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範文

《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

《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1

  前兩天開展的小班音樂集體教學活動《小雞出殼》。目標就是要讓孩子在音樂的背景下,用各種肢體動作來表現小雞出殼的動作。在小班年齡段的孩子這嘗試,凸顯的是情趣和快樂,所以選擇了小雞這個比較親近孩子的小動物作為載體。小班的孩子有首歌叫《小小蛋兒把門開》這個活動就是根據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的。讓孩子在肢體方面也能夠擴散性地表現小雞出殼的各種動態和姿態。

  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這裡用了魔術變變變的遊戲,讓孩子透過聽、透過摸、透過猜,來得出今天的寶寶是一個雞蛋。這樣就把孩子的注意力提升起來了。在這個基礎上模仿小雞蛋是怎麼滾的,左滾右滾,這個環節是讓孩子在活動之前,有一個角色定位。把自己和雞蛋寶寶和小雞寶寶的角色進行深刻的認識和體驗。有了興趣和角色扮演的意識之後,第二個環節就是今天的重點部分,怎麼讓孩子自己探索性的表達表現小雞出殼的各種動態。這裡我用媒體和孩子進行互動。媒體的一開始出現的是雞蛋,雞蛋上面出現裂縫,後來雞蛋殼慢慢開啟。一步一步激發孩子不斷探索新的動作,鼓勵孩子讓雞蛋最終打破。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孩子用自己的翅膀拍一拍,孩子的動作是小小的,簡單的,但解決的問題是最基礎的音樂節奏的問題。

  接下來第二個環節是用小腳來踢,一開始孩子只是站立著用腳往上踢,這樣他們的動作會不穩,而且姿態也不美。所以在後來的師幼互動當中,透過讓孩子看媒體,讓他們自己發現雞蛋殼裡的小雞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方位來踢雞蛋殼的。所以就有了地面的動作和地上的動作,有站立的往下踏的動作,也有在地面往上踢腿往各個方位踢腿的動作。最後把孩子們的翅膀,小雞的腿的動作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再拓伸一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打破雞蛋殼?這個時候孩子就自由的想象,因為有了之前的基礎,他們用頭頂,用屁股頂,用嘴巴啄,這些動作都自然而然地跟著音樂發散開來。所以整個活動是在和音樂與情景媒體的互動當中來完成的。比較適合小班孩子自主表現的年齡特點。最後老師帶著孩子把《小雞出殼》舞蹈,聽著好聽的音樂完整得進行表演,從草地上啄蟲,結束活動。

  透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在韻律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關注和考慮教學中的常規問題。有時候,教師在設計活動的中會比較多地考慮到環節內容的精彩,而忽視了教學常規的要求。比如:如何聽音樂訊號出列、如何站位、如何在動作表現時互不干擾、如何再表現時保持一定的空間位置等等,這都是教學中教師需要思考的。只有整個活動有序、有規則,才能將教師設計的活動要求和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才能讓整個活動更精彩。

  《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2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幼兒瞭解小雞出殼及出殼後的生長過程以及嘗試跟著音樂用身體動作表現小雞出殼的過程。因此在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了一隻剛出生的小雞的圖片來引起幼兒的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後,我開始慢慢引導並提問“你知道小雞是怎麼孵出來的嗎?”幼兒開始的熱烈的討論,答案五花八門,很有意思,這時我開始出示一幅幅圖片,從母雞下蛋、孵小雞到小雞出殼的一系列動作等等,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片讓幼兒很快能跟著我的引導說一說小雞出殼的順序。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觀察、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這部分的互動進行的時間並不長,因為互動的主要內容還是音樂律動。在本次活動中音樂是已經配好的音樂,樂曲歡快,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比較好做動作。在律動這環節,我首先讓幼兒傾聽音樂,反覆聽了兩邊之後,再以口頭解釋啟發幼兒嘗試著自己創編動作,我從幼兒之中尋找表演好的幼兒,把他們的動作進行整合;讓幼兒自己表演幾次,讓幼兒仔細觀察我做了些什麼動作,同時加上一些有趣的動作;當我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幼兒覺得很好玩很有趣,他們隨著我的示範也開始模仿著動起來的了,於是我邊做邊說了小雞出殼的順序,加深了幼兒的印象。接著請幼兒跟著我做,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小雞,在蛋殼裡和出殼後的一些動作,幼兒的想象力很豐富,模仿能力也很強,一會就能跟著我做一做這些簡單的律動。但是小班的幼兒思想集中的時間維持不久,到了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出現做小動作的現象;為此,我在後面出示小雞頭飾,分組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幼兒的興趣有被我調動起來了;他們很認真地等待機會能戴上頭飾進行表演,連平時不夠認真的丁經偉、鄧家全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來。

  整個活動開展的比較順利,幼兒對於音樂律動很感興趣,其實平時很多音樂課我們都會讓幼兒配上一些動作來學習,那樣學唱歌曲的效果也比較好。而這次律動活動正好符合幼兒的興趣,並且活動內容適合小班幼兒,比較簡單。因此活動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不過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在給幼兒看圖片的時候,其實可以用一段影片來代替,生動的影片能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小雞出殼的過程,這樣也更為科學。又如律動中,雖然我有讓幼兒自己想象小雞出殼的動作,但我一示範可能限制了幼兒的發揮,幼兒大多數是做我做的動作,這點還有待改善。

  希望今後上類似的課的時候能更加註重幼兒主動性的發揮,而我就作為一個引導者來讓幼兒融入活動中,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小雞出殼了》教學反思3

  最近我組織了一節律動《小雞出殼》,音樂的情景是:雞媽媽生了許多蛋,小雞們躲在蛋殼裡睡著了。過了幾天,小雞醒了,它們揉揉眼睛,伸伸懶腰,終於頂破蛋殼鑽出來。餓了許多天的小雞跟著媽媽在草地上邊走邊學著找食吃。從上面的情景就可以看出《小雞出殼》是一節很有趣的音樂律動。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確定為:探索小雞在殼裡睡覺、揉眼睛和破殼而出的動作;嘗試跟著音樂用身體動作表現小雞出殼的`過程。

  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了一張雞蛋圖片,讓幼兒猜猜小雞在蛋殼裡幹什麼?在我的引導下幼兒開始猜測(小雞在蛋殼裡睡覺,小雞在裡面玩),在猜測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大膽的用動作來表現小雞睡覺的樣子,此時播放《小雞出殼》的音樂,讓幼兒在做動作時感受音樂的節奏。小雞睡醒了,它醒來了會幹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於是我加以引導並讓幼兒嘗試做小雞揉眼睛的動作,在我的帶領下,幼兒隨著音樂有節奏地做動作。接下來的環節重點引導幼兒討論:小雞如何出殼?大部分幼兒都回答:用尖尖的嘴巴啄,為了擴充套件幼兒經驗,我引導幼兒想象用身體的某一部位來弄破蛋殼,這樣一引導,幼兒的思維突然開闊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用翅膀推,用腳跺。

  我所準備的圖片,從一個完整的蛋——裂開的蛋——小雞從蛋殼裡出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片讓幼兒很快能跟著我的引導說一說小雞出殼的順序,加深了幼兒的印象。接著請幼兒跟著我做,把自己想象成一隻小雞,在蛋殼裡和出殼後的一些動作,幼兒的想象力很豐富,模仿能力也很強,一會就能跟著我做一做這些簡單的律動。

  整個活動開展的比較順利,幼兒對律動很感興趣,不過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在給幼兒看圖片的時候,其實可以用一段影片來代替,生動的影片能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小雞出殼的過程,這樣也更為科學。又如律動中,雖然我有讓幼兒自己想象小雞出殼的動作,但我的示範可能限制了幼兒的發揮,幼兒大多數是做我做的動作,這點還有待改善。在今後活動中我將更加註重幼兒主動性的發揮,讓幼兒融入活動中,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