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1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巴金,一個遠離了故土很久的遊子,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也很有影響的作家,一個把一生的愛和熱情奉獻給文學的老人,在87歲的時候,在收到家鄉孩子的來信後,克服著年老體衰,給孩子們的回信。他的言語從容而舒緩,娓娓道來,一個仁者的風範從他的文字間瀰漫開來,一種恬淡和溫情洋溢位來,一份美好的祝願和希冀流淌出來。“讓生命開花結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願,也是對孩子們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質樸感人,散發著濃濃的愛意和樸素的情懷。這樣一位走過一個世紀的老人的心願,這樣一份用一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讓小學生來理解感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備課時我上網查閱了大量的巴金“資訊”:《巴金百歲年譜》、《巴金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與文學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語錄》等,從這些資訊中我瞭解了巴金老人從出生到百歲一個世紀來所經歷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與文學品位。巴金震撼著我,感動著我,我的心中湧動著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此時再來讀課文,每一句話都有深意,每一句話都讓我感動。突然之間我找到了學生親近文字的橋樑——感受巴金,結合著語文課標對高年段學生所提出的具有初步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的要求,課前我就讓學生廣泛蒐集巴金的資料,去感受巴金奉獻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愛的一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知識和情感的鋪墊。

  本文的文體是一封書信,讀一封信要明白寫信人為什麼寫這封信,寫這封信想表達怎樣的意思?信中的語言是帶有情感的,是帶有溫度的。根據課文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樸素的文字中包含的感情;(2)透過反覆品讀重點句子,走近巴金的內心,明白生命開花的意義。(3)體會巴金爺爺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激發學生讓生命開花的願望。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抓“巴金爺爺為什麼要給孩子們寫信?”引導學生品析詞句、想象體會,透過感情朗讀感受文字背後的那份濃濃愛意。重點抓住“終於”和“千金重”兩個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的感情。透過讓學生感受巴金爺爺寫信很吃力,由於愛孩子,還是提起了筆,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拉近和巴金爺爺的情感距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孩子對巴金產生了愛,產生了感情,才會自覺地去聆聽這位老人的教導。

  二、以“你讀懂這封信了嗎?”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和巴金爺爺對話,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跡。信中的語言並不難懂,高年級的學生透過靜靜地與文字對話,聯絡課前蒐集的資訊,應該都能從信中讀懂些什麼,或是巴金對祖國人民的愛,或是如何寫作,或是關於奉獻的道理,或是如何對待活著的每一天,希望透過這樣的一次心靈的交流,去讀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樸素話語中的真情和真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感受文字背後的心語,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個交流場,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點撥(如寫作:聽老師讀,談對句子新的體會),在學生情感呼之欲出時及時加點助推劑(老師的過渡語、小結語、頒獎辭),在學生理解還不夠深入時及時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開花了嗎?學生交流巴金相關的資訊,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對課外蒐集資訊的一次整合和運用,巴金鮮活的例子讓學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義),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字的體會,學生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三、“情動而辭發”,在一步步走近文字,一步步走近巴金時,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發清晰起來,巴金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強烈地觸動著孩子的心靈,從信中孩子們讀懂了許多許多,這個時候設計給巴金爺爺寫話的環節,意在給予學生一個傾吐心聲的機會,在寫話中再次和巴金爺爺對話,提升認識,昇華情感,而寫話又讓學生在應用中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語文,如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種氛圍,如自己充滿感情的過渡語,如巴金創作《家》的心靈獨白、感動中國的頒獎辭、巴金的語錄摘選,都希望營造一個濃濃的情感場,讓學生在情感的磁場中不自覺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感受便會在這情感場中蔓延開來。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2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抒發了要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的深刻道理。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有趣味,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為學生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我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裡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3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抒發了要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的深刻道理。

  學習本文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從這樣三個問題去讀文思考:

  1、巴金老人為什麼要寫這封信?

  2、他在信中寫了哪些內容?

  3、表達了巴金老人對家鄉孩子怎樣的希望?

  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充分展開對文字的解讀、欣賞,感悟巴金對孩子們的真誠關懷,理解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享受,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領略巴金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懷。因此在文中第三小節中幾個重點句處理時,既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又要作適當的引領,不要讓學生的思想跑得太遠。既要讓學生感悟到重點句的意思,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昇華,又要上出語文課的特色。選擇學生讀悟在先,教師再引導抓重點詞句品讀,拓展,最後讓學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用“美讀”形式把它展現出來。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書信。字裡行間飽含著巴金對祖國、對家鄉孩子們的熱愛之情。課文難點在於抓住重點句子,體會“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體會巴金的高尚品質,受到要珍惜時光、好好學習的教育。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沒有吃過苦、受過難,很難切實體會巴金的高尚品質。在學習課文時,我採用多種方式來讀這封信,讓學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在不懂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相互交流、答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課後第三題的語段是這篇課文裡比較難理解的地方,於是我採用一段口語練習,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們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次花: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偉大的人。有的學生說:“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是一朵花。”有的說:“有的學生被難題困住了,我去幫助他,這也是一朵花。”……孩子們用身邊的事例詮釋了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那麼的真實、貼切。看著孩子們學得輕鬆、快樂,我感覺非常愜意。

語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5

  洋溢著時代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宗旨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已推行了幾年。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結構、內容、評價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改革創新的精神,體現出“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當我在網上再次閱讀新課標時,特別是最近聆聽了幾位學者的講學,時值深秋,卻有著春天的感受。

  讀著新課標,我聯想到了我上過的一節課。這篇課文是《給家鄉孩子的信》,寫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體很差,拿筆艱難,還熱情得給家鄉孩子進行回信,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和對孩子們的殷切期望。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不要說給每個學生寫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級郭小娟同學所要的那樣一句話,就只給你們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時候一枝筆在我的手裡有千斤重。怎麼辦呢?無論如何,我不能使家鄉的孩子失望,我終於拿起了筆。……”,在初讀課文時,有個小女孩當我走到他身邊時,她指著課本對我說:“老師,這個字(枝)不是用錯了?”我一看,心裡一驚,心想:發現不錯,讀得認真!我沒有直接告訴她,而是說:“你認為是應該是什麼呢?”……幾分種過後,大家把課文都讀好了,我們對課文中字詞理解進行了交流。對於一枝筆的“枝”還有幾個同學也提出了疑問,我就此讓學生們進行猜測。有的說,是巴金老爺爺無意用錯了,我點頭讚賞了他,有的說是編書的人把字寫錯了,還有的說,編輯課本人員不會搞錯,打字排版人能搞錯,為了證明是排版的錯誤,有同學竟找起了舊課本,並且如獲至寶地站了起來,說舊書就是用“支”!(新書與舊書的這個地方的細微變化,說真的,我還也沒注意!)是老作家用錯了?還是列印錯了?或是編者認為不妥,反覆幫助修改呢?這時,我覺得再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如討論究竟是“支”與“枝”哪字用得好了?我讓大家再把這段課文讀讀,或許會有更好的意見和體會。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支”做量詞,可以用來表名像“筆”這類物件的多少單位。但文中為什麼不用“支”而用“枝”,可見,用一支普普通通的筆寫字,在年老患病的巴金爺爺的手中,卻似拿著一枝沉重的樹枝去寫字。何等的艱難啊!這不正好照應了前文“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巴金老人,年邁病重,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堅持親筆給孩子們回信,這種精神多麼難能可貴!關於這個字佔用了很長的時間,而且也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但我覺得語文課就要活上。還以老規矩要求一節課的目標和環節怎樣怎樣,還算什麼改革啊!

  打破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固定的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時空,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想,積極地探究,正是新課標向我們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