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透過虛擬的故事來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絡。

  透過執教本節課,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如何準備備課,怎樣才能備好課,讓備課不偏離方向,這就看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準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依據20xx版語文新課程標準,瞭解各學段的語文學習要求,同時結合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本課的課後題。只有教學目標確定,找準了方向,那在接下來的相關資料蒐集、課文內容的取捨等問題上,才能撥開雲霧,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蘆》是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導讀是這樣的:一些詞語和故事能使我們受到啟發,讓我們認真讀一讀吧!從導讀中我獲得了兩個資訊:一是受到啟發,即讓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二是朗讀,指導學生們能夠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我將這兩點作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了重難點就要大膽取捨課文內容,篩選重要的契合的資訊。如何更好地呈現本節課呢?便要思考透過什麼樣的教學策略來實現。與訓練點結合地行雲流水,水到渠成,這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而所有的這些都要指向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標。而檢驗教學目標是否準確有效的唯一標尺,就是學生。關注是否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關注是否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提高。學生沒有所得沒有提高,這節課無論如何佈局皆是失敗的,因為教學的最終物件還是學生。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準確,一定要依據學情來分析。本課教學目標的設定我還借鑑了學校語文教研活動的語用與拓展閱讀的前沿思潮,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執教本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沒有被很好地引匯出來。本課揭示的道理對於二年級孩子的認知來說有些難度,課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夠明白葉子與葫蘆的關係,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絡的這種哲學層面。如何將抽象的哲理透過具化的葉子與葫蘆的關係一步一步推敲出來,還需要在設計中層層推進。

  (二)板書不完整。板書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處,好的板書設計會很好地串聯起整節課的內容,更好地揭示本課的道理。板書了“蚜蟲”“葉子”兩個詞,忘記板書“葫蘆”這個詞。其實這三個詞只要透過箭頭的標識就能輕鬆地讓孩子們明白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導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三)對學情掌握不準確。本節課在同年級三班進行了試講,課堂教學更加順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對本班孩子的學情缺少深入的瞭解,導致有些環節出現不流暢。

  (四)評價語要更關注於孩子,要真實客觀具有激勵性及正面的引導。

  (五)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生成。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2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六單元的課文,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例來說明一個道理。其中的一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絡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透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匯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訊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透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說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透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說,“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幾點思考:

  教師的提問欠精。

  有時提的問題,會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話寫出了葫蘆的可愛?”“有幾隻蟲子怕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後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稜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

  朗讀的指導欠方法。

  當每種情緒分析出來後,學生還是讀不出感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引導?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透過朗讀、勾畫出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賽過”一詞時,學生說不好,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南瓜,然後又在南瓜邊上畫上一個大大的葫蘆,學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我想透過這一幕,學生對這一詞的理解是不會忘記的。

  接下來引導學生解決: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為什麼呢?讓學生抓住: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裡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抓住這兩個句子並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出那個人不懂得葉子、蚜蟲、葫蘆之間的關係,還有那個人不聽鄰居的勸告,最後導致沒能得到葫蘆。從而使學生明白了本課蘊含的道理。

  為了培養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提高語文寫作能力,我又設計了課後的一個練習“假如,你們是種葫蘆的人,冬去春來,轉眼到了第二年,又開始種葫蘆了,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使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透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複習匯入。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麼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棵葫蘆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 描述葫蘆樣子,我是這樣設計匯入語的: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麼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小黑板出示並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句子和他們自己的描述哪個好,好在哪?抓住“細長” 、“長滿”、“雪白”等詞語感悟語句優美,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為止。接著巧妙地丟擲問題,併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從書上找出葫蘆變黃掉落的原因。

  第三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請小朋友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著老師指名學生彙報,並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後,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嘆句表達的較為強烈。並透過範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後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為止。然後透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本來要使

  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可是引導沒有做好造成這一環節學生沒有領悟好。

  最後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找出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本來安排學生說出葉子與葫蘆生長密切相關,再引導他們想想:其實葫蘆的生長除了離不開葉子,還離不開很多東西,你知道嗎?(根、陽光、水)接著引導:不僅植物的身上有這麼聯絡,動物也有,最後:其實不僅是動植物,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聯絡的。結果由於太緊張,這一環節沒有做好。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在第二課時我主要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思路清晰,重點較突出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三個訓練重點:

  (1)朗讀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人物的對話進行朗讀指導,體會種葫蘆的人一心只要葫蘆和鄰居著急的心情。

  (2)句式的訓練。透過朗讀比較兩組句子不同的語氣並體會每組的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並透過練習鞏固。

  (3)補白策略的訓練。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如果你就是種葫蘆的人,你會怎麼做?請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板書設計和教學內容不同步。

  2、學生做了講學稿上的練習沒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課了沒有小結

  4、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5、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