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引導我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很好地應用數學知識。

  我在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這部分知識時,作了以下一些調整:

  按照教參中的教學程序安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需要分兩課時完成。我認為將兩課時可以合併為一課時。首先,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於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於實際應用,事實上在計算應用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但是教學後發現,學生在應用時情況較好,但對兩條定律的區分不夠明確。

  於是,在接下來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運算教學時,我出示了大量的習題,分組衝關奪紅旗比賽,讓學生透過計算從中去發現問題,並從數學角度去探討問題,然後再透過舉例驗證,讓學生直觀感知乘法中的一些變化規律——任意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因數位置不變,改變計算順序,積也不變。

  這樣,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把乘法中的這種變化規律,心領神會。由此,學生在進行簡算過程中,得心應手,不但學得愉快,而且用得靈活,效果較好。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2

  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是《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它把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運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學生在學習了加法運算定律後,隨後學習了乘法運算定律,這樣,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學生更容易理解。在簡便計算這一部分中,除了應用“加法和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以外,還安排了減法和除法的簡便計算。可以說簡便計算的方法,在這一冊中全部出現了。如何讓學生把這些簡便運算都掌握,並且能融會貫通的運用,這是我們每位老師所思考的首要問題。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尋找題目的特點。

  (1)看到數字5、25、125想到數字2、4、8。將他們相乘,湊成整數。

  例如:25、36,把36寫成4×9。變成25×4×9,使計算簡便。

  (2)把接近整數的寫成整數和一個一位數相加減。

  例如:202×32,把202寫成200+2,變成200×32+2×32,使計算簡便。

  (3)尋找能湊成整數的數,把它們相加減。

  例如:126×5+5×74,發現126+74=200,就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計算簡便。

  例如:357-64-57,發現357和57,都有一個57,相減正好是整數,可以運用數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計算簡便。

  二、巧妙運用簡便計算。

  簡便方法的目的是透過用整數來參與計算,達到使計算化難為易的目的。題目的簡便計算是千變萬化的,主要是要讓學生看懂根據題目特點,靈活選用簡便計算。

  例如:28×25的計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題目的對比。

  有些學生對於簡便計算,你出10題,他做下來可能是題題錯。學生很難掌握簡便計算的一個原因就是將題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該題該用哪種簡便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類似題目間的對比。

  例如:(25×20)×4與(25+20)×4的比較,前者是運用乘法結合律,後者是運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後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總之,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探究方法,才能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喚醒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才能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形成知識體系,教師在充分備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為大家奉獻了一節實效又實用的課堂。教師能根據舊知與新知的結合點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數學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資訊,為下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教學中,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敘述所發現的規律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一方面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後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在充分感知個性創造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

  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關於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但並未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抽象出異同。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比較兩種運算定律的區別,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教師在總結時不能簡單說說收穫,可以提一個思維拓展的問題。如:學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你還會想到什麼呢?學生猜測後思緒會飛揚起來,甚至會問老師,親自動手實踐。只有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層”走向“深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新教材四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研討目的是12月份的“新基礎”現場活動的前期隨堂課的性質,雖說是隨堂課的性質,但是上課前的準備工作不亞與平時的研討課,因為本次聽課的物件是華師大的吳亞萍教授。之前我好幾次也洗耳恭聽過她的幾次評課,對我的啟發和幫助是非常大的,因此對“新基礎”有了個大概的瞭解。

  這次她能聽我的隨堂課,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正如學校領導所說的那樣是對我的課堂教學的把脈與診斷。在《運算定律》這節課備課前拜讀了吳教授的《小學數學新視野》,也試圖想把新基礎的教育理念能體現在這節課中,但是從課堂執行情況看,教學理念的更新不是搬家這樣的概念,學習新基礎理論也不是一種即興狀態,要想把新基礎理念運用到實踐上還要*平時的“練功”,那是一種主動的教學意識的轉變。就目前每個教師已經形成的課堂習慣而言,這樣的轉變在起始階段是艱難的。聽了吳教授的評課我也了了解自己的上課狀態。

  一、對“從容”的重新認識

  對“從容”一詞的理解無非停留與遇到緊急的事情冷靜、鎮定不慌不忙。如果用在教學上,最多是在上課時遇到緊急的情況下也能泰然處之的一種狀態。這樣的狀態要在剛踏上工作崗位時卻是需要這樣的“從容”,生怕慌亂情急之中亂了教學次序,然而已有近十年工作時間的我“從容”已不再是一向首要的教學指標了,把“拿什麼來從容”應該是我的教學追求的目標。對這一詞的理解已經不能停留在教師身體的層面,更應拓展到師生身心合一後的一種從容,是教師能處理各種教學意外後的一種從容,從容的背後反映了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能力。

  二、對“激情”的再次認可

  “激情”原本在我眼裡那應該是語文老師的上課狀態,因為那是課文的需要,情感培養的需要,而在數學課上如果把“激情”放在首位的話,有些喧賓奪主的味道,所以幾年來課堂教學中這樣的做作情緒本人一直處於不屑一顧的鄙視,長期下來在造成上課“平”的現象。在聽了吳教授的評點之後,我非常贊同她提出的關鍵時刻釋放“激情”,能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這節課中,引導學生對規律的驗證時,應對突出一些重點的關鍵詞,能幫助學生對規律的驗證有一定的指向。只有教師本身積極的投入到教學中,那麼學生才有可能對你有一個“熱情”的回應,這種回應主要體現的學生的思想意識上的回應。

  三、對“數學素養內涵”的拓展認識

  在《小學數學教師》第10期《教師應追回失落的數學素養》一文中談到了有關數學教師的素養問題,這次吳教授也在評點中談到了這個問題,看來面對當前的課程改革教師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非常關注的問題。數學教師應當具有廣泛的知識背景,不僅要明瞭小學數學知識的背景、地位與作用,精通小學數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小學數學內部的系統結構。其中包含四個方面: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能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積極性。

  2、抓住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源,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引發進一步的思考,這些亮點有助於學生數學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促進學生對新知理解和掌握。

  3、合理運用數學知識遷移,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進行合理的數學知識遷移,從而為新知的形成成為可能,變繁瑣為簡單數學知識學習,變枯燥為有趣數學知識學習。

  4、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思考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給學生帶的絕不僅僅是會解更多的數學題,而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並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是目前作為教師的我只注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時缺少思考的方面,數學學科質量不能僅僅停留於學生“做”的過程,忽視了自身“思與行”的反思。

  四、重新認識“數學學科育人價值”

  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在我眼中無非是培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就可以了。聽了吳教授對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闡述後,我覺得“人人都是教育者”這句話的真正理解。作為無論你是哪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充分挖掘育人資源,因為這是每個教師共同的責任。

  “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的改革,從原來關注數學知識的層面向更深的層次開發。數學學科對於學生的發展價值,除了數學知識本身以外,至少還可以提供學生特有的運算子號和邏輯系統,使學生具有數學的語言系統;可以提供學生認識事物數量、數形關係及轉換的不同路徑和獨特的視角,使學生具有數學的眼光;可以提供學生髮現事物數量、數形關係及轉換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使學生具有數學的頭腦;可以提供學生一種惟有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才有可能經歷和體驗並建立起來的獨特的思維方式。

  “教書”是為了“育人”,“育人”就需要育人的資源,這樣的資源來自:

  1、以數學知識的內在結構作為育人資源

  2、以數學知識創生和發展的過程作為育人資源

  3、以數學發明的人和歷史作為育人資源

  4、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作為育人資源

  5、以開放的問題設計提升數學教學的育人質量。

  一堂短短的35分鐘的課,在專家眼裡可以發現許多問題,看來作為教師不應該停下學習的腳步,時代的需求遠遠超過你想象的速度。學習的態度也不能忙於求成,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對內容的本質的理解。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5

  “演算法易模仿,算理難深入”這是孩子們學習運算是碰到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我們教師教學是面對的棘手問題,今天的主題研討活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既提供了理論支撐,又有了具體操作的章法可循,可以說是受益匪淺。

  這次活動先由來自北京教科院中心的賈福錄老師帶來的《“數的運算”的知識結構與教學思考》微講座,然後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運算定律》兩個單元的單元整體教學說課研究,以例項幫助老師們理解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加減乘除的算理演算法。賈老師對運算教學中的“承重牆”和“隔斷牆”的區分,讓我有了清晰的理解。承重牆“是數學的本質,也是學生髮展的基石。運算教學中的”承重牆“是:支撐學生探索演算法、理解算理的重要”數學意義”;在運算學習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經驗與能力。“隔斷牆”是不利於學生知識建構、阻礙學生髮展的數學內容及表面形式。運算教學中的“隔斷牆”是不同階段學習的運演算法則、運算方法。如:湊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等。讓學生透過這些方法表面上的不同,體會到本質上的聯絡,就是打通“隔斷牆”。

  在《運算定律》單元整體設計中,我們更全面的認識了它的內涵和價值,根據前測資料設計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已有板塊很到位。透過對學習本質、學習內容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列舉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教材編排特點抓住了核心概念,從而設計出匹配的教學目標。在兩位老師的解讀中,我們深入解讀課標、梳理教材中的前位和後位知識,從“積累模型建立的學習經驗”和“凸顯推理、抽象、建模思維方式的構建”兩個方面入手,在問題情境、列式解答、發現規律、舉例驗證、算理解釋、模型表達的過程中實現模型的建構,在探尋規律環節透過四個步驟完整地經歷建模的全過程,從學習知識到學習方法,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溝通,真正內化運算的意義。

  兩位老師進運算定律單元進行了整體設計。他們從單元的內容入手進行分析,明確不同內容的層次水平和學習要求,清晰的指出了本單元的能力目標。然後分析不同年級的教材找到了知識間的前後聯絡,發現運算律在運算教學中具有核心地位。基於對學情,教學內容的分析,將本單元的內容打通,將具有相同特點的交換律放在一起研究,把簡單的“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整合在一課時,承載起種子課的作用,讓學生初步形成探究的方法,為後面探究其他運算定律做好準備。

  這次課程也幫我打通很多知識之間的連線點。如:數的運算和數的意義其實是不分家的;課標提出的運算能力是正確的進行運算,在傳授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法和減法其實是單位的累加和累減;學習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時,要溝通演算法之間的聯絡。

  聽了老師們的講解和專家們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數的運算透過直觀教學讓學生更易理解算理,數形結合,抓住認知起點。數運算教學在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理解數的核心本質很重要。從生活經驗出發,直觀教學,理解抽象的內容。用實物教學,以及形象的圖片講解,非常有趣味性。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歡,主動去學。感謝各位老師的經驗交流與分享!

  透過這次的研討,在專家老師的解讀與分析,讓我對數學學科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有所理解承重牆與隔斷牆,今後教學實踐活動中怎樣把握教材所呈現的知識點間的聯絡,採取有效的手段引領孩子們學習數學概念,數學知識,受益匪淺。感謝專家和老師們的乾貨分享,對我來說是實質性的指導,正如影片所講,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學生演算法容易模仿,算理確是難以理解,今天有了更多的方法來指導我的教學,再次感謝這次活動。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6

  計算能力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基礎。計算教學不僅要使小學生能夠正確的進行四則運算,還要求小學生能夠根據資料的特點,恰當地運用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選擇合理的靈活的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使計算簡便。在這樣的計算過程中,既要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要注意發展小學生思維的靈敏性和靈活性。同時計算也有利於培養小學生的學習專心,嚴格細緻的學習態度,善於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計算仔細,書寫工整和自覺檢查的學習習慣。計算教學直接關係著小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係著小學生觀察,記憶,注意,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係著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此,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就顯得異常重要。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覺得非常簡單的知識小學生學起來卻感到很困難,總是沒能達到老師自己想要的效果。

  出現這種原因我覺得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小學生對所學運算定律概念模糊不清

  小學生的計算離不開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演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內容,而掌握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

  1、乘法分配律與結合律易混淆

  為了計算簡便,解題中要訓練學生合理運用運算定律,靈活解題。而在運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導致學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時,小學生總是把它當成分配律來計算,變成25×7+25×4或者25×7×25×4,不能理解概念。結合律的概念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對概念理解不到位,導致在做題目時,老是出現錯誤。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個特別難理解的一個定律,比較抽象,而對於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一個過渡時期,因此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有點困難,總是會忘了後一個數也要和那個數相乘。如:(125+8)×4,他們總是會變成125×4+8。並且特別容易把它與乘法結合律混淆,所以導致教學比較的難。

  2、運算中添括號與去括號時,運算子號的改變與不改變分辨不清

  如講括號的作用時,難點是添括號、去括號時括號裡邊運算子號的變化規律。如:15-4-2=15-(4+2)與20÷4÷5=20÷(4+5),但是很多學生覺得因15+4+2=15+(4+2),所以應該15-4-2=15-(4+2),因為20×4×5=20×(4×5),所以應該20÷4÷5=20÷(4÷5)。這就需要讓小學生在充分的計算實踐的基礎上,自己歸納應該怎樣變化,並且知道為什麼?因為定律是建立在法則的基礎上的。加不加括號,用不用運算定律,最後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這條原則是不變的。只有小學生在熟練應用運算定律、括號後,積累了大量計算經驗(如:4×25=100)的基礎上再教簡算才會顯的自然、簡單。簡算是有效利用運算定律,括號使計算變的簡單的一種計算技能,有時可直介面算,而不會改變計算結果,運用簡算可提高計算速度。簡算不單是在做簡算題時才用,是可以隨時使用的,這一點也應讓小學生清楚。

  3、運用乘法分配律逆運算易出錯

  為了計算簡便,要靈活運用定律,而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卻是一個難點,小學生難以理解。如計算3.4×0.125+4×0.125,本來小學生一眼就能看出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可是小學生很容易出現錯誤,(3.4+4.6)×0.125×0.125或者是直接計算,不會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但是有些學生學得比較快,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出一些不同等級的題目,可進一步深化,挖掘學生的潛能,可以讓學得快的同學拓展思維依次出示:1.25×0.34+4.6+0.125和3.4÷8+4.6×0.125這樣,就不會讓學得快的學生覺得無聊。還有在教學中要儘量減少學生計算的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採取相應的對策,才能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

  (二)前後知識的相互干擾對小學生的影響

  小學生都認為:我知道按順序做是比較方便的,但這樣就沒有運用運算定律,就不是簡便計算!也有的小學生:“我根本沒仔細看過題目,因為是簡便計算嘛,所以拿上來就運用運算定律。”這種錯誤是由於小學生不正確的簡便意識所造成的,他們認為:簡便計算一定要運用運算定律,否則就不是簡便計算!

  由於不看題,本來直接算括號時,算式會更加的簡便,但是有些小學生卻認為要用運算定律,式子才會簡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雖然最終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導致算式多走了彎路,反而不簡便了。

  (三)題目本身的數字特徵對小學生的干擾

  我們在學習簡便計算的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湊整思想”。“湊整”就是利用運算定律湊成整十整百,從而達到使計算簡便的效果。但“湊整”必須建立在正確並熟練運用運算定律的基礎上,不能盲目地追求“湊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來湊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顧算式的特性,強制性的“湊整”,變成了為“湊整”而“湊整”,造成知識學習的機械性。有些題,由於受數字的干擾,小學生容易出現違背運演算法則的思想錯誤,盲目追求“湊整”。

  (四)小學生靈活運用運算定律的能力欠缺

  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算定律教學這一部分,教材在編排上安排的課時較短,內容既少又簡單,題也典型,教材只是告訴你教什麼內容,並提供範例,發揮都在於教師,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一步一步的來,一條一條的說明。所以,在上課時,檢查教學效果發現小學生都掌握的不錯,都會運用,可是一到他們自己課外去做時,就不會運用了,因為在前面他們學習了四則運算,從而形成了思維定勢,一下子比較難改變過來,還停留在前面的學習當中,在上課時,由於老師一直在強調所以才會運用,而到了課後沒有人跟他們說,就不知道怎麼使用了。如:56×37+56×63,他們只會按照以前所學的從左到右的計算順序去計算,不知道使用簡便計算,靈活的運用到課堂中來。小學生很難轉變所學的知識,所以導致在教學時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