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絕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絕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絕句》教學反思1

  本課的優點

  課堂思路較清晰;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學生認識了九個生字,並且能夠正確地朗讀、背誦古詩;透過觀察圖片來理解詩句的含義,非常直觀、形象,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明白詩句意思;教學過程中,讀的較為充分(學生的自讀,糾正發音;老師範讀;學生打節拍地讀;理解詩句後的熟讀;感悟詩境後的美讀。

  本課的不足

  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興致不高,一堂課下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侷限於幾位;對於學生的評價太過單調,沒有針對性;指導學生朗讀時,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只是讀出了詩的節奏,而沒有做到有感情地讀古詩;感悟詩境時,引導的過於簡單,原本設計的讓學生找出詩句中的幾種“事物”,進一步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來體會“詩句中蘊含的豐富色彩,進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處”,由於緊張的緣故,也疏忽了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學生感悟不深刻,沒有感受到如此美麗的春景給人們帶來的那種勃勃生機。

  雖然課堂留下了遺憾,但是“我參與,我幸福”。經歷了,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感謝評委老師給了我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定繼續努力,完善自我,讓我的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進步,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做一個更為合格的引導者!

  《絕句》教學反思2

  古詩詞閱讀課上,學生透過認真讀詩,細細品味古詩詞字裡行間呈現的一個個生動、精妙的字詞,鋪設出一條“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走進古詩文的道路,實現學生與教者、作者三方心靈與情感的互通。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詩人用28個字,向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天圖畫,向我們告白了詩人在面對明媚的春光時愉快而充滿期盼的感情,向我們透露了東吳船隻帶給詩人的那種淡淡的鄉愁。在這樣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黃鸝,美美的柳樹,美美的白鷺,美美的藍天,美美的西嶺千秋雪,連美美的東吳萬里船牽出的那淡淡的鄉愁都是美的。

  面對這樣一首明快而又隱含淡淡愁怨的古詩,面對一群不足十歲的孩子,我在教學之前認真地研究著教材,研究著學生,想象著學生自學時會有哪些疑問,又能自己解決哪些問題。我精心地設計著我的教學過程:學生自讀古詩,學會生字,學會質疑;學生再讀古詩,理解字詞,品味詩韻;學生三讀古詩,感悟詩情,習得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充分自主閱讀古詩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抓出詩中的關鍵字、關鍵詞,認真讀,仔細品。

  字詞拓展悟詩情

  詩中的“西嶺”與“東吳”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個陌生的字詞,也是他們難以理解的字詞。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自主閱讀時,提出了對於“西嶺與東吳”一詞的不理解。教學時老師以詞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理解拓展。還記得理解“西嶺”一詞時,老師先讓學生透過工具書,瞭解“西嶺”的“嶺”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後開玩笑地說:西嶺西嶺,一定是哪個方向的嶺?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西邊。我及時表揚他們真聰明;我接著問孩子們想不想知道:這西邊高大的山嶺究竟是那座山?當孩子們的探究興趣被啟動時,我及時出示多媒體畫面:一座高大挺拔、雄偉壯觀的山嶺映入眼簾,這就是西嶺——岷山,毛主席有詩為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學生在詩畫中感受岷山氣勢磅礴,紅軍豪氣沖天!理解“東吳”時,我正想把我事先準備好的“東吳”的答案告訴他們,一個男孩舉手說他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男孩流利地表述著他在《三國》裡看到過這個詞,應該是個地方的名稱,當時是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聽了他的話,我感到很詫異,真的不能低估了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我高興地送給了這個孩子八個字“真會讀書,向你學習”!後來在學習後兩句詩時,我正是抓住孩子們對“東吳”一詞的興趣,及時引領他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告訴孩子們,“東吳”,就在我們現在的江蘇境內,蘇州無錫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我告訴孩子們,杜甫的一生可沒有我們這樣幸運,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詩人的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窮困,寫詩時58歲的詩人因為逃亡帶著妻兒老小一家人來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來。而他的家鄉是在湖北襄樊,從地圖上看,相距很遠。在做了這麼多背景鋪墊之後,我問學生,詩人看到東吳的船到了這麼遠的成都,他會想起什麼?(此時學生答出了:戰爭終於結束了啊!我的家鄉怎麼樣了?可以坐船回家鄉了嗎?想起了一家人在家鄉時熱鬧幸福的景象……)詩人的淡淡鄉愁就這樣被“東吳”慢慢牽出,詩人的滿懷願望就這樣因“東吳”隱隱流露。

  品讀回味明意法

  在品讀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中的哪個字把黃鸝與白鷺寫活了?又是哪個字把“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里船”寫靜了?學生很快從詩的前兩句中抓住了“鳴與上”。一個“上”,一個“鳴”,品出了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樹枝條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鷺振翅高飛,直上蔚藍的天空的語句。一個“鳴”、一個“上”字,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視角的轉換——由低到高,體會到詩人筆下的黃鸝與白鷺活了,動了,能說出一片動態的美景彷彿就在他們眼前向著高遠延伸;從古詩的後兩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遙遠的西嶺上靜靜地的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門口不遠萬里從東吳來的船隻靜靜地停泊。一個“含”,一個“泊”,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眼中的遠山與近船,就是一幅鑲在窗中的畫,鋪在門口的圖,這畫、這圖,從遠遠的西嶺向我們眼前舒展過來。學生體會到了一個動靜結合的美,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體會到詩就是一幅工筆花鳥畫,一幅寫意的山水潑墨圖,一首洋溢春天氣息的歌。

  在品讀過程中,我讓學生從詩中找找:詩人是在哪裡賞“雪”,又是在在何處看“船”?引導學生抓住一個“窗”,一個“門”,在細細地揣摩與品味中,領悟到詩人觀察點的變化——由遠到近;透過“窗與門”,引導學生領悟工整的對仗與美妙的對偶:字數相等,意思相近(相對),位置相同……學生很快找出了“黃對白,鸝對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感受了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神韻。

  在這節古詩教學課上,正是學生接觸了這麼多生動活潑、精美有韻的語言例項,透過“誦讀、揣摩、品析,表述”,才內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絕句》教學反思3

  前兩天進行了《絕句》的教學,講完之後,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這篇古詩是三年級下冊的第一篇古詩,從題材上來看是一首五言絕句,內容也比較簡單,是一首讚美春天的古詩。學生讀起來也比較容易理解。講完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所講解的內容,還存在以下不足:

  1、講的內容比較基礎,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識。在這次講解中我主要緊扣課標來講解,重要的內容雖然沒有漏講但是沒有深入的講解,孩子們將來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可能會比較疑惑。

  2、缺乏閱讀指導。首先教師的朗讀示範不夠,講課中播放了音訊但是教師再範讀效果會更好。其次,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比如說開心的時候怎麼讀?哪裡該讀的快一點?哪裡該讀的慢一點?這些跟學生詳細講解孩子們會更樂意朗讀。

  3、對古詩大意的重視程度不夠。三年級應該掌握古詩的大意,但是我覺得對於大意應該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再記憶,最好自己能夠理解、分析出來。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講了但是沒有讓學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後的時候展示出來讓孩子們再記憶一下。

  作為一名新老師,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改進的,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4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透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給詩配畫等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節課上,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每句詩的意思說得不是很完整;還有就是由於自己整節課的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最後的書寫環節有些草率。從這節課的得失來看,我今後在上每節課時,一定要充分備好教材,備好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絕句》教學反思5

  沒想到這次優質課競賽課題竟然是古詩教學,真是出其不意。本來詩歌教學就像一塊燙手的山芋。特別是低年級,很難調動學生學古詩的積極性。再加上我從來沒執教過古詩公開課,這對我來說的確是一次挑戰。這燙手的山芋怎麼吃呀?所以備課時,我首先在學習目標上進行了仔細琢磨,最後把吃山芋的目標定位在認識5個會認字,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初步理解詩意,能有感情地讀背詩句上。執教後,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杜甫一生歷經喪亂,顛沛流離。社會的現狀使得杜詩充滿了“沉鬱頓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外,《絕句》應當算得上是一首表達老杜喜悅心情的千古絕唱了。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為一,透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活動。詩的'美,人的情怎樣讓學生感受到呢?

  “以生為本”真的很重要。我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小孩子。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概括能力弱,理解詩意困難,有情感地誦讀古詩更是有些枯燥。因而,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慢慢走,欣賞啊”的姿態學習。我儘量避免逐字逐句的分析講解,本著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讀上我注重了讀的層次:先讀正確,再讀出節奏,然後讀出意境,讀出韻味。生字教學還算比較紮實,因此學生很快能讀正確,讀出節奏。因而讀出意境,讀出韻味便是重點了。

  怎樣讓學生讀出意境呢?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比如要學習一二句詩句時,我讓學生結合圖畫展開想象,感受黃鸝的活潑可愛,白鷺的姿態優雅,畫面明麗的色彩,意境的高遠,感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美的吟誦中得到美的薰陶,培養語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我採用了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一是創設情境,扮演角色,如學小黃鸝唱歌,學白鷺飛翔等,二是多種形式誦讀。如開火車識字說詞,男女賽讀,欣賞圖畫,背誦古詩等。三是多維評價。比如“你真善於積累”“你真聰明”“你的辦法真妙”等,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信心。

  山芋燙手,品嚐後覺得還是很有味的。執教《絕句》後收穫多多,遺憾問題也多多。課堂上總是放不開,我心中老想著教案,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有些地方學生的風采沒充分彰顯出來。比如,“白鷺”的介紹還可以讓學生多說說,當學生唱到《春天在哪裡》這首歌時,我讓學生多唱唱多好啊,不應在學生正有興致時戛然而止。當時完全可以作為課中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得到了輕鬆。這也說明我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夠,我還要多磨練。還有比如當時白板畫不出節奏線,就讓學生在書上畫畫不是也挺好嗎……

  總之,感謝這個“山芋”,山芋燙手,香味濃啊……

  《絕句》教學反思6

  一、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的空間,給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機會。探究前,在不經意間給了學生自己理解古詩的方法的指導;在探究中,我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之後;探究取得成果後,我大力表揚,使學生體驗到了“征服”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快樂。由此激起了他們下一輪“征服”的勇氣,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不足之處

  一節課的時間,處理的過於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後緊的感覺。

  三、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與現實不太一樣。首先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透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應儘量避免就詞解詞的做法,要體現從整體人手的原則。

  4、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絕句》教學反思7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透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四個體會對仗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一、創設情境,誘發熱情

  上課伊始,我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匯入,我說:“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嚴武回到成都,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撥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由於事先未擬題目,寫成後也不打算你題,乾脆以”絕句“為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一下詩的美,景的美。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

  二、想象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

  三、反覆吟誦,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昇華了詩情。

  四、找對子,體會對仗之美

  這首詩,上聯是一組對仗句,下聯也是一組對仗句。因為學生學過對對子,所以在感受了課文後,我讓學生去找一找哪句話和哪句話相對,哪個詞和哪個詞相對,來感受對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