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敘事> 唐山大地震40週年祭:一座城死與生的距離

唐山大地震40週年祭:一座城死與生的距離

唐山大地震40週年祭:一座城死與生的距離

  不過僅僅23秒,就將一座城夷為平地。生與死的距離,卻再也跨越·不過去。生命有時就是這麼地脆弱無比。今年是唐山大地震的40週年祭,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一座城死與生的距離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秒,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地震。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23秒內,百年唐山被夷為平地,242769人喪生,164851人傷殘……回溯40年前的震慟,為追索災難引燃的人性之光,為刻寫我們的家國記憶,為夯實全民族的責任與擔當,為不負每一個太陽昇起的日子。

  她,歷史悠久,早在4萬年前就有人類勞作生息,灤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選擇在此駐蹕,由此得名唐山。

  她,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毗鄰京津,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城市總人口在1976年地震前已經超過了150萬,是河北省域中心城市和經濟中心。

  她,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素有“北方瓷都”之稱。地震前,唐山年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百分之一,是中國十大工業城市之一。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這裡的人們,也因豐厚的工業文明而安居樂業。

  “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史鐵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天氣怪異般的炎熱,勞作了一天的人們終於抵不住睏意沉沉睡去。凌晨3時的唐山,似乎一切都和往日一樣,夜闌人寂……

  楊玉芳,現年66歲,原唐山開平化工廠工人。在他的印象中,地震前日唐山異常悶熱。如果一切順利,他將在第二天與親戚介紹的女孩相親。當天夜裡入睡前,他還展望了一下未來--或許那個姑娘還和自己一見鍾情呢。

  趙金華,現年57歲,原唐山市木材公司工人。地震之前,令他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揹著父母和奶奶,睡前問爺爺要了一支菸抽。在半睡半醒之間,他就聽見爺爺說了一句--“壞了,打仗了吧!”緊跟著,房子塌了下來。而那支菸,也是他最後一次抽爺爺的香菸。

  高志宏,現年65歲,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退休職工。地震前為河北機電學院繪圖專業畢業生。她清楚地記得,地震前日天氣格外炎熱,夜裡十點天空還是通紅通紅的。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全家人因自己畢業歸來而高興不已。當晚,她還做了個美夢,夢見自己坐著火車去被分配的`工作單位報到。只是,火車越來越顛簸……

  是時,人正酣睡,萬籟俱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絕煙……

  “我們剛到唐山時,看到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除了孤零零的幾座建築,民房幾乎全部倒塌。”一位率部趕到唐山救災的將軍震驚了,儘管他身經百戰,無數次目睹殘酷場面。

  “站起來”在重建家園的歲月裡,有著最堅定的信念。

  紀念碑建於震後十年,由4根獨立的、直指蒼穹的混凝土碑柱組成,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徵著人定勝天。碑柱四周,是8幅花崗岩浮雕,象徵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講述著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事蹟。這裡儼然是唐山的地標。

  震後的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生產生活:震後不到一週,數十萬群眾衣食得到解決;震後不到一個月,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震後一年多,工農業生產全面恢復。

  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時,1979年,唐山拉開了全面重建大幕。儘管當時國家經濟實力薄弱,仍為恢復建設新唐山投資43億多元。到1986年,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據《唐山市志》記載,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北省的支援下,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鐵道兵和河北省各地市,以及省屬、部屬建築企業,陸續來到唐山支援建設。從震後至1986年末,外地援唐單位總人數達11萬多人,竣工房屋建築面積1056萬平方米,佔唐山市恢復建設竣工面積的50.9%。

  1990年,唐山市成為中國首個獲“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聯合國人居中心的頒獎詞指出,“向唐山市政府頒獎是為了嘉獎1976年地震後唐山規模巨大的建設和卓著的成就,這是以科學和熱情解決住房、基礎設施和服務問題的傑出範例。”

  高達7.28米的紀念牆上,密密匝匝地刻著大地震中24萬遇難者的名字。金色字型在長達500米的黑色牆體上一字排開,莊嚴而肅穆。

  對於很多唐山人來說,不知道震亡的親人究竟長眠何處,而紀念牆恰好承載了哀思,又像一種淡淡的安撫,療慰著時空那頭的傷痕。

  國外的衛生組織專家曾預言,由於生理、心理和治療技術等多方面原因,唐山截癱傷員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40年過去,唐山地震3817位截癱傷員中尚有960人健在,比預言的時間延長了一倍還多。

  “我問自己,除了雙腿不能動,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我能不能把破碎的自己,一點點重新拼湊起來?!”一位倖存者如是說。

  “我從不敢承認現實、不接受現實,到面對現實、改變現實,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唐山這座城市站起來了,我也沒有趴下,成為一個在精神上站立的人。”這,是震後倖存者的集體意志。

  地震四十週年前的一個傍晚,孩子們依舊在碑下追逐,老人們依舊坐在石階上乘涼,飯後消遣的人們往來不絕,落日把高懸於半空、寫著的“唐山抗震紀念碑”的不鏽鋼匾額打成金色,初上的華燈逐漸在這座城亮起。

  震後,西方媒體曾一度斷言,唐山將從地球上被“抹掉”。而今日唐山,一切正如所註解的碑文所寫:“如劫後再生之鳳凰,奮翅於冀東之沃野……以告慰震亡親人,旌表獻身英烈,鼓舞當代人民,教育後世子孫。”

  “唐山,就是一座永遠不會趴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