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雨霖鈴》教學反思

《雨霖鈴》教學反思

《雨霖鈴》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霖鈴》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鈴》教學反思1

  昨天聽了一節雨霖鈴,反思如下。

  《雨霖鈴》一課到底應該教些什麼呢?教師的學習目標設計的是:1、瞭解柳永的創作風格2、體會該詞的畫面感3、學習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4體悟情感,當堂背誦。

  個人認為,這幾個學習目標多有可商榷的地方。首先,關於創作風格的問題。僅僅透過《雨霖鈴》一詞來了解劉永詞的創作風格,似乎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固然《雨霖鈴》是柳永的名作甚至是代表作,但是,僅僅透過這一首詞來了解他作詞的創作風格似乎不可能窺一斑而見全豹。風格這種東西,如果不是經過對多首作品的賞鑑分析和歸類,要想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體會畫面感這一學習目標似乎沒有必要。詞有個別稱叫做“詩餘”,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詞作也能夠表現畫面感,並且很美的畫面感。但是這種體會畫面感的目標放在整體感知或者賞鑑上片上更合適,單列學習目標似乎太單薄了。當然也可能,將這個環節設計的非常出彩,比如,穿插進去聯想和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再現原詩獲得美感也是可行的。但能否出彩還很難說。

  再次,情景交融這一概念是屬於抒情方式還是屬於運用寓情於景這一抒情方式之後大道的藝術效果,迄今為止並無定論。對於這些不能讓大多數人認可的界定比較模糊的概念還是以迴避為妙。否則處理起來,容易傳遞給學生錯誤的知識資訊。

  最後,關於當堂成誦的問題。這一目標很小,如果透過學生多次朗讀品味,不難實現,假如放在初中教學中還可以,在高中課堂還將之作為學習目標似乎有點簡單了。

  那麼,《雨霖鈴》一課,應該設計哪些學習目標呢?個人認為,詞的教學在高一必修一上略有涉及,但是古典詩詞還是第一次出現高中生面向前,所以指導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讀出情感,讀出美來就是成功。單從指導誦讀這一角度來說,這節課做的還是不夠的,教師範讀後,學生齊讀,然後就沒有了,缺乏教師指導誦讀的環節,比如節拍重音停頓等等,沒有涉及,另外學生本身讀的也不多。其次,這首詞,美在分別場景的難捨難分,美在虛寫別後情景。因此個人感覺,這兩點應該是著力點,多下功夫。

  關於柳永的背景介紹,必不可少,但是如果過多過長實屬多餘。導語設計有疑問,那種一上來就揭帽子的做法容易讓學生一眼看穿課堂內容,不容易引起學生好奇心,也不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整體感知方面,不能透過“找出詞中所表達的情感”這一簡單問題忽忽而過,解決這個問題和整體感知是兩碼事,可以預見的是,即便學生不讀上片,也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話,整體感知就是空談了。

《雨霖鈴》教學反思2

  這學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中,第二單元共有八首詞的學習內容。古詩詞是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強調回歸體驗、迴歸心靈。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句子,甚至每一個詞彙,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這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詩詞賞析是學生,尤其是我們的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堂主要分成三大塊:首先是知人論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紹;其次,是作品的品讀和理解,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和對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創設和語言的體悟;最後,是選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環節,引導學生填詞歌唱,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這樣一種富有趣味的嘗試。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朗讀環節: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在介紹完作者之後,就以學生自由朗讀、個人朗讀、教師示範、集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這也讓學生感受到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給學生提供了詩歌朗讀的指導。

  二、詩詞鑑賞環節。我在課堂一開始就呈現了一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歌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複習,又為本課的已經創設作鋪墊。在語言賞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詩歌來使豐富這堂課濃濃的詩歌意境之中。我感覺這種無形中的滲透遠比直白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會學生掌握鑑賞詩詞的方法時,我比較注重傳統的教法和學法。主要讓學生從“抓意象、領會意境,到把握感情”這一思路來進行學習。如《雨霖鈴》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先找意象,如“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等,品味意象所構造的意境“悽切悲涼”的特點,再找找詞中直接表現情感的詞句,這樣下來,學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詞的要旨,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發現了詞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如“融情於景”等。

  2、在講解詩詞的過程中,我會詳細分析詞中關鍵性的語句。可以透過對其中的重點語句的講解、賞析,拓展學生想和聯想的空間,補充詞意的空白,從而更好的把握詞中營造的藝術境界。

  3、聯絡詞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況。中國古代文人雖然有著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但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往往有著相似之處。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的分析鑑賞方法,在瞭解詞人的思想傾向的基礎上把握全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講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接觸文字,在一節課的時間裡,既要訓練誦讀,又要訓練鑑賞表達,感覺時間很緊張,不夠舒展自如。

  2.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講授的文字之中,因為只有和文字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字和課堂融為一體,才能引領學生獲得美的體驗。我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情感投入的並不夠,特別是朗讀上不夠到位,這一點,作為語文教師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導學生感悟詞人表達情感的教學中,稍顯生硬。學生擁有感情、擁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擁有發現美、表達審美體驗甚而創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必須達到的各個階段的目標。我奢望能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變成靈動的語言。

  4.學生討論不夠充分,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

  對於《雨霖鈴》的教學,有成功之處,也有最後反思的四點都是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我只能說,追尋沒有止境,吾輩尚需努力。

《雨霖鈴》教學反思3

  柳永的《雨霖鈴》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重新強調回歸體驗、迴歸心靈。尤其是詩歌更要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創設情境、符合考綱、整合知識、有效評價,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我覺得自己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將這些要求全部落實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因此,我便結合所講課文的特點,將情境創設作為落實高效課堂的主要手段。

  明確了這一方向之後,我開始精心的準備課件、反覆推敲教學語言、選擇適合的朗誦配樂,希望可以透過這些手段在課堂上營造出詞人柳永想透過《雨霖鈴》傳遞給我們的意境。但是,在進一步分析課文之後,我發現,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學生如果對詩詞本身沒有較深入的理解,那麼這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是沒有載體的。因此,我改變了方向,將問題設計作為創設情境的重點,或許能獲得相對好一些的收效。因為,恰當的提問,可以引導著學生探究文字,主動思考,從而揣摩出詩詞的味道。

  於是,我開始在教案中加入問題設計的環節。針對不同的詩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執手相看’的動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暮靄沉沉’的設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寒蟬悽切’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面對‘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景象,詩人會想到什麼?”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試講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反應十分不好,大家對我所提出的問題並沒有積極回答,思考問題的熱情程度也不高,課堂氛圍呆板壓抑。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開始反思原因,是學生對這篇課文字身不感興趣嗎?我翻看了一些學生的教材,發現他們的教材上記了大量的筆記,這證明學生們對這一課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希望對這首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課堂上沒有進入充分思考的狀態,只是簡單直接地接受了老師的想法。導致了學過以後對於詩歌的印象並不深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沒有調動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點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問題的設計上。我發現,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梯度性、區分性。很多問題的設計是雷同的,讓學生感覺回答完一個問題後,剩下的問題就無話可說了。此外,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讓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思考。

  也就是說表面上出現了學生不與老師互動的問題,而實際上,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問題設計不科學。

  針對這個問題,我將我所設計的問題做了修改。將原來的問題改成“詞的上片沒有寫‘情’卻處處含情,是如何表現的?”、“‘念去去’一句出現在婉約詞中是不是顯得不協調?”、“‘經年’二字有怎樣的味道?”、“‘虛設‘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經過這樣的改動,在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自己感覺課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學生們開始進入了思考的狀態,他們開始不再排斥我的提問,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課文中找尋問題的答案。

  但是,課堂氣氛沉悶的問題仍然存在,學生們雖然在思考,但是卻不能夠的得出較好的答案。這個問題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問題設計的太難了,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透過對老教師的諮詢,我體會出,這次的問題出在環節設計上,缺少了讓學生反覆朗讀、品讀詩詞的過程,那麼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課堂不僅需要科學的問題設計,更需要學生對於課文的品讀,以讀促解,以讀促悟。

《雨霖鈴》教學反思4

  一.匯入

  課前大家都誦讀了柳永的《雨霖鈴》,下面請大家完成一道高考題,請一名同學將答案寫在黑板上,其餘同學寫在自己的課堂作業本上

  (20xx年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2分)

  學生寫出答案: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書寫正確,“那”不能寫成“哪”)

  二.討論

  問題:為什麼詞人說“更那堪”?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人世間往往如此,為什麼柳永說他“更那堪”,有什麼非常之處呢?

  學生走進文字,尋找“更”的佐證依據

  點撥:這句話是透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發了詞人對離別的感傷之情但詩詞中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這首詞在詞的下闋開始就直接表達出情感,它是建立在上闋重點描寫的基礎上的大家要對上闋進行仔細閱讀和分析,才能體會到“更那堪”的含義

  明確:這首詞上闋是描寫了離別的場面,這是“即事抒情”的表達方式詞人把離別之事選擇在一個深秋的傍晚的一場暴雨之後,“寒”字更顯離別場面的悽清,“初”字更能突出離別的急促與無奈離別之時告別話語千萬句齊湧心頭,但一個“竟”字的轉折又道出離別之人的心情傷悲,“無語”則是一個極致,用“無聲勝有聲”可謂恰如其分

  除眼前之景外,詞人還透過想象別後情境,遙遠的行程之後,前途未卜,世事難料,“千里煙波”、“暮靄沉沉”綿長無期有了這樣“冷落的清秋節”,自然這種離別的感傷則顯不同尋常了

  不僅如此,下闋所寫“今宵酒醒何處”,酒深情更重,即便“良辰好景”也是虛設徒勞,因為今日一別,從此知音難覓

  透過以上的分析,“更”字才有據可依,才有根可尋

  三.拓展

  文字的學習不是一個固定的學習,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挖掘文字,研究文字,運用多角視覺,進行專題式閱讀專題式閱讀可以指定式閱讀和自助式閱讀指定式閱讀是教師確定主題,學生根據主題進行閱讀,開展討論,再總結出閱讀體會,這種閱讀,具有鮮明的指向性,體現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放任自流,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需要教師引導點撥的自助式主題閱讀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體閱讀選擇和確定主題,進行探究,這種閱讀比較強調學生的自主和主動意識,自助式閱讀不是學生天生具有的,它是在指定式閱讀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而且在學生自助式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也離不開教師提供的幫助

  1.指定式閱讀

  舉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人稱“千古俊句”,“俊”在何處?明確(要點):運用“點染”,意象鮮明,情景交融

  2.自助式閱讀

  在大家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每個人自己確定一個主題,查閱資料,準備交流閱讀主題不要求大,可以是對本詞的整體欣賞,或與其他詞的比較,也可以對一句話或一個字詞進行區域性推敲

  操作:每個學生根據確定的主題列成提綱,將班級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每個人先在小組內進行一次交流,交流後再由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參加班級交流每個學生將自己的主題閱讀寫成書面文字

  四.反思

  這樣的閱讀指導非常有利於學生增強閱讀意識,培養閱讀能力但在實際過程中,比較多的可能會出現學生沉默、教師急躁的情況,學生髮現不了問題或不能有效回答問題,教師按捺不住,缺少“等待心理”,急於代替學生在這裡,教者覺得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1.發現與駕馭教師要善於將預設與生成進行有機地結合,要巧妙地發現學生提出的能激發思考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問題,尤其是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具備足夠的駕馭能力,既要能放得開,又要能收得回2.積極嘗試與循序漸進無論是指定式閱讀,還是自助式閱讀,教師要帶領學生勇於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培養閱讀意識,對於這種嘗試教師要有循序漸進的意識,不能苛求一蹴而就,無論是對於指定的問題,還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學生的見解與看法可能都會是膚淺的,學生的能力就是從膚淺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練就的3.放手與點撥指定式閱讀與自助式閱讀的閱讀主體是學生,教師要有放手的意識,要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要有過程把控、適時點撥的意識,表面看兩種閱讀研究的方式,前者傾向於教師,後者傾向於學生,但實際上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教師的點撥是貫穿於學生閱讀研究的全過程中的

《雨霖鈴》教學反思5

  《雨霖鈴》觀摩公開課已經上完了,但是,本課教學過程的許多環節卻值得反思。

  《雨霖鈴》所在的單元“心靈的歌吟”是在《基礎模組》(上)“漫步古詩苑”單元教學的基礎上的古詩文教學單元。大綱教學建議:一、以“讀”為核心,從參讀到誦讀到美讀、比讀、議讀,到最後的研讀;二是注意鑑賞詩歌的意象、意境形象,重在運用“想象還原式鑑賞法”,透過引導學生感悟,並用語言表述畫面意境。

  詩詞鑑賞歷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不少詩詞,對於詩詞鑑賞的方法和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瞭解本文融情於景的手法並不難,重點就在於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鈴》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賞這首宋詞的真摯感情和淒涼的意境,相對困難在於瞭解本詞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的寫作手法。

  因此,在設計之初,我就將重點定位在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本詞用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創設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本詞虛實相濟的特點。

  這堂課最初的設計是想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輔助教學,這也是我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透過互動式電子白板,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詩詞的學習中去,但是,借班上課的班級沒有電子白板裝置,因此,只能重新設計教法。

  對照大綱要求,我將本課教學的重點定位在“品讀”和“賞析”兩個方面。首先由“析題”引導學生簡單瞭解本詞內容,然後透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朗讀,並品味詞中作者的感情,從課堂反應來看,“品讀”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但是,在課文“賞析”這一環節,我的設計顯得比較粗糙,學生並不能很好的配合我,將詞的意境透過自己的語言很好的描述出來;特別是在詞的下闋分析中,學生不能準確找到那個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反而在其他幾句中繞圈子,結果浪費了不少時間,也影響了最後的收尾教學。

  隨後的點評中,學科帶頭人潘莉萍老師建議我在這個問題上用一句話就能解決,也就是——在肯定學生的討論觀點的基礎上,直接明確給出觀點,自古以來,多數人認為這句是名句。一句建議,豁然開朗。

  今後,如果再次上這一課的話,我將依據學生學情,進一步設計“賞析”這個環節,多準備幾個預設方案:如果學生整體水平較高,我將設計讓學生分析每一句話,並最後比較得出哪句是千古名句;如果學生水平一般,那麼就直接給出答案,再與學生一起分析為什麼這句是千古名句,並適當引導學生從“情”、“景”兩個角度來分析,這樣,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訓練學生的想象還原式鑑賞能力。

《雨霖鈴》教學反思6

  核心提示: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透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入題,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一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複習,又為本課的創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節: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範,而是用提問啟發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念”字是什麼意思?這時該怎麼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如謝予舜同學解讀“寒蟬”,能夠把寒蟬的兩層內涵(一是透露季節是秋天,而是渲染悽清冷落的離別氛圍)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為了什麼。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為主。

  四、手法環節:這個環節的實現,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結合語言的講解。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動作神態細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問,“年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虛寫等,這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說是順暢的。

  五、明情環節: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傷離別”,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問學生“自古”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加這2個字,引導他們思考詩作的情感範疇。

  六、修正作業:上課之前,我佈置了預習作業,上了課,尚有3分鐘,我要求學生自己修改預習的作業,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錯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寫的不夠的,要補充。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教學,向來要求以讀帶悟,要求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字和課堂融為一體,以自己的範讀來感染學生,但是由於教師本身的朗讀素質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朗讀不夠充分,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一點,作為我的弊病,以後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課堂上,儘管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大多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3.課堂上學生的鑑賞表達較少,因此我設計了修正作業的環節來補充。

《雨霖鈴》教學反思7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領悟作者表達方式,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較強。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力圖透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透過多媒體展示送別畫面,背景音樂設定相關歌曲,營造離別感傷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讀環節: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為了什麼。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為主。

  四、手法環節:新課堂教學首先要求學生要“活”起來。怎麼讓課堂活躍,前提是你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在瞭解學情的基礎上設定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更好的探究欣賞。在這一方面,因為學情的限制,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雨霖鈴》教學反思8

  準備了很長時間的一節課,終於結束了。雖然課後與學生交流,他們也覺得課堂效果還不錯,但我個人覺得很多方面做得還不夠好。簡單列舉如下:

  1.角色轉換不成功,高三綜合症嚴重。

  一年沒教高一了,突然間拋開專題的講解,而去引領學生分析詩詞,忽然間不知從何下手了。不管是中間的引導,還是課堂語言的組織,總也脫不開高三的影子。這是本次上課最大的感受,也是本節課最大的敗筆。正是由於角色的轉換不成功,使得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點撥不夠到位,給學生留下的思考交流的時間比較緊促,而所有這一切又致使學生的課堂生成不夠精彩。

  2.文字接觸不深入,詩歌韻味不夠濃。

  對於詩詞的講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接觸文字。在一節課的時間裡,既要訓練誦讀,又要訓練鑑賞表達,感覺時間很緊張,不夠舒展自如。在課堂上,教師又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講授的文字之中,因為只有和文字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把真實的情感注入課堂中,真正地和文字和課堂融為一體,才能引領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在課堂上,情感的投入還不夠,特別是朗讀上不夠到位。這一點,在以後的課堂上一定要加以改善。

  鑑於以上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注意引導學生,給予他們恰如其分的提示,以及更充分的討論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雨霖鈴》教學反思9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重新強調回歸體驗、迴歸心靈。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句子,甚至每一個詞彙,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這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強調學生的主觀感受,讓學生獲得心靈的共鳴,古典詩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古典詩詞由優美文字構成,飽含優美的意象組合,意境幽深,匯聚了很多語文要素。不諱言的說,詩詞鑑賞課是一種讓人陶醉的演繹。

  詩詞賞析是學生,尤其是我們的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透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分成三大塊:首先是知人論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紹;其次,是作品的品讀和理解,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和對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創設和語言的體悟;最後,是選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環節,選擇《送別》一曲的曲譜,引導學生填詞歌唱,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這樣一種富有趣味的嘗試。教學環節的一些失誤總結如下:

  1.詩詞的講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接觸文字,在一節課的時間裡,既要訓練誦讀,又要訓練鑑賞表達,感覺時間很緊張,不夠舒展自如。

  2.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講授的文字之中,因為只有和文字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字和課堂融為一體,才能引領學生獲得美的體驗。我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情感投入的並不夠,特別是朗讀上不夠到位,這一點,作為語文教師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導學生感悟詞人表達情感的教學中,稍顯生硬。學生擁有感情、擁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擁有發現美、表達審美體驗甚而創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必須達到的各個階段的目標。我奢望能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變成靈動的語言。

  4.學生討論不夠充分,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雨霖鈴》教學反思10

  教學是門失敗的藝術,而我在這種藝術當中不停地摸爬滾打,積累失敗的教訓。

  先談談我這次的授課吧。

  柳永的《雨霖鈴》,一首送別詩,詞意本身不難理解,重點是品味語言,體會意境,並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表達出來。所以我安排的重點是學生活動和發言。

  英才一班是一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的班級,平時學生上課狀態好,願意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發言積極,思維活躍,所以我自認為讓學生分析品味後發言交流是符合學情的。

  但是,不測是學生看到教室後面坐著20位老師和領導,出現了緊張和壓抑情緒。不論我怎麼引導孩子們就是不敢發言。課後我問了不少學生原因,他們給我的答案很一致,那就是怕回答錯了給我丟人……。我感動與學生的懂事,但是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學生這麼害怕答錯?從上第一節課開始,我就就告訴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無所謂對錯,只要是敢說,並且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肯定的。表面上看這種話,似乎是在鼓勵學生髮言,但是另一種心理暗示可能就是他們必須言之成理,還有就是我始終把他們當做學生,當做孩子,他們可能會說錯,沒有把他們真正當做課堂的主人。所以,問題在我。

  其次,評課老師提出我放手的問題太寬泛:1. 幾分鐘相互討論,然後提出問題,不論是字面,還是理解上的疑惑,舉手發言,共同討論。2. 選出你感覺最精彩的句子,並一起討論這句話為什麼給人這種感覺。

  我的設想是在學生提問和分享的過程中,把學生望情感方面引導,提到意象,引出意象反映出的情感,分析句子(重點是:執手相看淚眼,就無語凝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我就適時進行補充,這樣情感理解,名句欣賞,情境關係,虛實關係就會在相互探討中逐漸明朗。

  但是,學生卻始終都不敢張口說話。或許我的問題太大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但是這兩個問題確實是我常規課堂上最常見的問題,通常的課文我都會提問這兩個問題,要說理解應該不是難度。好不容易點一個學生回答,又總是不在狀態,引導很久也說不出什麼,在這個環節糾結太久,導致我我後面的環節沒有展開,即

  1.為這首詞加個詞題

  2.提取這首詞的意象,改為詩歌或者散文

  這是展示學生能力的環節,也是亮點所在,透過這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汲取知識之後活學活用的能力。但是這個環節沒有展示,只作為課後作業留給了學生。

  這樣來看,除了前面的背景、讀兩個環節在我控制範圍之內之外,雖然主體部門在我的引導下基本完成,但是氣氛沉悶,沒有達到預期。作為主體部分和亮點的兩個環節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這門失敗的藝術被我展示的淋漓盡致。

  其實在發現學生的氣氛不對時,我就應該及時調整策略,既然學生不說,我就不要再繼續問,改為提問對某句話的理解,由我來掌控重難點,這樣學生會有的放矢,或許敢開口發言。這裡體現出我的教學機智不夠,這方面的能力尚需要不斷去磨練。

《雨霖鈴》教學反思11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透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

  在課堂一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入題,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一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複習,又為本課的創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節: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範,而是用提問啟發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念”字是什麼意思?這時該怎麼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

  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如謝予舜同學解讀“寒蟬”,能夠把寒蟬的兩層內涵(一是透露季節是秋天,而是渲染悽清冷落的離別氛圍)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為了什麼。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為主。

  四、手法環節:

  這個環節的實現,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結合語言的講解。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動作神態細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問,“年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虛寫等,這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說是順暢的。

  五、明情環節:

  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傷離別”,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問學生“自古”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加這2個字,引導他們思考詩作的情感範疇。

  六、修正作業:

  上課之前,我佈置了預習作業,上了課,尚有3分鐘,我要求學生自己修改預習的作業,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錯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寫的不夠的,要補充。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教學,向來要求以讀帶悟,要求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字和課堂融為一體,以自己的範讀來感染學生,但是由於教師本身的朗讀素質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朗讀不夠充分,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一點,作為我的弊病,以後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課堂上,儘管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大多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3.課堂上學生的鑑賞表達較少,因此我設計了修正作業的環節來補充。

《雨霖鈴》教學反思12

  古詩詞是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讀環節: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在介紹完作者之後,就以學生自由朗讀、個人朗讀、教師示範、集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這也讓學生感受到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給學生提供了詩歌朗讀的指導。

  二、詩詞鑑賞環節。我在課堂一開始就呈現了一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歌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複習,又為本課的已經創設作鋪墊。在語言賞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詩歌來使豐富這堂課濃濃的詩歌意境之中。我感覺這種無形中的滲透遠比直白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講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接觸文字,在一節課的時間裡,既要訓練誦讀,又要訓練鑑賞表達,感覺時間很緊張,不夠舒展自如。

  2.在引導學生感悟詞人表達情感的教學中,稍顯生硬。學生擁有感情、擁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擁有發現美、表達審美體驗甚而創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必須達到的各個階段的目標。我奢望能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變成靈動的語言。

  3.學生討論不夠充分,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改觀我目前的不足。

《雨霖鈴》教學反思13

  給這屆學生講解《雨霖鈴》,正好是在天氣漸暖,柳絮紛飛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時節,文理科分班剛剛結束,整個校園高一學生之間裡瀰漫著一種淡淡的感傷氣息。這一切都為《雨霖鈴》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感氛圍。於是,我在匯入時播放了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快就把就把學生們的思緒拉到課堂上來,然後又由“長亭”、“古道”自然過渡到柳永歌詠離別的這首《雨霖鈴》上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順理成章:暢談作者,師生互讀,配樂朗誦,由聲入境,盡情地去感受曲詞的情韻之美。

  接下來的工作該是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評語言。這屆學生也趕上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校也實行了將盡一年的時光,有迷茫,也有收穫,更重要的是它為我的語文教學工作悄起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我的視野,也使我更加快樂地帶領著學生在語文的百草園中感受到更多奇異的芬芳。

  新課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和審美的創造力。”於是,我把對詩詞的鑑賞分析設定成了一道開放行的題目:小組合作,任選一個角度(從意象、情感、技巧、語言方面)對本詞進行賞析,言之成理即可。學生們熱情很高,我的工作則是到更小組去做點撥,引導。大約十分鐘後,各小組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組的同學找到了:寒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點明共同特點是悽美。情感組的同學認為:全文抒發了一種離別之痛和羈旅之愁。技巧組的同學看出了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語言組的同學說出了輕新、自然、優美。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點撥下得出來的,有的在具體的表述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在此過程中,同學們積極地開動了腦筋,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掌握了鑑賞詩詞的方法,收穫了快樂,學會了合作。正所謂是“受之於魚,不如受之於漁”。

  接下來的環節是“說出記憶中離別的故事”(要求:用詩詞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蘇軾《水調歌頭》“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運用與課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詩詞作答,同類比較,再次讓學生領悟詞悽婉的情感之美。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最後,佈置作業:選擇某種景物寫幾句話,贈與昔日的好友,寄託自己的一種思念之情。

  透過本次教學我深刻認識到:

  1、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身邊的一是一物,才會變為一種很好的語文資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2、應該想辦法讓語文學習變成一種學生願意主動參與的活動,課堂開放,才能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其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語文教學應聯絡學生的生活,如果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只用重視實踐,語文學習才會對學生的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