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三)優質教案

歸園田居其三優質教案

歸園田居(其三)優質教案

  歸園田居(其三)富於形象性,篇有佳句。下面是其優質教案,以供參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⑵ 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⑶ 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⑵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透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透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閱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期中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透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 羈鳥 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裡)

  嚮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 戀舊林 思故淵 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麼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田 草屋

  簡樸幽雅

  榆柳 桃李

  見

  遠人村

  安詳悠閒

  墟里煙 (動靜結合)

  (以動襯靜)

  狗吠 深巷

  寧靜和平  聞

  雞鳴 桑樹

  無塵雜

  閒適自在  感

  有餘閒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汙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七、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