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設計我力圖從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選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基本上做到了以下四點。

  1、資訊科技的合理運用,較好的突破教學重、難點。

  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是改進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和提高數學探究和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在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透過課件的動態演示“點”表示的意義和“線”的陡緩變化趨勢,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較好的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繪製折線統計圖時,透過動態演示畫圖的過程,使學生不僅明確畫圖步驟,還掌握了畫圖的正確方法。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給予,而是引導他們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在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過程中,先引導學生比較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異同,初步感知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然後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目標: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分別表示什麼?接著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觀察和思維的碰撞中發現了特點、變化趨勢並進行預測。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不僅獲取了知識,更使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3、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資料分析觀念。

  著名教師張齊華老師說過:“我們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節課中做了幾個努力: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工作人員根據資料製成折線統計圖,而不製成條形統計圖呢?”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培養他們質疑問難的精神,增強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有什麼作用呢?”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背後蘊含資訊的思考,從而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統計表用什麼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引發了學生對兩種統計圖特點的反思,體驗資料分析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具體的問題背景來選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觀念。

  4、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學習中感受統計的價值。

  《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統計活動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本節課中,選擇用折線統計圖表示:參加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情況、心電圖、股票走勢圖、汽車銷售情況、沙塵暴天氣變化情況、陳東0—10歲身高情況、中國男性平均身高變化情況、芳芳一次生病期間的體溫記錄,以及讓學生根據“四一班第一小組1分鐘跳繩統計表”和“王芳6次1分鐘跳繩統計表”中的資料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等等,這些事例的呈現,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學生興趣盎然,既感到親切自然,又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本節課也存在著許一些不足:學生表達能力有差異,個別學生心裡明白,但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師的不斷地提醒;繪圖時仍有學生忘記標資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訓練。

  同時也在思考一些問題: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統服務教學、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給出課題,讓學生自主確定研究的目標,但這樣做會不會跑偏?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這些都有待嘗試!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2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之後安排的,學生已經會用條形圖表示各種數量。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兩方面。

  一、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

  在“認識折線統計圖”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沒有簡單、直接地將折線統計圖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運用遷移規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所以在老師合理的引導下就出現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兩種不同的畫法,透過對比從而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理解折線統計圖。

  二、注重體現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統計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練習中,我搜集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相關例項,如:某病人的體溫變化情況、王芳同學近期數學測驗成績情況統計圖等等。讓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描述數量變化情況,作出合理地分析、判斷和預測,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3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製作折線統計圖、會分析折線統計圖。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平均氣溫的記錄和水位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五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資料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資料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資料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開啟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學生身高、體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為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而且還包括分析資料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4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設計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較認識——動手製作——分析應用,運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透過比較不同特點的統計資料,理解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共同點和區別,能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統計方式。而對於折線統計圖畫法的教學上,我只是在準備找點的方法上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再從學生畫圖的實際情況中,糾正學生在畫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我邊講邊畫折線,忘記標註資料等現象。接著讓學生爭議這一資訊更適合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展示呢?學生在辯論中明晰兩種形式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區別,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最後,讓學生再透過交流自己課前調查的資訊,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統計與機率“這一知識領域進行的實踐研討課。傳統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注重的是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製作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在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統計觀念的培養,首先應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有了意識,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學生很難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問題解決中領悟和體會,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力爭在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教學這節課時,學生已有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認識到了兩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晰地比較,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自主分析,掌握本節課重點,對資訊的處理中學習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資料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從中體會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應用,培養學生處理資訊能力。

  透過一個問題:單、雙手投球哪個更遠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對事物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平臺,體現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髮現大多數人單手投球比雙手要遠的同時,也學會了判斷一件事情的結果不能從一方面下結論。在習題設計上,透過調查班級同學喜歡吃各類水果的情況這一拓展練習,培養學生利用統計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雖有成功之處,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現在:

  1、數學語言要更為精練,問題的針對性要更強,才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2、教師應透過多元化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6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折線統計圖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稍複雜的統計圖奠定基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成功之處。

  1、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德育滲透潛移默化。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教材的預設,播放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和“某地年汛情報道”兩個影片,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情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透過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及抗洪搶險取得勝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讓他們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2、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在“議一議”這個環節,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讓學生在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既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又鞏固了所學的新知。本節課,透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的能主動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能體驗感悟的素材,使學生在用眼觀察、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的主動性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發展了他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的能力。

  3、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使他們能可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讀“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變化統計圖”時,先讓學生認真讀圖,交流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獲得的數學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資料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這是表面的資訊。緊接著讓學生思考:從這些資料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資訊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資料組織起來的有聯絡的資訊。如:水位是在變化著的,水位從幾日到幾日是上升的?水位從幾日開始下降?這些資訊是需要學生根據資料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