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分類》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
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後,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透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裡的物品分類擺放,便於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於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透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資訊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啟用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慾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透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透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麼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資訊,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最佳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絡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後透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透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透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
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裡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願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麼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麼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說說房間裡有些什麼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3.師: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麼收拾呢?(同桌說一說)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怎麼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麼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彙報,並說一說為什麼都願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裡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麼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說說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說說分別是些什麼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麼?(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裡這麼熱鬧,可把一群小夥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並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麼?(生說)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裡呢?(回到大自然!)那麼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臺貼動物)
(5)誰能說說你是怎麼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裡。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說:謝謝你送我回家,我願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說什麼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開啟,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彙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裡。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透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遊,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後,放棄了遊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小學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後,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於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後,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儘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麼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後,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隻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麼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麼,學生應該掌握什麼呢?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裡做些什麼?”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瞭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幹!”“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訊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說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櫃、玩具櫃、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籤,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說你們是怎麼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臺,避免迂迴。
第三、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說。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裡要讓學生弄清楚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例項?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後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透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後,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麼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後,應該分批上去貼,並說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裡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裡。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麼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於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說出他們所瞭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麼,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