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找次品》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1

  這兩天教學了“找次品”一課,它是五下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最佳化,並且延伸到9、10、11個零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從3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讓學生充分感知把待測物品的個數分成能平均分成3份可以更簡便。

  在練習5瓶鈣片時,有部分學生仍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雖然適用於這道題,但換成例2的8個零件時,明顯發現方法不夠簡便。所以,在從8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時,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別用了多少次?並透過列表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分析中漸漸發現找次品的快捷方法,並在我的引導下發現規律,同時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對尋找次品次數的影響,在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的話,他們之間只能相差1,這樣才能使所需次數最少。

  在整節課中,我透過幻燈片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但發現學生學起來還是會有困難,特別是語言表述上。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藉助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在小組中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顯效果好多了。最後,我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瞭解課本中的補充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發現所測物品數目與至少需要次數之間的關係。

  對於此類找最佳策略的題目,必須要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自我操作中感受其規律,並能進行應用,而只通過直觀演示還是不夠的。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2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透過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基本的解決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測物品數量為9個,在實驗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便於學生與例1的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解決該問題的一般思路。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在授此課時,透過身邊生活例項,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設計這一環節,聯絡生活實際,可以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能使學生肯動腦、想參與、樂學習。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同學們先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學生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瓶、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本課我讓同學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最佳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最佳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27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呼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透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3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透過“找次品”滲透最佳化思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最佳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觀察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透過辯析、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最佳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提升數學素養。上完這節內容,我自認為這節課上得還算成功。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一、利用資訊資源,激發探究慾望。

  新課的引入,選用美國“挑戰者”號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影片,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慾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

  二、開放學習空間,提供探究平臺。

  整節課教師只是提供素材,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驗證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種獨特的想法,在觀察—>實踐—>對比—>討論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如:學生從中發現,把待檢的產品分成3份,儘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數量只能相差1,保證找到的次數是最少的,這個結論得出的不是教師給的,而學生從眾多的方案中,經過比較,自悟出來的,這樣不僅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時情感態度與經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三、充分尊重學生,體現個性化學習。

  教師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在觀看影片、尋找方法、感悟策略、提煉規律的全過程中,老師講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識關鍵處引導、點撥、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發展。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4

  關於上節課《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找次品》是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最佳化時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單元主要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觀察、實驗來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透過推理的方法運用最佳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那麼,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呢?教師在本節課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找次品的具體例項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資訊。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貫穿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5

  在上這課之前,我已有所耳聞——《找次品》這一內容比較難上,教學完之後確有實感。我在試教時(五1班),學生們的表現比較活躍,且能跟著老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可是這堂課卻恰恰相反,可能與五2班學生的學風有一定的關係。經過反覆琢磨,反覆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

  (1)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動少之又少。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索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時,學生們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種策略後,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也無瑕去顧忌。因此,在這樣的心境下學習,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學還未鋪墊好,邏輯思維就無法跟上。

  學生的思維還需要表象的支援,在本堂課表現為實踐操作。當學生們還未真正理解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的方案時,急匆匆進入下一環節——9個物品中找到一個次品,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大了些。應該先讓學生總結出5個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總結、提煉之後,昇華到邏輯思維的層面,之後再探究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會使課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們學起來也會變得輕鬆些。

  (3)課堂氣氛調動不夠。

  整堂課上完之後,總感覺很壓抑,無論是老師的表現還是學生的表現,這是為什麼?分析之後,我認為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持到學生的“現狀”,一個知識點教學之後,學生的學情是否已經改變?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識?這些,都無從考證。只憑老師單方面的意願進行教學,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這次教學展示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症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6

  這節課,我連試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節的教學任務都沒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針對各位老師對我的評課意見和自己的想法,對這節《找次品》進行如下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透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最佳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課前談話環節,我用分過的一瓶七彩糖和沒分過的七彩糖進行對比,從而引出“次品”這一概念,讓學生從這兩瓶中找出次品,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稱。這一環節,我感覺上還好。

  但是在學生示範了從3個物品中,只要稱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這個環節後,我不應該重複學生的示範過程,而是應該呼應此環節的開始部分,讓學生思考從2個物品中只要稱一次就可以找出1個次品,為什麼從3個物品中也只要稱一次?這個道理不應該由我來說,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來的從4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環節,此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教學過程。我採用學生邊說找次品的過程,我隨機板書。由於多媒體的黑板離學生比較遠,而這節課要板書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寫的字相對很小,這些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生對我在黑板上寫的數學方式,並不是十分理解,雖然對著黑板又引導學生把找次品的過程又說了一次,但亡羊補牢的效果已經不明顯了。在學生說方法時,我不應該隨機板書,而應該跟學生點明,由於隨著物品數目的增多,找次品的過程就更加地繁瑣,所以要採用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從而引出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的過程,邊回想剛才學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師邊隨機板書,也邊介紹怎麼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現。

  由於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過程這一環節落實地很不到位,導致下面的環節的癱瘓,所以學生從8或9個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組內探索花的時間很多,集體反饋時花的時間也很多,但學生都只是還停留在口頭表達層次上,並不能用數學的方式很好地表達出來。

  一堂課要想上得成功,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必須落實到位。這三次的上課,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是整節課的引領人物,教學節奏的把握尤其重要,這是我今後教學應該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學的節奏該怎樣把握呢?以後要多聽聽高段老師的課,多學習他們教學時節奏地把握,哪裡該講,哪裡不該講。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7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強調數學思維的一般過程,著力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課中先安排了從3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總結,我覺得從3箇中找次品是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方面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對於後面的知識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後安排5個待測物品,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安排9個待測物品,並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最佳化的思維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對學具的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動完成後,要求學生彙報結果,並在黑板上呈現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同一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後面尋求最優的解決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礎。

  在組織引導後,重點放在猜測、歸納、推理的過程,由此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教學時,引導學生從眾多繁雜的方法中,簡化解題的過程,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課中先讓學生觀察各種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髮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礎上,就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是否也成立呢?從而可引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改進。比如,這裡我把教學內容分為3的倍數和不是3的倍數來教學,這裡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數和不是3的倍數,在這裡其實都是按照分稱3份來教學的,不能平均分的待測物品那就儘量把它分得平均。其實整個思想應該是統一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對教材的領會還不夠透徹,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領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參透了教材那麼就能引入更清晰、明瞭的方法去教授這節課,課堂內容也會變得更加充實,整個知識重點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的教學反思8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裡,我輪迴著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後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裡似乎是有那麼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後才直到有那麼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裡,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著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裡找次品的環節中,由於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餘的舉動與語言給糊塗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裡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後來說說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說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遊戲什麼的,也就這麼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著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複不精煉不規範。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後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裡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複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麼,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於許老師說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麼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著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並不洩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後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著我去學習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