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自己上了一節示範課—《找規律》。在這門“遺憾的藝術”獲得了一點點成功。高興之餘,也不忘記錄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環節如下:

  一、找規律,感受規律的美

  這節課重點要學生去“找”規律,而不是規律的應用,更不是做競賽題。我設了這樣的匯入,我先以有節奏的拍手歡迎聽課的老師,再請同學們和老師一樣有節奏的拍手。在遊戲中滲入找規律,初步感受和體會規律,並說出自己的發現及時的匯入新課。出示有規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圖,讓學生找規律,小組內交流,感受這樣有規律的排列顯得整齊漂亮。

  二、找策略

  圖中的盆花的顏色依次是紅、藍、紅、藍、紅、藍……學生找出規律,我及時提出問題,按這樣有規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小組內合作,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交流。

  三、最佳化策略

  學生解決盆花的問題出現三種策略,一種畫圖方法;一種是列舉法;一種是計算方法。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彩燈依次是紅、紫、綠、紅、紫、綠、紅、紫……照這樣排列第17盞燈是什麼顏色的問題,比賽誰完成的快,交流時學生髮現計算方法還是比較快。

  四、發現生活中規律

  數學是解決生活的問題,用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如:“每四年一閏,每7天一個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規律設計圖案

  我用今天這樣規律設計一幅圖案,向學生展示,再一次喚起學生對規律美的認識,讓學生自己設計,讓學生同樣體會到數學的美。以上五個環節,其中“一,二,三”個環節是重點,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獲得好評。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節奏的拍手來歡迎老師,一來緩解學生緊張情緒,二來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發現拍手的規律,為下文找規律做了鋪墊。

  2、充分體現課改的新理念。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之中,讓他們帶著問題展開小組合作交流,避免課堂中提問,以個別學生回答代替大多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規律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解決,獲得成功的體驗。

  3、根據課堂變化,及時調整設計。在最佳化策略這一環節,比較畫圖法,列舉法和計算方法時,課堂出現兩派,一隊認為畫圖直觀而且好理解;一隊認為計算簡潔,速度快。我馬上補充一道,“按燈籠這樣排法,第1840盞燈是什麼顏色?”要求畫圖,學生齊喊“哦!那畫到啥時?”從而感受到計算方法的簡便和實用。

  4、靈活使用課後問題,巧妙設計習題。課後的練習第1題是擺珠子,第2題穿珠子,兩道題內容相似,我只選取了第1題。我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我愛數學我愛數學我愛數學……第154個字是什麼?”這樣習題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它不但很有創意,還體現熱愛數學之情。

  我的遺憾

  課堂中對意料之外的回答,處理不恰當。當提出“彩旗的顏色依次是紅、紅、黃、黃、紅、紅……的順序,第23面是什麼?”時,因為有前面兩種問題的鋪墊,學生基本認可先找出每幾個一組,再列算式,正當總結時,於沂渭舉手說:“我還有一種方法,把紅旗當奇數,黃旗當偶數……”我馬上想到每2個一組,奇數是紅旗,偶數是黃旗,欣喜打斷他的話“噢,把紅旗看成一組,黃旗一組,也就是每2個一組,再計算。這種想法很好,大家給於沂渭鼓掌。”但是於沂渭臉上卻沒有喜悅之情。當時害怕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沒有讓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聽課的老師對這種方法也有異議,表揚也顯得蒼白無力。

  課後我叫來於沂渭讓他講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把2面旗當成一組,紅旗是單數,黃旗是雙數,第23面旗應是23÷2=11(組)……1(面)第11組是單數應是紅旗,剩下一面按順序應是黃旗。說的多啊!難得學生有這樣的奇思,可惜課堂上,我卻讓這精彩的一幕浪費掉。還得聽老師留下懸念,給自己留下深深的遺憾。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一、課初,以遊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本節課的一開始,我以“變魔術”的遊戲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眼球。讓孩子們猜測老師變出的花的顏色,隨著變出的花的數量地增多,越來越多的孩子能準確地說出下一朵花的顏色,他們為自己的成功而歡呼,並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大家。我根據學生的發現很自然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的學習。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新授內容時,我沒有馬上把教材中的資訊窗呈現給學生。因為資訊窗中給出的資訊比較多,對於剛接觸規律的孩子來說有點難,我自己設計了了兩組比較簡單的找規律的內容。利用這兩組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為了加深學生對規律的感性認識,我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在有規律的每組之間劃上虛線,讓學生充分理解規律,從而正確學會找規律的方法。

  三、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規律之後,我利用課件把教材中的資訊窗呈現給學生,此資訊窗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從中找到規律,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隨後,我又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著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還不錯,但仔細想想,在課的最後如能讓學生根據這節課的所學,利用學具袋中的圖片自己獨立擺一個有規律的圖形,效果會更好。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3

  《找規律》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新編入的內容,安排的是週期問題。週期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表現為一種週而復始的結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週期問題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週期現象,並且能透過部分把握整體,透過有限想象無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週期問題。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結合教材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畫圖、擺圖、計算等不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並將多種方法逐步最佳化為計算這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規律計算出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自我感覺還不錯。但是學生的作業情況卻出乎我的意外,讓我大失所望。

  錯例再現:

  題1、幼兒園的小朋友做傳花遊戲,12人圍坐一圈。從1號按順時針方向向下一個人傳花。當傳了30次時,花應該在幾號小朋友手裡?

  全班學生竟無一例外的是這麼解答的:解:30÷12=2(組)……6(個) 答:花應該在6號小朋友手裡。

  題2、我國民間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馬年。你知道當他30歲時是什麼年嗎?

  解答:30÷12=2(組)……6 答:他30歲時是蛇年。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透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 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字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為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更為深刻呢?我認為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字敘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字敘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小學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為“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為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資訊。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資訊,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小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選擇相關資訊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著反方向數6、7、8、9。週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敘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為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為5。透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 56÷8=7(組) 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4

  這次公開課,我上的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找規律》這一節知識,這節課從開始上時就很輕鬆,課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這堂課上下來總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回顧這節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關注新舊知識聯絡,促進新舊知識合理溝通。精心預設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所隱藏的數學因素,感知 “規律”,就本教學內容而言是讓學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給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充裕的空間,讓小組活動效果落到實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沒有思考的合作與交流是低效與流於形式的,學生將會出現無話可說。為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解決盆花問題時,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在練習本上將自己的思考過程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的同時拓寬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而在解決彩燈問題時,我則讓學生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認為比較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經歷了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這時,我將彩旗問題交給學生處理,由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我則用“餘數是幾時,是紅旗?餘數是幾時,是黃旗?”這一問題將這堂課的關鍵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提高認識。

  3、合理組合、挖掘教材。如規律練習的拓展,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情景,引導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找規律的知識,自己設計出一個規律,讓學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組”和“組內事物的個數”及“組內事物的序”,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體驗成功和喜悅。

  4、自然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主題圖――盆花、彩燈、彩旗的出示,到結束時自然界中的規律現象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的展示,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產生用數學知識去改造生活的慾望。

  5、關注生成。如在找規律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一次次經歷策略不斷最佳化的過程,而對於學生的錯誤資源,我能及時捕捉,引導學生透過思辨來糾正。

  6、細節決定成敗。在預設中,我比較精心地設計了每一句過渡語和板書。儘量做到簡明不羅嗦,突出重點,這樣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同時在數學課上也能讓學生感受我們語言文字的美。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中,有些地方我還比較急噪,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還不夠,沒有為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廣泛的可能等。有遺憾,就意味著反省,意味著認識的昇華,意味著進步與提高。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不求最好,只為更好。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5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資料,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並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這兩部分資料比較接近,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用心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貼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匯入環節。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黑板上,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秘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說紅花,一部分說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著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說:“你們明白老師為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說:“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著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透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還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資料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回答的次數。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