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精選8篇)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1

  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絡,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2

  《神奇的水》教學活動的重點是探究水的各種性質,這其中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現象、溶解現象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活動前教師對課程進行了價值篩選,將水的溶解現象作為重點。為此設計了實驗讓學生透過驗證假設,主動探究。對於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現象則作為側重點。在水的表面張力現象的講解中,教師認為學生可能對這一現象的理解比較困難。所以,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幫助學生形象化的理解這一現象。

  活動中在猜測硬幣上能容納多少滴水環節,出現了每一組的操作結果相差較大的情況。這主要是由於教師對於滴管的使用講解的不夠到位造成的,所以活動中學生們有些爭議。當教師發現這一情況後及時進行了調整和化解,才使得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在做水的溶解實驗環節,當教師發現學生們將味精、洗衣粉等溶解較慢的物體歸為不能溶解的物體時,採用了適時介入的教學策略。引導他們從觀察、操作的方法入手仔細思考,鼓勵他們查詢原因,再實驗,充分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的幼苗。

  每次活動對學生、對教師都是一次成長的歷練。在本次活動中我有一些考慮不夠周到的方面,比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對生活中的毛細現象瞭解較少的時候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這樣可以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還有,在操作實驗前的示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後在這方面教師應該講解的更加細緻些,這樣就可以避免實驗中一些無關因素的干擾。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述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將會這方面作為今後工作的方向。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3

  一、親身參與,收集“證據”。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學生親歷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經過研究性學習的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等階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制定計劃,收集整理資訊資料、進行表達與交流,實施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進行著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活動,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結論或結果,開展探索性的學習,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過程中收集到“證據”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掌握淺顯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的教學中,我就將學生分成四到五人一個小組,他們透過觀察自己帶來的各種物體,首先提出問題——玻璃瓶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然後根據觀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及課前瞭解到有關資訊進行猜測:會沉,會浮。制定出驗證猜測結果的實驗計劃。教師設計探究情景:你有辦法讓它沉下去嗎?1:把裡面灌滿水2:用沙子填滿。3:我覺得只要往杯子裡裝任何東西都可以的如何將這些物體放入水裡去驗證?然後將小組制定的計劃付諸行動進行自己去進行物體沉浮的實驗,進行探索,並作出研究記錄,收集與物體沉浮相關的資訊,思考在這個玻璃瓶由浮變沉的過程中,什麼改變了?(裝了水)水多了,什麼改變了呢?(重量改變了)。進行全班交流,討論物體沉浮與物體的哪些因素有關,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他們就是透過研究性學習進行著科學探究,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學生對物體沉浮的問題更加關心和願意瞭解了,並掌握了進行物體沉浮實驗的簡單方法。要讓學生先作出預測,還要把預測寫出來,用預測推動學生髮現,再啟發學生觀察,進一步收集“證據”加以驗證。

  二、利用“證據”,發現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現象進行匯入。先請學生猜想用什麼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興趣。透過教學導發現問題,並要解決問題的能發現《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秘密並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把他們列舉的共同點記錄下來;認識實驗變化,獲得科學事實和科學資料就是“證據”,再讓學生經歷從觀察收集“證據”到整理、分析事實材料、作出結論的過程,對照記錄進行比較、反思,反覆經歷這樣的過程,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層面發現科學現象。放入水中它是會出現什麼現象?撈出來再倒,這個小玻璃瓶就會浮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小玻璃瓶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玻璃瓶變輕了。)小玻璃瓶變輕它就浮了。所以我們說減輕物體的重量,物體就會由浮變沉。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透過改變什麼實現?改變玻璃瓶的重量。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發現證據,發現事實、發現數據,並用證據、事實、資料來說話,還啟發學生髮現減輕物體的重量,物體就會由浮變沉來並能加以解釋。

  三、分析“證據”,尋找規律。

  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求他們作好科學探究的記錄,並查詢相關的資料,作為解決本小組問題的資訊資料。根據所收集的資料資訊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小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讓同學和老師的進行討論,提高他們正確處理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學中,在研究物體沉浮的原因時,3學生領取材料,學習記錄單,分小組進行實驗,並按“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的實驗記錄單”記錄,許多學生他們還舉出了玻璃瓶、浮標、鐵石頭釘、泡沫塑膠、泡沫等物就認為重的物體會沉,輕的物體會沉,體比較輕,在水中就會浮的例子。但經過同學的反駁,他們便發現他們原來的認識是片面的,所引用的例項(資訊)是不全面的,所以結論也是不正確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確的資訊資料來證明,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學生提出的設想教師啟發學生在課後進行驗證實驗,啟發學生學會評估,評估是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生透過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啟示,為什麼探究的結果與事先的預測不一樣,探究的設計和計劃的進行過程是否有缺陷,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都需要學生去反思,只有透過這樣的反思和評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組確定的探究問題,並由專人負責記錄,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點,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然後由組長或組長指定的學生向全班表達本組探究的結果或結論,將本組的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分享,你要讓學生先作出預測,還要把預測寫出來,用預測推動學生髮現,再啟發學生觀察,並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把他們列舉的共同點記錄下來;認識實驗變化,獲得科學事實和科學資料就是“證據”,再讓學生經歷從觀察收集“證據”到整理、分析事實材料、作出結論的過程,對照記錄進行比較、反思,反覆經歷這樣的過程,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層面發現科學規律。

  透過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較好地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學學習中促進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大目標的有機整合。

  新課程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而且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學需改進之處: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駕馭能力,調控好學生做實驗的氣氛,要使學生聲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靜靜地在這裡實驗、記錄等等。輕聲討論時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組裡面為主,彙報時聲音應該大,那是向全班同學彙報的,所以這裡上科學課探究的氛圍途徑非常好,很適合上科學課。

  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探究過程進一步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在思維、智慧上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完善和科學,產生“1+1>;2”的效果。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合作互動是教學系統,使教學活動成為培育探究科學奧秘的“探路者”集訓隊。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4

  隨著期末的來臨,我所教授的三、六兩個年級都已經結課了,隨後的複習與考試也在一週之內進行完畢。閒下來的時間,翻看著教科書與教案,總感覺還有些什麼事情該做而還沒做,看來看去才發覺一年的`教學任務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好多問題需要時間去慢慢的、細細的思考,下面便是我這兩天來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學課的教學,幾乎每節課都是新授知識,很少有數學、語文、英語課那樣的練習與測驗,所以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都完全不同,細數這一年來的幾百個課時,我發現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與歸納一番。

  比如說:引入這一環節,該如何去設計才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高效率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緊扣課題;教學過程中的步驟該如何銜接緊扣,才能夠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進入到下一環節;在學生對新知識感到迷茫時該用什麼適當的辦法引導他們而不是直接搬出結論填鴨給學生;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實驗是我直接講述怎樣去做還是讓學生自己先動手體驗發現問題後再指引他們想辦法去解決;板書設計又需要做到什麼;課堂時間該如何合理調配,等等。

  這麼多細節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覺得首先要熟悉教學內容,通覽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心確定教學內容,分析難點制定突破措施;其次還要了解學生,小學生雖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與經驗,對科學又充滿了好奇心,但到底該怎樣正確引導他們把這種生活常識與經驗轉變成科學概念,是一個需要研究與探索的問題;再次考慮教法,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帶領學生走向科學知識殿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的樂趣所在。

  思考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的尋求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改進不足,這個過程離不開慢慢的摸索,前進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我將在下一個學期的開始繼續摸索著前行。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5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應鼓勵學生多透過實驗去發現,他們在判斷吸水性還用到了擠、甩的方法來比較,如把相同紙、木材、塑膠、金屬都透過擠,能發現紙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再將剩下的3種材料都透過甩,透過觀察被甩出的水量能發現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膠與金屬透過我們目前現有的方法與觀察工具無法比較誰的吸水量大,只能將兩者都歸類於吸水性最弱。

  3、從矛盾之處質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學生只要拿到了實驗材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進行觀察,他們在觀察白紙時,不僅用肉眼觀察,還透過放大鏡,還比較了乾的紙與被水浸溼的紙的區別,分別用了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到的特點。書本上是先講了古代造紙術,再由學生來造一張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能不能先讓學生來動手做,讓學生在動手中來發現問題,再回過頭來結合古代造紙術,看看兩者之間的聯絡。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6

  和老師交談科學教法時,總能聽到關於科學教法的言論,我整理了一下與科學教師共勉。小學科學涉及的知識內容寬泛,主體上是和中學的理綜(理、化、生)相銜接的,另外還涉及到地理方面的一些內容。在探究活動中,往往還涉及到數學的統計與數學、語文的閱讀理解、美術的繪畫、使用計算機查閱資料等多學科的知識。

  在能力培養方面,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實踐,重點培養的能力有:提問、猜想預測、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觀察、整理、表達交流、設計與製作、蒐集等。

  所以,要想做一個優秀的小學科學教師,就要不斷學習和研究,以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能力;還要不斷實踐,以增長自己的經驗。那麼教師怎樣教科學呢?

  (一)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的內容,適當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探究主題。

  當我們學完了教材的一些課之後,要做好學生新的科學探究工作,對小學生而言,題目若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就會提高其參與的興趣,例如:校園植物的調查、學校綠化率、學校周邊環境……,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動主題,而且也很適合小學生的思維。

  (二)注意觀察周圍事物,做到假設與搜尋證據。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說……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周圍事物,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在教師引導和建議下,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搜尋證據、觀察、提問、設想和驗證。孩子們要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實驗過程中的想法、活動情況,與正確答案相比較。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它必須是由兩名以上學生根據性別、學生成績、個性特點、守紀狀況等方面的合理差異而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以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與互助合作。

  透過以上幾個方面,我相信老師們會對小學科學的教法有所感悟的,更相信老師們會運用自己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7

  對於今天我所講的《風》這一課,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形象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課的開始,我用嘴模擬風聲,深深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儘快地把他們帶入科學課堂,快速地收住學生的心。

  二、感知風力,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單。

  開始師生交流,“你看到看到颳風時有什麼現象?”學生們根據平常所見,回答出颳風時的各種情況。隨後,讓學生猜想一下,如果把風帶進我們的課堂呢?這時,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思索。從而親身感受風帶給我們的力量。最後總結出“風有一種力量,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三、動手實驗,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這裡,我應先給同學們講解一下製作小風車的步驟,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可是我在上課時,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導致他們有些人不會製作小風車。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在展評作品時,應該讓他們用最直接的方法來比較出哪隻風車支運轉的最快(拿起來在教室裡跑一下,帶起風,就能讓風車動起來)。可是我只顧得前面展示的學生,忽視了在坐的學生,這是一大失誤。

  總之,在這節實驗課上,我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去製作,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但是仍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應在以後上課時避免。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反思8

  《電鈴響叮噹》是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的第五課,本課從電鈴這一能量轉化裝置入手,圍繞著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磁力,運用電磁鐵設計了三個活動。在上節課製作、研究電磁鐵活動中,學生已對“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是什麼?”產生過研究興趣。從這節課開始,就將透過實驗,透過一系列資料來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這是一項很有意義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充分而深入地開展這項探究性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透過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好處。

  本課第一個活動,討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此項活動前,應複習上節課電磁鐵的組成和工作前提等相關知識,為討論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作下鋪墊,引導學生從線圈、鐵芯、電池(電流)三個方面去考慮問題。在每一個方面又會有不同的細節問題,如線圈,學生提到了線圈的粗細、長短、纏繞圈數、纏繞的疏密度等因素,對於鐵芯,提到了鐵芯的長短、粗細等因素,這些想法都應予以肯定。在學生作出這些假設時,應重點引導學生說明“作出假設的理由”,避免無根據地說法。將自己作出的假設及理由填寫在表格中,這也是為下節課,研究其他的因素而作好準備。

  作出了假設之後,討論確定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線圈的圈數與電磁鐵磁力大小的關係。作為一個對比實驗,學生在五年級時已接觸過不少,知道為了實驗的公平公正,資料的準確,應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只能改變其中一個變數,也就是要進行實驗探究的變數。在活動前,讓學生分組討論制訂實驗方案是必要的,這樣能明確實驗中的要求,使各組在實驗條件一致的前提下開展實驗,所取得的資料才有可比性,才能從中尋找一些規律來說明一些問題。書中的研究計劃這張表格還是簡單的,學生能夠快速完成,在彙報交流時,應重點就“實驗要保持哪些條件不變”進行討論補充,越詳細越好,越詳細越有利於探究活動的開展。對於線圈的圈數,在學生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可以作個統一,20圈、50圈、80圈為宜,因為圈數太少,效果不明顯,圈數相差不多對比資料不明顯,圈數太多又太費時間。此外,還應強調時間中的注意事項,如多做幾次,取平均數以此來確保實驗資料的可靠性,接觸電池的時間不能太長且要一致等。在全班交流中完善實驗方案後,進行實驗探究。探究後,對全班12組的資料進行彙總,全了板書在黑板上,透過對比分析,發現線圈圈數越多,電磁鐵磁力越強這個規律。這個規律還是比較明顯的,全班能達成一致意見,這個規律也是這節課需要達成的科學概念,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自實踐得來的結論印象更深刻。再讓學生對比相同圈數時各組的資料的差異。

  總體感言,這是一個學生極為感興趣的單元,因為有很多動手操作的環節,學生能充分參與到活動中,從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教師應提前準備好相應的活動器材,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學生快樂,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