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除法教學反思

除法教學反思

除法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除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除法教學反思1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透過學生分蘋果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出發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絡,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透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選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除法教學反思2

  今天學習的內容是在商是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在課前讓學生透過計算商是一位數的除法來加以引導,同時透過預習讓學生知道商是兩、三位數的除法豎式與商是一位數的除法豎式一樣,都是相同數位對齊。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學生在自主探索時,透過學具操作來明白算理,即把4筒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每份2筒,2筒就是20個,再把6個平均分成兩份,每份3個,最後把兩次分的結果合併,2筒與3個合起來是23個,所以46÷2=23;也有從數的組成思考得數,把46分成40和6,先用40÷2=20,再用6÷2=3,最後合併20+3=23。這些均是計算除法的算理。結合學具的操作,學生明白了除法豎式計算的演算法與算理是不同的。算理是演算法的依據。

  最後讓學生比較今天的除法計算與之前學習的除法計算有什麼不同,透過學生的錯題展示,讓學生掌握商是兩、三位數的除法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相同數位對齊,從十位或百位算起,這部分的內容學生一貫比較差。慢慢來,當孩子剛接觸到新知識時讓他掌握了,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特別是計算中的算理,只有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正確的計算,掌握演算法。

  整堂課中,教師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抽象難懂的算理,給學生以實際計算的機會,使學生明白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強化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方法、經驗探究演算法,很好地掌握了計算方法,促進學生在計算知識的學習中全面提高素質。

除法教學反思3

  本冊數學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一)學習內容已經結束,經過一些練習,發現學生計算方面已經很熟練,正確率也很高,但是如果碰到沒有出示具體的情境,像24除以4等於6這樣的題目,問一問: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麼?我班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只能說出一個意思,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答不出。

  我疑惑不解,課堂教學時,我根據具體的情境圖把所遇到的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講解的很透徹,看似孩子們也明白了,但現在怎麼這樣啊!

  我請教了一些老教師和同組的數學老師,她們給我的答案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一些這樣的情況,離開了具體的情境,就不知怎麼表達除法的意義了。

  除法分為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兩種。

  等分除法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幾;包含除法是把一個整體每幾個分一份,求平均分成了幾份。

  在作業中現實情況是這樣的:孩子們遇到等分除法是說時容易做時難;遇到包含除法是做時容易說時難。

  我想:是不是我在教學時淡化了對孩子概念的滲透?

  由於我們使用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這個教材的特點是每節課都是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新知,根據情境圖理解算理;練習題設計的也是這樣的,幾乎每一題都是看圖寫算式。學生在課堂上能根據圖意寫出算式,理解意義。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也是遵循這樣的特點,很少離開情景讓孩子說說算式所表示的意義,這樣的結果使我想到教學也要舉一反三,多做變式練習,不要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現象,要多揣摩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教學時注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教學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注意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這些很重要。

除法教學反思4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絡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裡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絡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裡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為是3個2相加,一方認為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說“有理走遍天下”,要說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為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說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

除法教學反思5

  1.第一課時的失誤從何而來?

  在沒有教學之前,我認為我自己是很有準備的,也認為自己為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預測。所以我為學生準備了學具,也強調了除法豎式的步驟及每一個步驟的意義。但是當我看到學生仍然在:答案口算,豎式照樣填空“後問自己,為什麼學生不領情?其實很清楚,第一課時的情景根本就體現不出為什麼要高位先除,使用乘法和減法的迫切性也不明顯。學生只是在老師的“教誨”下依次除,乘,減,沒有對豎式必要性的體驗,就不會認同這一方法,沒有認同,學生當然就挑自己方便的“答案口算,豎式照樣填空”來寫豎式了。

  2.學具操作的目的是什麼?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認識到,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操作學具,深刻體驗兩位數怎麼分,才能對後面的豎式教學產生正遷移效果。不到火候,等於白操作,後面的豎式仍然很難讓學生接受。第二課時的學具操作花去了20幾分鐘,看似費時但後面的豎式教學卻非常流暢,學生在前面深刻體驗的基礎上,對豎式的認可度就大大提高了。所以我認為學具操作時間要以學生的體驗為尺度,而不是僅僅以教師的教學時間為尺度,要讓操作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而不是唱花腔。

  3.豎式抽象的基礎在哪裡?

  我們的課堂上,在學具操作時常常很熱鬧,可是操作結束了,學具一收,學具的作用似乎也一收,教師把操作的意義仍在一邊不在理會,轉而開始抽象。結果教師常常發現,自己已經注意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學生卻仍然不理解。其實我們常常忽略的就是這麼一點點撥。學生因為其心裡特點,註定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會“由此及彼”抽象過程中如果不與具體事物緊密聯絡,就不容易引起共鳴,學具操作的作用那個也失去了。就像我自己這節課講到豎式中“十位上的餘數怎麼辦”時,全班只有幾個人舉手。如果我此時注意聯絡前面學具操作時的場景,相信還會有更多人舉手。

除法教學反思6

  這兩個星期以來,三年級的數學是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剛開始學習這個知識點時,有好多學生無從下手,懵懂懂的,不理解筆算除法為什麼要出現那麼長的豎式?結果作業的效果很不理想。於是,接著的教學內容,我想辦法把文字的例題進行修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在教學例3時(238÷6),感覺內容跨度太大。直接由如果直接進行教學,學生肯定難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和王銀美老師商量後,決定在教學例題3之前先後補充這樣一個題目:738÷6這樣,先讓學生掌握三位數除一位數且全部能整除的情況,然後再解決最高位不夠除數除的情況。在教學738÷6時,雖然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準確計算出結果,但在書寫時有的學生卻因數位沒有對齊導致出錯。經過結合兩位數除一位數時的理解,與學生一起分析掌握好正確的格式後,再接觸238÷6這樣的題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認知的規律。

  隨後,我又通過幾道練習題進一步鞏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但不帶餘數的除法。我先由複習匯入,然後透過學生在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探究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但是學生在計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在百位上除完後把百位和十位上的數一起落下不會除而束手無策,還有的學生數位沒有對齊,我想這些原因都是學生在學習被除數是兩位數的時候計算不太熟練。

  這部分知識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加強訓練,使之逐步消化,才能達到熟練,再加上要注意加強試商練習,實行人人過關術,使學生都能準確、快速地試商,真正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

除法教學反思7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已經教完考完,感覺除法豎式計算和四則遞等式運算教得比去年好些,大部分的`學生已掌握,很少出現形式各異的錯誤,個別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試商仍感覺困難,我也感到力不從心了,只能慢慢來。

  除法這一單元,由於計算都是死算,不像簡便運算那麼難,相關的解決問題也較為簡單,只是在三年級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情境中把數字改為除數是兩位數而已,所以大部分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今年教除法的體會是,不再是示範,讓學生模仿。而是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因充滿疑惑而變得有興趣。我在教商不變的規律豎式計算時,採取和學生比賽的形式,學生都輸給我了,不服氣,進而對我的方法很感興趣。自行觀察發現簡便省時之處,就輕鬆學會了。我只需要強化下難點:如末尾有O:7800/30=和有餘數的情況:7700/300=還有不夠商要補0:7560/70=的計算方法即可。另外利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方法計算時也可用此種方法,效果不錯!

  另外,充分利用好學生錯誤的生成資源,把錯誤全部暴露,讓學生多做“森林小醫生”找出計算毛病,集體分析糾正。這樣,學生犯的錯誤就慢慢少了,印象也比較深刻。

  發現,計算教學的單元容易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他們會發現只要自己細心計算就能拿A+,這樣,讓中等生和中下生都找回了一些學習數學的信心,有利於他們以後的數學學習。

除法教學反思8

  教學內容: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課時目標:

  1使學生會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

  2掌握試商的方法

  3能正確的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

  教學重難點:

  掌握用“五入法”試商的方法

  教具學具:

  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上個星期,體育老師帶了90元錢去買足球,每個29元,請問最多能買幾個?還剩多少錢?

  學生自由練習

  二:自主探究

  師可以讓學生中的典型代表到臺前扮演,扮演之後說一說做題方法的理由

  學生集體交流,互相補充指正。

  (大部分學生能把29看成30來試商)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來運算。

  處理例5下面的“做一做”並說明方法

  學生扮演並交流

  師:轉眼又到了星期天,上次體育老師買的足球不夠用,這次又帶了200元去買,經過討價還價,每個花28,

  你能幫忙算一算能買幾個?剩多少錢?

  學生練習

  師找同學說想法,針對學生出現的情況,及時處理解決。

  學生相互交流並指正。

  三:反饋練習

  例6之後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

  四:鞏固練習練習十一的3、4題

  反思:

  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際的教學容易被學生接受和認可,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看著同學們能進入角色,創設情境顯得有為重要。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但是,我們在創設情境中,不能僅僅為了激發學生的情趣而設定,數學課上的情境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讓學生用學習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應該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空間,培養學生從普通的事例中敏銳的觀察到數學資訊。

除法教學反思9

  我上了《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透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除法教學反思10

  《有餘數除法》教學目標是透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瞭解餘數的含義,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透過實際操作和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透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一、透過想象,引導學生自主歸納

  本節課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搭正方形,由沒有剩餘引入到有剩餘,注意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數學規律,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完,出現剩餘情況是很多的,並明白平均分時,剩餘的不夠再分的數就是餘數,從而在感受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建立“餘數”這個概念。又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對比,使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結構特徵有所瞭解的認識。 在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中,也不是我告訴學生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努力做到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二、提供給學生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進行思考

  以前去聽課,常常看到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課堂上舉手如林,氣氛異常活躍,可是,我總覺得彷彿在演戲,作為數學,它是一門訓練思維的學科,應該有讓孩子們靜心思考空間,無論是練習設計,還是整堂的問題設計,都應該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本節課雖沒有小組合作的熱鬧,也沒有一些激動人心的遊戲或生活場景,但為迷生提供了一片“靜土”。讓他們在安靜中獨自思考,在安靜中傾聽,在安靜中分享別人的學習的成果。

除法教學反思11

  這一單元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這個知識點教學要藉助教具和學具,透過實物演示和學生的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在把一些物體平均分配時,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會出現剩餘現象。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學會用除法算式來表示有餘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中,著重要強調兩點:一是餘數的確定。這裡的餘數是指,在平均分配時,分到不能再分時,剩餘的數,為後面說明“餘數一定比除數小”埋下伏筆。二是聯絡實際時,引導學生根據商和餘數的不同含義,確定它們各自的單位。可以指名或相互說說有餘數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義,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有餘數除法算式。

  二、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這部分內容教學時,需要作兩個方面的鋪墊:整除豎式的計算過程及各部分名稱和試商預備練習(如:15﹥()×2中,()裡最大能填幾)。

  這一課時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可分為三步教學。

  一是掌握題中商的含義和試商的方法。根據餘數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並認識到,商指的是被除數里最多包含多少個除數,可以用含除數的乘法口訣依次試商。試商時,可以適當地鼓勵孩子先估計商的範圍,再用口訣試商,減少試商次數。

  二是明確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含義,計算過程。這些內容,在學習整除豎式時,已經介紹過,學生都有個初步的概念,在這裡要讓孩子對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含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有明確、清晰、熟練的認識。

  三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餘數一定比除數小。並能運用餘數的這個特點,檢查計算是否正確。這部分教學時,一定要講清(或讓學生講清),為什麼餘數一定比除數小?如果解題過程中出現餘數比除數大,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商小了)

除法教學反思12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並且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的。它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數是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其內容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開啟教材,根據學生對二年級口訣求商的掌握情況,一開始我以為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認為只要學生背得乘法口訣,就能夠掌握這部分內容,其實不然。透過教學下來感覺很糟糕。多數學生能正確進行確不能進行筆算。總結一下,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二:

  一、照本宣科,忽視教具的輔助作用,豎式的算理對於學生還比較模糊

  數學源於生活,教學時不能脫離實際,要想方設法的創設數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算理。如:計算42/2時,讓學生用42根小棒10根1捆,捆成4捆就是4個十,餘下2根就是2個一。先讓學生將4個十平均分成2成,每份是2個十就是20,再將2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再把分得的結果合起來就是21。隨即根據分小棒的順序完成相應豎式的書寫。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豎式了。

  二、沒有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

  二年級時學的筆算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演算法上也不盡相同,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找出它們的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於沒有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沒有突破豎式計算這個難點。在以後教學中要注意溫故而知新,將前面的舊知識與現在的新知識聯絡起來,這樣便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除法教學反思13

  《口算除法》是一節計算課,本節課我本著“紮實、有效”的原則,力圖數學計算教學體現“算用結合”,且面向全體學生來進行教學。透過教學實踐,個人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絡,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為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說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說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說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演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演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說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說。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接著,讓學生自主分120個氣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後面的練習卡片上的空白處理等,都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中師生平等的對話,對學生富有激勵的評價,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後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在學生碰到困難時,怎樣引導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從模糊走向清晰?怎樣把新知和學生的原有知識更緊密的聯絡、構通?一堂課下來,怎樣把情境串起來,讓環節間的過度自然?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總會有收穫、有感悟,它將為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除法教學反思14

  教學商末尾有0的除法,這一課時和前面的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安排的一樣,都是有一個情境讓學生先有解決問題列出除法算式,再利用實際操作作為豎式計算的思維過程提供形象之稱,然後教學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筆算。在教學這節課之前還有擔心學生這節有點難了,怎樣講才好點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樣的算理。但我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發現學生對今天所學習的新知識沒有太大的問題,可以說似乎很簡單。但把這樣的知識混在之前學習的內容裡面,學生錯的多了。

  本以為這部分內容應該比較容易接受,可結果竟然有一半的人出錯!主要錯誤並不是學生商的末尾不寫0,而在於格式問題。原來普通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我們都要進行兩次完整的除、乘、減,而現在商末尾有0的,就免去了後一次的乘和減了。很多學生繼續算乘和減,這個問題倒也不大,關鍵是該算乘和減的學生也不算了,例如:48÷3的豎式中,學生就直接把第一次減後的結果16當作餘數寫在那裡了!有一種情況是學生認為最後一次不要算了,所以不管什麼數字都朝上面上一個0。甚至有很多人把十位上的有餘數的情況也能混淆起來,如:62÷5,好多的學生也不管,十位上商1之後,6減5有餘數也不知道,直接把各位上的2移下來,一看不夠除,所以在個位上很快得商上了0。其實,我們教師可以利用對比的方式,把幾種豎式的聯絡區別請學生說一說,在進行比較練習,這樣或許會好點。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我也這樣做了,但處理時還是不過到位。這樣的學生還不是一個兩個,我就在想,肯定是我之前的知識講的,學生還沒有掌握熟練,混淆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完全理解算理。

  有時候不是說每個知識點都難得,而數學知識是有一個連續的過程,前面學習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說抓好每一節課時重中之重。

除法教學反思15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理解什麼叫有餘數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表示,瞭解餘數的含義,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透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 透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下面對本節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在問題情境中理解意義本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生活裡的“有餘”現象。例如本節課讓學生透過“擺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兩個結果:一是剛好分完;一是餘下少許不能再平均分,並透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討論、辨析,大家都參與了有餘數除法、餘數等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情景體驗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並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感受生活中的餘數問題需要用數學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們獲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心理上驅動著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情感上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生能力本課的透過教學“擺草莓”、“擺小棒”的操作活動,教師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幾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較中探索有餘數除法。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透過“擺一擺”、“猜一猜”等活動獨立地完成從表內除法到有餘除法的學習,自己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在活動中,學生還注意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探究、歸納,既提升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在有趣遊戲中拓展學生思維課的開始,在“猜一猜”的遊戲中匯入新課,既激起了同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鬆自然,直奔主題。最後,依然用“猜一猜”的遊戲結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老師課前遊戲猜得準的奧秘,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即做到了首尾呼應,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