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個蘋果》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一個蘋果》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一個蘋果》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讀讀議議,透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戰友間的深情厚誼。

  2.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維訓練相結合,培養其根本的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

  師:上節課,我們學會了生字新詞,讀通了課文,並且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給課文分了段。在當時的情況下,你認為誰最需要吃這隻蘋果,最想吃這隻蘋果呢?

  板書:最需要吃 最想吃

  自己讀讀第二段,劃劃句子,圈圈詞語。

  (分析:以此思考展開以下教學過程,旨在間域大,解答距長的過程中,讓學生各抒已見,培養其求異思維,發散思維。)

  生:(自讀第二段,劃句子,圈詞語)

  師:你能大膽地說說自己的觀點嗎?

  生1:我認為傷病員小藍最需要吃這隻蘋果。因為小藍受了重傷。我是從這句話中看出來的: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唇乾得發紫。

  師:(隨即出示該句)

  生2:我來說說這句中描寫臉色的詞。“黑黃黑黃”是“ABAB”形的重疊詞,說明臉色很難看,小藍缺乏營養,很需要吃這隻蘋果。

  生3:“幹得發紫”表明乾渴到了極點。

  師:小藍是傷病員,嘴唇應該沒有血色,怎麼會“發紫”呢?

  生4:這是因為他缺少水份,嘴唇裡僅有的一點血也彷彿凝固了。再問“深細”上點。

  (分析: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體會“乾渴極了”的程度,不妨可以將學生未答到點處。)

  師:說得真好。所以,這句話寫出了小藍乾渴到了極點的樣子。我們真應該讀好它啊。

  板書:乾渴極了

  生:齊讀此句。

  生:我發現小藍也很想吃這隻蘋果。我是從這句話中看出來的:“小藍拿起蘋果正要吃,忽然發現原來只有一個蘋果”。小藍的動作很乾脆,簡直有點“迫不及待”,他真想吃這隻蘋果。

  師:剛才,我們透過找句子,透過句子中的這些詞,體會到了小藍乾渴極了,需要吃這隻蘋果,也想吃這蘋果。

  (圈出句子中的關鍵詞)

  (分析:及時點撥學習方法,寓教於“無意”之中,讓學生輕鬆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誰還有不同的觀點嗎?

  (分析:鼓勵學生繼續各抒見解,並以此問作為教學過程的承接。)

  生:我認為小李最需要吃這隻蘋果。我是從這句話看出來的。他的嘴唇乾得裂了好幾道血子,臉上都是灰塵,深陷在黑色眼眶裡的兩隻眼睛佈滿了血絲。

  (師隨即出示此句)

  小李乾渴極了,嘴唇都裂了。所以他最需要吃這隻蘋果。

  生:“好幾道”不是一道,兩道,說明“血口子”很多。

  生:上文中“他正用沙啞的聲音向上級報告戰鬥情況”這句話也說明小李乾渴,聲音都啞了。很需要這隻蘋果。

  師:對呀。小李是步話機員。別人渴了,啞了,可以不說話;小李不行,他必須不停地說話,因為他要向上級報告戰鬥情況。說多了,聲音就-?(齊答:沙啞了)說多了,嘴唇就幹得破裂了,出現了口子,滲出了血,血幹了,就成了-?(齊答:血口子)

  小李又幹渴,又疲憊,很需要吃這隻蘋果。剛才,我們就是抓住這些詞體會到的。(圈出重點詞)寫得這麼好,讀好它。

  (分析:再次點撥抓重點字詞理解句意的方法。並有意識地指導朗讀。)

  生:齊讀此句。

  生:老師,我還認為小李很想吃這隻蘋果,這句話可以啟發我們:小李出神地看著我,回頭看了看另外幾個人,又看了看躺著的傷員小藍。

  (師隨即出示此句)

  小李看著我,他大概想吃吧,可是他後來沒有吃。

  師:這裡有“三看”,(隨即圈出)

  你認為他們的意見重複了嗎?自己輕聲讀讀,體味一下。

  (分析:學生找出此句後,課堂氣氛凝靜了幾秒鐘,學生在思考,卻又無從表達。這時,需要教師 巧妙地點撥,讓學生抓住三次“看”展開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培養其想象思維。)

  生:(各自輕聲讀此句,思考)

  生:小李出神地看著我,也許他在想:我有蘋果吃啦!可以解解渴啦!

  (師:他很驚喜)

  小李回頭看了看另外幾個人,這是他在看別人有沒有蘋果吃,他發現只有自己有。

  (師:他開始猶豫。)

  小李又看了看躺著的傷員小藍,這時他認為小藍比自己更需要吃。

  (師:他決定了)

  生:“出神地看著我”,他也許還會想,哎呀,連長真好啊,自己不吃,把它讓給我吃!他被感動了,所以要出神地看著連長。

  (分析: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不僅僅侷限於對學生回答的貶評價,有相當一部分可以是學生思維的延續或總結,要求簡練準確,由此,也可以體現出師生共學,共同探索的教學氣氛。)

  師:說得好極了。這就是小李當時思維的過程,複雜的心理。作者沒有寫出來,而是用了三個“看”,樸實的字眼表達了豐富的內容。來,讓我們來讀好這句話。

  生:(齊讀此句)

  生:我覺得連長也需要吃這隻蘋果。因為整整幾天,他沒有喝過一口水。他的喉嚨早就幹得煙燻燎似的。

  (師隨即出示此句)

  師:這裡也有一句寫連長的,比較一下哪一句寫得好?

  (出示句子:七天了,我沒有喝過水。我的喉嚨幹極了。)

  (分析:透過比較,再次訓練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句子的方法。)

  生: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七天就有168個小時,用上“整整”,表示時間長。

  (師:這麼長的時間滴水未進啊)

  生:“煙熏火燎”表示像煙在燻,像火在烤,幹得嗓子都快冒煙了,這個詞具體寫出了乾渴時嗓子的感覺。

  師:對呀。這些詞是多麼的樸素,不起眼,但是用上它,就能讓我們體會到連長乾渴到了極點。讓我們一起來讀讀。

  生:(齊讀此句)

  生:其實,連長還很想吃這隻蘋果。我是從這句話看出來的:這會兒,不用說一個,就是十個,二十個,我也能一口氣吃完!

  師:所以,乾渴,不僅能從聲音反映出來,嘴唇、臉色、喉嚨的感覺也能反映。寫得這麼好,我們再來讀一遍好嗎?

  (分析:在總結以上教學過程的同時,滲透一種思維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一種東西。)

  師引讀:

  小藍很需要吃,也很想吃蘋果,因為-?

  小李很需要吃,也很想吃蘋果,因為-?

  連長很需要吃,也很想吃蘋果,因為-?

  師:防炮洞裡有8個人呢,你認為還有誰也需要吃,也很想吃呢?

  生:我認為司令員也需要吃這隻蘋果,因為等到勝利衝鋒的時候,沒有號聲可不行啊。

  生:我認為衛生員也需要吃。因為她日夜照顧傷病員,又累又渴。

  生:我認為運輸員需要吃。因為在他行軍的三里路之內,是一滴水也找不著的。

  生:我有個問題:運輸員將這隻蘋果交給連長的時候,為什麼一身塵土血跡斑斑的,他會把蘋果擦得乾乾淨淨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讓我們走進當時的環境中,一起來想象體驗一下。

  (師:隨即出示:運輸員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蘋果!他 。(怎麼做?)。可轉念一想,連長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蘋果還是留給他吧。想著, 。)

  (分析:此操練是從學生理解“運輸員很想吃這隻蘋果入手”,讓學生以課文中現有的詞句為依據,展開合理的想象,訓練其發散思維。)

  生:(小組展開討論)

  生:運輸員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蘋果!他急忙跑過去,撿起蘋果剛要吃,可轉念一想,連長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蘋果還是留給他吧。想著,他把蘋果放進了口袋。

  師:這位同學設想了三個動作:跑、撿、放。真好。但是,蘋果怎麼會擦得乾乾淨淨的?是不是有些細節也應該抓住的?

  生:運輸員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蘋果!他三步並作兩步走過去,彎下腰撿起蘋果,放到嘴邊剛要咬,可轉念一想,連長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蘋果還是留給他吧。想著,他又用袖口擦了擦蘋果,把它放進了口袋。

  生:運輸員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蘋果!他連忙跑過去,撿起蘋果,用衣角擦了擦,放到嘴邊剛要咬,可轉念一想,連長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蘋果還是留給他吧。想著,他拿起蘋果聞了聞,又用袖口擦了擦,放進了口袋,繼續趕路。

  師:同學們一個比一個想得好。這樣看來,防炮洞的每個人其實都非常需要吃蘋果,也都想吃蘋果啊。老師的板書是不是應該改一改了?

  生:把“最”擦去,改為“都”。

  (師擦去最改為都)

  (分析:教師順其自然地修改了板書,用一個“都”字進行了歸納總結,簡潔形象。同時,揭示了至此的教學思路其實就是一種聚合思維的過程。)

  師:但是,結果如何呢?

  (隨即出示:雖然防炮洞裡的每個人都需要吃這隻蘋果,也都想吃這隻蘋果, 。)

  讓我們帶著這個思考,一起讀讀課文的二、三段.師引讀二、三段。

  生:雖然防炮洞裡的每個人都需要吃這隻蘋果,也都想吃這隻蘋果,但是蘋果轉了一圈,大家都沒有吃。

  (師隨即板書:轉了一圈 都沒有吃)

  (分析:此練習避免了教師的繁瑣提問,讓學生在讀讀、想想中理解,用轉折關係的句子表述出來,縮短教程。)

  生:雖然防炮洞裡的每個人都需要吃這隻蘋果,也都想吃這隻蘋果,但是大家最後也都只 咬了一小口,蘋果還剩下大半個。(師隨即板書:又轉了一圈,都只咬了一小口)

  生:雖然防炮洞裡的每個人都需要吃這隻蘋果,也都想吃這隻蘋果,但是他們覺得別人比 自己更需要吃,應該讓給別人。

  生:雖然防炮洞裡的每個人都需要吃這隻蘋果,也都想吃這隻蘋果,但是他們關心別人勝 於關心自己,互相推讓。

  師:這就是戰友間的關懷,戰友間的深情。

  板書: 情

  防炮洞裡的每個人心中都有這份情,又都被這份情感染著,都激動地流了淚。讓我們也融入到這份情中去。

  (配樂,學生在心中默讀,體驗情感)

  生:(配樂齊讀最後一段)

  師:下課。

  (分析:讓學生在心中跟著音樂朗讀,留給學生一份屬於自己的想象空間課堂中暫時由音樂代表語言,效果很好。)

  執教者反思:

  從《一個蘋果》的教學探究語文課創新思維的訓練,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是最根本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曾記得著名特級教師袁蓉在一次評課會上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讓他們敢問、敢說。這是基礎。”眾所周知,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已見。

  1.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質疑不再僅僅侷限於文章字詞的表面,比如這個字怎麼讀,這個詞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夠將文章的前前後後、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絡起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學生問:“運輸員閃進防炮洞裡時,全身塵土,褲子撕破了,腳脖子上也血跡斑斑。可是他拿出來的蘋果為什麼擦得乾乾淨淨?”我當即表揚她提得好,並出示操練,鼓勵大家共同思考,解決疑問。值得一提的是,操練是備課時就設計的,而學生的這個疑問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覺得問題和操練之間有內在的聯絡,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將教學延伸下去。

  2.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讓學生各抒已見。

  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閱讀時一筆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巧妙設疑,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教學開始時的討論中心:“你認為誰最需要、也最想吃這個蘋果?”教學過程中的“幹得發紫”、小李的“三看”、比較句子等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

  在教學中,既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又應該創設些有利於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環節,使思維訓練與語言文字的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語文課中培養其最根本的創新能力。

  1. 訓練想象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實踐證明,《一個蘋果》的此教時,倘若離開了積極的豐富的想象,就難於理解教材的內容,難以發展語文能力。所以,我幾乎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其中,有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想象理解;有讓學生抓句子,聯絡上下文想象;有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發散想象等等。

  2. 訓練求異思維。

  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見解,是激勵其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學一開始,就丟擲中心議題,有意識地讓學生各說各的,不求同一。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既善於從各個側面去思考問題而又使自己的觀點持之有效,言之有理。其中,師生間的、生生間的不斷的評價和點撥,又使思維活動中不斷地螺旋形上升。

  3. 訓練聚合思維。

  在教學中,我是用聚合的教學思路激勵學生的聚合思維。教學開始時,幾乎是每個學生都在認真閱讀,在文中尋找“最需要吃、最想吃蘋果”的那個人,各抒已見後,學生髮現,原來防炮洞裡的每個人都需要吃蘋果,因為他們都乾渴極了。同時,學生自然地發現了板書的不合理,應將“最”改為“都”。獲得這個結果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成為訓練其聚合思維的過程。