒有人相信伽俐略說的話,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讀讀課文第二段,課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
課件出示: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嗎?”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理解什麼是“信奉”?
該怎麼讀才能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們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而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卻敢提出與他截然不同的觀點,展開想象,你預感到伽利略當時會面臨怎樣的困難?
3、伽利略會懼怕這些困難嗎?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去一步步證實自己的真理的?下節課我們將與伽利略相聚在比薩斜塔,一起見證這段了不起的歷史!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本課生字詞語,能夠正確聽寫。
2、瞭解伽利略“質疑——試驗——公開試驗”追求真理的整個過程,透過情感朗讀,初步學習透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同時進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瞭解伽利略“質疑——試驗——公開試驗”追求真理的整個過程,透過情感朗讀,學習透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一、複習鞏固,引渡新課。
1、教師複述第1課時重點學習的內容,邊複述邊組織學生聽寫詞語:(指名兩個學生上黑板合作聽寫,形成下面的板書。其餘學生聽寫在本子上。)
亞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膽大妄為固執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伽利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暢談感受,教師隨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們如此的責備與漫罵中,在當時那麼多的人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著這樣的信念:讀)
課件出示名言:
“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
科學就會變成一個軟骨病人。
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麼,伽利略到底膽大妄為地想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請學生默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用波浪線劃下來。
二、品讀經典,感受心靈。
1、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劃句,教師巡迴瞭解學生自主的閱讀理解情況。
2、師生合作交流,梳理歸納伽利略到底膽大妄為地想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
(指名學生讀句,教師隨即引導學生根據同伴所讀的句子概括板書。)
亞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質疑膽大妄為固執
試驗
公開試驗
3、品讀經典,扣問心靈。
(1)質疑中感悟心靈
A、(出示亞里土多德的話:權威)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我覺得不錯啊,很好理解啊!有什麼問題嗎?
B、學生彙報:課件出示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文,(請一學生先讀)可以算一算,畫一畫,他得出了哪兩種結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組交流一下——指名說,(說得這麼好,請你也讀讀這一段話,讓我們回味一下怎麼樣?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麼”“……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才提出這樣的問題。
D、你知道你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懷疑,可能會有怎麼樣的危險嗎?
(2)試驗中感悟心靈
A、既然他什麼都不怕,那怎麼解決這個疑問?(試驗)
哪位同學讀讀伽利略做試驗的句子?
課件出示: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你體會到了什麼?
做一次試驗不是就夠了嗎,幹嗎反覆做許多次?
你估計做了幾次?
B、想象:
當伽利略第一次實驗發現兩球同時落地,他也許會想:是我(),還是()?
當他第()次實驗發現兩球同時落地,他想:也許是我(),也許是()?
當他第()次實驗發現兩球同時落地,他想:肯定是我()!肯定是()!
是啊,他考慮的那樣周密,又是那樣的細緻,從這裡,你又覺得伽利略是一個(認真求實的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家。
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1)公開試驗中感悟心靈
25歲的年輕教授向學生宣佈實驗結果後,僅僅完成了他試驗的第一步,因為他還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其目的何在?
A、引導學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時候的心理活動、動作、神態、語言,還會經歷怎樣的重重困難?擴寫“公開試驗”。
B、集體交流,在賞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邊積累描寫人物的方法,邊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當所有的人看見兩個鐵球真的同時落地時,他們有什麼樣的反應?(結合課文語句並展開想象表演)
D、拓展資料:《伽利略的女兒》中所描述的實驗後伽利略的遭遇。
三、總結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最後的句子:儘管伽利略的公開試驗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痴迷信奉於亞里士多德的人們,但是他終歸還是讓人們明白了:
出示課件: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原來亞里士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為第2句?為什麼?
(“像…這樣…”不能刪:因為不僅僅是亞里士多德,還有其他偉人,所有人,如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老師、父母,儘管知識比我們豐富,懂得多,說的話有時也不一定全對)。
2、朗讀練習
3、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4、讓我們永遠記住伽利略,記住伽利略帶給我們的啟示,正如剛走進這個經典的故事之前我們讀到的——讀
課件出示:“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講的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年輕時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勇敢挑戰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並經過反覆求證和公開試驗,用事實捍衛了真理。課文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學生尊重權威但不能盲從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教材。從文章表達上看,主要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透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透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這些都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資源。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透過具體事例和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初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激趣,匯入新課
1、簡介伽利略、亞里士多德。(強調偉大、著名)
2、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的話:“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質疑:誰是誰非?誰對誰錯?
3、出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提出讀書要求:正確,流利。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自學生字詞。
三、初讀感知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的句子,反覆讀一讀,並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穫。
3、引導學生填空,並說明理由。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講義大利偉大科學家( )在青年時代敢於質疑權威,大膽進行( ),以( )的態度對待科學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科學家。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絡。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絡得十分緊密。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聽寫生字詞,瞭解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二、研讀課文
敢於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產生疑問。那麼,亞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樣一個人呢?
1、讀第2自然段,體會一下人們對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詞語表現了這種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人類的真理”)
“信奉”,怎麼理解?“真理”是一種什麼道理?“真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於人類的,這又說明了什麼?(“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實的、普遍的,人人應該遵從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於人類的。可見亞里士多德的話,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麼重要。)
這一段最後一句話用反問句,讀一讀這句話,說一說為什麼用反問的語氣?改用加句號的陳述句效果有什麼不同?(改用一般陳述句就使“不能違背的真理”效果差了,達不到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容許更改”的“權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疑問,說明伽利略的一種什麼精神,或者說什麼態度?(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態度。)
2、讀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疑問,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大鐵球落地速度快,小鐵球落地速度慢。大鐵球落地需要5秒鐘的話,那麼,小鐵球落地就得幾秒鐘?(50秒鐘)
3、這一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是指什麼事實?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哪兩個?(疑問中的
“一個事實”指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兩個“應當”:一個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一個是: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4、把兩個不同的結論展示出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兩個結論的內容說給鄰近的同學聽。
5、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僅提出疑問,而且推想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後,用什麼辦法來驗證自己對或者不對呢?(用試驗的辦法去檢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或者不對。)
從這一點看,伽利略表現了一種什麼態度?(認真求實的態度。)
三、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一、默讀第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以下幾個問題:
1、伽利略敢於提出懷疑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他的話可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因此,試驗的態度怎麼樣?結果怎麼樣?第4自然段中有五個詞,突出了試驗的態度,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的結果。把它們找出來,標上橫線。
2、為什麼還要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3、公開試驗時,人們又怎樣議論的?
(伽利略帶著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可見,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反覆”“許多”“都”“的確”“總是”五個詞突出了試驗態度的嚴肅、認真,也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結果和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一樣。
伽利略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的試驗,目的是公佈自己試驗的結果,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時,人們認為伽利略竟敢跟“人類的真理”挑戰,是膽大妄為,是固執,會丟盡臉的。)
二、朗讀最後一段,再看看插圖,想一想,議一議:
1、公開試驗成功了。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樣。”)
2、現在把回答的一句話,跟老師提問的一句話,顛倒順序,它們中間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變沒變,為什麼?
(顛倒順序: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所以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意思一點沒變,因為把先說結果的句子跟後說原因的句子,顛倒了順序。這種先說原因後說結果的句子,一般中間要加上“所以”一詞。)
3、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這句話裡的“原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起初”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表示發現了不知道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是前者,還是後者?(是後者)
這句話最後指出“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不是全都對的”換個意思不變的另一種說法,是什麼?(“也會有錯的”)
4、這句話還有什麼進一層的意思,聯絡生活實際,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權威、專家學識淵博,懂得東西比一般人要多,這是事實,應該尊重,應該學習他們。但是權威、專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誤。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行動,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他不盲目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
三、昇華感情,體會寫法
1、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透過怎樣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2、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