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為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透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於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後根據觀察表格中的資料,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接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

  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注重最佳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最佳化是最佳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題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

  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今天我教了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課前讓同學們進行了以下預習:

  (1)說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看到過平行四邊形?

  (2)自己做一個平行四邊形。

  (3)根據自己做的平行四邊形探究一下平行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4)有興趣的可以做做後面的練習題。

  一上課我就交流了預習作業,同學們興致很濃,做的平行四邊形材料不一,有的用吸管做的正好為研究後面的第6題作準備,有的用釘子板圍的,有的在紙上畫了個平行四邊形……做的好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看他們的表情好神氣喲!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有的學生竟然說到了對角是相等的。看來四年級的學生不可小看他們。

  尤其是在討論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楊家豪大膽的說出當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時面積變小了,周長沒有發生變化。當時我呆了,問他為什麼呀?他還為同學們演示了一番。這節課我上得好開心,可能由於預習的緣故,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時生成的知識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幾何圖形計算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我可以看到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為本節課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大膽放手,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迴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因為我們知道,只有植根於生活世界併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強盛生命力的課堂。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內容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視窗,學生活中的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

  本節教學中,我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衝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

  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

  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儘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並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後,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種方法行的通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

  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於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於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於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這堂課能圍繞教學目標層層展開,先從身邊的情景引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接著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的面積可能怎樣求?再透過活動單一的內容用數格子的方法驗證。學生都能數出它們的面積,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做的很好。

  接下來又用轉化方法進行再次驗證,仍然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讓學生到前面演示整個操作過程。在這過程中,我能用嚴密、準確地、有邏輯性的語言,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來探究、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效果良好。接著我又向學生介紹了不一樣的幾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方法很多,也可以讓他們有再試一試的想法,可以可以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而且,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為公式的推導起了一個很好地作用。

  課件還很好的演示了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看起來很直觀。但是本節可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書寫板書時最後的那個平行四邊形畫的不好看,線沒有畫直;還有最後望了否定學生的另一種猜想邊×邊的方法不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注意書寫板書,注意課堂的完整性。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由於暑假在家,我就備了這一課。所以一開始我的教學目標還是很明確的。

  ①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方格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底和對應高有關,再透過剪、拼進一步確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根據公式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②在操作、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獲得探索圖形內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經驗。

  開始,先複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和長方形公式的由來,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本課的重點就在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這一教學環節中,給足學生數方格的時間,突出怎樣去數方格。為以後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還有一種數法,將圖形的沿高切下,平移,使學生髮現多出的三角形與缺的三角形大小相等,如果剪下來平移到缺的地方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有了這樣的感悟,然後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的圖形來研究。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問題轉化成學生相對熟悉的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併為下面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透過找準起點,提出猜想——小組合作,探討方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分層練習,鞏固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反思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聯絡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引出課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能力是情緒高漲時的1/2。這足以說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創設了生活情境,透過一組車點陣圖體現生活的變化,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並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資訊,找到數學問題,透過提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車位哪個面積大”問題的比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同時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重視小組合作,探討方法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透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猜測,接著小組合作,親自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後演示過程,強化結果,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然地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最後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裡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動手,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而我則是一個引路人,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三、滲透數學方法,發展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方法。等單數,移數,剪移拼算方法都出現時,我就讓學生比較最佳化,從而得出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絡,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以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轉化”思想,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絡,有助於知識的系統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不但發展了數學思維,而且提高了數學能力。

  四、注重最佳化練習,拓展思維

  在練習設計中,我主要透過“針對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三種類型展開,由淺到難,層層深入。有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有讓學生計算自己剪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一步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有強調底和高應該相對應,同時使學生知道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任意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最後是認識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先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四個平行四邊形同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所以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激起了興趣,迸出了不同的思維火花,體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及時和豐富;在學生的想法和自己預設不相符合時,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作出及時的調整┅┅總之,要上好課,我們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理解教材,用科學的理念處理教材,用靈活的方法調控每個環節。教學中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創新。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著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脫口而出,列出算式,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透過驗證才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著,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

  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為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有的學生只限於平行四邊形一個位置擺放,如果換角度剪、拼結果又會怎樣?這一點教師引導不夠到位。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捲成一個圓筒,正好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重合在一起,然後她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處沿高把三角形折起來,由此把平行四邊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長方形,再把這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發現規律。

  由於學生語言表達的不是太完整,我就沒有深入領會她的意圖。這說明教師的應變能力較差,有待於深入鑽研教材,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