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1
別小看了孩子數學活動時,幼兒在進行操作練習採蘑菇。說“採蘑菇”,其實也就是要求幼兒把書上的不乾膠蘑菇撕下來,然後再按小兔籃子上的數字進行貼上。幼兒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先把書翻到中縫,撕下不乾膠蘑菇,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貼上,操作時,幼兒需要來回翻書,這樣不僅僅操作速度慢而且顯得個性麻煩。
該教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著。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見詩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後,全部貼在她的五個小手指上,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一個一個貼起來。咦,這樣還真省事多了。我向小朋友介紹了詩函的方法,並鼓勵他們也能夠想出別的又快又好的方法。這樣可好了,幼兒想出了很多方法,他們做起練習來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們的舉動,又讓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班上新添置了一種軟塑膠玩具,這種玩具能拼插出許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範圖,看孩子們能拼插出多少種。說真的,當時我還以為孩子們沒有我的示範指導,根本就不會拼插出什麼,所以,當我眼前出現一件件造型別致的手提包、彩鏈、頭飾等作品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我興奮地把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出來,並鼓勵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這樣一來,孩子們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軟塑膠玩具因為有了孩子的創造和想象而變得格外生動、搞笑。
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經常應對幼兒獨特的、有創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細想起來,在他們大膽、童真、稚氣的想法背後,又會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為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於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發現他們富於創造性的想法,並適時地給予用心有效的評價和支援;此外,教師還要給孩子帶給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發揮同伴群體的相互模仿、激勵作用,促進幼兒群體共同發展。
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2
組織小班主角遊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灶、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遊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是,遊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著鍋子,娜娜說:“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說:“我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著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著:“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為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遊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發幼兒對遊戲的興趣,促進遊戲的發展,但結果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眾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麼也要跟著玩什麼,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無法使遊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鑑,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著菜籃子、洗菜盆等。峰峰從菜籃裡拿了一個蘿蔔,望著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後乾脆掀開鍋蓋把蘿蔔放在鍋裡;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裡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衝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遊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遊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麼,如何科學地為小班的主角遊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一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遊戲初期的玩具種類一般以四五種為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為宜。隨著遊戲開展的需要和孩子經驗的豐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種類和數量,以推進遊戲情節的發展,豐富遊戲資料。
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3
時間過的真快,一轉眼來到市保,每天和這群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已經半年多了。這半年多來,從對他們不熟悉,對工作中的每個細節的陌生,對保育院的常規的不瞭解。到現在,一點一點的進入狀態,這其中和領導的關心,班主任林老師的幫助,保育院周老師的配合,以及家長們的寬容、理解是分不開的。
回顧這半年多來的生活,可以說一直生活在壓力和努力之中。徐老師的優秀從一開始就給了我很大壓力。對於我這個轉崗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本來,我想利用我在小學的工作經驗結合幼兒園的工作實際,做點創新。可是,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自己想的太簡單了,畢竟年齡及各方面的發展需要、目標及方法都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簡單的結合根本起不了作用,反倒適得其反。慢慢地,孩子們的常規、習慣開始發生變化了,有些孩子被一些好動的孩子帶著變化著。看著眼裡,其實急在心上,我覺得是我沒有及時的鞏固他們的行為習慣,才造成他們的變化。面對家長們的信任的目光,我心裡很虛。
幾次家長開放日的活動,讓我深刻的感覺到,我的工作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不夠細緻,細節問題總是考慮的不夠全面。這個幼兒園的工作中是很大的問題。經過和林老師、周老師的討論,也跟徐老師溝通的幾次,加上從家長口中瞭解到的孩子的情況。我開始靜下心來考慮細節的問題了。我覺得,幼兒園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細節,大多比較瑣碎的事情,小朋友隨時會製造很多狀況,如果不考慮全面一點的話,到時就會措手不及。後來,我也著重在這方面下功夫,從平時的日常工作,到後面的家長開放日及孩子的才藝展示,我都儘量考慮到細枝末節的事情,學期末的彙報活動和本學期的“3·8”節半日活動,我們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也讓我的挫敗感有了點點小恢復。
這個學期,我覺得還要繼續堅持這種把事做細的做法,無論是對孩子常規的管理,還是自身的教學工作,及孩子們的日常保育工作,本學期幾次活動的組織,都要儘量靜下心來,做細做全。當然,我的工作中仍然還存在浮躁和懶惰,時常會偷偷懶、耍耍小聰明,在今後的生活中要儘量改正。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把孩子的發展放在心裡。能夠做讓家長放心,孩子喜歡的老師。
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4
平時在幼兒園裡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我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動關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去關心他們,去幫助他們。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但孩子們真正這樣做的卻很少。有這麼一件小事,卻讓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看法。
一天早飯後,我正在打掃院子,忽然聽到“嗚嗚”的哭聲,我順著哭聲望去,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幕:田曉曉小朋友一邊走著一邊在哭,李小惠在輕輕扶著她走,走在旁邊的張倩說:“哎呀,那麼嬌氣呀!”小惠氣呼呼的說:“她病了,你怎麼能那樣呢!我們應該關心她的,老師讓我們要互相關心的。你病了,沒人關心你,你高興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我很高興,馬上跑過去,詢問了曉曉哭的原因,原來曉曉來到幼兒園後,突然覺得肚子疼,就哭了起來。我馬上送她到衛生室看了看,醫生說她喘岔氣了,一會兒就好了。
送她回來後,孩子們馬上圍了過來,紛紛問:“老師,曉曉怎麼了?曉曉怎麼了?”看著孩子們著急的樣子,我說:“孩子們,曉曉沒事了,她喘岔氣了。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關心同伴了,很好。”並著重表揚了李小惠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向她學習。
從這件事使我想到,平時耐心給孩子講關心同伴的道理,雖然當時不一定有什麼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會付之於行動,照著去做,同時還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識和道理講給別人聽,這也是我們做為老師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讓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5
不同教師群體的反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不同教師群體反思能力的培養應體現不同的特徵。在對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培養的構想中,筆者將需要得到幫助的教師群體定位為“反思實踐者”,而將能給予“實踐者”幫助的教師群體定位為“反思支持者”,這些“支持者”包括教師同伴和幼兒園園長,也包括大學專業教師或科研機構的教育專業研究人員。以下是筆者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進行反思能力培養的初步構想。
一、入職期教師的培養,從觀察描述入手
積累教學經驗,瞭解反思思路本文中入職期教師是指教齡1年以內的新教師。這類教師的知識大多屬於陳述性知識而較少屬於程式性知識。這些陳述性知識是表面的、抽象的,缺乏具體例項的支撐;少量的程式性知識則顯零散而不繫統。因此,對於新教師群體,反思能力的培養應該從觀察開始,透過觀察優秀教師的大量教學例項,積累各種“背景性知識”,理解組織教學的原理和一般教學經驗,探究優秀教師的教學與他們的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絡,同時透過聆聽“反思支持者”外顯的、展開式的反思活動,瞭解反思的基本思路。具體方案舉例如下:
二、反思實踐者反思支持者
定期觀摩現場教學或錄影,並嘗試把執教者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行為講述出來,儘量詳盡、全面。因為講述過程本身就是對他人的教學過程進行歸納、概括、反思、評價和再理解的過程。如某新教師在觀摩優秀教師組織的小班打擊樂活動“大雨小雨”後,對執教者的教學過程和行為作了如下描述:“這位教師先請幼兒複習歌曲《大雨小雨》,又請幼兒邊唱歌邊做動作,唱‘大雨’時做幅度較大的自上而下抖動手臂的動作,唱‘小雨’時做兩手指輕輕觸碰的動作,最後請幼兒用兩種打擊樂器——鈴鼓和小鈴分別為兩段歌詞伴奏。”對新教師的講述進行補充,並且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新教師關注關鍵問題。如:“這位教師在請幼兒為兩段歌詞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伴奏時用了什麼方法?她最先提的問題是什麼?(想一想,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像是在下‘大雨’?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像是在下‘小雨’?)幼兒回答不出來時,她又提了什麼問題?(現在老師這裡有兩種樂器——鈴鼓和小鈴。請你敲敲小鈴,搖搖鈴鼓,聽一聽哪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像下‘大雨’,哪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像下‘小雨’?)當某某小朋友回答不出來時,這位教師走到他面前,對他說了什麼話?(鈴鼓發出來的聲音像下‘大雨’,小發出來的聲音像下‘小雨’,對不對啊?)請總結一下這位老師的提問策略。”
逐一回答“支持者”所提的問題,比較自己的描述和“支持者”描述的不同,看哪些教學環節被自己忽略了,並做好記錄。
聽取“支持者”對教學中各環節的解釋,積累各種“背景性知識”,即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支撐其選擇和判斷的知識。對現場教學或教學錄影中執教者的教學行為進行解釋,並向新教師指出執教者用以調整教學策略的非言語線索,幫助新教師總結在什麼情況下,利用什麼教學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教學問題。如“當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難以回答時,教師應該隨時調整問題的難度,如將問答題改成選擇題,甚至改成是非判斷題,從而使無效問題變成有效問題。”
在“支持者”的幫助下對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分類總結,記錄關鍵環節,並形成書面材料向全園釋出。這可以為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提供原始素材。因為只有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行為是合理的,才能為教學反思提供基本的參照物。幫助新教師分項歸納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析優秀教師各種教學行為的型別、特點、效果。
傾聽“支持者”的理論分析,形成書面材料大學專業教師或專業研究人員從理論角度剖析教學中的問題,幫助新教師將觀察到的教學實踐與原有的知識(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新教師獲得接近實際的經驗。這樣,教師同伴運用教學經驗,專業教師運用教育理論,共同幫助新教師分析當時的教學情境,使新教師逐步形成反思的理論框架,積累經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