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1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雷雨》這節課的教學,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佈置他們去收集關於雨的資料,因而在拓展時學生非常積極。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我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理念。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透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後”兩部分內容,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另外本節課我很注重朗讀訓練,記得有一句話這麼說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於永正老師也說過:語文是讀出來的。誠然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蘊涵的情感體會出來了。新課標也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這堂課我讓學生讀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課文見面的初讀,有生字詞語寶寶認識後的再讀,有講讀課文時的精讀,學生讀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有自己讀、有小組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等多種形式,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讀出了正確,達到了流利。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2

  1、儘量體現重點性

  緊緊圍繞本單元訓練目標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許多快樂,發現許多秘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瞭解大自然,並認真觀察、用心思考。這樣不但突出了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強化了訓練。

  2、盡力體現創新性

  這是一篇老課文,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突出“新”,打破傳統的一段一段進行講解。教學方法上力求“新”,在現在春天這個季節裡,如何拉近孩子與文字的距離呢?我選擇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播放一段雷雨的課件,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不能解決透過研究討論(合作學習)能解決的就讓他們研究討論,還是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的點拔。特別是在識記生字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觀察“壓、亂、垂、虹”這些字的特點,然後用不同的方法識字。讓我真切地體會到:識字教學,不再枯燥。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3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時間了,選擇上什麼課文呢?翻開第四冊的語文書,最終將目光聚焦到了《雷雨》。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我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一幅幅畫面一一呈現。我一遍一遍地讀課文,接著“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這些詞語彷彿跳到了課文中。哦,看似簡單無華麗辭藻的《雷雨》原來潛在著很多可圈可點的內容耶!那就選它沒錯啦!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還是讀,想法設法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出畫面,讀出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特點與變化。

  三、滿意之處

  1、積累詞語,讓課堂充滿語文味。課開始,就讓學生說說“雨家族”的成員,然後歸納:小雨有細雨如絲、牛毛細雨、濛濛細雨、和風細雨、綿綿春雨;大雨有傾盆大雨、瓢潑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課中,逐段賞讀後,叫學生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個畫面,很自然地積累了“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

  2、品讀詞語,形象生動。文中有句“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抓住“壓”字,先讓學生做個“壓”的動作,然後問:現在有滿天的烏雲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壓下來,好象就要壓到我們頭頂了,壓地你——,朗讀時,學生自然讀出了那種壓抑、悶熱。再如:“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我故意出錯打出“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擺動。蜘蛛從網上跳下來,逃走了。”讓學生髮現錯誤後,又讓學生學小樹亂擺,接著採訪“小樹”:你為什麼亂擺?學生對話也很好:“因為風太大,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了。”而“垂”字採用了動畫演示,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隻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四、迷茫之處

  1、幾個生字的教學

  生字教學也是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但是我卻常常把握不好教學的火候:費時又低效,方法也比較單一,強調一下讀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組幾個詞。如何抓住生字的特點選擇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記得快又記得牢,這是今後要努力探索的。

  2、“雷雨後”要學到何種度?

  因為是第一課時,因此將教學重點放在了“雷雨前”,“雷雨時”、和“雷雨後”只是讓學生感知一下雷雨的變化過程。但是後來教學時間比較充裕,因此教學有點隨意。播放音樂是為了創設情境,感悟雨過天晴的美麗、清新,然後幫助朗讀。但是學生說到了很多自己想象的雨後美景,我怕節外生枝,沒有很好地點撥引導,草草收了場。其實這裡完全可以放開讓學生說。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4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為了使學生更真切地感知雷雨的景象,我設計如下的情境教學環節:學生讀課文前,欣賞多媒體課件,顯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的變化。轟隆隆的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了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以生為主,互助學習。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因此,我讓學生在先自讀課文,然後提出不懂的問題或提出已讀懂的問題考其他同學,讓其他同學一起來解答,達到學生之間互助學習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三、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瞭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來。再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讓學生仔細讀雨後初晴的段落,再把雨後美景畫出來,在描繪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四、讀畫結合,拓展思維

  這篇課文描寫雷雨之後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麗清爽的畫面,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領略到這種美,並透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這種美,如果光說光講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不急著讓學生讀,不急著讓學生說,而是讓他們先默讀雷雨後段落,然後全班合作上黑板畫一幅雨後圖,每人只能畫一個景物,不能重複,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畫完還要說說為什麼要畫這個景物,並想象畫中的動物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手中的彩筆和配音來表達他們對雨後的感受。畫完以後,再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來朗讀課文。在完成這專案標時,學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畫畫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說的也很不錯,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為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非常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讀雨後美景段落這一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密切聯絡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篇課文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用詞也是非常精確的,但是我沒有很好的帶領學生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缺少在字詞方面的訓練,換句話來說就是語文味不夠濃。在當下提倡本色語文教學的理念下,我在紮紮實實教語文方面確實做的不夠。以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重視一下字詞篇章的訓練,不可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作用。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5

  《雷雨》是部編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秘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裡,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裡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部編二年級《雷雨》教學反思6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並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為了使學生更真切地感知雷雨的景象,我設計如下的情境教學環節:學生讀完課文後,我先讓學生說出你讀了某句話用“我讀了……這句話,彷彿看(聽)到了……”發揮自己的想像,然後再欣賞多媒體課件,顯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的變化。在學習雷雨中時,我藉助多媒體,運用聲音,渲染氣氛,孩子們有了更好地感覺,提升了朗讀。轟隆隆的雷聲、嘩啦啦的下雨聲和閃電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了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所以,在這篇課文裡,我指導學生從語氣、表情、動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在雷雨前這一部分,我採用教師先示範讀,學生來當小評委,讓學生對老師的朗讀進行評價。學生懂得了評價老師的朗讀,為接下來的朗讀教學打下基礎。在指導朗讀“譁,譁,譁”的聲音時,為了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我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我就讀得稍慢一些。這樣,讓學生透過聽也能感受到變化。這篇課文多次裡多次出現了“越……越……”和“漸漸地”,我讓學生用“……越……越……”、“……漸漸地……”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裡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同時,我抓住文中重點句、關鍵詞讓學生反覆讀,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讀。比如我問為什麼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用“逃走”這個詞而不用走了?學生透過讀前面的文字知道大雨準備要來了,所以都懂得回答:蜘蛛不趕緊“逃”的話就要被雨淋。在指導朗讀方面。我還透過比較句子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比如: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樹上的葉子不動,蟬不叫。

  三、讀寫結合,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將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情景進行比較,我在雷雨前選擇師生一起將雷雨前的自然景象的特點寫出來的教法,但是雷雨後我則是發表格由學生自己填寫,學生透過學習雷雨前的劃詞、劃句子這種方法以後,在寫雷雨後就很容易找出雷雨後的自然景物的特點了。

  這篇課文我覺得學生在朗讀方面表現不錯,能有情朗地朗讀課文是我這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同時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但是,在前面部分我花太多時間,導致後面的書寫指導不夠時間我就直接地進行簡單講解,如果在指導學生寫生字時先讓學生觀察,然後讓學生交流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最後老師才示範寫,這樣學生才知道書寫時需要注意哪些。以後要我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