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1

  《養花》是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綜合複習”中的第一篇課文,老舍先生用樸實的語言寫了養花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情感。

  參考“綜合複習”的使用說明及練習提示,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藉助字典或聯絡上下文認字、理解詞語的方法。

  2、檢查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能力。

  3、自讀自悟,體會作者從養花中得到的樂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4、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並能表達其中的樂趣。

  在這節課中,我以飛花令引入課題,孩子們在誦讀描寫花的詩句中開始了學習,接著交流了作者的相關資料,尤其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語言樸實、幽默,生活氣息濃厚,蘊含的哲理耐人尋味。課文是個很好例子,引著孩子們去發現和感悟生活中的許多細小的美。

  課件使用,音樂的播放,增強了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孩子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作者對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這節課中我還使用了結構圖來幫助孩子們梳理文章脈絡,導圖的方式可以延伸到其他章節的學習中,這樣,孩子們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的系統,進行歸類和分析。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2

  《養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樂趣》。這篇文章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寫作特點。其“形散”表現在,從“我愛花,也愛養花”入手,大致寫了老先生選花、養花、賞花的事兒,其中又穿插了養花的目的、養花的傷心事,最後落腳在“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繼續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上。隨心而發,隨性而為,沒有一個特別明朗的脈絡結構,而且第一段的“我愛花,也愛養花”和最後一段的“養花的樂趣”兩句是學生尋找中心句時容易混淆的兩個句子。總之,中心不明確、脈絡不清晰。其“神不散”又表現在圍繞一個“愛”字,寫老先生愛花、愛養花的一系列有關的事,字句平實,卻處處見老先生高雅的養花之樂。

  在教學《養花》時,我的第一課時目標設定了4個:

  1、檢查生字、課文的預習;

  2、理清課文脈絡結構;

  3、瞭解文章中心思想;

  4、品讀選花的段落。

  都順利地完成。這節課被陳主任聽課,課後她提出問題:六年級的學生學語文,除了基本的語文知識與能力,還應當有精神與文化的滋養,不然語文學習就太流於表面。也同時提出了修改建議:在第二課時,抓住最末段的“憂”與“淚”深入理解為什麼“憂”與“淚”也會成為樂趣,從而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深入思考與理解。

  在第二課時,在“從哪些語句可見老舍先生愛花、愛養花”這個大問題下,刻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搬花搬得筋疲力盡也“有意思”,為什麼菊秧被砸死也能讓我們感受到老舍養花的樂趣。在這兩處的鋪墊下,最後一段出現“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時,學生很自然就理解了:因為愛,所以喜悅憂愁、歡笑淚水都是難得的快樂。

  當學生的感情體悟深入到這一層,他們在生活中享受自己的樂趣時,成功了自然歡喜,遭受挫折了,也能有一定的承受和應對的能力了。學語文,容易在知識的層面簡單,不要忽略在精神與情感的海底去深刻,切記切記。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3

  《養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講述了“我”養花的情形,從中感受到養花既須勞動,又長知識,能給人們帶來樂趣,抒發了“我”愛花、愛養花,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養花》是小學課本的傳統篇目之一,作為名家名篇,研究這課的老師自然不少。大多數教學設計總是以“感受養花之樂”作為中心話題,以“找樂趣——談樂趣——讀樂趣”為教學思路,這種教學的不足是:

  首先,忽視了對老舍先生的愛花之情的感悟。正是因為老舍先生愛花情深,才有了養花之事和養花之樂,脫離了愛花之情來談養花之樂,恰似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就樂趣談樂趣,學生的思考呈開放性,但流於瑣碎、零散,缺乏整體感和層次性。

  第三,如何理解“憂和淚也是一種樂趣”成為難點。

  在反覆閱讀中,我漸漸感受到作者傳遞給讀者的不僅僅是養花之樂,文中處處洋溢著作者的愛花之情,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交相輝映,相應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些豐富的情感——“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這也是一種樂趣呀!同時,在字裡行間,還蘊含著許多發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識決不是壞事。”“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學習思路:體會愛花之情——理解養花之趣——體驗育花之理。“愛花之情”是“養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礎;“育花之理”是“愛花之情”和“養花之趣”的提高與發展。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4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尋著新的教學模式,併力求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獨具一格。在《養花》教學時,我在第二課時採用了別開生面的教學形式,即聘請三位同學做老舍的代理人,而後請下面的同學就課文內容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向“老舍”發問。但是獨領風騷的外在形式,並沒有使內在的內容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展露。相反,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顯得有點零亂無章,而我聲情並茂的解析和總結也沒起到力挽狂瀾的成效。

  新課改滋潤著我的課堂教學,並使之充滿生機和活力。但由於我過於注重其外在的表現形式,而使《養花》這篇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文章並沒有得到合理的、預期的教學效果。思來想去,這篇文章樸實無華、於平淡中蘊涵著深刻的意味和道理,在教學中,更應側重於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還應相機抓住文中一些重點句子適時引導、點撥,反覆朗讀,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讓簡單而深刻的道理銘刻於學生的心中。

  繁文縟節,新穎的外殼並不是新課改的精髓所趨,教學的最終目的還在於透過一些精心設計的、別出心裁的教學思維來為教學內容服務。畢竟,內容主宰著一切外在形式。

  我認為,在新課改的影響下,語文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語文課堂首先要讀好書,做好“保底工程”。

  著名教育專家張慶、高萬同老師常說,閱讀教學要“強化初讀,延遲開講”;還說,“課文不讀熟不開講”。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是基礎,是“保底工程”。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花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練讀課文,與書本的語言文字進行對話。課堂上學生在練讀時,我著意在一些讀課文有困難的學生身邊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將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而那些本身有著較好學習基礎的學生在多次讀課文的過程中讀懂了文章、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地深入,而第二課時的教學實際也證明花在第一課上充分的讀書時間是值得的。

  二、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讓學生充分的展現自己,多提出質疑發現,鍛鍊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我就負責

  準確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評價。課堂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在於促進學習者的發展和提高。而在過去,我們的教學中經常存在著老師眼裡盯的只是教案,腦中想的.只是下一個教學環節,對孩子的發言並沒有認真傾聽、仔細地思考,因而產生了對學生髮言進行盲目地鼓勵,不加辨析地進行肯定的現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著意留心了這一問題,對學生的朗讀、發言進行了適當的鼓勵,對學生有時不準確的發言進行了及時地糾正,對一些分散性的發言進行了梳理,起到了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在課堂上的導向性作用。如,在開課之初,我和學生交流時,問了這樣的兩個問題:“你愛養花嗎?為什麼?”有的孩子回答喜歡養花是因為花開得香,我說“原來你看到了養花的成果,感到快樂”;又有的孩子回答自己喜歡養夜來香,我順勢問他為什麼叫“夜來香”,當學生回答因為這種花是夜裡才開花的,我表揚他“你從養花裡還增長了不少知識,真了不起!”看似不經意的談話,卻將孩子們自己從養花中得到了的樂趣與老舍先生的感受相靠攏,讓孩子與作者產生共鳴,既激發了學生往下讀課文的興趣,又幫助學生梳理了思緒、理清思路,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不過,要想使在課堂上的評價語準確而得體,生動而有效,決非一日之功,它雖產生於即興,卻根植於深厚的教學積澱和文化底蘊。因此,要想使學生獲得求知路上的“別有洞天”,只有對自己的課堂語言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才行。

  三、鑽研教材,一條無限延伸的教學之路。

  透過這一課,我還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對於課文的鑽研仍然很膚淺,往往總停留於語言文字的表面,沒有深入地去思考文字背後所包含的深意,因此在駕馭教材的時候,仍不能達到“讀透紙背”的功力。

  可以說,我由這一節課所想到還有許多,絕不僅僅只是以上簡單的幾點,不過,我想,反思最重要的還是落實到今後的教學實踐當中去。希望我在這節課中所學習到的,所悟到的能幫助我將以後的教學工作搞得更好。

  《養花》的語文教學反思5

  這是老舍的名篇,層次分明,文字雋永。

  這一課的學習,我從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總結段開始入手。“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有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找到總結句後,扣住“樂趣”二字,進入課文:課文中作者具體寫了哪些樂趣?學生從每個自然段中去概括,瞭解到作者寫了增長知識的樂趣、鍛鍊的樂趣、分享的樂趣,但說到第六自然段時,他們都不說了。我一再追問“還有嗎?”於是這時有人在下面小聲說:“傷心的樂趣!”我捕捉到這個小小的聲音,把它放大,並補充了一句:“如果在下一個單元考試時,如果你在寫搭配時,寫下‘傷心的樂趣’我一定給你一個大叉!”孩子們開始笑。這時,邱博輝衝出了一句:“我覺得沒錯吧,課文中說‘有笑有淚’,這個淚不就是傷心嗎?”透過一番碰撞,大家都認同了文中第六自然段中所說的“難過”也是養花的樂趣之一了。“為什麼難過與傷心也是一種樂趣呢?呆會我們學完課文,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我順勢引著他們進入了課文的品讀。

  在品讀第六自然段時,孩子們談到了作者通過幾個數字的列舉,寫出了一家人的心疼,也寫出了大家對花的喜歡。課前留下的難點在學生的發言中沒有被突破。在小組交流結束後,我又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有笑有淚’,笑當然是樂趣,但是你是怎樣理解‘淚’也是樂趣的?”學生的回答始終圍繞著因為傷心,所以會更加小心,或是會更加小心,這樣會把花養得更好來體會這種“樂趣”,最後,我打了一個比方:大家喜歡爬山,可是如果每一座山都像一個大長方體一樣,沒有山谷,沒有巔峰,沒有一點兒起伏,你會喜歡看嗎?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只有有喜有憂,有得意,有失意,才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生動,也才會讓我們人生的體驗更豐富。”說完後,我看到有些孩子有些迷茫的眼神,我突然明白,學生的生活閱歷限制了他們對這番話的理解,所以對這一點,我沒有作過多的要求,我想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當他們以後再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時,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