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關於《為學》的教學設計

《為學》的教學設計

關於《為學》的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流利地背誦課文,明確“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為、語、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認識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於“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設想

  《為學》一文能得到廣泛的傳誦,是因為這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瞭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論證過程中,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教給讀者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難而進的精神。這些認識,只有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因此,教學的起始要緊緊抓住學生自我誦讀、自我領悟這些環節。疏通文意應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話的整體意思,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對原文的直接理解上,從而改變“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的讀死古文的方式。

  基於對《為學》和古文教學的這些認識,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教學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導學生流利地背誦課文,做到背準字音、背對停頓、背出語氣。在讀、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和作用,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視學生程度,在較好的班級還可以討論文章裡所涉及的幾種關係:天下事和為學、為學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難而進相互間的關係。同時,還可以印發苟子《勸學》的片段進行比較閱讀。教學方法以導讀為主兼用討論法、自我發現法。兩課時完成。按:就體裁而言,本文是議論文,但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立志學習的道理,不宜從體裁特點進行分析。教學內容和步驟A(適於一般水平)

  一、匯入新課。

  運用激趣法引入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調動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麼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研習課文。

  1.學生出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缽為語劃分句內停頓示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吾│一瓶一缽│足矣”“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結合書下注釋,學生自我領悟為主。教師答疑、體溫並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實詞:為wéi做、求昏hūn愚笨之往怠dài鬆懈語yù告訴、對說0虛詞:無以:沒有什麼是故:因此之:做助詞用,無義

  3.學生歸納各段的意思:明確:第一段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第二段用學和不學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人之為學”關鍵在學的道理。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堅忍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第四段總結故事;立志為學,勇於實踐。

  4.引導學生探究各自然段和為學的關係,提問、討論的方法。(視學生程度,好的班級細講,差點的班級粗講)

  (1)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麼?明確:開頭從“天下事”寫起,它包含著“人之為學”;“人之為學”只是“天下事”之一。這樣自然的由泛論天下事的難易引入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同時用兩個設問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並論,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均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鮮明對比,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係,使闡發的道理倍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為學有什麼關係?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後,沒有急於旁徵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為學”的重要。可見這一段仍然是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為什麼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無難易結論之後,可不可以顛倒過來?作者為什麼選取與“為學”似乎沒有直接關係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證,選取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麼?先指導學生當堂複述、背誦蜀鄙二僧的故事。明確:先講故事,然後從中推出結論,這種緣事論證法也有說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結論、觀點,所以不能顛倒過來。介紹文學常識: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寫的,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這個題目告訴我們,此文是彭老先生對晚輩的指導、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有啟發性,明示則不然;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有以告誡。這彭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係的例子,想用“貧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讓後輩去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真可謂循循善誘。同時,讓我們再次明白了開頭為什麼從天下事起筆,這為文中選取事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見文章結構的縝密。

  (4)指導學生討論“蜀鄙二僧”故事的含義和作用?“蜀鄙二僧”的故事,“鄙”點出了二僧住於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貧富和尚同時面對這樣的客觀難題,然而他們所恃的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和尚問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則反問“子何恃而往?”表示極大的懷疑。當貧和尚說“吾一瓶一缽足矣”,一個“足”字表現出貧和尚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於大膽實踐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諷他人中,充分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不具有為著志向的實現而大膽實踐的勇氣。而貧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就實現了朝南海的願望。讓學生從這個對比中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憑恆心、靠毅力最終獲得成功。這個故事啟示學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在於“立志”,更在於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思想:知難而進,勇於實踐。還要讓學生了解這樣設喻的客觀效應:“人之為學”遇到困難時應有的根本原則和態度。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5)你從最後的反問和小結中獲得了什麼感受?明確: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點明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應有知難而進、勇於實踐的精神。

  5.課文內容的挖掘和擴充套件: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過有什麼感受?明確:天下的事當然有難易之分,本文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的,意在鼓勵人們不畏困難,立志求學,知難而進,實幹下去終會有成。學生的感受發散展開,不作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絡就可以。

  三、留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練習。

  複習指南

  一、字句解釋

  1、天下事有難易乎?

  句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2、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關鍵詞:為:做

  句譯:做了,那麼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做,那麼容易也變得困難。

  3、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關鍵詞:為:做

  句譯:人們做學問有困難與容易的之分嗎?

  4、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句譯:去學,那麼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學,那麼容易也變得困難。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關鍵詞: 鄙:邊遠的地方 其:其中的

  句譯:四川邊遠的地方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另一個富有。

  6、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關鍵詞: 於:對,向 之:到,往

  句譯: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要去南海,怎麼樣?”

  7、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關鍵詞: 子:對對方的尊稱,您 恃:憑藉,倚仗

  句譯:富和尚說:“你憑藉什麼去?”

  8、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關鍵詞: 足:足夠

  句譯: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碗就足夠了。”

  9、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關鍵詞: 猶:尚且,還

  句譯:富和尚說:“我多年來想要僱船順流而下,還沒能夠去成呢,你憑藉什麼去!”

  10、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關鍵詞: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還:返回,歸來 以:把,拿

  句譯: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返回,把(這到過南海)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慚愧之色。

  1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

  關鍵詞: 去:距離

  句譯:四川的西部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的路。

  12、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關鍵詞: 而:然而,可是

  句譯:富和尚不能到而窮和尚到了。

  13、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關鍵詞: 顧:還,反而 之:前一個沒解釋;後一個“的”

  句譯: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遠的地方的和尚嗎?

  二、內容理解

  1、《為學》 本文選自《白鶴堂集》,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立下了目標,努力去實現,才會獲得成功。主觀努力是成敗的關鍵。人貴立志,事在人為。人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人之為學,貴在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天資的高低,關鍵在於主觀努力。

  3、文中“吾一瓶一缽足矣”的兩個“一”字表現貧者對物質要求極低,一個“足”字型現了他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表現了貧者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於大膽實踐的精神。

  文中以四川兩個和尚去南海的故事為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人貴立志,事在人為的道理,勉勵人們立志求學,努力上進。

  第一段:寫出了無論做事還是求學,難易可以相互之間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的深刻道理。突出“立志而為”的重要。

  第三段:總結全文:為學貴在立志,事在人為。

  4、本文以淺顯的故事類比闡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