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1

  鄭振鐸先生的《貓》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運用樸素的文字,生動傳神地記敘了三隻貓的故事。學習本文時,重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注意細節描寫對刻畫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我的思路是注重語感教學,這個過程包含於文字的解讀。具體包括,如何透過品味語言解讀文字,挖掘語言背後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為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透過傾注情感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結構和敘述順序。提取資訊,品讀語言,體會細膩的描寫所蘊含的真摯情感。透過縱向對比,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聯絡實際,聯絡生活,感悟深層情感:對於事物公正的評判態度,對於生命的關愛與尊重等。

  這堂課我設計了故事匯入,課前的故事演講便於學生入境,由“誤會”的話題自然過渡到本課當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講課過程中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鞏固,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本課的學習當中去。注重引到學生有目的地找出文中相關的表達,從而更好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過渡、伏筆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細緻全面由淺入深的分析課文,有利於逐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這節課設計內容有些過多,準備不是太充分,時間安排上有些前松後緊,時間不夠寬裕。以後還要注意課堂的整體把握調配能力。另外,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完課文後,沒有及時的予以鼓勵,而且由於課程內容的安排原因,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沒有體現出來。

  總之,語文課堂永無滿足,永遠是在不斷修改完善中前進,就好像在修補一條路,我們應該不時地看看我們曾做過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補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樹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必定會是條花團錦簇的康莊大道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貓的性格古怪時,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描寫貓性格古怪特點的關鍵詞語:老實、貪玩、盡職,再把描寫這些特點的句子劃出來,並反覆朗讀,進而理解內容。

  2、體會擬人句的作用,體會作者愛貓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時,當貓把老舍先生的稿紙踩印後,他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梅花來欣賞,可見他對貓的喜愛。作者在寫剛滿月的小貓時,不像在寫一隻貓,倒像寫一個天真爛漫而又可愛的孩子。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對貓的喜愛。

  3、注重寫法的滲透,如在描寫貓的盡職,作者就抓住貓耐心等老鼠這一事例來寫的。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先說出它的一兩個特點,然後再分別用具體事加以證明。

  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讀有些忽略。教學中,朗讀是體會感情最直接與最重要的手段。教學時,我引領學生透過抓重點詞,重點句子,創設情景等方法去學習課文,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但在體會之後未能讓學生反覆讀,在讀中再次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從而缺失了語文課上“書聲朗朗”的重要環節,沒能讓學生在讀中展現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今後的課上我將注重透過個別讀、自由讀、齊讀、引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在讀中體味語文課的箇中魅力。

  2、備學生不夠充分。課前,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和教案方面,對於學生掌握課文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方向,各種問題回答的預設準備不夠充分,以至於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評價語過於單一,引導不夠深入。

  改進措施:

  這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3

  鄭振鐸的《貓》在傳統教學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展示貓的圖片來創設情境匯入新課,這次我大膽嘗試,尋求突破。

  本文所在的單元主題為“生命之趣“是鄭振鐸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它所寫的卻不是人的悲劇,而是貓的.悲劇,故事平常而又平常,意義似乎也很有限,但經過作者的一番加工,寫在小說裡,卻產生了辯證的效果,它不止能喚起學生對動物的憐憫之心,而且能引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可以說本文唱響的是一首“弱者的輓歌,人性的牧歌”。

  針對這樣的文章主題我想換一個方法匯入。於是我發現作者鄭振鐸的姓名很有意思,“鐸”古義為大鐘,寓意警示,不恰好和本文所表達的主題相關嗎?所以我從作者的姓名入手,設計了導語,配上悲傷警示的音樂,激發學生深思,充分調動學生探究文字的興趣。從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效果確實不錯。看來只要敢於求新求變不怕失敗,總將有所收穫。

  本課在參加“校優質課”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在“武安市優質課”評比中獲得了二等獎的好名次。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4

  《貓》是鄭振鐸小說,課文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本文篇幅較長,用一課時講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

  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品味作者的情感變化,激發學生感悟作品的主旨。

  一、分別說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結局。

  三隻貓來歷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結局更不同。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和概括敘述的表達能力。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能實現了這一目標。

  二、找表達感情的句子,體會作者對貓的情感變化。

  作者對第三隻貓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用筆默最多。前兩隻小貓略寫,第三隻小貓詳寫。這樣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鋪墊。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引出散文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明理。

  三、說感悟,明道理。

  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的人數多,說出了自己的認識,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最後聯絡學生的作文,讓他們明白了:本文寫什麼?怎樣寫?為什麼寫?以上由淺入深,逐塊推遞,讓學生自由說話、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學會做人。

  四、抓住文中的伏筆和鋪墊,理解文章前後照應。

  本文中即有伏筆,又有鋪墊,正好教學生簡單區別一下,二者區別是細微的,都是寫作的技法,講究一個行文的前後呼應。區別在於,而伏筆是埋下關子,設下包袱,你後面得抖開包袱。鋪墊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礎,以便後面的高潮。僅從運用來看,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而鋪墊一般是緊接著,如前面寫環境景物他人,接著就寫主要人物。從課文中舉例進行討論分析。一部分學生能理解。

  課上完了,目標基本實現了,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主動。回顧這堂課,自己並不十分滿意,覺得最大的遺憾是:

  學生自由說話了,學生主動說話了,但學生說的還是少,老師講的還是多。

  分析原因:

  1、因為平時上課總怕學生什麼也不知,所以,一上課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一不發言我就說。

  2、學生預習情況比我估計的要差。學生一說慢了或說錯了我就著急。

  3、傳統的教學觀念的“餘毒”還影響著我,有問題就急著要答案。沒有好好的讓學生討論解決。

  當然在學生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透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可是,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這將是我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探索的問題。

  另外我還有一大收穫,那就是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舞臺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後我會把課堂變成學生的最大的舞臺。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5

  作為一名剛剛畢業、教齡三個月多一點的新手語文教師,接到參加青年教師公開課活動的任務真是讓人緊張不已。鄭振鐸的《貓》是我上學時沒有的文字,因為想要挑戰自己就選擇了它;也正因為陌生,一拿到文字我就有了幾個教學設計。但困難很快就出現了,正在我蠻有心得的時候,居然發現這些設想其實別人早就已經用過了。而我既然要在諸多有豐富經驗的語文老師們面前上課,必然要儘量去尋找新的突破口,講一些更新穎的東西。因此,我及時叫停想法,從頭開始對文字研讀探究,並逐步生成了本次課的教學設想:

  一、努力讓課堂結構清晰,步步深入

  對於《貓》這篇文章,在現行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堪稱經典,許多老師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個人特色的有效教學法,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字,以此為突破口。在我看來,其實從文題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避免拋灑的點太多,涉及的面太廣,以致教學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統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讓文字被解析得支離破碎,課堂效率變得極其低下。而從文題切入,便於順藤摸瓜,使課堂結構清晰有層次。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所說的那樣:“課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和靈魂,抓住了標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標題來組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加深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學過程中,我由文題“貓”切入,緊緊圍繞“貓”這一中心,組織了“講述貓的故事”“觀察人與貓的關係”等活動,詳略得當,由淺到深的解讀了文章內容與主旨。

  二、努力刪繁就簡,避輕就重,有效突破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這篇經典篇目篇幅長,涵蓋的知識點多,主旨解讀具有多樣性,可謂頭緒繁多。如果在解讀過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圍繞一目瞭然的內容頻繁互動,則會陷入繁雜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字的重心或遊走在文字表層而無法探知文字的核心。因而,在這堂課上,我把“貓的悲劇命運”“人性的黑點與亮點”設計為了主問題,有層次、有重點的突破了文字到底要表達什麼的難點。

  三、努力突出學習方法的示範與實踐,授之以漁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優秀課文為媒介,發揮教師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特點,巧妙地帶領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積累經驗方法。這次教學過程中,很多閱讀的方法都有意識地傳授給了學生:採用圈點批註法,迅速抓住文字有效資訊;運用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深入領會文字主旨;鼓勵質疑討論,但討論探究不能流於形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方才展開合作探究;聯絡生活實際,大膽闡述個人見解等。教學內容的傳授往往是伴隨著教學方法的啟迪一起進行的,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學生大有裨益。課後思考題的設定也是基於此:運用課上所學的方法帶著疑問去做進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據文字內容改變成的小詩展現在學生面前時,還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樣的創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內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在無形中感染了學生,激起了他們的創作慾望,最後學生在小創作中的精彩表現就是明證。

  當然,語文課的學習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培養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在課程最後我借小詩的“弱小生命”這一詞,將主題進一步昇華,從小貓小狗到清潔工、外賣員等身邊的弱勢群體們,引領學生們懂得“尊重弱小,熱愛生命”的道理。

  當然,這堂課的設計和教學仍存在一些遺憾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實際上課時,學生比較拘謹,課堂討論效果並不好;上課時語速有些快,且有時一些總結的地方可以讓學生說而不是老師總結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逐步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