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所執教的《植樹問題》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本節課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種情況都種的植樹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我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著力想解決好以下問題:

  如何讓學生經歷一個“將複雜問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問題來研究,再運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複雜的問題”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係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學生直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創設了問題情境使學生了解了間距在生活中的應用;在突破本課難點部分我透過一棵一棵的種樹的課件演示使學生產生了對植樹問題中這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是否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棵一棵的種太麻煩了….”學生產生了這樣的思想,確定了“轉化的需要”,接下來,實施策略的產生與方法可行性驗證;學生給出了例題不同的答案,此處留空白,讓學生透過學具的擺、數、畫等方法探究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存在:棵數=間隔數+1,反過來驗證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透過不斷的觀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數學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植樹問題屢教不會?”我進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奧數課上系統講解了植樹問題,在我們的數學課本中沒有作為一個知識點出現,只是出現在練習題目中,所以我們沒有在課堂上拿出時間進行系統的講解。

  其次,無法將腦海中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植樹問題聯絡起來。雖然記住了“五根手指四個空”但是卻無法與實際的安裝路燈、插彩旗以及種樹等問題聯絡起來。他們不知道手指的間隔與種樹、安燈和插彩旗有什麼關係。

  再次,當我們在講解植樹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是這樣講解的:“同學們,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樹,咱們現在求間隔?”學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後我們問這樣結束了嗎?學生說:“沒有,還要加1”。只是在一問一答的模式中教學,從來沒有讓學生自己透過畫一畫的方式來種小樹。如果在講解的時候。結合手指,然後讓學生結合實際來畫一畫,數一數到底間隔數和數學的棵樹之間的關係,自己動手發現的規律遠遠比我們告訴的記得牢的多。

  有了這次植樹問題的教訓,以後再遇到像“植樹問題”這樣的典型問題時,我一定會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然學生透過充分的動手體驗去獲得知識,這樣遠比老師告訴他的效果好!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的,我的這節課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放棄前進的腳步,我們會繼續不斷的探索下去。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2

  《合理安排時間》是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難度較大,本節課主要是透過沏茶和烙餅兩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並尋找最優方案。讓學生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自認為有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索。

  本學期,我針對我班的實際情況,對我班的數學教學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償試,那就是無論上什麼內容的課,我都會讓學生自學,然後對於我們所學的內容出一個題目。本次授課也是如此。本節課,我針對本課的重難點設計了合理的課前小研究。讓學生提前探究,這樣各層次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都會有自己的發現,儘管有些是粗淺的,甚至是錯誤的,但人是在錯誤中成長的,所以這無關緊要。因為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自然有了表達的慾望,所以討論時非常熱烈。人人有話可說,個個爭著要說,在相互交流中,孩子們有了思維碰撞,在碰撞中有了新的發現,從不會走向了會,從模糊走向了清晰,讓討論更具有實效性,在本節課可看出,例1沏茶的方案孩子們透過自學和組內交流,基本已掌握。而例2烙餅,孩子們在彙報時並沒有找到最優方案,而是在全班交流時透過其它同學的補充,才得出最優方案,讓大家豁然開朗。這正好突顯了全班交流的魅力,也是生本課堂中精彩的生成。真正達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

  2、當好學生的引路者,因勢利導,適時點拔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本節課中,老師的合適引領能突出重點,提升思維。例如:學生彙報完沏茶方案後,我追問,為什麼烙3張餅可節省時間?順勢匯出能同時做的事情同時做。另外,在探討烙餅方案時,我課件演示,加強對比,並追問為什麼方案2更節省時間,引出:要最大限度的使用鍋。讓學生從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維得到了昇華。總之,本節課我認為已較好的落實了各專案標,學生的表現也挺棒,敢說會說,經歷了知識形成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和方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落實了先學後教,不教而教的生本理念,強化了教與學的實效性,確保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當然,本課也有一些遺憾的地方,例如:個別學生答問不夠大膽自信。個別題目老師對學生的估計過高,本人在以後的教學中將更加努力的學習,以新課標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教學領域不斷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最大效益享受教學改革帶來的好處。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位置,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入手,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多次動手操作和思考,體會多種安排後最佳化的好處。每個活動都是把學生做為解決問題的主人在設計,我就只當自己是學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決問題,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然而,在好幾次的教學中,我都有一種失敗感,學生每節課出現的問題都不一樣,每節課都沒有一種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的**,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

  在反思和調整的過程中,我覺得在把握這一價值取向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好地處理好如下兩個關係:

  1、活動與教學的關係。

  這節課透過 小鬼當家的 3個活動:烙餅、燒水沏茶招待客人、豐盛的午餐待客,不斷地提高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透過統籌安排的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透過這節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標下的數學課,活動味與數學味是緊密相關聯的。活動不是作秀,不是走過場,更多成分是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學習的,是在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建構知識模型的。

  2、師主與生主的關係。

  這其實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師生兩條思維主線的碰撞與融合的問題。在《合理安排》中,我的教學觀是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以學生的問題和認識過程出發,發現、探究、建構知識。可是在操作交流中,我發現我找不到了自我,沒有當教師的感覺,也就是聽課教師感受的,我被學生牽走了。課後我好好反思,發現對於一個問題,由於學生的關注點與教材(或教師)的預設存在差異,教學中就可能出現兩類問題:一類是教材(教師)預設的問題,一類是學生關注的問題。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就是教師預設的問題和學生關注的問題的一個融合過程。比如在解決如何讓客人儘快喝上茶?這一問題時,學生只會對如何快也就是節約時間上最感興趣,而對運籌問題要注意的處事的邏輯及習慣缺乏考慮,這樣在教學中出現了兩類問題的不一致。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4

  《合理安排時間》是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裡面的知識,是透過簡單最佳化問題,向學生滲透最佳化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我是這麼設計的:

  一、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之禮,也是小學生比較熟悉的。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請客人吃烙餅的活動場景,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情境中。當畫面呈現出媽媽讓小明給李阿姨燒壺水沏杯茶的資訊後,不馬上提出怎樣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的問題,而是讓學生想一想,平時沏茶需要做哪些事,可以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處於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老師要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我以一個個的具體事例,組織一系列的觀察、思考、操作和交流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體會最佳化思想。

  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藉助學生交流的成果,直觀再現烙三張餅最佳方法的過程,讓全體學生清楚的看到,鍋裡每次都烙兩張餅,印證了學生的發現,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烙三張餅最佳方法的理解。再如:在學生一次解決四張餅、五張餅、六張餅的最短用時後,請學生討論解決烙七張、八張、九張、十張餅分別最快需要幾分鐘的問題。這些活動,讓所有的學生了解了小夥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新,這些活動,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

  上述教學活動既使學生探索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向上學習態度的體驗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儘量改善。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5

  數學廣角是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透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猜的方法。讓學生對數學推理有初步的認識。

  簡單的猜一猜遊戲,根據兩條資訊猜一猜。我雙手拿著不同的物體,給學生一個提示條件:“我的X手拿著不是XX。”讓學生推理猜測。學生很快就能判斷出我的雙手分別拿著什麼物體,並說清楚推理的方法。於是我臨時調整了教學活動,想嘗試看學生是否有能力根據我給的語言提示模仿做一做這個簡單的猜一猜遊戲。實踐中,我發現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動是失敗的。他們直接將自己一邊手中的物體答案告訴給了同伴,不會使用相反的.資訊來給出提示條件。課後反思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我突然拔高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學活動沒能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我能在讓學生做模仿活動前,多幾次示範,並讓個別生單獨模仿,那麼學生對給出一個與實際相反的提示條件讓同伴猜來設計“模仿遊戲”效果會達到我的預期效果。

  角色扮演,根據三條資訊猜一猜。我將課本101頁第3題的練習變換了提示條件的內容,並讓三個學生分別扮演當中的人物給出資訊讓學生們猜一猜“他們分別拿了什麼?”。學生先透過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與同伴交流,最後全班進行交流反饋。反饋中學生均能從每一個提示條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隱藏的資訊。

  這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及表達成為教學中的難點。我嘗試用表格來幫助學生進行推理的方法。孩子們在直觀、清晰的表格中,有條理的表述了自己的推理過程。同時,也為學生今後學習複雜一些的推理題做好了解決的方法的鋪墊。接著我,再讓孩子們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推理方法完成課本101頁第3題及相應的練習題。學生在寬鬆、愉快的遊戲氛圍中體驗簡單邏輯推理的過程,使他們感受邏輯推理的魅力,培養了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6

  作者實行“提出設想《驗證設想》得出結論”的這種從開始匯入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來明確指導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本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觀點並提出幾個改進建議。

  從開始的匯入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提出設想《驗證設想》得出結論”來明確指導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能有條理的進行研究。數學廣角的教學本身就是讓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這點在我的課上應該是體現了。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選擇最最佳化方安。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最佳化思想。

  2、烙餅的教學過程體現了從實踐操作到探索結果,從直觀的實驗到抽象的思維,再到深入探索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3、立足於教材,但又發展了教材。

  需要改進的方面:

  1、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交流時,要讓學生更清楚的知道發言同學的觀點產生的原因。

  2、發現規律的過程還可以花更長的時間,讓學生再多烙餅,更清楚的明白單數的餅和雙數的餅的不同烙法。

  3、教師的語言還可以簡練些。

四年級《數學廣角》教學反思7

  這一節課透過簡單的最佳化問題,向學生滲透最佳化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統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沏茶問題”是常見的待客之禮,也是小學生比較熟悉的。因此,教師靈活地調整了教材的設計順序,精心地設計了先請客人喝茶,再請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濃郁的生活氣氛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情境之中,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處於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整節課以一個個具體的事例,組織一系列的觀察、思考、操作、交流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體會最佳化思想。從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沏茶問題到探索烙餅的最佳方法,再到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究、操作、試驗、交流、比較,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運用緊抓主要矛盾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整節課,既是學生探索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嚴謹求實、積極向上學習態度的體驗的過程,有益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